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出幻想、面对现实、挑战人生——论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 被引量:7
1
作者 由同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6-100,共5页
通过对“鸟”完成转变的内在逻辑性的发掘可以发现 ,小说《个人的体验》的结尾看似突兀 ,但对阐明小说主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的结尾进一步揭示出主题 :人们只要能像“鸟”那样立足于现实 ,认真审视和反省自身的日常生活 ,并对其... 通过对“鸟”完成转变的内在逻辑性的发掘可以发现 ,小说《个人的体验》的结尾看似突兀 ,但对阐明小说主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的结尾进一步揭示出主题 :人们只要能像“鸟”那样立足于现实 ,认真审视和反省自身的日常生活 ,并对其重新建构 ,就完全可以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觅到自己的理想。该主题的确立 ,是与大江健三郎个人深刻而痛苦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日本文学 《个人的体验》 生命体验 内心转变
下载PDF
从《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看大江健三郎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5
2
作者 霍士富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9,共9页
这是一部在大江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浪漫小说",自由而大胆的表现形式表明它是作者在叙事技法上的一次创新。本文从开放性的叙事结构、超越时空的拼贴和糅杂的互文性三个方面切入,认为该作品是以叙述"我"如何编写... 这是一部在大江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浪漫小说",自由而大胆的表现形式表明它是作者在叙事技法上的一次创新。本文从开放性的叙事结构、超越时空的拼贴和糅杂的互文性三个方面切入,认为该作品是以叙述"我"如何编写电影脚本的过程为基础的"元小说"。作品在叙事艺术上力图使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就获得观看电影的视觉效果,在主题上突破了以往的小说以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女性这面镜子看男性的表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元小说 虚构与史实
原文传递
大江文学与隐喻思维 被引量:4
3
作者 兰立亮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4-97,共4页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逊认为,隐喻是相似性的异常,换喻是连接性的异常,从而把隐喻、换喻作为文化符号学的两个主要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大江文学明显受到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流露出强烈的语言意识。在他看来,一切比喻都是隐喻...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逊认为,隐喻是相似性的异常,换喻是连接性的异常,从而把隐喻、换喻作为文化符号学的两个主要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大江文学明显受到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流露出强烈的语言意识。在他看来,一切比喻都是隐喻。他的这种隐喻思维,使他的文学具有一种很强的张力,极富象征性,从而有别于传统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文学作品 隐喻思维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的森林意识——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任健 王丽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8期41-48,共8页
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因此荣膺了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江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潜藏着一种"森林意识"。"森林",是... 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并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将生命和神话凝聚在一起,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因此荣膺了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江的文学世界里,始终潜藏着一种"森林意识"。"森林",是大江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舞台"和"隐喻的意象",是解读大江文学的钥匙。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里,"森林"的寓意变得更加深刻,"森林意识"的写作手法也最终成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大江健三郎独特的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森林意识 隐喻 大江健三郎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胡志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6,共8页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大江早期小说的基本主题主要源于他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积极回应和主动消化;80年代起大江通过"引用"西方文学和自己的作品及其他艺术手法,有意识地凸显其小说创...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大江早期小说的基本主题主要源于他对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积极回应和主动消化;80年代起大江通过"引用"西方文学和自己的作品及其他艺术手法,有意识地凸显其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征;晚期的大江在创作"奇怪的二人配"三部曲时,已经把互文性当作重要的小说话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小说创作 互文性 引用 拟私小说
原文传递
大江健三郎小说语言实验探微 被引量:4
6
作者 兰立亮 《日本问题研究》 2009年第3期43-48,共6页
语言是小说的基本组成因素,是作家个性的体现。大江在文体和叙事上的不懈探索,表现了他对传统小说文体和言说方式所带来的知识危机与意识形态驯化的焦虑。大江的文体和叙事的实验是对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权力秩序的挑战。大江对小说... 语言是小说的基本组成因素,是作家个性的体现。大江在文体和叙事上的不懈探索,表现了他对传统小说文体和言说方式所带来的知识危机与意识形态驯化的焦虑。大江的文体和叙事的实验是对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权力秩序的挑战。大江对小说语言孜孜不倦的探索,体现了他主张文学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语言实验 文体越界 宏大叙事
下载PDF
《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悦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203,共13页
大江健三郎的《水死》以追溯父亲"水死"之谜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人寻找和重建记忆与身份的故事。其核心意象"水死"既是对日本民俗传统的继承,同时具有现实指向,借助《金枝》中揭示的神话原型才能理解其核心内涵。仪... 大江健三郎的《水死》以追溯父亲"水死"之谜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人寻找和重建记忆与身份的故事。其核心意象"水死"既是对日本民俗传统的继承,同时具有现实指向,借助《金枝》中揭示的神话原型才能理解其核心内涵。仪式性的"水死"指向回归母体和新生,而非为天皇殉死。大江健三郎借用了神话的框架,将个体经验重新熔铸,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体系,如"村庄—国家—宇宙"的同构关系,森林—女性作为生命源头象征,以红皮箱—空信封暗示记忆的开放性,在层层套嵌的叙事结构中,作者、主人公和民族共同体的命运融为一体,记忆和历史的权威性被重新拷问。"水死"作为一种跨文化神话原型在大江的笔下成了一个支点,不仅撬动了近代日本历史的军国主义外壳,更成为重建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点,凸显出神话仪式对于文化共同体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水死》 神话原型 《金枝》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大江健三郎与村上春树创作比较——以《个人的体验》和《海边的卡夫卡》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斌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4-96,105,共4页
村上春树的"中间地点"的创作方法以欺骗的方式存在,借此来获得流行文化的认同;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特色,是在反思自我和文化的双重思考中参与世界文学对话。两位日本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萨特... 村上春树的"中间地点"的创作方法以欺骗的方式存在,借此来获得流行文化的认同;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特色,是在反思自我和文化的双重思考中参与世界文学对话。两位日本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但是他们因为文化旨归的差异而使得其创作方法和主题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树 创作方式 存在主义
下载PDF
抒写人性觉醒 表现个体独立——试论作为启蒙文本的《饲育》和《拔芽击仔》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新新 李亚男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如果从大江在《奇妙的工作》等作品中初露端倪的战后再启蒙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考察,《饲育》和《拔芽击仔》这两部作品显示出清晰的启蒙意识,可以说是显见的启蒙文本。大江以自己的作品强调了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 如果从大江在《奇妙的工作》等作品中初露端倪的战后再启蒙意识的角度出发进行考察,《饲育》和《拔芽击仔》这两部作品显示出清晰的启蒙意识,可以说是显见的启蒙文本。大江以自己的作品强调了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意在提醒人们,确立个人主体性问题,是日本人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正是这种战后再启蒙意识,构成了《饲育》、《拔芽击仔》的主题,构筑了大江早期文学的重要特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个人主体性 战后再启浆
下载PDF
因为爱 所以爱——让文学穿越我们彼此的隔离与阴影 被引量:3
10
作者 阎连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作为一名小说家,作者深情描述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喜爱。30年前,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安部公房等日本作家,曾和欧美、拉美文学一样,让中国作家和读者对世界文学有了快速的认识和接受。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作为一名小说家,作者深情描述了自己对日本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喜爱。30年前,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夏目漱石、安部公房等日本作家,曾和欧美、拉美文学一样,让中国作家和读者对世界文学有了快速的认识和接受。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延续了这一光照和温暖。2000年前后,村上春树的到来,成为日本文学在新世纪里对中国读者最大的影响与贡献。而今,政治和市场成为中日文学交流的两大障碍。同时,我们舍近求远,更重视和西方的往来,而轻谈中日或东亚自身的交流与建立。作者因而呼吁:让文学穿越彼此的阻隔与阴影,成为我们内心的火种和光源;让我们因为文学拉起手来,建立起一个真正彼此沟通、融合、成长、尊重和最终成熟而牢固的充满着理解与爱的东亚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中日文学交流 川端康成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树
原文传递
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的战后再启蒙意识——从《饲育》到《政治少年之死》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新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6-32,共7页
从《饲育》到《拔芽击仔》前后,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再启蒙意识开始变得脉络清晰起来,及至《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大江独特的启蒙话语已经基本形成。此间显现出来的再启蒙意识中,除了对民主主义思想的精神坚守,还有对日本独特的民... 从《饲育》到《拔芽击仔》前后,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再启蒙意识开始变得脉络清晰起来,及至《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大江独特的启蒙话语已经基本形成。此间显现出来的再启蒙意识中,除了对民主主义思想的精神坚守,还有对日本独特的民主主义体制的深切质疑和忧虑。大江正是通过强调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昭示了容许天皇制存续的日本民主主义的脆弱和天皇制自身所蕴含的暴力因素,并提示了战后价值体系的扭曲是国家主义风潮再起的精神土壤,以此警示日本民众,表达自己的战后再启蒙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战后再启蒙 个人主体性 日本战后民主主义 天皇制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与发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国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受萨特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作为新文学的旗手,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坛及世界文坛的地位主要归功于他早期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晚期对"荒诞-反抗荒诞-超越荒诞"的发展和创新并... 受萨特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作为新文学的旗手,大江健三郎在日本文坛及世界文坛的地位主要归功于他早期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晚期对"荒诞-反抗荒诞-超越荒诞"的发展和创新并最终成功地超越了萨特,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江存在主义,因而大江健三郎的成功是域外影响与自主创新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萨特 存在主义 荒诞 接受 发展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反讽叙事 被引量:3
13
作者 兰立亮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3期92-96,共5页
反讽是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的显著话语特征。大江健三郎在小说中通过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元小说技法来形成叙述间距,从而达到强烈的反讽叙事效果。反讽是他使文本充满张力,深化小说主题的策略之一。大江小说的反讽叙事不仅仅停留在小说... 反讽是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的显著话语特征。大江健三郎在小说中通过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元小说技法来形成叙述间距,从而达到强烈的反讽叙事效果。反讽是他使文本充满张力,深化小说主题的策略之一。大江小说的反讽叙事不仅仅停留在小说中悖论要素的设置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事实与虚构"这一小说本体内容的认识上。在这个意义上,反讽叙事体现了大江小说的批判精神,展现了他对小说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反讽叙事 不可靠叙事 元小说
下载PDF
超越“私小说”、“脱政性”和“中心文化”——论大江文学的审美创造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70,共10页
文学家的文学活动离不开个体的审美创造。大江健三郎与许多日本文学家不同,他的文学不仅包括小说,还包括演讲、对话、评论、书简通信、随笔等,其文学的审美创造交织着对日本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发展。其中对"私小说"、"脱政... 文学家的文学活动离不开个体的审美创造。大江健三郎与许多日本文学家不同,他的文学不仅包括小说,还包括演讲、对话、评论、书简通信、随笔等,其文学的审美创造交织着对日本传统文学的超越和发展。其中对"私小说"、"脱政性"和"中心文化"方面的批判和超越始终是大江文学审美创造的核心内容,也是大江文学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文学 私小说 脱政性 中心文化
原文传递
《晚年样式集》:权威的消解与重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世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158,共8页
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样式集》,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电站泄露事故背景下,将作者自己化身为小说主人公"我"融入其中,通过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复数发话者对"我"近40年来创作的批判,回顾了自己... 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样式集》,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电站泄露事故背景下,将作者自己化身为小说主人公"我"融入其中,通过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复数发话者对"我"近40年来创作的批判,回顾了自己始终反战反核的人生历程。同时,作品结合日本战后民主精神在以天皇制为象征的家长制和政府右倾化政策摧残下逐渐失落的残酷社会现实,坚定了"我"坚守"不战"和"民主"的"战后精神",以自己的抗争消解包括家长制和右倾化政府在内的各种权威,并希冀重建新的家庭关系和政治体制等权威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晚年样式集》 权威 消解 重建
原文传递
鲁迅与大江健三郎:两个不屈的灵魂守望者 被引量:1
16
作者 成然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鲁迅是大江健三郎最为推崇的亚洲作家,他们同是自己时代中最关注民族精神的作家,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引发了他们不屈的批判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使其文学视野由细微的深层人性至普遍的人类困境,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使他们在诗意的原则下构建了... 鲁迅是大江健三郎最为推崇的亚洲作家,他们同是自己时代中最关注民族精神的作家,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引发了他们不屈的批判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使其文学视野由细微的深层人性至普遍的人类困境,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使他们在诗意的原则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并在文学技巧上不断尝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大江健三郎 比较 批判精神 诗意创作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4-18,共5页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主题。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万延元年的足球臾》 '森林' 神话 东方存在主义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残疾”主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旻 宋高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3期122-127,共6页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个人的体验》、《新人啊觉醒吧》和《静静的生活》均以"对残疾的接纳"、"与残疾儿共生"为主题,在时间上分别对应残疾儿的出生、青春期、成年。本文参考"接纳残疾的五阶段理论"分别解...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个人的体验》、《新人啊觉醒吧》和《静静的生活》均以"对残疾的接纳"、"与残疾儿共生"为主题,在时间上分别对应残疾儿的出生、青春期、成年。本文参考"接纳残疾的五阶段理论"分别解读这些作品,指出不仅单一的作品可以读出接纳残疾的各个阶段,如果将这些作品串联起来,可以更完整地与各阶段形成对应,从而更清晰地把握"冲击"、"否认"、"混乱"、"努力"、"接纳"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接纳残疾 个人的体验 觉醒吧新人啊 静静的生活
原文传递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晓慧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8-81,98,共5页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展现了战后日本年轻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心态。作者通过对鸟这一个体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在残疾儿出世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鸟在经过一番两难的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与残疾儿共生,以此获得精神的拯救。作品充...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展现了战后日本年轻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心态。作者通过对鸟这一个体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在残疾儿出世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鸟在经过一番两难的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与残疾儿共生,以此获得精神的拯救。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自传色彩和人道主义关怀,通过对个体的精神景观的描述从而拓展到对边缘人精神的关注,以在痛苦中前行的生存观影响日本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验》 人道主义 重生
下载PDF
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以大江健三郎《饲育》反战书写为例
20
作者 郑媛 霍士富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饲育》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和锐敏的时代意识,旗帜鲜明地将战争的政治责任直指“天皇制”,喊出了战后文学整体追究“天皇”承担战争责任的第一声。本文从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之视点切入,运用库切提出的... 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饲育》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和锐敏的时代意识,旗帜鲜明地将战争的政治责任直指“天皇制”,喊出了战后文学整体追究“天皇”承担战争责任的第一声。本文从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之视点切入,运用库切提出的“动物”与“人”之间具有生命共感的理论,探析大江健三郎的反战书写。经分析表明:叙事者通过作品内少年“我”和作品外作者的双重视角,批判了日本“天皇制”下推行的侵略战争,奠定了其一以贯之的反战主题,开辟了日本战后文学的先锋,具有划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饲育》 拟动物化 身体“伤痕” 反战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