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新政与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1901-1912)——基于《缙绅录》数据库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胡祥雨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35,共15页
清末新政改变了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在1906年官制改革前,京师三法司额设官员中,满(旗)人始终占有优势,且低级官吏几乎被满人垄断。官制改革以后,司法人员大大扩充,尽管满人官员有所增加,但汉(民)人官员增加更多。负责司法行政事务... 清末新政改变了京师司法官员的满汉比例。在1906年官制改革前,京师三法司额设官员中,满(旗)人始终占有优势,且低级官吏几乎被满人垄断。官制改革以后,司法人员大大扩充,尽管满人官员有所增加,但汉(民)人官员增加更多。负责司法行政事务的法部,汉人官员人数逐步增加并超过满人。在大理院和京师各级审判厅、检察厅官员中,汉人官员最终占有绝对多数。由此可见,破除"满汉畛域"对京师司法官员的任命产生了实际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政 司法官员 满汉 缙绅录
原文传递
清代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与“明室宗裔”旗号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小萌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12,共16页
满汉矛盾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终。在汉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反清复明”活动曾产生深远影响。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活动席卷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由盛而衰,具... 满汉矛盾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终。在汉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反清复明”活动曾产生深远影响。民间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离不开以“明室宗裔”相号召,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活动席卷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由盛而衰,具有阶段性特点。本文就此分顺治、康雍、乾嘉、晚清四个阶段加以考察,并就其变化背景及特点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清复明 明室宗裔 朱三太子 满汉关系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建构:以清代八旗进士书画艺术为例
3
作者 多洛肯 路凤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5,共15页
有清一代,八旗进士在书画创作领域形成了集体发展的繁荣局面,共产生44位书法家和23位画家。在继承前人书画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格特质。书法方面,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各体皆能,而且具有满族的尚武精神和方... 有清一代,八旗进士在书画创作领域形成了集体发展的繁荣局面,共产生44位书法家和23位画家。在继承前人书画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格特质。书法方面,楷书、草书、行书、隶书、篆书各体皆能,而且具有满族的尚武精神和方正严毅之气,体现出纵横万里的民族气势;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亦工花鸟画、人物画。更重要的是,八旗进士书画家在形成家族集体创作良好氛围的基础上,又能走出家庭,积极与中原汉族书画名士交游,以此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水平,客观上也促进了满汉文化交流交融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进士 书画风格 书画成就 满汉交融
下载PDF
清朝历史的文化记忆
4
作者 阎崇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18,共11页
本文对全清296年历史分作文化演变、文化自信和文化纠结三个板块进行论述。其一,就清朝兴盛衰亡的文化演变做出简要分析和简明阐述;其二,从文化史视野肯定清朝在版图、民族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阐析盛清时对1400万平方公里版图,尤... 本文对全清296年历史分作文化演变、文化自信和文化纠结三个板块进行论述。其一,就清朝兴盛衰亡的文化演变做出简要分析和简明阐述;其二,从文化史视野肯定清朝在版图、民族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功绩——阐析盛清时对1400万平方公里版图,尤其是对满、蒙、疆、藏、台地域,实行长期有效稳定巩固的管辖,论析清朝民族与宗教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剖析清朝文化政策的成败得失。其三,论述清朝内在的文化纠结,其主要表现是:未对八旗制度进行深入有效的改革,未对满汉权益做出根本性政策调整,未对海洋文化短板给以足够的重视。清朝之结局:于外,败在外敌海上侵入;于内,失在民族关系纠结;于心,衰在制度运转失灵——导致大清帝国的覆亡。清朝历史的殷鉴,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世界全球化潮流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十二帝 康雍乾盛世 民族协和 满汉文化融合 海洋文化
下载PDF
从满族家谱探析满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守朋 宋清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18,共9页
满族家谱是记载满族家族发展变迁的文字载体,具有记述满族姓氏源流、维系满族亲族联络和承袭官职之重要凭证等作用。而从其功能和内容上来讲,皆仿效汉文化。满族借鉴汉族家谱“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之宗旨,编... 满族家谱是记载满族家族发展变迁的文字载体,具有记述满族姓氏源流、维系满族亲族联络和承袭官职之重要凭证等作用。而从其功能和内容上来讲,皆仿效汉文化。满族借鉴汉族家谱“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之宗旨,编纂家谱。从满族家谱发展过程可知,其按字排辈、满姓变汉姓、满人取汉名、满汉通婚、满人学习汉人文学和汉文取代满文书写等内容,均体现了满汉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家谱 满汉 民族融合
下载PDF
Expounding Neo-Confucianism:Choice of Tradition at a Time of Dynastic Change——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Early Qing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翔 Qu Yunying Zhao Qinghu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2期105-133,共29页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ays of rule, living styles and organization modes of economic life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ising from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ays of rule, living styles and organization modes of economic life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an constituted a central part of Manchu-Ha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nsifie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during the earlier years of emperors Shunzhi and Kangxi.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early-Qing Neo-Confucianism neither criticized the reality nor rejected the tradition, but attempted to reestablish the moral and ethical orde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orthodox Confucianism. With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e imperial court by famous Neo-Confueianists such as Xiong Cilii, Neo-Confucianism began to enjoy increasing influence in Qing politics, and became the dominant official ideology in the Qing society. With this, the Qing dynasty gradually completed its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Manchu politics to Central-plains politics. Moreover, the emperor's turnto Confucianism also put a good end to the decade-long cultural conflict within the Qing dynasty, thus making possible the ethnic intermingling between the Manchu and the Han. Accordingly, the change in Ming loyalists' political attitude was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dicator of the disorder-order transition of the early-Qing Chines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chu-han cultural conflict social reestablishment NEO-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loyalists
原文传递
基于晚清满汉服饰标本的“袖制”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倪梦娇 刘瑞璞 《设计》 2019年第19期54-57,共4页
以晚清满汉女子上衣袖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标本的信息采集、测绘与结构复原,采用标本与文献结合二重考证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晚清汉族女子尚宽袍大袖,有“袖胡”之制,此不仅是遗留下来的汉族礼俗的物质体现,也有本身的功用价值所在。满... 以晚清满汉女子上衣袖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标本的信息采集、测绘与结构复原,采用标本与文献结合二重考证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晚清汉族女子尚宽袍大袖,有“袖胡”之制,此不仅是遗留下来的汉族礼俗的物质体现,也有本身的功用价值所在。满族女袍在清早期承继本民族紧身窄袖的袍服,晚清时因地域、生活习性的转变以及政治经济的稳定,紧身的“马蹄袖”上升成为礼制符号,功用性减弱,便服中则以宽大的舒袖或挽袖取而代之,长短、形状、挽法不一。满汉女子衣袖虽在晚清时宽度呈现相近,但从其结构角度分析,仍各有特色,且在各自的服饰中保留了本民族的符号,成为表现中华一体多元文化特质的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满汉 袖制 结构 袖胡
下载PDF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乾隆针灸铜人的宗教意蕴
8
作者 袁开惠 刘庆宇 崔为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4期33-39,共7页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乾隆针灸铜人,从外部特征看,为一怀孕之老妪形象,面部塑造借鉴了乾隆时期佛家造像的特征。学者对其性别多有关注,但对于其形象与寓意却少有探究。实际上,乾隆铜人有着独特的宗教意蕴,可能是满族始祖神与庇护神佛多妈...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乾隆针灸铜人,从外部特征看,为一怀孕之老妪形象,面部塑造借鉴了乾隆时期佛家造像的特征。学者对其性别多有关注,但对于其形象与寓意却少有探究。实际上,乾隆铜人有着独特的宗教意蕴,可能是满族始祖神与庇护神佛多妈妈的形象。佛多妈妈是满族各姓家祭与清朝国祭的共神,乾隆铜人既为医学之工具,也寄托着清廷对始祖神祛除疾疫、庇佑清朝安康的祈求,反映了乾隆时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统一满族各姓萨满信仰的史实,承载着清朝满族、汉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政治理念与萨满教、佛教合一的宗教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铜人 佛多妈妈 巫医 满汉 佛萨
下载PDF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细珠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50,109,共16页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实行平满汉畛域举措的过程中,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发布化除满汉畛域懿旨与官绅群起奏议,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本文具体探讨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化除满汉畛域懿旨出台的原因、官绅奏议讨论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以及...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实行平满汉畛域举措的过程中,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发布化除满汉畛域懿旨与官绅群起奏议,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本文具体探讨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化除满汉畛域懿旨出台的原因、官绅奏议讨论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以及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期为观察清末满汉关系演变与清王朝覆灭问题提供新的视角。文章认为,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廷试图化除满汉畛域,而对满汉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但因种种因素制约,而并没有切实施行,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致使清王朝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备立宪 满汉畛域 满汉政策 慈禧太后 载沣
原文传递
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景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64,共10页
清朝满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其最典型时期约有150年,即从天命到乾隆中期。八旗汉军不仅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汉人满族化的例证,但仍是"在旗的汉人"。这种特殊身份,反映出汉军社会地位的双重性。汉军本身的改造和复杂... 清朝满汉文化的矛盾与融合过程,其最典型时期约有150年,即从天命到乾隆中期。八旗汉军不仅是这种矛盾斗争的产物,也是汉人满族化的例证,但仍是"在旗的汉人"。这种特殊身份,反映出汉军社会地位的双重性。汉军本身的改造和复杂的变化,使其成为瓦解八旗制度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汉军人已经成为满族走向汉化的媒介与桥梁,而淹没在广大汉人之中的驻防汉军八旗的重新汉化,不仅是乾隆帝实行汉军出旗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旗人汉化的无可奈何的一种承认。清朝对汉军人的区别对待,并不具有民族差异的认识,完全是一种政治控制手段。乾隆以后允许部分汉军仍留在旗内,其实只是对汉人仍然采取分化政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八旗汉军 满汉融合
下载PDF
清代宗学、科举与宗室知识精英的社会认同——兼论新清史“满洲认同”的转向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立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4-113,共10页
清廷自设立宗学以来,便将其视为培植“满洲认同”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缺乏宗室子弟所必要的“社会认同”,宗学内的清文、骑射教育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至嘉庆年间,宗学最终流变成扶植贫困子弟的一所义学。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对宗室成... 清廷自设立宗学以来,便将其视为培植“满洲认同”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缺乏宗室子弟所必要的“社会认同”,宗学内的清文、骑射教育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至嘉庆年间,宗学最终流变成扶植贫困子弟的一所义学。与此同时,科举考试对宗室成员重新开放,宗室子弟在取得了进士、举人新的社会身份后,成为宗室知识精英,在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与社会尊严方面备受尊崇。科举制成为宗室知识精英赢得社会认同的纽带。宗室子弟弃“学”从“举”的背后,是满洲子弟价值观由“满洲认同”向“社会认同”外在转向的一个缩影。西方新清史学者所认为的18世纪“满洲认同”经历了一个由“文化”到“制度”内在转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学 宗室科举 满洲认同 社会认同
下载PDF
从沈阳故宫宫殿建筑看满汉文化的交融 被引量:6
12
作者 栾晔 李理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进程中对汉族文化的继承与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故宫 宫殿建筑 满汉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明遗民与清初满汉文化的整合 被引量:4
13
作者 孔定芳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24,共15页
在清初社会的重建过程中,满汉两种异质文化经历了从冲突到调融再到整合的演绎,与之相谐应,明遗民对清廷的态度也发生了从抗争到徘徊分化再到合流的转捩。满、汉文化与明遗民呈显一种双向互动关系,遗民现象因满、汉文化的紧张而凸显,亦... 在清初社会的重建过程中,满汉两种异质文化经历了从冲突到调融再到整合的演绎,与之相谐应,明遗民对清廷的态度也发生了从抗争到徘徊分化再到合流的转捩。满、汉文化与明遗民呈显一种双向互动关系,遗民现象因满、汉文化的紧张而凸显,亦因满、汉文化的调融而淡化。透过这种互动关系来探赜清初历史,将会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文化 明朝 清朝 文化冲突 遗民 历史考证
原文传递
论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嵩申家族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宏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6-58,共3页
文章以《清代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 ,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 ,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申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 ,嵩申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 ,著书立说 ;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文章以《清代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 ,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 ,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申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 ,嵩申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 ,著书立说 ;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嵩申家族 Zhu卷 满汉融合 科举制度 满族
下载PDF
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亦工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63,180,共17页
"满汉复设"是清代官制的突出特色之一,但在刑部这样具有相当特殊性的部门里,满汉官权力的配置及其运作实态如何?对此,由于清廷粉饰遮掩,讳莫如深,令研究者常有资料不足征之憾。本文借助所见史料,从语言和人事政策两个角度试... "满汉复设"是清代官制的突出特色之一,但在刑部这样具有相当特殊性的部门里,满汉官权力的配置及其运作实态如何?对此,由于清廷粉饰遮掩,讳莫如深,令研究者常有资料不足征之憾。本文借助所见史料,从语言和人事政策两个角度试做探讨,粗线条地勾勒出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消长的大致脉络,展现了从清初满官垄断刑部到晚清出现的所谓"专家掌部"现象的反差。尽管清廷一再重申"国语骑射"等崇满抑汉的民族歧视政策,以期维持统治民族的向心力,但是,伴随着无法阻挡的族群融合及制度文化发展的内在趋势,司法领域内追求审判公平及专业化的潮流,最终还是冲破了种族和语言的藩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部 官制 语言 满汉复设
原文传递
端方与清末的满汉政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翟海涛 王建华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清末满汉矛盾日益激化 ,排满成为革命派进行舆论动员的口号。端方作为具有革新思想的清廷大吏 ,充分认识到满汉矛盾的巨大危害 ,对消除满汉畛域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为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清末 满汉畛域 端方
下载PDF
满汉法律融合视角下清代旗人立嗣法规的传承与变迁
17
作者 崔李酉子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3,共10页
清代旗人立嗣法规具有满洲法与汉法两种法源,主管机构、立嗣程序、嗣子户口造报等规定始终紧密结合满洲独创的八旗制度,嗣子择选与承继次序规范则借鉴了汉法的伦理观念,逐渐向既有的民人立嗣法规靠拢,这显示出清代立法满汉融合的趋势。... 清代旗人立嗣法规具有满洲法与汉法两种法源,主管机构、立嗣程序、嗣子户口造报等规定始终紧密结合满洲独创的八旗制度,嗣子择选与承继次序规范则借鉴了汉法的伦理观念,逐渐向既有的民人立嗣法规靠拢,这显示出清代立法满汉融合的趋势。乾隆朝以降,过继成为旗人爵职传袭的重要手段,旗人宗族的立嗣规范与国家律典基本一致。旗人立嗣法规的传承表明清代法律常规化的认识在民事领域有一定局限性,其变迁则展现出旗人专条的法源多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汉法律融合 旗人立嗣 爵职继承 宗族规范 法源多种
原文传递
清代刑部满汉官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小悠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7,124-125,共10页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权责甚重。部内满汉官并设,满汉关系对刑部的政务运作有着重要影响。有清二百多年,各阶段的刑部满汉关系表现不尽相同。清初,部内满汉之间矛盾较多,交流不畅,刑部采取的是满汉分治的管理方式。雍...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权责甚重。部内满汉官并设,满汉关系对刑部的政务运作有着重要影响。有清二百多年,各阶段的刑部满汉关系表现不尽相同。清初,部内满汉之间矛盾较多,交流不畅,刑部采取的是满汉分治的管理方式。雍正及乾隆中前期,刑部满汉双方语言隔阂消除,但汉官办理庶政,满官决策大案的基本模式仍然延续。乾隆后期及嘉庆、道光年间,刑部满汉官权力相对均衡,在打破了"汉人不办满事"旧例的同时,所谓汉官办庶务、满官决大事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起来。晚清满汉堂官之间几无畛域,所有堂宫唯律例最精的汉堂官马首是瞻,是为"因其人而生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刑部 满汉关系 律学素养
原文传递
晚清的旗人书院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建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2-37,共6页
晚清的旗人书院与清前中期相比有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书院的数量增长快,教学内容更重视汉文化,并出现西学;书院的建设者不仅有满族官员,还有汉人官员。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晚清恢复了驻防文试,清语骑射加剧衰落,汉人官员地位上升... 晚清的旗人书院与清前中期相比有诸多差异,主要表现在书院的数量增长快,教学内容更重视汉文化,并出现西学;书院的建设者不仅有满族官员,还有汉人官员。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晚清恢复了驻防文试,清语骑射加剧衰落,汉人官员地位上升等。研究晚清的旗人书院可以管窥旗人文化的流变和晚清社会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 书院 清语骑射 满汉关系
下载PDF
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一民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94,共10页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宗族 保甲 乡约 自治性 满汉一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