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出幻想、面对现实、挑战人生——论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 |
由同来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2
|
从《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栗早逝去》看大江健三郎的叙事艺术 |
霍士富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3
|
大江文学与隐喻思维 |
兰立亮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4
|
大江健三郎的森林意识——以《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为中心 |
任健
王丽华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4
|
|
5
|
大江健三郎小说创作的互文性特征 |
胡志明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6
|
大江健三郎小说语言实验探微 |
兰立亮
|
《日本问题研究》
|
2009 |
4
|
|
7
|
《水死》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化隐喻再探 |
黄悦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8
|
大江健三郎与村上春树创作比较——以《个人的体验》和《海边的卡夫卡》为例 |
徐斌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9
|
抒写人性觉醒 表现个体独立——试论作为启蒙文本的《饲育》和《拔芽击仔》 |
王新新
李亚男
|
《东北亚论坛》
CSSCI
|
2006 |
2
|
|
10
|
因为爱 所以爱——让文学穿越我们彼此的隔离与阴影 |
阎连科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1
|
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的战后再启蒙意识——从《饲育》到《政治少年之死》 |
王新新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2
|
大江健三郎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接受与发展 |
张国华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3
|
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反讽叙事 |
兰立亮
|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
2013 |
3
|
|
14
|
超越“私小说”、“脱政性”和“中心文化”——论大江文学的审美创造 |
叶琳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5
|
《晚年样式集》:权威的消解与重建 |
陈世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6
|
鲁迅与大江健三郎:两个不屈的灵魂守望者 |
成然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7
|
大江健三郎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
杜隽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8
|
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残疾”主题 |
徐旻
宋高远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14 |
2
|
|
19
|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
邵晓慧
|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1
|
|
20
|
人的“拟动物化”与身体“伤痕”--以大江健三郎《饲育》反战书写为例 |
郑媛
霍士富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