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语言方式看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追求——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为例 |
张永刚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2
|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
王确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3
|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4
|
|
4
|
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映论的三种学理路径 |
赖锐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解读 |
孟登迎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6
|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
王纪人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7
|
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 |
刘小平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5 |
2
|
|
8
|
“文学主体性”的价值与局限——刘再复文艺理论观点的思考与历史意义 |
张宏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9
|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 |
杜心源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0
|
从人道主义到女性主义——论20世纪80年代三部小说的文学主体性特征 |
杨秀明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1
|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的“去政治化”策略研究 |
薛雯
刘锋杰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2
|
创造主体性:基于心理学的文学等级再立法 |
刘小平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6 |
0 |
|
13
|
回顾刘再复与姚雪垠的论争 |
周志雄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4
|
后现代文论对主体性的解构与反思 |
罗伟文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5
|
哲学语境下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的关联 |
詹艾斌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8 |
2
|
|
16
|
《通远门》: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及其问题 |
张望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7
|
论“主旋律文学” |
杨经建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8
|
论五四以来“典妻”题材小说的衍变 |
刘传霞
石万鹏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9
|
《红楼梦》中的疾病主题 |
高惠娟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06 |
2
|
|
20
|
“文学”的失落与“根”的迷失--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
吴景明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