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午夜之子》与后殖民混杂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林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57-61,共5页
《午夜之子》是萨曼.拉什迪的名作之一,笔者以霍米.巴巴的混杂身份和第三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依据,分析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混杂性,从而重新思考后殖民的印度人身份。笔者将阐述小说中的意象和人物身份;由意象的混杂性揭示后殖民话语下人物身... 《午夜之子》是萨曼.拉什迪的名作之一,笔者以霍米.巴巴的混杂身份和第三空间这两个概念为依据,分析作品中人物身份的混杂性,从而重新思考后殖民的印度人身份。笔者将阐述小说中的意象和人物身份;由意象的混杂性揭示后殖民话语下人物身份的分裂性;由人物形象混杂性审视二元对立下主体性的缺失;从主人公身份混杂性的阐述转入后殖民身份的重构,分析主人公沙林身份的混杂性,并指出由沙林之子阿当所代表的"第三空间"。沙林——从追求"纯净"身份到生命最后时刻承认自我身份的混杂性——成为了历史的负载者,最终也因负载过多而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身份 混杂性 第三空间
下载PDF
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历史观刍议
2
作者 贾宏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7-84,共8页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名著《午夜之子》中,透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的个人成长史与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史的相互交织,审视了历史对个人、家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拉什迪看来,历史意义是含混的,这是记忆不可靠性、...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其名著《午夜之子》中,透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的个人成长史与印度独立后社会发展史的相互交织,审视了历史对个人、家庭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意义。在拉什迪看来,历史意义是含混的,这是记忆不可靠性、人类自身视角局限性以及历史叙述者的动机共同促成的。但拉什迪同时认为,历史反思依旧是我们构建身份认同并指导当下与未来行为的重要参照,这暗含他对印度教“业报轮回”伦理观的反思与对西方线性历史观的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午夜之子》 记忆 历史观
下载PDF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忱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9-97,共9页
当代英国印裔小说家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独立前后的历史变迁,曾被学者们视为后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除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外,在日益商业化的英国文坛,小说中所呈现的印度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西方读... 当代英国印裔小说家拉什迪的小说《午夜的孩子》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独立前后的历史变迁,曾被学者们视为后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然而,除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外,在日益商业化的英国文坛,小说中所呈现的印度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西方读者的消费对象。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摹中所蕴含的"异域情调",一方面满足了西方对东方长久以来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小说的叙事也应和了英国社会在80年代流行的帝国怀旧风满足了英国大众市场上消费印度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午夜的孩子》 消费印度 异域情调
原文传递
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子夜出生的孩子》 被引量:1
4
作者 史龙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90-193,共4页
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分析拉什迪的《子夜出生的孩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拉什迪的《子夜出生的孩子》,文章首先指出作者基于自身曾经的边缘经历,虽到"中心"但仍关注边缘,取材历史,确立"边缘话语"... 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分析拉什迪的《子夜出生的孩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拉什迪的《子夜出生的孩子》,文章首先指出作者基于自身曾经的边缘经历,虽到"中心"但仍关注边缘,取材历史,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文本叙事角度强调历史的虚构叙事,揭露了文化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冲突等诸多问题,从而消解"中心";最后,从文本中反映的"多元性"分析作者消解"中心"后的重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子夜出生的孩子》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论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自我与历史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焓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9,共7页
除了对当代印度历史中后殖民问题及民族问题进行反思,《午夜之子》还表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主人公萨里姆从出生开始即被赋予了与独立后的印度相同的使命;在成长过程中因其特异能力而与种种历史事件产生直接关联,... 除了对当代印度历史中后殖民问题及民族问题进行反思,《午夜之子》还表现了一种特殊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主人公萨里姆从出生开始即被赋予了与独立后的印度相同的使命;在成长过程中因其特异能力而与种种历史事件产生直接关联,其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历史的隐喻;此外,他还始终通过银痰盂这一象征物件与历史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作品从存在意义、存在状态与自我意识的象征三个方面表现了自我与历史的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午夜之子》 自我 历史
原文传递
Fragmented People in the Fragmented Country in Midnight's Children: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gmentation”
6
作者 郑秀芳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5期185-189,共5页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 In Midnight's Children,frequently seen are the words like"hole","segment","crack",and the damage and loss of bodily function such as amnesia,which is called a"phenomenon of fragmentation"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the phenomenon,the characters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Midnight's Children a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colonial culture exerts a long-lasting impact on its colonized people,under whose influence generations of colonized people find it hard to negotiate their dual cultural identities.This happened to India.Postcolonial Indians had fragmented identities.Furthermore,the phenomenon also reflects that India was a fragmented nation,whose nationals desired peace,unity,and prosp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dentity midnight s children FRAGMENTATION HYBRIDITY
下载PDF
拉什迪的斯芬克斯之谜——《午夜之子》中的政治伦理悖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彬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91,共6页
《午夜之子》中,拉什迪以拟人的写作手法,将第一人称叙述者"午夜之子"萨里姆塑造为1915年至1977年间印度历史的演说者,将印度国家与萨里姆个人划上了等号。萨里姆的"死因"即是拉什迪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本文从&qu... 《午夜之子》中,拉什迪以拟人的写作手法,将第一人称叙述者"午夜之子"萨里姆塑造为1915年至1977年间印度历史的演说者,将印度国家与萨里姆个人划上了等号。萨里姆的"死因"即是拉什迪笔下的斯芬克斯之谜。本文从"政治伦理乌托邦的幻灭"、"对帝国‘遗产’的政治伦理批判"和"印度政治伦理混乱"等三个层面揭示了《午夜之子》中后殖民语境下的政治伦理悖论以及拉什迪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拉什迪 政治伦理悖论 斯芬克斯之谜
原文传递
五味杂陈的酸辣酱——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后殖民混杂性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任玉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5-58,73,共5页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qu... 《午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它同时也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文本。主人公萨利姆以含混的意识流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种元素相混杂的自我,以及在自己混杂视野下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混血儿"——印度。本文试图从叙事者文化身份、修辞技巧以及小说题材三方面来解读该作品所体现出的后殖民文本的混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的孩子》 后殖民 混杂性
下载PDF
论《午夜之子》的性别政治 被引量:1
9
作者 林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9-11,共3页
性别问题是《午夜之子》的重要问题。康奈尔和斯皮瓦克的性别理论有助于分析作品的性别政治问题,阐释作品颠覆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午夜之子》揭示了后殖民的男性气质危机及父权焦虑,展现了性别权利的颠覆,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提... 性别问题是《午夜之子》的重要问题。康奈尔和斯皮瓦克的性别理论有助于分析作品的性别政治问题,阐释作品颠覆了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午夜之子》揭示了后殖民的男性气质危机及父权焦虑,展现了性别权利的颠覆,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提出深刻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父权焦虑 性别权力的颠覆
下载PDF
解读《午夜之子》中的历史文本化
10
作者 孙丙堂 贾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书写的经典著作,萨尔曼·鲁西迪的《午夜之子》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载誉颇丰。小说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具有颠覆性、反叛性的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点,突出了文本对于历史的建构作用与具体建构过程...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书写的经典著作,萨尔曼·鲁西迪的《午夜之子》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载誉颇丰。小说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具有颠覆性、反叛性的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点,突出了文本对于历史的建构作用与具体建构过程,实现了小说文本对于历史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其历史书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文本化特点。文章着重分析小说在历史书写中如何将历史文本化的过程,探究小说在书写历史时所持有的独特的立场、多种视角和多种叙述声音的书写角度以及小说重回忆和口述的书写方式,分析小说在具体情节安排上如何将历史进行个人化、多元化、碎片化、模糊化、魔幻化和消遣化的文本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历史文本化 书写角度 书写方式 情节安排
下载PDF
魔幻与互文的演绎:《午夜之子》“酸辣酱”式的叙事
11
作者 林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5-97,共3页
小说《午夜之子》充分体现了萨尔曼·拉什迪魔幻现实主义与互文的演绎,展现出"酸辣酱"式的叙事模式。拉什迪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及与东方文本《一千零一夜》和西方文本《铁皮鼓》的互文关系,层层深入的揭示拉什迪... 小说《午夜之子》充分体现了萨尔曼·拉什迪魔幻现实主义与互文的演绎,展现出"酸辣酱"式的叙事模式。拉什迪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及与东方文本《一千零一夜》和西方文本《铁皮鼓》的互文关系,层层深入的揭示拉什迪挑战权威历史话语的文化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午夜之子》 魔幻现实主义 《一千零一夜》 《铁皮鼓》
下载PDF
《午夜之子》中的历史真相:对后现代自恋叙事的一种解读
12
作者 李升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04-114,共11页
正如后现代主义消解了绝对真理的概念,琳达哈钦"自恋叙事"的概念体现了后现代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午夜之子》是典型的自恋叙事文本,它提供了探索历史新观念的最佳例证。本论文依据自恋叙事的3个方面:自我意识的叙事风格... 正如后现代主义消解了绝对真理的概念,琳达哈钦"自恋叙事"的概念体现了后现代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午夜之子》是典型的自恋叙事文本,它提供了探索历史新观念的最佳例证。本论文依据自恋叙事的3个方面:自我意识的叙事风格、文本邀请读者的参与、自恋叙事引发的文学新规则,对《午夜之子》中的历史书写进行阐释,分析该文本对传统历史观、叙事形式和真理形式的颠覆,以期证明鲁西迪在该文本中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预设了多种不同的历史版本,这些不同的历史版本由个人的历史和文字记载的历史共同组成,它们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但却保留了其独特性,是历史的个人版本,是像酸辣酱一样的混合物。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历史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自恋叙事 自我意识 记忆 历史观 《午夜之子》 鲁西迪
下载PDF
小说中的越界光影——论拉什迪《午夜之子》的电影风格
13
作者 李蓉 《莆田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8-63,共6页
选取电影风格中的镜头、镜头剪辑和舞台调度三个元素作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阐释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中电影手法越界进入小说的现象,并结合读者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反应,说明电影越界在小说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拉什迪 午夜之子 电影风格 小说
下载PDF
《午夜之子》中历史的文本化解读
14
作者 孙丙堂 贾真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4-70,共7页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书写的经典著作,萨尔曼.鲁西迪的《午夜之子》自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载誉颇丰。小说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具有颠覆性、反叛性的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点,突出了文本对于历史的建构作用与具体的建构过程,...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历史书写的经典著作,萨尔曼.鲁西迪的《午夜之子》自出版以来获奖无数、载誉颇丰。小说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具有颠覆性、反叛性的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点,突出了文本对于历史的建构作用与具体的建构过程,实现了小说文本对于历史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其历史书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文本化特点。文章着重分析小说在历史书写中如何将历史文本化的过程,探究小说在书写历史时所持有的独特的立场、多种视角和多种叙述声音的书写角度以及小说重回忆和口述的书写方式,分析小说在具体情节安排上如何将历史进行个人化、多元化、碎片化、模糊化、魔幻化和消遣化的文本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历史文本化 书写角度 书写方式 情节安排
原文传递
重构历史 抵制表征——《午夜之子》中的魔幻与越界
15
作者 王春艳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5-100,108,共7页
《午夜之子》创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各种魔幻元素还原了印度历史编撰中所渗透的政治意识并且参与到对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者意识形态的讽刺当中。在《午夜之子》中,女性的沉默与拒绝使得家庭空间成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场... 《午夜之子》创造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各种魔幻元素还原了印度历史编撰中所渗透的政治意识并且参与到对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者意识形态的讽刺当中。在《午夜之子》中,女性的沉默与拒绝使得家庭空间成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场域,消解了家庭空间的内部权力等级结构中的父权话语和殖民主义话语;边缘化的庶民阶层的历史话语包含魔幻元素,解构了印度民族主义精英历史话语的中心权力;叙述者的奇幻叙事将魔幻与印度历史的神秘主义相融,解构了欧洲霸权话语体系下的线性历史叙事。魔幻的表现手法跨越空间的界限,强调了空间的解域化特征,对帝国主义支配性空间表征进行了抵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魔幻 家庭空间 庶民阶层 越界
下载PDF
从生理视觉到技术化观看——后殖民语境下《午夜之子》中的视觉规训与解构
16
作者 蒋天平 肖惠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78-84,共7页
文章运用视觉文化理论对小说《午夜之子》中西方殖民者的视觉规训和印度人民的反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殖民者妄想从生理视觉和机械凝视两个层面来控制印度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挖掘出印度人民以本土文化为壁垒,利用视觉游戏和意... 文章运用视觉文化理论对小说《午夜之子》中西方殖民者的视觉规训和印度人民的反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殖民者妄想从生理视觉和机械凝视两个层面来控制印度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挖掘出印度人民以本土文化为壁垒,利用视觉游戏和意义解构来进行巧妙反抗的民族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视觉 技术化观看 种族身份 解构注视 《午夜之子》
下载PDF
论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后殖民隐喻
17
作者 林苑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6-28,共3页
后殖民隐喻是解读萨尔曼·拉什迪作品的关键。拉什迪的《午夜之子》为读者呈现了诸多意象,通过穿孔床单和阿齐兹的鼻子、银痰盂及腌菜这几个意象,揭示了拉什迪对印度独立前后官方历史的质疑和颠覆,对诠释后殖民印度人身份和历史记... 后殖民隐喻是解读萨尔曼·拉什迪作品的关键。拉什迪的《午夜之子》为读者呈现了诸多意象,通过穿孔床单和阿齐兹的鼻子、银痰盂及腌菜这几个意象,揭示了拉什迪对印度独立前后官方历史的质疑和颠覆,对诠释后殖民印度人身份和历史记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之子》 隐喻 银痰盂 腌菜
下载PDF
《午夜之子》中受叙者帕德玛的叙事功能
18
作者 杨燕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9-81,共3页
《午夜之子》是印裔英语作家鲁西迪的代表作。帕德玛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兼受叙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不仅帮助叙述者萨利姆调整叙述顺序、控制叙述节奏、传达读者反映,还对萨利姆的叙事起到监督与提醒作用,甚至质疑叙述者的叙事权威... 《午夜之子》是印裔英语作家鲁西迪的代表作。帕德玛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兼受叙者,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不仅帮助叙述者萨利姆调整叙述顺序、控制叙述节奏、传达读者反映,还对萨利姆的叙事起到监督与提醒作用,甚至质疑叙述者的叙事权威,使叙事带上主观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迪 《午夜之子》 受叙者 帕德玛
下载PDF
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文化隐喻
19
作者 佟秋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1-92,共2页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 《午夜之子》中有多种殖民文化意象无不与当时印度所处的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民族与宗教等境况息息相关。拉什迪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午夜之子》中各种殖民文化意象隐喻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希望世界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各种文化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后殖民文化 文化隐喻 《午夜之子》
下载PDF
《午夜之子》中的“杂糅”与身份
20
作者 栾天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24-126,共3页
通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午夜之子》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的南亚次大陆上印巴分治前后混杂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帝国的实体遗产与精神遗产出发,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建构和成长历程中的"杂糅"属性。"杂... 通过主人公萨里姆·西奈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午夜之子》展现了后殖民时代的南亚次大陆上印巴分治前后混杂的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帝国的实体遗产与精神遗产出发,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建构和成长历程中的"杂糅"属性。"杂糅"不仅仅对印度历史、文化有着多重影响,也在后殖民语境下的权力机制中扮演着解构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糅” 身份 后殖民 《午夜之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