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思想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华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5-24,共10页
习近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党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要求、核心内容、途径方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 习近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新时代党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要求、核心内容、途径方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章是党性教育的根本遵循,党内政治生活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有效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党性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党性教育 心学 党章 理想信念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国荣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2年第2期4-13,107-121,共25页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动(心的意向性活动)来赋予相关对象以意义,并由此形成意义世界。在心与理的关系上,王阳明以“心即理”融合两者,由此,作为普遍法则和规范的理不再表现为独立于个体的外部存在,而个体意识也扬弃了本然的形态,获得了普遍的自觉形态。王阳明所注重的“心”同时又关联着“事”的展开过程。在心学中,“事”构成了理解物、把握道的前提,并在成就人的过程中呈现本源的意义。以事成人关乎以良知为内容的德性,良知本身则既包含理性的规范,又展开为“好善恶恶”的情感认同,并以恒定之志为内容。作为综合性的意识,良知与“本体”具有相通性,“致良知”则与后天的工夫一致。“良知”和“致良知”之辩,在心学中表现为本体与工夫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通过沟通“以工夫说本体”与“以本体说工夫”,王阳明肯定了本体和工夫之间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 心物 心与事 良知 本体与工夫
下载PDF
心性之学与当代儒学的世界化——《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60周年评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倪培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40-48,共9页
60年前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将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源和核心。这一观点需要得到认真的质疑和反思: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功夫论,故应以功夫看本体论之必要性,而不是以本体... 60年前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将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源和核心。这一观点需要得到认真的质疑和反思: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功夫论,故应以功夫看本体论之必要性,而不是以本体论出发论证其功夫之可能性。宋明儒以本体论为儒家学说建立"超越的安立transcendental justification",从社会政治层面而言是成功的,但从学理的层面看很难成立。在当代语境当中,儒学需要说明儒家心性之学本质上不是反映形上实在的镜子,而是提升人的境界与功夫的杠杆,方能既不致误解儒学精髓,又能使儒学显示其内在价值,成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建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心性之学 本体论 功夫论 世界化 人禽之别
下载PDF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探析
4
作者 张志强 Luo Yan(译) 《孔学堂》 2023年第4期33-41,137-145,共18页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主要展开为三部分:其一,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真理观、认识论等有选择地、有甄别地与陆九渊、黄宗羲等传统心学作了深度的有效融合;其二,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判定为明清启蒙学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具有近代性质的...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主要展开为三部分:其一,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真理观、认识论等有选择地、有甄别地与陆九渊、黄宗羲等传统心学作了深度的有效融合;其二,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判定为明清启蒙学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新情理观、新价值观、新伦理观,但这个“新”不是相对宋明理学的“新”,而是相对于整个古典传统伦理观念的“新”,它的背景是明清之际的中国进入了“世界历史”,因此更加强调古今之变而非中西之别;其三,萧萐父认为,现当代新儒学的心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对熊十力从阳明心学中吸取的“吾即是吾”主动精神的赞赏,以及对唐君毅“君毅之学,人学也”的界定,同时也对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主体人格自由极为肯定。在萧萐父的心学观中,现当代新儒学与明清启蒙学术有着一致的问题意识,均从心学中吸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历史“接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现当代新儒学 心学 马克思主义 新人学
下载PDF
千叶之花:王龙溪对礼教的推崇、批判与超越
5
作者 殷慧 廖春阳 Hou Jian(译) 《孔学堂》 2023年第2期66-77,I0072-I0085,共26页
王龙溪服膺礼教,推崇礼法之士,在家族和地方进行礼义教化;同时他坚持以礼修身,通过持礼工夫来提升道德修养、恢复良知。但由于当时社会上礼义与礼仪相割裂,产生了只重仪式不重礼义的现象,故王龙溪对异化后的礼教进行批判,将其视作一朵... 王龙溪服膺礼教,推崇礼法之士,在家族和地方进行礼义教化;同时他坚持以礼修身,通过持礼工夫来提升道德修养、恢复良知。但由于当时社会上礼义与礼仪相割裂,产生了只重仪式不重礼义的现象,故王龙溪对异化后的礼教进行批判,将其视作一朵结不出果实的千叶之花。其批判的目的在于强调礼义,他以良知解礼,同时在讨论“良知”时侧重于“无”,追求斩尽枝叶、洗净铅华,以礼义统摄繁文缛节,最终实现良知的光复与礼义的回归。在“无”的方面,王龙溪比王阳明走得更远,因此产生了流弊,开后世“非名教所能羁络”之肇端,但又与泰州学派表现出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心学 王畿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功夫伦理与价值重建 被引量:3
6
作者 倪培民 《孔学堂》 2017年第1期26-33,共8页
王阳明常用"功夫"这个概念来概括其学问,这是极具深意的。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将良知看作功夫的本体,它作为道德之基础的合法性,就显现为在那"致"的过程当中所展现的功效。这里面所蕴含的功夫伦理,... 王阳明常用"功夫"这个概念来概括其学问,这是极具深意的。阳明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将良知看作功夫的本体,它作为道德之基础的合法性,就显现为在那"致"的过程当中所展现的功效。这里面所蕴含的功夫伦理,反映了儒家伦理观所最具特色和最有当代价值的内容。本文将从阳明心学的"吾性具足,天理流行;同体异根,万物一体;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这三个核心思想,来阐发功夫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从而探讨阳明心学对于重构当代价值体系所能够发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功夫 功夫伦理 心学
下载PDF
给养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国文 王红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1,共8页
观察者(人或动物)与他的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环境的感知和他后接行为的关系来考察。本文运用J.J. Gibson的给养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学来研究生态语言学问题。研究认为,在任何交互过程中,观察者对环境的感知导致他接下来的行动,这说明观... 观察者(人或动物)与他的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他对环境的感知和他后接行为的关系来考察。本文运用J.J. Gibson的给养理论和王阳明的心学来研究生态语言学问题。研究认为,在任何交互过程中,观察者对环境的感知导致他接下来的行动,这说明观察者的认知和行为是一致的。因此,生态语言学研究要重视观察者对环境的感知和其做出的有关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养 心学 生态语言学
原文传递
萃美温谨:明万历《绍兴府志》的纂修体例与心学印记
8
作者 汤敏 王孙荣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122,159,共8页
万历《绍兴府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共五十卷十六纲二百五十余目一百零一幅图。其内容之繁富、广博大大超过前代名志《嘉泰会稽志》,是明代尚繁型志书的杰出代表,与风行一时的尚简型志书大异其趣。这固然与修纂者自身所秉持... 万历《绍兴府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共五十卷十六纲二百五十余目一百零一幅图。其内容之繁富、广博大大超过前代名志《嘉泰会稽志》,是明代尚繁型志书的杰出代表,与风行一时的尚简型志书大异其趣。这固然与修纂者自身所秉持的史志观有关,但也是绍兴一府积淀深厚的地理人文的自然书写,它法尔如是,不得不繁。因其文丰、征博、图富,成就了地方志作为一方全史、国史资材的特质,也体现了修纂者深厚学养与深切用心。该志不但内容丰富,深具史法,而且由于编纂者都是阳明学说的信徒,细加解读,便可读出心学影响的些许意味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绍兴府志》 尚繁型志书 地方记忆 心学
下载PDF
明代王学与易学之关系--以孙应鳌“以心说《易》”之现象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贺广如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89,共15页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鳌《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鳌《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方法中,却将《易》理与心学巧妙结合。先论《易》者,心也,最终推衍出致知则得《易》的结论,明白可见其企图藉易学以彰显王学价值的用心。应鳌之易学,始于朱子,却成于阳明,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可由是得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淮海易谈 王学 易学 以心说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