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德性人”及其培育 被引量:3
1
作者 夏永庚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69-73,共5页
美丽中国的建设最为根本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和素质上的现代化。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目前知识人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这一使命,需要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走向培养德性人。德性人是智慧之人,是知善而行善之人,是... 美丽中国的建设最为根本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在精神和素质上的现代化。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目前知识人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这一使命,需要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走向培养德性人。德性人是智慧之人,是知善而行善之人,是审美而自由之人。在知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向智力与德性的共生;在德育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在学校教学及闲暇时间,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一种天人合一、物与我同的伦理意识和审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德性 德性人 德性人的培育
原文传递
从“君子”、“绅士”到现代理想人格——兼论人文、科学、技术的融合 被引量:3
2
作者 沈文钦 《复旦教育论坛》 2005年第1期25-29,共5页
时代不同,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也必然不同。本文在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上,回顾了中西方在历史上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即东方的君子和西方的绅士。进而,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简单对比了东西方理想人格内涵之不同。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君子”与“... 时代不同,对理想人格的期待也必然不同。本文在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上,回顾了中西方在历史上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即东方的君子和西方的绅士。进而,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简单对比了东西方理想人格内涵之不同。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君子”与“绅士”的历史阶级性,以及他们对技术的排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人文、科学、技术三者融合的角度论述了现代理想人格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全人教育 科学 理想人格 历史 融合 技术 东西方 角度 排斥
下载PDF
谈孔子的理想人格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庄英海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8期95-97,共3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有两个前提:一是人性论,二是天命观。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的品德。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圣人 贤人 君子
下载PDF
从《爱莲说》看周敦颐的三教观 被引量:2
4
作者 贺淼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9-92,共4页
周敦颐对"莲"的描述,既有佛教意象和儒家志向的融合,也兼具儒家至诚和道家主静的修养工夫。一方面,他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儒家的根基之上,透过《爱莲说》可见周敦颐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兼容佛道思想于一体,这既是... 周敦颐对"莲"的描述,既有佛教意象和儒家志向的融合,也兼具儒家至诚和道家主静的修养工夫。一方面,他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儒家的根基之上,透过《爱莲说》可见周敦颐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兼容佛道思想于一体,这既是对佛道的回击,也为宋明理学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莲说》 儒释道 君子
下载PDF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瑞 《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2-94,共3页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倡导"博学于文,行己... 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之中,顾炎武以其经世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他勇于针砭当时学术界存在的弊端,痛斥某些学者空谈阔论、沽名钓誉的无耻之举,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道德,开启清代经世致用之学风,以其实际行动影响了时人与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经师 人师 学术思想 人格魅力
下载PDF
诚实与文质:《文心雕龙·情采》礼文义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艳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9-46,共8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融会礼文义理甚值得重视。礼文是礼学建立的文理,由言行举止,到服饰器物,都要求跟礼义相应。《周礼》所言"情"者,皆指为诚实义,唯有君子诚其意而能备之。郑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情与实明确为...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融会礼文义理甚值得重视。礼文是礼学建立的文理,由言行举止,到服饰器物,都要求跟礼义相应。《周礼》所言"情"者,皆指为诚实义,唯有君子诚其意而能备之。郑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情与实明确为君子的美质,也是作为"诚于中,形于外"的根本条件,这为刘勰将礼文义理移用于文论,铺设了桥梁,在《情采》中所见尤为明显。由此发现刘勰于《情采》所致力开发的,是一套为君子而设的立文之道。而且这些礼文观念实皆有得于郑注,因此若注意到刘勰融会礼文观念于文学理论,则同时应重视郑玄对于其中关键概念的诠释,是为礼文与文学开示了共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情采》 文质 情实 诚伪 礼文 君子
下载PDF
《中庸》君子之道论 被引量:7
7
作者 韩星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5-13,2,共9页
几千年来,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由对君子精神的企慕和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形成了君子文化,其思想源泉是儒家经典。系统梳理和挖掘经典之中的君子思想,是当今弘扬君子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中庸》对儒家君子之道有多重阐发,以... 几千年来,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由对君子精神的企慕和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形成了君子文化,其思想源泉是儒家经典。系统梳理和挖掘经典之中的君子思想,是当今弘扬君子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中庸》对儒家君子之道有多重阐发,以中庸为主线,以修身为主体,由慎独、时中、和而不流、费而隐、忠恕之道、素位而行几个方面共同构建起了君子之道的思想结构,为修养君子人格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贤,但圣贤人格一般人难以达到,所以通常谈得最多的是比较现实的、平常人可以达到的君子人格。通过弘扬君子文化,使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得到提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备条件。《中庸》的君子之道对当今弘扬君子文化,提升国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君子 君子之道 修身 现代意义
下载PDF
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建构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87,共6页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德目标 成德工夫 未发 尊德性 道问学 圣贤气象 朱熹 道德伦理学说
下载PDF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谈庄子的审美观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深远意义
9
作者 童汝劳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28-30,共3页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 ,是审美领域里一个独特而重大的发现 ,在先秦不仅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向当时社会上认为“有诸内而必形诸外”的以貌相人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庄子的寓言...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 ,是审美领域里一个独特而重大的发现 ,在先秦不仅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审美观 ,向当时社会上认为“有诸内而必形诸外”的以貌相人的观点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庄子的寓言故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丑中之美 ,开创了我国怪奇艺术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寓言故事 审美观 怪奇艺术 古代文学研究 审美视野 艺术创作
下载PDF
批判与重建:墨家理想人格观析论
10
作者 程碧英 熊明川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8,189,共12页
学界对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探究较多,但对非儒家学派理想人格探究较少。墨家并未如儒家一样对“君子”进行道德赋能并以之为理想人格,而是对“世俗君子”“士君子”甚至权贵君子提出批判。在此过程中,墨家重建了“贤士”理想人格。“... 学界对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探究较多,但对非儒家学派理想人格探究较少。墨家并未如儒家一样对“君子”进行道德赋能并以之为理想人格,而是对“世俗君子”“士君子”甚至权贵君子提出批判。在此过程中,墨家重建了“贤士”理想人格。“贤士”理想人格以“义”为核心品质,以明其大、去其私、苦其志、笃其行等为基本人格特征。墨家“贤士”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发展补充,也差异互补地共同塑造着新时代“中华君子人格”。墨家“贤士”“明其大”的人格特征,对“中华君子”胸怀“国之大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儒家 君子 贤士 理想人格
原文传递
“崭然见头角”解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兰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79,共4页
古人以鱼化为龙喻俊彦 得志。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崭然见头角”一句,“头角”特指龙角。“崭然见头角”是 成龙之象,喻俊彦得志。
关键词 "龙" "头角" "崭然见头角"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训沽
下载PDF
《段注》与玉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毓松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21-126,共6页
《段注》通过对《说文》玉部字的阐释,揭示了被人们视为珍宝的玉的内质美、玉所具有的人格象征意义和以玉为信物的符瑞特征与装饰功能。
关键词 玉文化 以质为美 比德于玉 以玉为饰
下载PDF
张栻君子范畴内涵的理学体系解析
13
作者 李长泰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57-63,共7页
张栻君子范畴内涵的阐释基本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主张,凸显了天道君子、人道君子、境界君子、伦理君子和行动君子的多维层面,以理学思维径路完成了由"理"、"人"到"和"的逻辑过程,实现本体、运用到体用... 张栻君子范畴内涵的阐释基本继承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主张,凸显了天道君子、人道君子、境界君子、伦理君子和行动君子的多维层面,以理学思维径路完成了由"理"、"人"到"和"的逻辑过程,实现本体、运用到体用合一的思维转换。君子范畴内涵解析的逻辑径路从以理为宗、以伦为纲、以格为境、以文为质、以行为范五个层面逐层外化,将君子诠释为既是高尚境界的理性君子,又是人类社会道德君子,还是现实中的行动君子,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社会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君子 理学 解析
下载PDF
从蘧孔之交看蘧伯玉的君子人格
14
作者 王星光 张帆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2期92-99,共8页
蘧伯玉和孔子交情至深,在君子以达、事君以礼等诸多思想方面相契合,为孔子所敬慕。他崇仁尚德、依时而定、外宽内正、成人之美,符合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仁者的形象,其人格品行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独树一帜。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对后世文人... 蘧伯玉和孔子交情至深,在君子以达、事君以礼等诸多思想方面相契合,为孔子所敬慕。他崇仁尚德、依时而定、外宽内正、成人之美,符合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仁者的形象,其人格品行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独树一帜。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对后世文人士大夫克己奉公、忧国忧民使命感的形成树立了楷模。其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品格也为后世学人修身治学所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蘧伯玉 孔子 君子 君子以“时” 寡过知非
下载PDF
人之卓越的丧失与制造平庸的教育 被引量:6
15
作者 章乐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2-36,共5页
人之卓越就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在现代条件下,它意味着人要超越低层次的需要,走向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超越"。人之卓越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实现活动。物质主义造成了卓越的扭曲,官僚体系束缚了对卓越的追求,相对主义带... 人之卓越就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在现代条件下,它意味着人要超越低层次的需要,走向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超越"。人之卓越不是一种品质,而是实现活动。物质主义造成了卓越的扭曲,官僚体系束缚了对卓越的追求,相对主义带来了自我的封闭,民主政体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众的平庸,这些都是造成人之卓越丧失的现代根源。让学生接受卓越的教育,学过卓越的生活,对他们的卓越表现给予承认,并培养他们苏格拉底式反思的品质是可能的教育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之卓越
原文传递
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卫平 范运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7-90,共4页
在学校体育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学校体育中人的形象是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对"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的形象"命题的思考是对学校体育本原的反思,它能够指引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 在学校体育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学校体育中人的形象是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对"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的形象"命题的思考是对学校体育本原的反思,它能够指引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能够带来对学校体育目的观的新的认识,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用什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是指,受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至少完成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学习,并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有系统、有计划、比较全面的对人身心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并具有体育品质和素养的人的人。健康人、艺术人、武德人、游戏人、构成了当今社会受过良好体育教育的人的形象,它是学校体育不懈追求的目的之所在,更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好体育 形象 重塑 健康人 艺术人 武德人 游戏人
原文传递
《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
17
作者 陈沛锦 张其成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4期65-68,共4页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地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董仲舒认为“人...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地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董仲舒认为“人,上参天地,下长万物”,人的理想就是要趋于天道的光明与神圣性,并以所秉受的中和之美与天地一同参赞化育。天人同源且同构,并将人道视为对天道的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人道法象并遵循天道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以人道合天道的天人合德的终极生命大道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 天人合德
下载PDF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论语》“学而”章与君子之道
18
作者 周浩翔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9,共6页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 《论语》以"学而"章开篇,首言学。孔子率先垂范,一生学而不厌,好学不已,教弟子博学约礼,多识前言往行,可知"学"之一事乃孔门家法。儒家之学作为成德之教,首重为学。孔门论学,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时习而悦"是君子成己之象,"有朋自远方来而乐"是君子成人之象,成己、成人皆所以穷理以尽性。"人不知而不愠",乃所以为君子之道,而君子之道,贵在知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理 尽性 知命 《论语》 君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