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
作者 时小军 余克服 陈特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132,共12页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0-5.5 kaBP;而此后的海平面变化呈振荡模式,波动降低到...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前人有关中全新世以来南海海平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着重探讨了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南海中全新世确实存在高海平面,海平面最高有2-3 m,出现在7.0-5.5 kaBP;而此后的海平面变化呈振荡模式,波动降低到目前海平面的位置,且与温度波动有一定的同步性,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由卫星观测结果统计出的最近十几年以来南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达3.9 mm/a,略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值;由验潮站统计出的南海海平面上升率为2.4 mm/a,同样略高于相应的全球平均值。最后还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初步总结出一些改进措施:①使用高精度的定年技术,减少年龄误差;②在构造相对稳定的海岸段研究古海平面变化;③尽量采用高精度的标志物,如微环礁、管形虫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平面 振荡模式 中晚全新世 南海
下载PDF
内蒙古安固里淖—泊江海子全新世中晚期湖泊沉积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31
2
作者 翟秋敏 邱维理 +2 位作者 李容全 赵烨 郑良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4-91,共8页
与全新世海面变化相比 ,内陆封闭湖泊沉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更具有优势。对安固里淖和泊江海子两个湖泊的钻孔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分析 ,结果表明 :84 0 0aBP以来 ,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增温阶段 (84 0 0~ 730 0aBP)、鼎盛阶段 (730 ... 与全新世海面变化相比 ,内陆封闭湖泊沉积在气候变化研究中更具有优势。对安固里淖和泊江海子两个湖泊的钻孔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分析 ,结果表明 :84 0 0aBP以来 ,研究区经历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增温阶段 (84 0 0~ 730 0aBP)、鼎盛阶段 (730 0~ 6 2 0 0aBP)、气候波动阶段 (550 0~50 0 0aBP)、亚稳定湿润阶段 (50 0 0~ 30 0 0aBP)和降温阶段 (30 0 0aBP至今 ) ,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基本一致 ;2 70aBP(16 80A .D .)以来 ,研究区气候略向湿润方向转化 ;本世纪 50年代以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全新世 湖泊沉积 沉积特征 气候变化 湖面变化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查干淖尔湖流域7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 被引量:36
3
作者 韩鹏 刘兴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81-1390,共10页
内蒙古中东部处于亚洲季风与西风带的过渡带上,对于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以内蒙古中东部查干淖尔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该湖沉积剖面的AMS 14C测年、烧失量、粒度及端元组分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近7000年以来内蒙古中... 内蒙古中东部处于亚洲季风与西风带的过渡带上,对于季风强弱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本文以内蒙古中东部查干淖尔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该湖沉积剖面的AMS 14C测年、烧失量、粒度及端元组分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近7000年以来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千年尺度上,7000年以来研究区气候逐步变干,但6900~5800cal.a B.P.和4500~2000cal.a B.P.期间气候相对湿润,5800~4500cal.a B.P.和2000~0cal.a B.P.时期气候干旱。中晚全新世以来千年尺度上的气候总体变干,与太阳辐射的逐步降低引起的东亚季风的减弱有关。百年尺度上,查干淖尔湖经历了5次较为明显的干旱事件,分别发生于5800~4700cal.a B.P.、3500~3100cal.a B.P.、2600~2100cal.a B.P.、1700~1200cal.a B.P.和560~370cal.a B.P.,这些干旱事件的发生,在定年误差范围内,与太阳活动减弱事件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基本一致,表明百年尺度上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受北半球高纬气候和太阳活动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晚全新世 东亚季风 高纬气候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6,共10页
科尔沁沙地位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环境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地层沉积相、粒度与地球化学参数表明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环境与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7.0~3.6cal ka BP,沙地逐渐固定、缩小,冬季风减弱,夏季风不断增强,气候... 科尔沁沙地位于东亚季风区的东北缘,环境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地层沉积相、粒度与地球化学参数表明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环境与气候变化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7.0~3.6cal ka BP,沙地逐渐固定、缩小,冬季风减弱,夏季风不断增强,气候趋于暖湿;3.6~1.3cal ka BP,沙地总体上较为稳定,但也存在活化、扩张,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强度有所降低,但仍强于冬季风,气候相对暖湿;1.3~0.65cal ka BP,沙地出现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缩小,冬夏季风交替频繁,气候呈现冷干-相对暖湿的组合。具体来讲,中晚全新世以来科尔沁沙地存在8次活化、扩张和8次固定、缩小期,气候变化也存在8次冷干和8次相对暖湿期,两者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太阳辐射与全球冰量变化是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演化与气候格局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全新世 科尔沁沙地 沙漠演化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太湖平原全新世中晚期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文化——以苏州绰墩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萧家仪 郭平 +2 位作者 王丹 张瑞虎 丁金龙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97,共7页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 ,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 .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 .太湖平原约 5 70 0calyrB .P .以来 ,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 ,以及针叶树的增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影响不明显 .良渚文化的消亡 ,若是自然环境灾害引起 ,则与 43 0 0~ 3 10 0calyr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平原 全新世中晚期 古植被 古环境 古文化 绰墩遗址
下载PDF
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揭示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梦珺 杨爱丽 张文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321,共9页
对玛曲高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剖面(OL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常量元素氧化物总含量为91.93%且SiO2(67.93%)】Al2O3(11.2%)】Fe2O3(3.97%)】CaO(3.76%)】K2O(2.16%)】Na2O(1.81%)】MgO(... 对玛曲高原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剖面(OL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1)常量元素氧化物总含量为91.93%且SiO2(67.93%)】Al2O3(11.2%)】Fe2O3(3.97%)】CaO(3.76%)】K2O(2.16%)】Na2O(1.81%)】MgO(1.1%);(2)玛曲高原处于较弱的脱Ca、Na初级风化阶段,并伴有碳酸盐的淋失;(3)玛曲高原的气候经历了冷干-凉润-温湿-凉干的冷暖旋回。依据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揭示的环境特征并结合14 C测年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划分为4.6ka BP以前的风沙活动强烈期、4.6~4.3ka BP的风沙活动较弱期、4.3~0.3ka BP的固结成壤期和0.3ka BP至今的风沙活动增强期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地球化学风化参数 中晚全新世 玛曲高原
原文传递
宁镇及宜溧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典型沉积相与5700 a B.P.前后的气候突变事件 被引量:12
7
作者 史威 朱诚 +2 位作者 王富葆 田晓四 徐伟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2-518,共7页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 700 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 分析宁镇及宜溧地区中晚全新世典型剖面的地层划分与特征,采用R-Q型因子分析方法估算气候变化值,揭示5 700 a B.P.前后发生在本区的干燥降温异常气候突变事件。气候曲线与沉积相序列的对比分析表明,宝华山浅棕黄色砂土夹角砾层洪-坡积相是该突变事件背景下的产物,且该突变事件还具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征候,林峰桥同期淤泥质层中Fe3+/Fe2+比和粘土百分含量异常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镇及宜溧地区 全新世中晚期 典型沉积相 5700aB.P.前后 气候突变事件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演变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梦珺 左海玲 +1 位作者 潘宁惠 李向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3-635,共13页
在对玛曲高原东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剖面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风化参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 C测年结果,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地化学元素在剖面中的化学活性表... 在对玛曲高原东南部具有代表性的黄土-古土壤-风成砂沉积剖面进行常量、微量元素及地球化学风化参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 C测年结果,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化学风化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地化学元素在剖面中的化学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常量元素Ca、Si、Na以强烈迁移淋失为主,Fe、Mg则表现为明显富集;元素活动性及迁移顺序为Ca〉Si〉Na〉Al〉K〉Fe〉Mg;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表明玛曲高原处于脱Ca、Na的初期化学风化阶段;微量元素除Sr迁移淋失显著外,Cu、Mn、Zn均呈现出强富集特征。(2)根据典型地化学元素记录的冷干-凉润-凉干-温湿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将玛曲高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化学风化过程划分为3.8ka BP以前的风化较弱期、3.8~3.5ka BP风化较强期、3.5~1.6ka BP风化减弱期和1.6ka BP以来的风化增强期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化学元素 化学风化 中晚全新世 玛曲高原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记录的6400年以来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胡亚楠 许清海 +3 位作者 张生瑞 穆会双 李阳 李曼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6-959,共14页
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地表下65~ 75cm、140~150cm、190~ 200cm和300~310cm处的4块泥质样品进行了AMS14C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分别为2117cal.a B.P.、3081cal.a B.P.、5481cal.aB.P.和6420cal.a B.P.,表明籍箕滩剖面305cm以上地... 本文对泥河湾盆地籍箕滩剖面地表下65~ 75cm、140~150cm、190~ 200cm和300~310cm处的4块泥质样品进行了AMS14C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分别为2117cal.a B.P.、3081cal.a B.P.、5481cal.aB.P.和6420cal.a B.P.,表明籍箕滩剖面305cm以上地层形成于全新世中晚期.籍箕滩剖面的孢粉、炭屑和磁化率分析,揭示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6400~ 5800cal.a B.P.,气候总体温暖湿润,籍箕滩南面的浅山地带可能有森林生长,孢粉百分比和炭屑含量的变化表明,该阶段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非常敏感.6000cal.a B.P.前人类活动使籍箕滩剖面南面浅山地带的森林遭到一定破坏;6000~5800cal.a B.P.,籍箕滩周边的人类活动可能有所减弱或迁移他处,籍箕滩剖面南面浅山地带的森林得到一定恢复;5500 cal.a B.P.左右的降温事件和4000 cal.a B.P.左右的干旱事件以及人类活动,使得泥河湾盆地的森林植被破坏后再也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景观,草原植被迅速发展;4000~2000cal.a B.P.,气候以冷干为主,区域内森林植被几近消失,只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小片阔叶灌丛林生长,植被类型表现为草原或干草原.泥河湾盆地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其他地方的对比表明,东亚季风的衰退具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晚全新世 孢粉 炭屑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共和盆地粒度端元指示的物源特征及环境意义
10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白清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1,共9页
共和盆地沉积物堆积过程较好的记录了亚洲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变化信息,对揭示物源特征以及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文中选取共和盆地厚度为280cm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对其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解,分析了沉积物搬运动力、搬运... 共和盆地沉积物堆积过程较好的记录了亚洲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变化信息,对揭示物源特征以及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文中选取共和盆地厚度为280cm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对其粒度数据进行参数化端元分解,分析了沉积物搬运动力、搬运方式以及环境信息。得出以下结论:1)马四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代表高空气流搬运的远源粉尘物质,可间接作为夏季风的替代指标;EM2指示的是经短距离悬移或跃移搬运的近源粉尘,EM3为近源粗粒物质,共同指示区域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中晚全新世共和盆地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近8.0~4.78ka BP的气候温暖湿润、风沙活动较弱期,4.78~2.90ka BP的气候较为冷干、风沙活动频繁期,2.90~0.67ka BP的气候相对温湿期和0.67ka BP至今的气候冷干、风沙活动加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物源特征 中晚全新世 环境演变 共和盆地
原文传递
新疆帕米尔高原金草滩湿地中晚全新世以来植被演变
11
作者 周彦宏 周乐 +2 位作者 张芸 西瑶瑶 孔昭宸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湿地沉积物蕴含着大量的古植被信息,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因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气候系统的变化响应十分敏感。本研究以取自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金草滩湿地深度为72 cm的剖面为分... 湿地沉积物蕴含着大量的古植被信息,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因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气候系统的变化响应十分敏感。本研究以取自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金草滩湿地深度为72 cm的剖面为分析对象,选取孢粉环境代用指标,同时结合14C测年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对该区域过去5300年来的植被演变做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5300~3750 cal.a B.P.期间,湿生植物莎草科和水生植物狸藻属植物孢粉含量较高,指示金草滩湿地局地环境较为湿润,水湿生植物繁盛;3750~0 cal.a B.P.期间,局地环境经历过多次干湿波动变化,如3750~1840 cal.a B.P.期间,耐旱的麻黄属植物占优势,藜亚科花粉也较前期增多,指示局地环境由湿逐渐变干,湿地面积收缩,区域性植被从荒漠草原植被演变成荒漠植被;1840~810 cal.a B.P.前期区域性植被也再次转为荒漠草原植被;之后,环境总体向干旱化趋势发展,湿地周围呈荒漠草原景观。剖面地层中出现含量较低的雪松、云杉和松属花粉应是外来花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演变 金草滩湿地 中晚全新世 帕米尔高原 新疆
原文传递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典佳 马运强 +2 位作者 李志忠 靳建辉 邹晓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21,共15页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汇带,沉积环境独特,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囿于年代校正不确定性、代用指标的多解性以及地形地貌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全新世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气候演化模式研究,尚存在不同认... 天山北麓河流下游冲积平原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交汇带,沉积环境独特,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囿于年代校正不确定性、代用指标的多解性以及地形地貌格局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全新世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气候演化模式研究,尚存在不同认识。重建该区域的中晚全新世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有助于加深对天山北麓冲积平原沉积环境演化时空特征的认识。本文选取天山北麓中部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四个典型冲积-湖积-风积地层剖面为研究材料,以光释光(OSL)测年确定地层绝对年代,综合沉积构造特征、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特征分析,探讨河流下游中晚全新世冲积-湖积平原沉积序列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剖面主要由黏土、粉砂和极细砂含量较高的河湖相沉积构成,靠近北部沙漠边缘以极细砂、细砂为主的风成砂层明显增多,形成以冲积相、湖沼相和风沙相交替叠覆的沉积序列,其沉积相组合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2)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常见冰川、流水、风力等多种外营力作用的痕迹,表明河流下游平原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山区冰川搬运、磨蚀的碎屑物质,并经流水和风力分选后成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重要物源;(3)7.59~6.0 ka河流活动频繁,广泛发育河湖相沉积,为相对暖湿气候期;6.0~4.25 ka期间,多地出现风沙活动,气候短暂转干,湿度有所降低;4.25 ka以来,发育冲洪积、湖积和风成沙交互沉积,气候“温湿-凉干”周期性波动。本文各剖面沉积序列综合揭示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既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共性特征,又有干旱区山麓地带大地貌控制的区域特点,这对预测未来沙漠边缘风沙活动变化趋势、合理利用淡水资源,从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平原 沉积序列 中晚全新世 环境演变 天山
下载PDF
全新世中后期开封西郊黄泛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德新 马建华 +1 位作者 谷蕾 陈彦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2-863,共12页
历史时期以来,黄河在开封市附近多次泛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沉积序列。选取开封市西郊25 m岩芯(ZKjm)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结合地层沉积旋回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大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结果表明:黄泛地层中的孢粉... 历史时期以来,黄河在开封市附近多次泛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沉积序列。选取开封市西郊25 m岩芯(ZKjm)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结合地层沉积旋回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大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结果表明:黄泛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及其组成很好地记录了大洪水事件,洪水沉积期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其间断期,而人工禾本科花粉含量低于间断期。每个粒度旋回基本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孢粉亚带,且其上下界限的吻合度较高,表明孢粉可作为划分沉积旋回的代用指标。岩芯孢粉亚带的数目(12个)多于粒度旋回数目(9个),孢粉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规模较小的洪水或者一次洪水事件出现的多个短期洪水间歇期所形成的沉积,孢粉指标划分沉积旋回的精度高于粒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泛滥 沉积旋回 孢粉 全新世中后期 大洪水 开封市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以来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物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变
14
作者 徐勇航 李东义 +1 位作者 程宇龙 李云海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9-487,共9页
通过对闽江口南侧柱状样沉积物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粘土矿物分析及AMS14C测年,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物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变。中全新世(7 ka BP—4 ka BP)高海平面时期,梅花水道可能是闽江口南侧陆源物质输运的主要通道... 通过对闽江口南侧柱状样沉积物开展高分辨率的粒度、粘土矿物分析及AMS14C测年,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物质来源及古环境演变。中全新世(7 ka BP—4 ka BP)高海平面时期,梅花水道可能是闽江口南侧陆源物质输运的主要通道,沉积了以砂为主[(58.6±8.7)%]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3.76±0.49)φ,为较高能的沉积环境。期间,增强的浙闽沿岸流携带更多的长江物质沉积到闽江口,导致沉积物中蒙脱石含量增多。然而,到晚全新世(3 ka BP)海平面略有下降,梅花水道衰退,闽江口南侧的水动力条件减弱,形成以粉砂为主[(58.1±4.4)%]的沉积物,平均粒径为(6.30±0.32)φ。晚全新世浙闽沿岸流有所减弱,闽江口沉积物中的蒙脱石含量明显减少,而来自闽江的高岭石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中晚全新世 粘土矿物 物质来源 水下三角洲 闽江口
下载PDF
基于植硅体的五千年以来集安地区古植被定量重建
15
作者 刘琳琳 介冬梅 +5 位作者 高桂在 刘颖 王江永 牛洪昊 蒙萌 宋丽娜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2-592,共11页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吉林省集安市附近的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剖面中,获取了厚度为2.5 m的泥炭样品,采用植硅体分析和测年方法,定量重建了该地5000 a以来的植被变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5000 a以来,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地的... 古植被定量重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在吉林省集安市附近的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剖面中,获取了厚度为2.5 m的泥炭样品,采用植硅体分析和测年方法,定量重建了该地5000 a以来的植被变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5000 a以来,鸭绿江谷地的泥炭地的植被变化可以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4960~4060 cal.a BP,草本植物由禾本科(Poaceae)的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黍亚科(Panicoid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物种组成,草本植物数量较少,有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出现,植硅体-林草指数值逐渐增大,植物盖度较小,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第二时期,4060~3470 cal.a BP,草本植物主要为早熟禾亚科和虎尾草亚科植物盖度,草本植物数量少于上一时期,有木本植物出现,蕨类植物有所增加,植硅体-林草指数值较大,植物盖度集中变化在70%~80%之间,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低于上一时期;第三时期,3470~2700 cal.a BP,草本植物主要为黍亚科和虎尾草亚科物种,草本植物数量增加,达到泥炭剖面的最大值,木本植物有所增加,依旧有蕨类植物出现,植硅体-林草指数值减小,植物盖度增大,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与上一时期相近;第四阶段,2700~590 cal.a BP,草本植物主要由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科和虎尾草亚科物种组成,草本植物数量比上一时期少,木本植物有所增加,蕨类植物减少,植硅体-林草指数值较为稳定,植物盖度较大且趋势稳定,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4个时期古植被的组成无显著差异,植硅体-林草指数值波动变化,最后趋于稳定,植物盖度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波动提高。5000 a以来,集安鸭绿江谷地泥炭地的植被变化趋势与东亚季风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东亚夏季风环流是控制集安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植被变化也受到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古植被 泥炭地 集安 中晚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中-晚全新世姚江河谷平原古文化遗址分布变化及动因的GIS分析
16
作者 林芳由 王张华 +5 位作者 宓欣芸 苗炳迪 雷少 李冬玲 沙龙滨 徐皓 《上海国土资源》 2023年第4期43-53,共11页
姚江河谷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文明演进历史悠久。此地区在全新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演变,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收集了63处姚江河谷平原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分期、遗址面积、文... 姚江河谷平原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文明演进历史悠久。此地区在全新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环境演变,是研究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迁的理想区域。本研究收集了63处姚江河谷平原新石器时代与商周的人类遗址的地理位置、文化分期、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遗迹和遗物等信息,使用ArcGIS软件对其进行继承性、与山地距离、核密度和规模等属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较少且继承性较高,叠置系数为0.83。河姆渡文化三、四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但继承性相对降低,叠置系数降至0.73。良渚文化与商周遗址数量与继承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叠置系数降至0.43。上述结果反映了从河姆渡文化三期到四期、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到商周这三个时间节点,发生了重要的环境和人群组成变化。(2)在空间分布上,遗址最早出现于平原中部并于河姆渡文化二期与四期先后向东部与西部扩散,直至占据整片姚江河谷平原;遗址普遍距山地不超过1500 m,且只在河姆渡文化四期与商周明显向平原低地扩散,反映这两个时间段姚江河谷平原陆地资源比较丰富,指示了比较广泛的海退。(3)从河姆渡文化一期到商周,姚江河谷平原经历了从残余古海湾到被充填的过程,同时还伴随古姚江的形成、变迁以及海岸线附近与平原内部的地势倒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平原 中晚全新世 古文化遗址 GIS空间分析 核密度 遗址规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晚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晓良 侯光良 +2 位作者 金孙梅 高靖易 段荣蕾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3-651,共9页
利用孢粉记录追踪过去人类活动历史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采用直接提取和集成方法获得568条具有年代的伴人孢粉(禾本科、石竹科、杨属、十字花科、委陵菜属、车前属、紫菀属、藜科、狼毒属)数... 利用孢粉记录追踪过去人类活动历史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青藏高原28处地层化石孢粉序列,采用直接提取和集成方法获得568条具有年代的伴人孢粉(禾本科、石竹科、杨属、十字花科、委陵菜属、车前属、紫菀属、藜科、狼毒属)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建立高原4个分区的人类活动指数。同时结合本区已有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历史。研究表明:(1)Ⅰ区东北区,6.0~5.3 ka B.P.早期人类已开始活动,但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对植被影响较弱;5.3~4.5 ka B.P.人类活动得到扩展,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人类活动强度明显增强,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3.5~2.0 kaB.P.随着人类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导致过度放牧、森林面积减少及风沙活动增强。(2)Ⅱ区东南区,5.0 ka B.P.左右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开始显现;4.5~3.5 ka B.P.植被受人为干扰显著;3.5~2.0 ka B.P.人类活动扩张至高海拔地区,对植被影响范围随之扩大;(3)Ⅲ区西南区,5.7~4.5 ka B.P.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且得到发展,环境效应逐渐凸出;4.5~2.0 ka B.P.人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植被影响亦进一步加剧;(4)Ⅳ区西北无人区,受资料所限并未充分讨论,但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早中期本区已有人类进行狩猎采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人孢粉 人类活动 中晚全新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浙江南部望东垟孢粉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植被演化历史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温振明 叶玮 +2 位作者 马春梅 章云霞 胡忠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0-272,共13页
本研究通过浙江南部地区高山湿地望东垟的61个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四个AMS14C年代数据构建的年代框架,初步揭示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7.4-2.1ka B.P.气候暖湿,温暖湿润的气候塑造了当时常... 本研究通过浙江南部地区高山湿地望东垟的61个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四个AMS14C年代数据构建的年代框架,初步揭示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7.4-2.1ka B.P.气候暖湿,温暖湿润的气候塑造了当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并持续了五千多年。2.1-1.8ka B.P.为该区域气候由暖转型到冷的过渡阶段,草本植物扩张明显。1.8ka B.P.至现今,该区域气候凉偏湿,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本及蕨类植物为主。显然,自7.4ka B.P.以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但是,有证据表明1.1ka B.P.以来该区域明显有了人类活动的记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该区域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中晚全新世 气候变化 望东垟 浙江南部
原文传递
中全新世以来大兴安岭中段红水泡泥炭地硅藻组合记录的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梦真 介冬梅 +3 位作者 李楠楠 宋丽娜 宗雅卓 杨月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本文提取大兴安岭中段红水泡泥炭地中晚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中所含的硅藻化石,在82个样品中共发现32属94种硅藻。结合硅藻化石中优势种类生态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水位为控制该区域硅藻组合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Meridion circular... 本文提取大兴安岭中段红水泡泥炭地中晚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中所含的硅藻化石,在82个样品中共发现32属94种硅藻。结合硅藻化石中优势种类生态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水位为控制该区域硅藻组合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Meridion circulare,Meridion criculare var.constrictum等硅藻百分含量的升高指示水位的上升,Hantzschia amphioxys,Pinnularia spp.等硅藻百分含量的升高伴随水位的下降。根据主成分得分建立的红水泡泥炭地古水位曲线发现,中晚全新世以来当地气候经历了数次干湿交替变化,在总体上趋于干旱。其中5 000-3 300 cal a BP为相对湿润期,优势种类为M.circulare,M.criculare var.constrictum;3 300-1 900 cal a BP为气候转干期,H.amphioxys,C.meneghiniana,Pinnularia spp.成为该带中的优势种类;1 900-600 cal a BP,该段内红水泡泥炭地水位较上一阶段进一步下降,气候继续转干;600-200 cal a BP为气候转湿期,红水泡泥炭地水位迅速上升,Achnanthes lanceolata含量迅速增加成为该段优势种;200 cal a BP至今,红水泡泥炭地水位迅速下降,Pinnularia spp.成为该带中的绝对优势种。通过与季风区边缘其他研究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对比发现,红水泡泥炭地气候变化与多数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而推断其主要受东亚季风活动控制,泥炭沉积中硅藻化石组合记录可作为反映东亚季风变迁历史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硅藻 古水位 中晚全新世 大兴安岭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Middle-Late Holocene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and California
20
作者 李平日 黄光庆 +1 位作者 方国祥 林晓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6期488-491,共4页
1 Geographical setting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on the west Pacific front in low latitudes, is a coast of marginal sea on continental plate with a wide shelf and under tropical and south-subtropical climates: with gr... 1 Geographical setting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on the west Pacific front in low latitudes, is a coast of marginal sea on continental plate with a wide shelf and under tropical and south-subtropical climates: with great rainfall and many rivers running into sea. The rive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ast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lat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SOUTH China Californ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