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夷》的叙事本义与义理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益鑫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47-55,共9页
《明夷》是问题较多的一卦。在传统易学的脉络下,前五爻与上六爻之间,存在着明臣与暗君的对举。《明夷》的主旨在于阐明君子处"明夷之世"行"明夷之道"。爻辞"明夷"二字的理解,是传统易学诠释困境的症结... 《明夷》是问题较多的一卦。在传统易学的脉络下,前五爻与上六爻之间,存在着明臣与暗君的对举。《明夷》的主旨在于阐明君子处"明夷之世"行"明夷之道"。爻辞"明夷"二字的理解,是传统易学诠释困境的症结所在。其实,爻辞的"明夷"多是以明夷鸟比喻(或象征)君子。各爻的内容,分别与殷周之际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对应。初爻指文王囚羑里的经过,二爻指文王脱羑里的过程,三爻指文王克崇杀崇侯虎,四爻指比干之死、微子之去,五爻指箕子之佯狂而为奴,上爻指纣王之昏聩以致陨落。春秋以后,"明夷鸟"的古义逐渐湮没不闻,造成了后世的诠释困境。儒家对《周易》"观其德义",使原本以史实叙事为主的卦爻辞,获得了系统的义理化阐释。《明夷》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易》"经""传"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本义 明夷 文王 箕子 观其德义
原文传递
明夷卦六五爻“箕子”异说平议
2
作者 张亦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1,共7页
传统经说将明夷卦六五爻"箕子之明夷"与殷末"箕子佯狂"的史事相联系,但有些学者不同意此说,而对"箕子"做了种种改读。惠栋试图恢复汉易的卦气说,把"箕子"读为"荄兹",解为"一阳... 传统经说将明夷卦六五爻"箕子之明夷"与殷末"箕子佯狂"的史事相联系,但有些学者不同意此说,而对"箕子"做了种种改读。惠栋试图恢复汉易的卦气说,把"箕子"读为"荄兹",解为"一阳来复"之象,但此说拘泥象数,既不合孟喜六日七分说,又不合《彖传》。焦循把"箕子"读为"其子",并用独创的比例说与其他卦爻辞中的"其子"相联系,以此阐发儒家伦理,但此说打破了卦象的独立性,滥用通假,过于穿凿。尚秉和读"箕子"为"孩子",认为五属君位,只能象征纣王而不能象征箕子,此说之弊在于固守爻位说而不知变通,反而不如以马融为代表的传统经说圆融。总之,上述改读的理由都不充分,但有助于今人理解易学史上的各种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夷 箕子 卦气 《周易述》 《易通释》
原文传递
朝阳地名来历与含义的文化解读
3
作者 崔向东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朝阳地名与该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和文化现象关系密切。"朝阳"在上古属于东夷族嵎夷、明夷之地,其地名为旸谷、朝鲜。嵎夷、明夷、旸谷、朝鲜为上古传说中的东方日出之地,是日崇拜的原生地。红山文化的日崇拜、北方游牧狩猎民族... 朝阳地名与该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和文化现象关系密切。"朝阳"在上古属于东夷族嵎夷、明夷之地,其地名为旸谷、朝鲜。嵎夷、明夷、旸谷、朝鲜为上古传说中的东方日出之地,是日崇拜的原生地。红山文化的日崇拜、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拜日与尚东等文化基因是朝阳地名的文化背景。朝阳地名是辽西地域文化长期积淀和发展的结果,体现了朝阳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 日崇拜 蜗夷 明夷 呖谷 红山文化
下载PDF
对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的考释
4
作者 吕晓华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5-119,共5页
清人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其中有许多首诗和今本《红楼梦》以及《石头记》所对应的情节不符合,显现出《红楼梦》早期稿本的一些面貌,对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很有意义。
关键词 明义 题红诗 红楼梦版本
下载PDF
石膏药性功效辨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晓乐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张仲景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微寒 大寒 生津止渴 解肌发汗 清热止痛
下载PDF
从《名医类案》角度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在便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师雷 田甜 高思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5期990-992,共3页
便秘是一种常见大肠腑疾病,历代医家从肝、脾、肾角度探讨便秘的辨证规律者众多,但从肺辨治便秘的观点往往易被疏忽。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通过分析三部《名医类案》中从肺辩治便秘的典型医案,梳理由于肺功能失调所引发... 便秘是一种常见大肠腑疾病,历代医家从肝、脾、肾角度探讨便秘的辨证规律者众多,但从肺辨治便秘的观点往往易被疏忽。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通过分析三部《名医类案》中从肺辩治便秘的典型医案,梳理由于肺功能失调所引发便秘的辨证规律,总结出疏风宣肺治风秘、泄热清肺治热秘、清燥润肺治燥秘、清热化痰治痰热秘、化湿降气治湿秘、清肺降气治气秘、补肺益气治气虚秘,从而阐发治疗便秘亦应重视从肺辨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肺与大肠相表里 名医类案
下载PDF
《续名医类案》从脾胃论治腰痛之浅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姜梅 陈贵海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29-1931,共3页
《续名医类案》载有许多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病案,为后世医家治疗腰痛提供了宝贵的临证思路和诊疗经验。文章对这些病案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古今医家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相关阐述,以探求《续名医类案》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病因病机、用药规律和... 《续名医类案》载有许多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病案,为后世医家治疗腰痛提供了宝贵的临证思路和诊疗经验。文章对这些病案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古今医家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相关阐述,以探求《续名医类案》从脾胃论治腰痛的病因病机、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认为其基本的病因病机为湿痰内生、脾胃气虚、胃中燥屎,治疗方法以祛湿化痰、益气健脾、峻下燥结为主,对应的基本方依次为二陈汤、异功散、大承气汤加姜枣。《续名医类案》从脾胃论治腰痛体现了医家治病求本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名医类案 腰痛 脾胃 二陈汤 异功散 大承气汤
原文传递
宋人《睢阳五老图》考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连起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1,i001,i008,共17页
北宋名臣杜衍及毕世长、朱贯、王涣、冯平,致仕后归老睢阳,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18人曾依韵和诗,时人绘成“睢阳五老图”,钱明逸为之作序。其中宋元明清数十人为之题赞,可谓流传有绪。近代,图、序及... 北宋名臣杜衍及毕世长、朱贯、王涣、冯平,致仕后归老睢阳,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18人曾依韵和诗,时人绘成“睢阳五老图”,钱明逸为之作序。其中宋元明清数十人为之题赞,可谓流传有绪。近代,图、序及十数人的跋被人分别卖到美国的3个博物馆中,50余家题跋则藏于上海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即有关于此图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章,但因自宋代以来多有摹本,致使研究者常常以此为彼;又因图、跋分藏海内外,使人不能尽览,妨碍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从此图的图、跋现状、相关的文献记载、作品的流传经过及摹本等方面加以辨析,对以往研究中涉及的此图绘成的时间、北宋人和诗与此图的关系、序跋言及的吏实、图作者的误传及序文改字等问题进行清理,力求对此图的进一步研究做一点基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睢阳五老图》 北宋 杜衍 钱明逸 人物肖像画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明医杂著》治痰浅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衣标美 潘桂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2-775,共4页
通过对明代王纶《明医杂著》痰证诊治内容的初步分析,认为王纶所提出的痰证病因分外感内伤,病位重在脾肾,病机与气血相关,老痰多为火邪熏蒸,治疗时根据痰之成因、痰证病程、脏腑虚实、痰停部位等辨证立法处方,灵活使用二陈汤,创制对老... 通过对明代王纶《明医杂著》痰证诊治内容的初步分析,认为王纶所提出的痰证病因分外感内伤,病位重在脾肾,病机与气血相关,老痰多为火邪熏蒸,治疗时根据痰之成因、痰证病程、脏腑虚实、痰停部位等辨证立法处方,灵活使用二陈汤,创制对老痰有奇效的节斋化痰丸,恰当选用攻逐补益药,归纳不同部位痰证用药,体现了诊治痰证的新思路,其后被很多医家参考和借鉴,对当代痰证防治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证 辨证论治 明医杂著 王纶
原文传递
关于《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调剂相关问题的解读与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610-612,共3页
[目的]解读早期中药学专著《名医别录》中药物调剂的论述,探讨其对现代中药调剂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摘录《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有关中药调剂的主要内容,借助《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解读。... [目的]解读早期中药学专著《名医别录》中药物调剂的论述,探讨其对现代中药调剂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摘录《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有关中药调剂的主要内容,借助《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并参考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解读。提取其对现代中药调剂有指导作用的内容,进行探讨。[结果]《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将古代药物的不同计量方法统一用质量进行了折算,对丸散剂制备中药味的粉碎、过筛及合药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对汤剂、酒剂和膏药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表述。该书还记载了使用蜂蜜和蜂蜡的技巧。[结论]《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中的内容,对了解古代方剂中药味的计量方法和古人调剂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对一些药味的特殊使用方法具有启发作用,对优化现代中成药制药工艺和绿色防腐及包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别录 调剂 解读
下载PDF
邱明义运用《伤寒论》八法治疗胃脘痛经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莹 陶春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18-622,共5页
[目的]总结邱明义教授运用《伤寒论》八法治疗胃脘痛的辨治要点、方法及临证遣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复习《伤寒论》中有关胃脘痛的治疗条文,概述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部位、症状,结合邱明义教授在脾胃系统辨治方面的经验、临床辨治要点... [目的]总结邱明义教授运用《伤寒论》八法治疗胃脘痛的辨治要点、方法及临证遣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复习《伤寒论》中有关胃脘痛的治疗条文,概述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部位、症状,结合邱明义教授在脾胃系统辨治方面的经验、临床辨治要点和辨治方法,从临证诊治思维及学术经验入手,总结邱明义教授运用《伤寒论》八法辨治胃脘痛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治思路,并附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胃脘痛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症状,邱明义教授运用经方辨治胃脘痛,从辨虚实、审新久、鉴寒热、参宏微等方面辨证施治,将《伤寒论》中治疗胃脘痛的内容归纳为益气补虚法、温中健脾法、养阴润胃法、调和脾胃法、清热散结法、降逆和胃法、疏肝和胃法、泄热安中法等8种基本治疗方法。验案一辨为脾胃虚弱、中阳不足证,治以补气健脾、温中祛寒,方用理中丸合异功散加减;验案二辨为肝胃不和、郁而化火证,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清热,方用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均获良效。[结论]邱明义教授善用经方,临证治疗胃脘痛,以《伤寒论》中的八法为基础,随证加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胃脘痛 伤寒论 辨治要点 八法 验案 邱明义 临证经验
下载PDF
基于《名医类案》数据分析补中益气汤方药运用规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嘉琪 刘媛媛 +3 位作者 许晗 齐心 杨婧妍 杨必安(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718-724,共7页
[目的]探求《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的方药运用规律,服务临床。[方法]基于《名医类案》原文,通过五人筛选,共选出2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采集患者姓名、症状、方剂、药物等信息,根据相关教材和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Micro... [目的]探求《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的方药运用规律,服务临床。[方法]基于《名医类案》原文,通过五人筛选,共选出2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采集患者姓名、症状、方剂、药物等信息,根据相关教材和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Microsoft Excel2013软件中建立基础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得出补中益气汤的方药运用规律,最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①单独运用补中益气汤不进行加减的情况有4种:虚人外感、久用寒凉之品而疾病不愈、饮食劳役损伤中焦、久病不愈或年老体弱而中气不足。②补中益气汤的常见合用方剂为六味地黄类、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和加减八味丸。③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后,使用最多的方剂为归脾汤。④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前,使用最多的方剂为六君子汤。⑤补中益气汤加味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和温里药。茯苓、麦冬和五味子的加味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药物。⑥补中益气汤的减味药物主要为柴胡和升麻。[结论]在《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进行加减药味处理或和其他方剂一起使用的情况较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方药运用规律 名医类案 医案 临床经验
下载PDF
基于古代名家医案探究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凤岐 陈永灿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66-2168,共3页
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特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一门学说,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类案》3本医案著作中古代名家运用运气... 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天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特别是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一门学说,对临床诊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宋元明清名医类案》3本医案著作中古代名家运用运气学说指导临床诊疗疾病医案的梳理分析,探究五运六气学说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5个方面:诠释病因病机、阐发前医不效缘由、解读病家特殊脉象、指导临证处方遣药、判断疾病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学说 古代名家 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邱明义三法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博文 裴紫娟 +3 位作者 陶春晖 谭平 刘昊洁 樊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干燥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以局部替代治疗和免疫治疗控制症状为主,但疗效不稳定;本病属中医“燥证”范畴,目前普遍认为其病机为阴虚津亏、津液不布,治法以滋阴生津、清热解... 干燥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外分泌腺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以局部替代治疗和免疫治疗控制症状为主,但疗效不稳定;本病属中医“燥证”范畴,目前普遍认为其病机为阴虚津亏、津液不布,治法以滋阴生津、清热解毒为主。邱明义教授对于本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见解,认为化源不足为其根本病机,责之肺肾脾胃,精气耗伤为病进之机,内外诸邪为迁延之机。治疗时辨证结合辨病,以开源、节流、祛邪三法辨治:补益肺脾肾,益气养阴,存胃阴以开脏腑阴津之源;补敛结合,敛阴固精以节耗伤气阴之流;结合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之法,循因守证以祛脏腑经络之邪。邱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灵活施药,标本兼顾,圆机活法,效果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开源 节流 祛邪 邱明义
下载PDF
《洪范明义》与《孝经集传》政治哲学思想发微
15
作者 许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在政治哲学的视域下,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洪范明义》《孝经集传》虽为两本著述,但两书并非割裂,它们共同体现了黄道周在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和问题时,试图回归儒家经典以期在书中为稳固朱明王朝的统治找到理论根据、政治礼制基础以及道德... 在政治哲学的视域下,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洪范明义》《孝经集传》虽为两本著述,但两书并非割裂,它们共同体现了黄道周在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和问题时,试图回归儒家经典以期在书中为稳固朱明王朝的统治找到理论根据、政治礼制基础以及道德人心根本的努力。黄道周在两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尊皇极”的政治理念、以“身”为本的治理观、以“爱敬”为本的政教观,皆说明《洪范明义》与《孝经集传》作为羽翼儒家经典之作,是围绕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安顿而发,具有浓厚的政治蕴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洪范明义》 《孝经集传》
下载PDF
挖掘分析《名医类案》治疗咳嗽病组方规律与固本培元思想的联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燕群 吴迪 +3 位作者 王小乐 王心恒 石孟瑶 李泽庚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1期135-140,154,共7页
目的:研究《名医类案》中“固本培元”法治疗咳嗽的组方规律和诊疗特色。方法:以咳嗽、咳痰、气喘、发热、鼻塞等符合咳嗽诊断标准的主症作为筛选依据,收集《名医类案》中记载的所有相关医案处方记录,使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 目的:研究《名医类案》中“固本培元”法治疗咳嗽的组方规律和诊疗特色。方法:以咳嗽、咳痰、气喘、发热、鼻塞等符合咳嗽诊断标准的主症作为筛选依据,收集《名医类案》中记载的所有相关医案处方记录,使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纳入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功效、关联度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纳入符合研究方剂145首,涉及中药142味,中药累计频数为1294。其中,使用频数≥18的中药共20种,频数最高的药物依次是人参(79%)、白术(70%)、炙甘草(59%)、陈皮(54%)、茯苓(49%)等;药物“四气”使用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微温、平、微寒、寒、热、凉;“五味”依次为甘、辛、苦、酸、咸;归经依次为脾、肺、胃、心、肾、肝等;补虚药、解表药、化痰药、清热药在功效分类中最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以补虚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共分为六类,主成分分析结果共提取公因子14项。结论:《名医类案》治疗咳嗽病以培补脾肺肾为本,以温补为主,兼行气养血、寒温并用、培土生金;其组方规律与固本培元思想之培补元气、温补脾肾的核心思想相符,两者交叉互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名医类案》 固本培元 组方规律
下载PDF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6,共7页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帝制农商社会
下载PDF
三部《名医类案》中历代医家误用小柴胡汤医案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瑞婷 邹锦 +5 位作者 张小勇 宋慧荣 罗亚敏 赵占领 吴印亮 陶晓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9-721,共3页
小柴胡汤误治案是指在错误的病机下运用小柴胡汤,不惟旧病不除,反致祸患频出。研究文献中的小柴胡汤误治医案有助于今人警惕小柴胡汤适应证中的疑似病症,文章通过举例分析3部《名医类案》中的12例小柴胡汤误治医案,根据辨证施治过程中... 小柴胡汤误治案是指在错误的病机下运用小柴胡汤,不惟旧病不除,反致祸患频出。研究文献中的小柴胡汤误治医案有助于今人警惕小柴胡汤适应证中的疑似病症,文章通过举例分析3部《名医类案》中的12例小柴胡汤误治医案,根据辨证施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分类总结其失误原因,以期为临证运用小柴胡汤提供借鉴:(1)发热性疾病,除首辨外感与内伤外,外感患者尚需辨别其属阴证或阳证,内伤患者需判断其属实证或虚证;(2)当少阳与阳明症状相兼时,需全面运用四诊合参以减少失误;(3)"但见一症"思路必须在把握少阳枢机不利这一病机的前提下进行应用;(4)施治阶段,医者需耐心交代服药宜忌,以防治疗事倍功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二续名医类案 小柴胡汤 误治 医案
原文传递
从《名医类案》误诊病案谈中医定势思维对临床的影响
19
作者 孟之舟 刘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07-4610,共4页
定势思维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之一,对中医临床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中医定势思维形成受到历史惯性与经验直觉两方面影响,并择取《名医类案》误诊病案,分析说明定势思维在中医临床中起到的作用具有... 定势思维作为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之一,对中医临床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中医定势思维形成受到历史惯性与经验直觉两方面影响,并择取《名医类案》误诊病案,分析说明定势思维在中医临床中起到的作用具有必要性与矛盾性两方面特点,提出“博集医源”“实证求真”的方法使定势思维消极影响最小化,启发现代中医临床,克服诊疗过程中形成的惰性心理,精细辨证,使中医临床更具严谨性,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定势思维 《名医类案》 误诊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误治医案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媛媛 陈嘉琪 +3 位作者 许晗 杨婧妍 齐心 杨必安(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233-1236,1240,共5页
[目的]探析《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误治医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纳入8则治疗过程记录翔实的医案,按照误治原因进行分类,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各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医案中内寓的临床经验。[结果]8则医案的... [目的]探析《名医类案》中补中益气汤误治医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纳入8则治疗过程记录翔实的医案,按照误治原因进行分类,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各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医案中内寓的临床经验。[结果]8则医案的主要误治原因分两大类,一为辨证不明:虚实不分,表里不明,即没有充分进行四诊合参,只依赖单一的症状而没有抓住核心病机,导致辨证失误,用药方向错误;二为用药不当:补益过度或病重药轻,虽方向正确,但没有把握好药物剂量,病仍不除,甚至损伤正气。[结论]误治医案从反面警示临床医者需谨守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以平为期的论治思想,在重视经典传承的同时,不应忽略总结误治经验,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名医类案 误治 医案 临床经验 李东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