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语言方式看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追求——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永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民族文学的基本价值潜藏于民族文学主体追求之中,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学语言方式是理解民族文学主体追求的基本路径。在这里,必须认真对待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必须看到少数民族作家在汉语写作中强化民族意识,... 民族文学的基本价值潜藏于民族文学主体追求之中,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学语言方式是理解民族文学主体追求的基本路径。在这里,必须认真对待汉语与少数民族母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必须看到少数民族作家在汉语写作中强化民族意识,寻找与汉语世界进行文化交往的方式和意义。民族作家通过汉语写作重建民族文学,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利,最终形成有意味的少数民族文学语言方式,使民族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变成具体文学现实,必然最大限度提升少数民族文学品位,丰富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这个多彩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文学主体 话语方式
下载PDF
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历史,始终在进行文学的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维度依然是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这是遥望曾间断的五四文学传统、重拾文学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所做的努力。文学主体论是在"文学是人学"-"文学主体论"-"文学主体间性"的逻辑构架中确立和进展的。这一历史逻辑中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取向:一是文学的主体间性;二是审美反映论或审美意识形态论。主体论在接受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思想背景中建构着主体间性文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文论在吸收主体论文论主张中形成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反映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创新点在于"审美"概念的介入,承认文学的审美属性并在文论中概念化,给新时期中国文论注入了活力,也更接近文学艺术的真理。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给当下和未来提供的启示主要有三:一是理性和历史地守望主体论;二是将文论作为整个社会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三是调适理论成果在历史本体的逻辑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传统 文学主体论 主体间性 审美意识形态论 调适理论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 目的论视野 当下思考
下载PDF
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映论的三种学理路径
4
作者 赖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取得了不同的理论效果:一是“原理廓清”,主要围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反映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进行正本清源,促成机械反映论向能动反映论的平稳过渡;二是“嫁接修复”,力主在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映现机制中,植入彰显主观性的审美维度,实现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本土话语的辩证创新;三是“颠倒挪移”,声张文学应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的认识论彻底决裂,而完全倒向主体性、价值性一维,以完成客体性文论向主体性文论的激情跃进。整理反思文学反映论的诸种路径,有益于从文论知识生产的学理层次,对本土文论的创新机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学理 文学反映论 审美反映论 文学主体论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发展史的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孟登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108,共7页
“文学主体性论争”集聚了中国当代文论变革的核心理论问题,对当代文论多元态势的启动和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囿于时代精神资源和文化语境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值得反省的局限。如果将此论争看成一个充满对话与矛盾的社会文... “文学主体性论争”集聚了中国当代文论变革的核心理论问题,对当代文论多元态势的启动和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囿于时代精神资源和文化语境的限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值得反省的局限。如果将此论争看成一个充满对话与矛盾的社会文本来解读,会发现论争各方的观点和相互作用基本呈现了新时期文论发展的内在张力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中国当代文论 文化语境
下载PDF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纪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147,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主体论虽然客观上对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决定论形成了冲击,但从学术上反思,它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从主、客体辩证关系看,创作主体只有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才可能成为主体,但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或荧的规律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象主体"的提法和"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的区分都是不确切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性也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只有建立人性的历史观,才谈得上解释人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主体论基本上是从原子式的人出发的,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呼唤人道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人道主义不是医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离开根本问题去抽象地谈论"人类之爱"更是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的范型结构以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为基本前提,是"性本善"的主体经验主义,其实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物。在肯定人道主义反封建精神的同时,需要批判其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缺陷 反思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缘起、内涵与论争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小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 文学主体性问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和系统阐发,最初是受到高尔基"文学是人学"及康德主体性哲学的直接影响。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是为了使新的文学理论达到基于反映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的双向建构,把主体中属于人的东西重新呼唤出来,纠正那些挤塞作家心灵自由的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文学主体性涉及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文学理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或者说根本性问题,其实它就是一种文艺哲学。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关节,标志文艺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转折,从"外"向"内"转折。文学主体性属于"需要修正的"、"未完成的"现代性范畴,回顾和反思这段讨论对于当下文学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刘再复 反映论 价值论 文学论争 新时期文学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的价值与局限——刘再复文艺理论观点的思考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宏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95-100,共6页
"文学主体性"理论是刘再复文艺思想的基石。新时期历史语境中,刘再复文论研究在反对教条的机械反映论束缚、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和理论批评转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刘再复的理论也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引起了学者... "文学主体性"理论是刘再复文艺思想的基石。新时期历史语境中,刘再复文论研究在反对教条的机械反映论束缚、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和理论批评转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刘再复的理论也暴露出许多缺陷和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批评。研究刘再复的文艺思想,需要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历史态度,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文学主体性 文学理论 启蒙
下载PDF
现代“文学自我”探索中的“九叶诗派”
9
作者 杜心源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4-111,共8页
在西方,文学自我的生成始终建立在肯定性的主体精神之上,而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自我则向来缺乏自足自律的生长土壤,始终默认并遵守着传统价值的运作法则。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们则在西方审美自律的远景影响下,消解了中国新... 在西方,文学自我的生成始终建立在肯定性的主体精神之上,而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自我则向来缺乏自足自律的生长土壤,始终默认并遵守着传统价值的运作法则。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们则在西方审美自律的远景影响下,消解了中国新诗主流阵营中僵硬的历史决定论,将正常生活中的历史经验深化为个人化语言的美学经验,有效地表达了对意识形态化自我的抗争,也保留了文学自我中的集体意识为有效的客观对应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叶诗派 文学自我 历史意识
原文传递
从人道主义到女性主义——论20世纪80年代三部小说的文学主体性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秀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4-88,共5页
上世纪80年代"人的重新发现"之后,表现人道主义、主体性等"冲破禁区"的理论形态和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此时期很多女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从人道主义思潮中浮出,结合刘再复先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 上世纪80年代"人的重新发现"之后,表现人道主义、主体性等"冲破禁区"的理论形态和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此时期很多女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从人道主义思潮中浮出,结合刘再复先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解读《人啊,人》《人到中年》和《方舟》三部小说,可以探寻女性主义如何从人道主义中生发出来并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人道主义概念上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思潮 文学主体性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的“去政治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雯 刘锋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1-21,共11页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与政治相区别的层级,即文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使得文学能够并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形成了对于政治的新的超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内在规律 外在规律 审美性
下载PDF
创造主体性:基于心理学的文学等级再立法
12
作者 刘小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79-84,共6页
刘再复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创造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建构,提出创造主体的精神境界问题,认为"自我实现"是创造主体性(创造主体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同时从创造自由、使命意识两个方面对创造主体性进行再充实。刘再复把创造主体性的... 刘再复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创造主体性的内涵进行建构,提出创造主体的精神境界问题,认为"自我实现"是创造主体性(创造主体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同时从创造自由、使命意识两个方面对创造主体性进行再充实。刘再复把创造主体性的论述建基于心理学理论,这既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也充满着人道主义和启蒙主义情怀。他对创造主体性论述的本质在于为文学等级再立法,它对之前文学等级观念进行解构,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对当代文学变革起到了突出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文学主体性 创造主体性 精神境界 文学等级
下载PDF
回顾刘再复与姚雪垠的论争
13
作者 周志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9-54,共6页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 姚刘之争反映的是两代作家、学者对文艺理论问题基本看法的不同,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中出现的观念冲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姚雪垠的历史小说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都是我们当代文学的重要文学资源。姚刘之争的论争方式是值得反思的,这表现在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论争,在论争中使用武断的谩骂式语言。对此,我们需要重申批评家和作家的雅量,需要维护文学批评的正常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雪垠 刘再复 文学主体性 《李自成》
下载PDF
后现代文论对主体性的解构与反思
14
作者 罗伟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文学主体性理论颠覆了反映论文论,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回应了"文学是人学"的时代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隐含着理论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因此,它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从而退出主流位置。后... 文学主体性理论颠覆了反映论文论,确立了人在文学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回应了"文学是人学"的时代主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隐含着理论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因此,它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从而退出主流位置。后现代主义文论消解主体性,追寻差异性,一方面反拨了主体性文论,同时也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弊端。文学理论的发展应该回归和重建现代哲学,并且实现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体性 主体间性 解构 反思
下载PDF
哲学语境下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的关联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艾斌 《重庆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 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是杨春时近20年文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于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问题。对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文学理论 文学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文论批判 延续与深化
下载PDF
《通远门》: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及其问题
16
作者 张望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52-57,共6页
小说《通远门》以重庆方言、地域历史与地域元素符号建构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但其表现出的语言阈限问题,地域、历史范式的固化演绎问题,以及地域元素符号化堆砌问题,却带来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性的相对回归... 小说《通远门》以重庆方言、地域历史与地域元素符号建构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但其表现出的语言阈限问题,地域、历史范式的固化演绎问题,以及地域元素符号化堆砌问题,却带来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性的相对回归、对象主体性的叙事限制以及创作主体性的意图迷失。地域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敞开了地方语言的话语经验与生活经验,从而生成多样而又独特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生活,使文学的主体性在地域文学之中真正地唤回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地域文学创作唯有不断克服问题,坚守人的主体性实现,才能真正创造出经典之作,才能实现审美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才能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人的在场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远门》 地域文学 文学主体性
下载PDF
论“主旋律文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经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主旋律文学”是一种文学命题 ,它包含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求的主题内涵 ,强调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形态 ,主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相辅相成。“主旋律文学”是一种艺术原则 ,它呈现出规范性和主导性、道德自律性和意... “主旋律文学”是一种文学命题 ,它包含着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求的主题内涵 ,强调丰富多彩的审美表现形态 ,主张“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相辅相成。“主旋律文学”是一种艺术原则 ,它呈现出规范性和主导性、道德自律性和意识形态化、宽容性和整合性等理性特征。“主旋律文学”作为一种创作存在 ,由于其最终价值目标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且在创作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文学 文学命题 艺术原则 创作存在 规范性 主导性 道德自律性 发展方向 意识形态化 整合性 宽容性
下载PDF
论五四以来“典妻”题材小说的衍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传霞 石万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4,共4页
一个世纪以来,“典妻”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坛上的沉浮与巨大的社会历史变动紧密相连,而对这一陋习多样 化主题的开掘和不同叙事模式的形成,则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丝丝相扣,不同的作家依据自身的社会位置 处向和社会性别身份阐释“典... 一个世纪以来,“典妻”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坛上的沉浮与巨大的社会历史变动紧密相连,而对这一陋习多样 化主题的开掘和不同叙事模式的形成,则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丝丝相扣,不同的作家依据自身的社会位置 处向和社会性别身份阐释“典妻”的社会政治文化、人性深度、性别歧视等功用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妻 文学题材 文学主题 叙事模式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疾病主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惠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6期49-51,共3页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 文学中的疾病主题已超越了疾病的医学意义,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美学意义,而且也被赋予了某种叙述功能。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其叙述过程和结构中,病场景和病本身成为一个构成整体结构和突出表现作者意旨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疾病 文学主题
下载PDF
“文学”的失落与“根”的迷失--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景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22-126,共5页
新时期中国文学经由"伤痕"、"反思"文学的政治批判,到"改革"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寻根"文学的文化审视,逐渐回归"文学"本体。异军突起的"寻根文学"因其内部的固有危机... 新时期中国文学经由"伤痕"、"反思"文学的政治批判,到"改革"文学的经济思考,进而走向"寻根"文学的文化审视,逐渐回归"文学"本体。异军突起的"寻根文学"因其内部的固有危机:从"文学"寻根到"文化"探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暧昧不明;徘徊于超越与功利之间的创作目的等原因,最终导致这场本来蕴涵着巨大"创作可能性"的文学运动无疾而终,其中的正负文学、文化价值值得学界深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文学主体 回归与丧失 文化焦虑 失语与退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