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法学:定位、范畴与方法——兼论面向数智未来的法学教育 被引量:70
1
作者 胡铭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31,共15页
数字法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技术和法学理论交叉的新领域,不仅是科技和法学的深度融合,而且是跨文理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和新法治实践的全面整合。根据数字技术在其中的角色,数字法学的主要范畴可区分为对象论和工具论,对象论主要包括要素... 数字法学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技术和法学理论交叉的新领域,不仅是科技和法学的深度融合,而且是跨文理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和新法治实践的全面整合。根据数字技术在其中的角色,数字法学的主要范畴可区分为对象论和工具论,对象论主要包括要素层、平台层和产出层,工具论侧重于数字技术赋能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两类场景。数字法学的主要方法可二分为围绕规范展开和数据建模驱动,前者通过解释或重构法律规范取得成果,后者主要以定义任务设计模型满足需求。数字法学将带来法学教育的变革,亟需培养文理兼修、面向数字智能未来的数字法治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智慧司法 法学教育 数字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慧法治建设论纲 被引量:37
2
作者 雷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9-110,共12页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将促生一种新的法治形态,即智慧法治。智慧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法治供给和法治效能、落实国家信息化和智能化战略,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引领世界法治体系创新的必...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将促生一种新的法治形态,即智慧法治。智慧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法治供给和法治效能、落实国家信息化和智能化战略,以及参与全球治理、引领世界法治体系创新的必然要求。它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坚守伦理道德原则、全面信息化、开放协同和共享互信、国家安全保障和合作共赢七项基本原则。它是一项综合性和立体性的工程,包括加强党依法执政的信息化水平、智慧立法、智慧执法、智慧监察、智慧司法和智慧社会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智慧法治这一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法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要性 基本原则 立体规划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法治路径 被引量:33
3
作者 周汉华 刘灿华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共12页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决策。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不能仅靠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还要注重法治的保障与促进作用,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寻找合适的法治路径。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智能...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建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决策。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不能仅靠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还要注重法治的保障与促进作用,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寻找合适的法治路径。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框架,根据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治理智能化领域法治建设的四梁八柱。从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实践出发,法治建设可以重点从社会治理要素的数据化、社会治理数据的汇聚化、社会治理规则的算法化以及社会治理机制的共治化等四个维度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人工智能 数据 算法 法治路径
原文传递
智慧法治的概念证成及形态定位 被引量:24
4
作者 罗洪洋 陈雷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5,共11页
"智慧法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定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治类型",广义定义是"运用现代科技和发挥人类思维智慧以实现法律正义的法治。"智慧法治就是运用人类智慧解决法治理论和实践问... "智慧法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定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法治类型",广义定义是"运用现代科技和发挥人类思维智慧以实现法律正义的法治。"智慧法治就是运用人类智慧解决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一种高级的法治形态,其特征是:法治运行的智能性、正义实现的必然性、问题解决的准确性、证据确定的快速性、信息处理的丰富性、逻辑思维的健全性、价值判断的正确性、判决结论的质优性。法治及其运行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交融互动,使得智慧法治进一步展现出特定的具体形态,诸如立法形态、执法形态、司法形态和法律服务形态等等,这些法治运行环节的形态共同组成了智慧法治的逻辑框架。智慧法治使我国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等法治具体形态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智能性,也提高了我国法治治理和服务的质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智慧法治 形态 价值
下载PDF
智能互联网的法律风险及其立法应对 被引量:14
5
作者 邢鸿飞 吕汉东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CSSCI 2021年第1期10-18,共9页
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带来了诸多变革,虚拟社会、人机互动、算法规则使得现行法律制度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法律价值上,传统法律正义观难以衡量一些抉择;法律关系上,既有的法律规范无法涵盖和调整一些新权益;法律适用上,司... 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带来了诸多变革,虚拟社会、人机互动、算法规则使得现行法律制度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法律价值上,传统法律正义观难以衡量一些抉择;法律关系上,既有的法律规范无法涵盖和调整一些新权益;法律适用上,司法制度遭遇障碍,等等。出现这些挑战的症结在于现行法律的过度滞后,除了法律天然的滞后性,保守的立法原则和繁复的立法程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确立立法的适度超前原则,探索网络技术标准法律化,促进网络立法智能化,制定网络“基本法”,建立适合智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法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互联网 法律风险 滞后性 网络立法 适度超前性 未来法治
下载PDF
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成就与理论逻辑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雁鹏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96-109,共14页
近年来,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建设主要聚焦在平台建设、数据汇聚整理、大数据应用推广三个方面。其中,平台建设为数据汇聚提供了基础,数据汇聚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前提,大数据应用则催生了新的平台。近五年来,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建设取得... 近年来,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建设主要聚焦在平台建设、数据汇聚整理、大数据应用推广三个方面。其中,平台建设为数据汇聚提供了基础,数据汇聚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前提,大数据应用则催生了新的平台。近五年来,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包括但不限于建成了基于大数据智能服务的审判支持系统和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完善了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各级法院大数据分析系统广泛应用。总结中国法院司法大数据发展逻辑,可以将其归纳为:司法大数据发展方向遵循顶层设计,司法大数据发展的初衷是服务审判管理,司法大数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人民。未来,中国司法大数据应用向纵深迈进应当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维护司法公正;打破数字壁垒,服务人民群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大数据 智慧法院 法院信息化 数字法治
下载PDF
智能化助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猛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1-197,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难点问题、细节问题逐步显现、需要解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对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助推作用日渐凸显:法院检察院办案能力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一些难点问题、细节问题逐步显现、需要解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对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助推作用日渐凸显:法院检察院办案能力建设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正从过往的信息化办公时代、现在的大数据支持时代,走向未来的智能化办案时代。司法机关应抓住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发展的机遇期,坚持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为法官检察官"减负增效"、让监督管理"精确精准"、使司法程序更加"公开透明",让司法体制改革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大数据技术 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办案质量与效率 法治监督
原文传递
智慧司法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静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智慧司法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以更具技术理性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手段助力实现类案类判的同时,保障个案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与社会治理效能,构建法官职业共同体,促进司法现代化。但是,智慧司法的技... 智慧司法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以更具技术理性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手段助力实现类案类判的同时,保障个案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与社会治理效能,构建法官职业共同体,促进司法现代化。但是,智慧司法的技术局限性与现有制度的强约束力,易导致其在个案裁判中丢失伦理要素,从而引发法官与公众的司法公正观之间隙处于异化状态的伦理风险,折损司法公信力,产生技术应用悖论。因此,必须以法治机制严格控制智慧司法中的伦理风险。应当明确司法人民性的基本立场,确立数字时代中法官的主体地位与司法的社会效能原则,优化数据库运行模式,增加数据库中的非正式法源,明晰适用法外论证的具体情形,保障法官自由裁量权与智慧司法的场域化适用,修正智慧司法机制中法官司法的程序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司法 伦理风险 类案类判 司法公正 法律适用 法治文化
原文传递
论模糊性治理及其智慧法治转型——以社会组织治理为中心
9
作者 丁轶 史彦 《经贸法律评论》 2024年第6期140-158,共19页
模糊性治理是国家在治理主体、对象、目标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所选择的一种社会组织治理方式,具有意图模糊、职责模糊、身份模糊等一系列特征。模糊性治理具有回应时代需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等效度,同时也具有固化监护型控制逻辑、强化工... 模糊性治理是国家在治理主体、对象、目标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所选择的一种社会组织治理方式,具有意图模糊、职责模糊、身份模糊等一系列特征。模糊性治理具有回应时代需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等效度,同时也具有固化监护型控制逻辑、强化工具主义发展观等限度。模糊性治理会对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建设形成一定冲击,要实现模糊性治理的法治化转型,需要引入智慧法治的思路,一方面在形式法治层面构建“智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实现社会组织治理的个体化、精准化,并形成社会组织立法方面的中央与地方协同用力;另一方面在实质法治层面需要合理运用智能科技手段,既实现从“单中心治理”到“合作治理”的全面转变,又通过“数字协商民主”的方式,努力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可能性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模糊性治理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智慧法治
下载PDF
智能技术革命与法治秩序转型——从传统法治到智能法治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少剑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5-30,125,共17页
当前,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公法秩序变革主要包括:权力体系重构:大数据、算法技术发展、社交媒体权力扩张与传媒监管体系变革,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政党化公司与选举代议制度变革;权利与权力边界的重构: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科技、社... 当前,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公法秩序变革主要包括:权力体系重构:大数据、算法技术发展、社交媒体权力扩张与传媒监管体系变革,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政党化公司与选举代议制度变革;权利与权力边界的重构: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科技、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变革,巨型平台公司及其监管制度变革。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私法秩序变革主要包括: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P2P爆雷潮与个人信息、隐私权、财产权保护制度变革;算法智能推送、"信息茧房"、"娱乐至死"与个人信息获取、消费选择权保护制度变革。智能技术革命背景下法治社会转型——从传统法治到智能法治,主要包括:法律价值体系转型(数据代码算法正义、风险技术控制、注重义务与安全);法律主体及法律关系体系转型(新型主体与复杂化关系);法律行为及法律救济体系转型(复合性行为与预防性救济);智能技术革命时代法治秩序转型需建立智能法治系统:建模系统+功能分区——公共信息流通+个人信息保护——系统控制+社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公法秩序 私法秩序 传统法治 智能法治
下载PDF
智能算法推荐的社会风险及其法律规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梅帅 《科学.经济.社会》 2022年第1期80-96,共17页
从本质上看,智能算法推荐是以数据收集为基础,以决策运作为机理,通过数据运算,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的技术,其主要有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和混合算法推荐三种主要类型。它具有智能化、便利化和个性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权... 从本质上看,智能算法推荐是以数据收集为基础,以决策运作为机理,通过数据运算,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的技术,其主要有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算法推荐和混合算法推荐三种主要类型。它具有智能化、便利化和个性化特点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权益侵害、秩序妨害、技术异化、责任模糊等社会风险。因此,应以风险社会的法律理念为引领,按照公平原则、公开原则和社会利益原则的要求,加强对算法推荐合法性的前置审查,建立健全具体化的算法推荐场景规范,强化算法的行业监督与第三方评估,完善算法推荐的责任认定分担机制,更好地发挥智能算法推荐的积极功效,构建适应算法技术发展的法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推荐 社会风险 法律规制 法治秩序
下载PDF
智能法治与疫情防控的秩序模式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金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2,共11页
至今为止,中国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从中也展现了"秩序优先"的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在风险应对和应急管理中的固有价值。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建构疫情防控所需社会秩序的成本和收益也值得认真总结、反思和提炼。本... 至今为止,中国针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从中也展现了"秩序优先"的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在风险应对和应急管理中的固有价值。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建构疫情防控所需社会秩序的成本和收益也值得认真总结、反思和提炼。本文归纳了中国在建立并维持社会秩序中所先后采纳、不同程度上实践的三种秩序模式,即"物理强制秩序""数据理性秩序"和"智能法治秩序",并对这三种秩序建构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本文提出应当优化并升级疫情防控的智能法治秩序,以降低疫情防控的整体社会成本,并归纳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机制,供实践操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国家治理 疫情防控 智能法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
13
作者 黄小龙 杨彬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32,共8页
人工智能化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培养人工智能法治人才符合时代因应。当前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培养实践具有课程开设多样化、学科建设常态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层次以研究生为主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 人工智能化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培养人工智能法治人才符合时代因应。当前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培养实践具有课程开设多样化、学科建设常态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层次以研究生为主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形式化、学科设置盲从化、教学内容偏理论化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欠缺等问题。对此,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科学谋划学科发展,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从而提升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培养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慧法治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的风险、诱因及实践策略
14
作者 蒋蕊韩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30-38,共9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背景下,基于技术嵌入理论,以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视角切入,发现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虽然呈现出智能化创新,但也衍生出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替代、社会治理过程的价值失衡和社会治理权责...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背景下,基于技术嵌入理论,以社会治理为研究对象,从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视角切入,发现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虽然呈现出智能化创新,但也衍生出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替代、社会治理过程的价值失衡和社会治理权责的边界模糊等风险。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过度智能依赖引发主体危机、技术理性宰制造成价值危机、传统约束失效导致监管危机是形成社会治理风险的重要诱因。为此,要以培育人才为支撑高扬主体性、以驾驭技术为手段凸显价值性、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强化法治性,打造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共治格局,将智能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切实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治理场域,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还需进一步处理好赋能无限与应用有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技术滥用与权力监管、数据隐私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治理 技术风险 智能依赖 价值理性 法治约束
下载PDF
智慧医疗风险防控的法治进路研究
15
作者 王崇润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7-41,共5页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重塑着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目前,智慧医疗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有必要从法治化进程的角度加以应对。因此,笔者提出构建智慧医疗技术...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重塑着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目前,智慧医疗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多维度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有必要从法治化进程的角度加以应对。因此,笔者提出构建智慧医疗技术安全体系、完善智慧医疗法律保障机制及实现智慧医疗的普惠共享等解决措施,以期为智慧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医疗 数字权利 患者赋权 医疗法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的智慧转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真亮 王雨阳 《行政与法》 2023年第9期50-65,共16页
现代数字技术在自然保护地监管活动中的全方面运用,促进了传统监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观察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的实践创新、政策制度和法律规范,发现其呈现出数据沟通、数据决策与数据服务三种实践... 现代数字技术在自然保护地监管活动中的全方面运用,促进了传统监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观察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的实践创新、政策制度和法律规范,发现其呈现出数据沟通、数据决策与数据服务三种实践样态。但监管制度的智慧转型对制度固有的结构性缺陷重视不足,由此产生规范性、治理性与救济性三重困境。为推动智慧监管的内容重构与体系优化,亟须推进法律规范、治理体系与救济方式的三大转型。首先,要运用体系思维与方法,建构统筹数据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开放等在内的法律制度体系,促进智慧监管与法治化治理深度融合发展的转型;其次,建立健全统分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强化跨区域协同立法与多元共建共治,促进面向监管监管者型的自然保护地法治转型;再次,要推动诉讼证据范围从传统要素转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数据,强化司法监督机制中的资源整合、面向数字的环境司法专门化建设,保障监管数据安全,从而实现从数据监管到监管数据的治理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自然保护地 监管制度 智慧转型 法治优化
下载PDF
类案认定标准的反思及其重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滕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9-55,共7页
类案认定是贯彻落实“类案类判”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司法中典型的智慧裁判实践。找出明确且恰当的类案认定标准,可以助推类案检索机制有效发挥其数据优势,提升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在现有的各种类案认定标准中,“案情”“裁判要点”“诉讼... 类案认定是贯彻落实“类案类判”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司法中典型的智慧裁判实践。找出明确且恰当的类案认定标准,可以助推类案检索机制有效发挥其数据优势,提升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在现有的各种类案认定标准中,“案情”“裁判要点”“诉讼标的”等标准各有不妥之处;而“案由”“基本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等标准则具有类案认定的操作优势,四种类案认定要素彼此融贯整合,在类案检索活动的检索环节和论证环节中得以运用,可以帮助法官发现类案并确认其类似程度,使高质量的司法裁判具备规范化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案认定 类案检索 类似性判断 智慧司法 法治现代化
下载PDF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型课堂构建策略研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彩萍 朱宇敏 《信息与电脑》 2022年第2期254-256,共3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教育逐渐走进课堂,并不断推广应用。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方面构建智慧型课堂的策略研究,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教育逐渐走进课堂,并不断推广应用。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方面构建智慧型课堂的策略研究,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期望达到该学科的德育效果,充分发挥该学科的培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学习空间 智慧型课堂 道德与法治
下载PDF
智能化时代个人信息刑法的逻辑与改革——基于刑法契约化的分析
19
作者 蒋娜 江洛伊 《刑法论丛》 2020年第3期279-303,共25页
个人信息犯罪在智能化时代的崭新特征,强烈冲击着我国刑法中传统的规制体系。当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逻辑边界之争颇多,而在强调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理念下,法治中国更需发挥刑法契约在弘扬人权、保障安全、平衡利益和优化秩序方面... 个人信息犯罪在智能化时代的崭新特征,强烈冲击着我国刑法中传统的规制体系。当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逻辑边界之争颇多,而在强调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理念下,法治中国更需发挥刑法契约在弘扬人权、保障安全、平衡利益和优化秩序方面的作用。针对立法和司法中尚存的权益保障不足、责任认定失位、刑罚过厉等,在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共享法治难题,有关刑法改革应全面保障信息自由,坚守保护个人信息自主权和信息合理使用秩序的合正义平衡原则,严格限定主观意图和情节等方面的标准。在逻辑转向上,从国家管控主导走向服务国民的模式,再从罪刑法定原则的一元论到二元论,即在保障权利的前提下防治公权力滥用,可谓个人信息刑法现代化的改革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时代 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网络安全 刑法契约化 共享法治
原文传递
智能社会背景下社区网络治理平台的制度性探索
20
作者 赵金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9-93,共5页
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逻辑。智能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丰富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范畴。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需要其通过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社区网络平台将人工... 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逻辑。智能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转型,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丰富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范畴。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需要其通过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的进一步发展。社区网络平台将人工智能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其进行制度性探索能够有效扩展公民参与,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社会 社区治理 社区网络平台 法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