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精英个体的日常实践 被引量:27
1
作者 孙九霞 苏静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3-1354,共12页
随着跨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开始从更加微观的日常生活视角关注'地方'文化保护问题,产生日常生活地理学这一研究方向。通过关注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精英个体的日常实践,尝试探讨在国家治理与居民日常生活的互... 随着跨学科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开始从更加微观的日常生活视角关注'地方'文化保护问题,产生日常生活地理学这一研究方向。通过关注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精英个体的日常实践,尝试探讨在国家治理与居民日常生活的互动交织中,微观尺度的精英个体通过怎样的日常实践来塑造和凸显其在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主体性。研究发现:首先,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实践中,地方精英获得'文化身份'多体现为对接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体系或者下沉到地方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从而获得底层民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的两种主要纵向路径,或者通过横向联系结合市场,通过商业实践建构地方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其次,由于文化精英具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精英个体间的差异性是形成地方文化多样性实践的重要原因;文化精英个体通过凝结各种要素,融合了地方性、文化性、空间性和主体性,在执行构建文化自信的各项策略中,应给与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地方精英 文化保护与传承 日常实践
原文传递
回望传统与现代化转型: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层政府与民众协作治理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晶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72,共5页
在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之间的距离,基层政府与乡村和社区交汇处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地方民众多元化的诉求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的基层治理演化出了正式行政和非正式行政交替使用的局面。然而,面对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挑... 在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之间的距离,基层政府与乡村和社区交汇处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地方民众多元化的诉求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的基层治理演化出了正式行政和非正式行政交替使用的局面。然而,面对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挑战,对于中国这个崛起的后发展国家而言,基层政府的治理行为需要经历从"选择性"执行到标准化和规范化执行的转变,需要在现代的语境中重新激活村庄和社区精英、地方企业家等主体对于地方公共事务参与治理这一历史传统。这将有助于培育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良好关系,为构建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协作治理模式提供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治理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地方精英
原文传递
空心化、“三土资本”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思洋 梁飞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52-59,共8页
农村"空心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重点难点和切入点。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然而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家庭的虚化和乡村的衰退。通过整合本土精英、本土劳动力与本土资金(三土资本),引导外出打... 农村"空心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重点难点和切入点。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然而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家庭的虚化和乡村的衰退。通过整合本土精英、本土劳动力与本土资金(三土资本),引导外出打工者就地就近就业,恢复家庭的养老、教育功能,完善家庭治理,恢复家庭治理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功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乡村衰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 本土精英 本土劳动力 本土资金 家庭治理 社会资本网络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地方精英与族群认同——一个村庄族群记忆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于鹏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本文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试图从地方精英的话语表述和行为分析来探讨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记忆和地方族群认同的,并进一步强调族群的一些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 地方精英 国家权力
下载PDF
权力网络与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推行遭遇的阻力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志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甘南藏区于1942年开始全面推行保甲制度。丰尼设治局在'黑番'四旗地区遭遇藏民族集体抗编,双方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藏民族强势抗争使得'黑番'四旗地区暂缓保甲编查,国家权力的触角未能有效渗延。保甲制度在夏河县具体... 甘南藏区于1942年开始全面推行保甲制度。丰尼设治局在'黑番'四旗地区遭遇藏民族集体抗编,双方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藏民族强势抗争使得'黑番'四旗地区暂缓保甲编查,国家权力的触角未能有效渗延。保甲制度在夏河县具体施行中,因摊派钱粮不公而引发了部落纠纷。国家权力与宗教权力、部落权力反复协商才平息了事端,体现了国家权力进入边疆社会后并不能改变原有权力系统,且易受地方冲突拌扰。甘南藏民因保甲编查和运行而展现出来的抗争,表明出国家权力在边疆社会的渗透和施展行政的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制度 甘南藏区 地方精英 部落冲突
下载PDF
宗族、宗教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广西桂林市草坪回族乡潜经村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方素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8-114,共7页
广西桂林市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居民半数以上为回族,同属清初迁入的白氏祖先后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潜经村的白氏回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法制度,修建了宗祠,制定了宗约,并由最初的4个宗支发展到如今的12个宗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权... 广西桂林市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居民半数以上为回族,同属清初迁入的白氏祖先后裔。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潜经村的白氏回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法制度,修建了宗祠,制定了宗约,并由最初的4个宗支发展到如今的12个宗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改造,潜经村白氏回族的宗法制度和宗教信仰历经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地方精英的努力下,潜经村的宗教信仰逐步得到复兴,具有庞大势力的白氏宗族也在村庄事务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潜经村的个案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中,既要了解宗族、宗教等传统文化因素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也要注意化解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其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制度 伊斯兰教 潜经村 乡村治理 地方精英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地方精英与派系政治——以1932年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
7
作者 张江波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 从地方逻辑出发,以1932年安徽灵璧县抗烟捐暴动为例,可对国民党政权的现代国家建设作出新的分析。清末北洋以来,灵璧县形成了“旧派”“雷派”和“新派”三足鼎立的县域权力格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新派逐渐控制了全县的党权、军权和财权,但在征税等一系列地方事务中,权力行使不断溢出边界,侵犯了民众利益。于是,在旧派的鼓动下,灵璧县烟农发起抗烟捐暴动,因县长王肖山应对果断,暴动很快平息。其后,新派暂时失势,旧派重新崛起,县域权力格局经历了重组。灵璧县的例子揭示出,对于县区级地方精英而言,无论是国民党党部抑或政府机关,皆成为了派系竞逐的资源和工具,国家则沦为“他者”,国家政权建设旁落,进而削弱了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英 派系政治 灵璧 农民暴动 现代国家政权建设
原文传递
党绅纠葛与代际竞逐:安徽蒙城的地方精英与县域政治(1927—1934)
8
作者 张江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3,共15页
从微观视域出发,将代际问题纳入到党绅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治的理解。在皖北的蒙城县,清末、辛亥以来形成了以绅派为主导的强人政治。进入1920年代,随着旅外学生陆续返乡,青年势力逐渐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从微观视域出发,将代际问题纳入到党绅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增进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治的理解。在皖北的蒙城县,清末、辛亥以来形成了以绅派为主导的强人政治。进入1920年代,随着旅外学生陆续返乡,青年势力逐渐兴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加入国民党而实现了“党化”的青年与绅派围绕政治、教育等地方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蒙城的政绅合谋、党部分裂等原因,无论在“毁党案”还是“李铭勋贩毒案”中,党权始终势弱。绅派依靠各种正式与非正式资源,通过代际竞逐继续保持优势。一些青年人的理想抱负因政治参与机制不健全而无法实现,实则孕育了革命的种子。蒙城的故事表明,县域政治既深受上层宏观政治的影响,同时也与地方社会的微观政治逻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党绅关系 代际关系 地方精英 蒙城
原文传递
南宋荆襄地区茶寇治理与演变
9
作者 李宗隆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由唐至宋,荆襄地区茶叶产量空前提升,饮茶文化风行一时,私贩茶叶也越发活跃于这一地区。紧邻边境、水路交通便捷为此地武装贩运活动提供便利。基层官吏缺失与官军战力下降等因素使“茶寇”变为社会沉疴宿疾。至孝宗时“茶寇”活动达到顶... 由唐至宋,荆襄地区茶叶产量空前提升,饮茶文化风行一时,私贩茶叶也越发活跃于这一地区。紧邻边境、水路交通便捷为此地武装贩运活动提供便利。基层官吏缺失与官军战力下降等因素使“茶寇”变为社会沉疴宿疾。至孝宗时“茶寇”活动达到顶峰,宋廷面对财政渐蹙、官军腐弱的现状,开始逐渐将治理“茶寇”的方式由以法律惩处与军事镇压转向招纳为军,利用地方精英将“茶寇”转变为边防的重要补充。这种变化促使荆襄地区出现由“茶寇”及武装茶商团体共同组成的“茶商军”,为弥补南宋边防、提升守御战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襄 茶寇 茶业经济 地方精英
下载PDF
新县制的乡村治理困境——基于璧山档案中地方精英群体的分析
10
作者 谢健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县各级组织纲要》,标志着新县制改革的开始,对于包括璧山县在内的乡村社会而言,新县制的实施增强了基层公职身份在构建个人社会地位中的影响力,促进了原本拥有话语权的地方精英进一步“体制化”。在此过... 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并开始实施《县各级组织纲要》,标志着新县制改革的开始,对于包括璧山县在内的乡村社会而言,新县制的实施增强了基层公职身份在构建个人社会地位中的影响力,促进了原本拥有话语权的地方精英进一步“体制化”。在此过程中,“体制化”地方精英虽然有助于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控制,但其互相之间的利益竞争又加剧了乡村政治秩序的失调,形成了新县制下乡村治理的新困境。总体而言,新县制改革并不意味着基层政治的革命性变化,只是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控制、资源汲取的另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也在地方精英利益争夺的牵制之下困境迭出、成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县制 地方精英 乡村治理 璧山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权势转移——以上海拆城案为中心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茂明 陈媛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1,57,共12页
上海拆城案是在清末自治运动兴起、城市商业发展、与租界竞争以及城墙自身功能消退的背景下进行的。该议案从提出到最终执行,几乎经历了整个清末民初自治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前期激烈的争议和后期犀利的施行阶段,形成了"拆城以利通... 上海拆城案是在清末自治运动兴起、城市商业发展、与租界竞争以及城墙自身功能消退的背景下进行的。该议案从提出到最终执行,几乎经历了整个清末民初自治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前期激烈的争议和后期犀利的施行阶段,形成了"拆城以利通商"和"保城以卫家园"对立的两派。拆城派大多属于商人领袖,具有新学背景,而保城派则主要是拥有传统功名的地方士绅。在两派激烈的争论过程中,随着时局的演进,保城派逐渐由强势转为弱势;反之,拆城派由弱转强,从而完成了上海地方精英内部的新旧群体权势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拆城案 地方精英 权势转移
原文传递
试论冼夫人信仰的产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瑜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2-86,共5页
冼夫人信仰肇始于冼夫人后人和岭南民众对冼夫人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冼夫人本为一介凡人,但是,在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她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华。在冼夫人由人到神升华的过程中,多方力量对冼夫人的承认与报答都隐含有各自的期许,那... 冼夫人信仰肇始于冼夫人后人和岭南民众对冼夫人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冼夫人本为一介凡人,但是,在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下,她完成了由人到神的升华。在冼夫人由人到神升华的过程中,多方力量对冼夫人的承认与报答都隐含有各自的期许,那就是期望获得她的庇护与显灵,满足他们各自心灵、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冼夫人 信仰 民众 地方精英 国家政权
下载PDF
地方士绅与晚清女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湘金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在晚清"兴女学"运动的地方实践中,士绅群体是最关键的人事因素。他们整体上的趋新,保证了新式女学堂在全国的铺展,促进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化与合法化。其在"兴女学"运动中的作为,体现于诸多方面:倡建女学堂;提供经费... 在晚清"兴女学"运动的地方实践中,士绅群体是最关键的人事因素。他们整体上的趋新,保证了新式女学堂在全国的铺展,促进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化与合法化。其在"兴女学"运动中的作为,体现于诸多方面:倡建女学堂;提供经费,为女学堂的生存予以最重要的支持;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女学堂的正常运行;将戚属送入女学堂,开通地方风气;出席女学堂的日常活动。主持无锡竞志女学的侯鸿鉴,可视为"兴女学"之开明士绅的代表。作为群体,晚清士绅对女子教育事业的积极参与,应归因于新政背景下他们对地方权势的主动竞逐。对于具体的地方、士绅个人与女学堂个案,学者需要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士绅 女子教育 侯鸿鉴
下载PDF
张謇的社会治理主张与实践散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安正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41-44,共4页
张謇将社会治理称为"地方自治",并将田畴等人的民本理想、实干精神与西方的"地方自治"思想有条件地嫁接,创立了由地方精英主导的"地方自治"模式。张謇此举为南通赢得"模范县"赞誉,还试图逐步... 张謇将社会治理称为"地方自治",并将田畴等人的民本理想、实干精神与西方的"地方自治"思想有条件地嫁接,创立了由地方精英主导的"地方自治"模式。张謇此举为南通赢得"模范县"赞誉,还试图逐步扩大范围,将南通模式推广至整个中国。但事与愿违,张謇不仅每次败退南通,南通的"地方自治"亦最终以失败告终。南通"地方自治"的结局,是张謇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悲剧,是内外各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南通 社会治理 地方自治 地方精英
下载PDF
由鄞县方志看地方精英选择和记载的历史演变
15
作者 董雪婧 《上海地方志》 2023年第2期36-48,95,共14页
地方志既代表着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又蕴含了地方绅士(志书编撰者)的普遍观念,编纂方志时筛选人物的过程,也是选择和记载地方精英的过程。同治《鄞县志》、民国《鄞县通志》以及1996年版《鄞县志》三部鄞县志书的人物篇,反映入选方志的... 地方志既代表着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又蕴含了地方绅士(志书编撰者)的普遍观念,编纂方志时筛选人物的过程,也是选择和记载地方精英的过程。同治《鄞县志》、民国《鄞县通志》以及1996年版《鄞县志》三部鄞县志书的人物篇,反映入选方志的“地方精英”群体有着非常丰富的类型和时代特色,除传统“忠臣义士烈妇贞女”外,还包括能工巧匠、高僧道士、商帮领袖、社会贤达、革命烈士等等。选择和记载标准(包括功名身份地位、社会贡献、价值理念等等)也随时代有所变化,但都体现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探究古代、民国、当代三个时期地方精英选择和记载的变迁,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独特的史志教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鄞县志》 地方精英 选择和记载 历史演变
下载PDF
民国绅士内涵辨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阳信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133,共5页
相对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绅士已由一个封建特权阶层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社会和职业群体,其地位和作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于民国绅士涵义的理解颇多争议,或统称为地方精英,或将其等同于地方豪强、地主,还有人统以&q... 相对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绅士已由一个封建特权阶层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社会和职业群体,其地位和作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于民国绅士涵义的理解颇多争议,或统称为地方精英,或将其等同于地方豪强、地主,还有人统以"劣绅"目之。这些说法或过于笼统,或失之准确,难以准确概括民国绅士的内涵及特性。民国绅士是指在民国地方社会因拥有一定的旧式功名、新式学校教育背景或具有为官(或其他公职)经历而具有某种政治、经济、知识或文化优势并在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不同于官员也有异于民的地方精英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绅士内涵 地方精英
下载PDF
大传统与小传统:明清时期鲁西地区的碧霞元君信仰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梦飞 《地方文化研究》 2021年第6期33-42,共10页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等特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碧霞元君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试图借助祀神活动传达官方祭祀理念,进行社会教化。地方官员和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是碧霞元君信仰极为盛行的地区,呈现出庙宇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等特征。地方官员和士绅对碧霞元君信仰大多持默许和认可态度,并试图借助祀神活动传达官方祭祀理念,进行社会教化。地方官员和士绅关于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他们对于地方社会道德秩序的关注,表达了他们试图用官方正统文化去改造民间文化的强烈愿望。相较地方官员和士绅,普通民众崇祀神灵的目的则较为简单,带有显著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征。在满足其自身信仰需求同时,神灵信仰也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化地域认同的作用。地方家族也利用重修庙貌、祭祀神灵等手段,实现庙宇与宗族的结合,以此达到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目的。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官员、士绅和民众共同参与到信仰活动之中,使得信仰在地方社会不断得以延续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鲁西 碧霞元君 地方精英 民间信仰
下载PDF
灌溉与地方支配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1-68,共8页
文章循着中国"精英多元论"的思路,以中国南北两个"水利社区"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水利社区"的地方精英支配模式。关中"水利社区"暴力频仍,因而产生了"强人"型地方精英,其身体... 文章循着中国"精英多元论"的思路,以中国南北两个"水利社区"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水利社区"的地方精英支配模式。关中"水利社区"暴力频仍,因而产生了"强人"型地方精英,其身体的象征主义尤为重要;黔中"水利社区"因无灌溉纠纷,没有产生个体精英,既有的宗教组织"汪公会"承担了灌溉管理职责,因而体现为集体权威,轮值制度是权力运转的基本机制。文章以此为基础,还反思了既往"地方支配模式"研究的不足,认为权威地位的维持,轮值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策略;在某一个区域,不同类型的精英可能同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精英 支配模式 灌溉 关中 黔中
下载PDF
“立三路线”与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启正 马贵杰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5-19,共5页
“立三路线”之前,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遵循了“六大”确立的阶级路线。“立三路线”在鄂豫皖苏区贯彻后,主要表现为反富农和创办集体农场,但遭到地方苏维埃不同程度的抵制而沦为“口号”,背后隐现的是新式地方精英的“地方主义... “立三路线”之前,鄂豫皖苏区的土地革命基本上遵循了“六大”确立的阶级路线。“立三路线”在鄂豫皖苏区贯彻后,主要表现为反富农和创办集体农场,但遭到地方苏维埃不同程度的抵制而沦为“口号”,背后隐现的是新式地方精英的“地方主义”观念。“立三路线”的纠正,在鄂豫皖苏区表现为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左”倾和反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地方主义”最终被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三路线 鄂豫皖苏区 土地革命 地方精英
下载PDF
元代州县财政困局与基层社会治理
20
作者 孙朋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6,共11页
元代国家行政建制止于州县,然州县政府却时常面临着无法取得与其事权及支出责任相匹配之财权的财政困局。元代州县政府在这一财政困境之下,为节约行政运行成本不得不下放部分事权,社会力量则顺势协理地方事务,成为州县政府治理基层社会... 元代国家行政建制止于州县,然州县政府却时常面临着无法取得与其事权及支出责任相匹配之财权的财政困局。元代州县政府在这一财政困境之下,为节约行政运行成本不得不下放部分事权,社会力量则顺势协理地方事务,成为州县政府治理基层社会的合作者与依托群体。元代州县财政困境造成基层治理中政府的介入能力降低,乃至引发国家基层行政缺失问题。而元代社会力量则通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建设、积极上陈弊政以及主持仲裁民间纠纷等途径,协助州县政府维持基层社会正常运转,并借机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此局面的形成既反映了州县政府治理基层社会的内在要求,亦体现了元代行政体制对财政需求的一种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州县政府 财政困境 社会力量 基层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