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1 位作者 王呈祥 毛广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4,共7页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生产 耦合协调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Dagum基尼系数的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及收敛度研究——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刚 王莹莹 +1 位作者 阮君 赵杨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8-355,共8页
为了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实现各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通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8年安徽段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区域差异贡献及差异来源,利... 为了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实现各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通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8年安徽段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区域差异贡献及差异来源,利用变异系数法检验了生态安全区域差异的收敛性。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生态安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综合指数为0.259,0.265,0.299,0.447,0.345,0.323,0.432,0.478;(2)安徽段生态安全水平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8.7%,46.1%;(3)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区域均存在σ收敛特征。总之,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生态安全水平不容乐观,且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明显,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因地制宜、缩小生态安全区域差异是其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区域差异 Dagum基尼系数分解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分异趋势与归因 被引量:4
3
作者 程永生 张德元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3期517-532,共16页
淮河流域经济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之一,推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选择,对于新时代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淮河生态经... 淮河流域经济是典型的大流域经济之一,推动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选择,对于新时代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基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特殊性与实践特征出发,以2003−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改进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及面板Tobit模型,考察分析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提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1.4824,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阶段性波动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下、中游城市,具有“双核引领”的空间集聚特征,而上游城市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增长陷阱”阶段;超变密度是引致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均产出、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驱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上、中、下游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性。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分析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提升路径、促进淮河全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基于理想点-正态云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动态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阮君 何刚 +1 位作者 王莹莹 赵杨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5,117,共8页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点法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正态云模型对其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通过GIS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河生...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点法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正态云模型对其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通过GIS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水资源可持续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其中阜阳市、六安市已经达到Ⅳ级,其余城市均处于Ⅱ级及以下;响应子系统发展速度较快,压力、状态子系统是制约区域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性 PSR模型 理想点 正态云模型 动态评价 淮河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宜居水平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廖信林 闫子薇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6-110,共5页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江苏、安徽、河南3省中的20个城市进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情况、资源环境、交通情况四个方面),得出江苏省5个城市的宜居水平最高,淮北、阜阳、宿州、六安、亳州分别...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江苏、安徽、河南3省中的20个城市进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口情况、资源环境、交通情况四个方面),得出江苏省5个城市的宜居水平最高,淮北、阜阳、宿州、六安、亳州分别位于后5名.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徐州是高水平宜居城市,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这5个城市为较高水平宜居城市,安徽省及河南省两省的城市均位于较低水平宜居城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淮河生态经济带 宜居城市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吉婷婷 王细元 毛广雄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9-43,共5页
应用统计分析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质的时空分异特征,发现不同水质指标的年内波动差异较大,pH值波动较小,但DO、CODMn、NH3-N波动较大,且站点间差异亦大;苏皖豫三省pH值年内时序上具较好同步性,DO季节差异突出,... 应用统计分析Topsis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质的时空分异特征,发现不同水质指标的年内波动差异较大,pH值波动较小,但DO、CODMn、NH3-N波动较大,且站点间差异亦大;苏皖豫三省pH值年内时序上具较好同步性,DO季节差异突出,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CODMn以江苏省最低,安徽省最高,河南省波动最大,江苏省NH3-N波动最小且稳定,但河南与安徽两省波动大且冬季稍偏高;空间上以淮河干流水质较好,但干流北侧支流水系的水质较差;水质站点空间上可划为三大类型,其中站点S7、S9、S10、S14、S18为水质较差类,多位于支流水系,站点S2、S4、S5、S6、S11、S12、S13、S15、S16为水质中等类,站点S1、S3、S8、S17、S19、S20属水质总体优良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时空变化 TOPSIS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理想点-未确知测度理论的区域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阮君 何刚 王莹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6951-6957,共7页
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现将未确知测度理论引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中。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区域的八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理想点赋权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未确知测度理论对研究区2010—201... 为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现将未确知测度理论引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中。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区域的八座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理想点赋权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未确知测度理论对研究区2010—2018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等级提升明显,截至2018年,安徽区域所有城市生态安全等级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水平,但区域内发展差异较明显;2010—2018年所有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得分在波动中直线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对资源的消耗是制约生态安全提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经济带 理想点 未确知测度 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 PSR模型
下载PDF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阮君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60-64,共5页
为避免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引入正态云模型。以淮河经济带安徽段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熵权法和正态云模型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利用ArcGI... 为避免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引入正态云模型。以淮河经济带安徽段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0—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熵权法和正态云模型对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利用ArcGIS对研究结果进行可视化,并基于大数据视角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2010—2018年淮河经济带安徽段生态安全主要处于Ⅲ级(较危险)状态,虽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区域间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正态云模型 淮河经济带 大数据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经济承载力的多维测度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疏航 何刚 +1 位作者 李恕洲 杜宇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242-246,共5页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苏皖段14个城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和宿迁市)为例,基于经济支撑力和经济压力两个子系统构建了城市经济...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苏皖段14个城市(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泰州市和宿迁市)为例,基于经济支撑力和经济压力两个子系统构建了城市经济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各城市的经济支撑力指数、经济压力指数以及经济承载力指数研究了其经济承载力水平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支撑力具有淮河下游(江苏段)支撑力强、中游(安徽段)支撑力弱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段城市的经济压力高于安徽段的城市;11个城市处于高负荷承载,其中江苏段的城市经济承载力高于安徽段的城市经济承载力.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承载力 淮河生态经济带 淮河苏皖段 熵权法
下载PDF
淮安建设“三中心一极一带”的战略与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斌 曹玉华 +4 位作者 石梦琦 钟晓 冯冰清 陈媛媛 毛广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330-335,共6页
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概念、内涵及"点-轴"理论,结合典型流域开发经验模式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苏北地区及沿运河城镇轴等区域的中心城市评价模型.选取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 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概念、内涵及"点-轴"理论,结合典型流域开发经验模式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苏北地区及沿运河城镇轴等区域的中心城市评价模型.选取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中心指数测度淮安中心职能强度,结合SWOT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从地理位置、产业、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三中心一极一带"建设下淮安市的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中心城市 增长极 淮安市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徐州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研究及其规划启示
11
作者 皮亚奇 《城乡规划》 2020年第3期65-72,共8页
2018年公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协同发展,并对徐州节能环保方面的多项内容提出了相关要求。公共财政是地方政府影响城市发展可运用的手段之一,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徐州,其财政应有... 2018年公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要求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协同发展,并对徐州节能环保方面的多项内容提出了相关要求。公共财政是地方政府影响城市发展可运用的手段之一,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徐州,其财政应有助于徐州发挥区域服务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徐州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特征,结合徐州与区域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比较,发现与淮海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相比,徐州在人均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公共安全、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支出方面与济南等中心城市存在差距。这与徐州及区域内的人口情况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建议徐州城市治理应注重提升城市安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落实区域联防联控,并承担更多区域治理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徐州 公共财政支出 区域发展
下载PDF
近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效率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传明 范观宇 +1 位作者 毛广雄 何品蓉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7-720,共14页
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政府及农户关注的焦点。选择中国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括农户直接投入和政府间接投入的指标体系,借助非径向超效率... 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者、政府及农户关注的焦点。选择中国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包括农户直接投入和政府间接投入的指标体系,借助非径向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00—2020年研究区28个地级市的粮食生产效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平均生产效率值在1.0附近波动,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地之间的生产效率差距较大,但近20年呈现收敛态势;生产效率变化具有多样性,可分成7大类和11个小类;同级生产效率的地区集聚连片分布,且总体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生产效率空间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日照时间、人口密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是驱动空间差异的基础影响因子,其他因素解释力大小不等且存在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非径向超效率模型 地理探测器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博 吴雨珂 +1 位作者 闫白冰 牛继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47-258,共12页
探索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特征,可为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空间探索、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该区域耕地资源在过去30年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进一步对2030... 探索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特征,可为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空间探索、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该区域耕地资源在过去30年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进一步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平均占比为68.70%;近30年来研究区耕地面积剧烈缩减8.63×10^(5) hm^(2),年均减少2.88×10^(4) hm^(2),其中旱地减少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1.69%;耕地的流失主要在于建设用地的侵占。2)耕地资源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以淮河为分界线集聚分布,呈现“东南水田、西北旱地”的典型分布特征。3)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产量、人口等社会驱动力;生态驱动力各要素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则相对较为稳定。4)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10011 hm^(2),在积极的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将显著增加529309 hm^(2);采取耕地保护情景,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以及桐柏—伏牛山通过开垦部分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将其整治为耕地,东部沿海可将沿海水域合理建设为建设用地,中部区域可通过减少建设用地的碎片化,较大程度上使耕地资源的连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研究对于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结构以及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耕地保护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协同发展策略 被引量:35
14
作者 曹玉华 夏永祥 +2 位作者 毛广雄 蔡安宁 刘传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221,共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既具有区域经济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流域经济的特点,时空分异具有多元复杂性。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定量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发展的时... 淮河生态经济带既具有区域经济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流域经济的特点,时空分异具有多元复杂性。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定量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区域差异程度,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判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综合发展水平的'三个梯队'和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四大类型区'空间分布与上、中、下游'三大流段'基本一致,但不完全重叠。推进淮河经济带协同发展,既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又要根据空间分异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经济—社会—生态 协同发展 流域开发治理 创新驱动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颜俊 崔瑞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7,共7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沿淮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旅游经济总收入,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β收敛性检验等指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沿淮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旅游经济总收入,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β收敛性检验等指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用多元回归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总体分异趋于收敛;旅游经济分异在波动中缩小,空间分异东部大于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数量、互联网用户数和4A级以上景点数是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说明淮河流域旅游经济总体上趋于收敛,旅游经济不平衡状态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分异 收敛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久文 易淑昶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48,共6页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勇 高羽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73-1582,共10页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大体上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4种状态,其中以弱脱钩状态为主;纵向视角,城市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相较于前期有所降低,近两年的城市脱钩状态呈现向强脱钩和增长负脱钩两级发展的微弱态势;横向视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脱钩状态差异显著。基于测算结果,将25个城市归类为脱钩理想型、脱钩一般型和脱钩不理想型三类脱钩城市。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城市应该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界定城市边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减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经济增长 脱钩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胜武 黄超群 +1 位作者 李小胜 刘海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58-2172,共15页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维度构建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2006~2020年间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模型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时空依赖动态演化。比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剖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2013年之后发展水平成倍提升,但水生态、水文化、水监管仍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短板。空间分布特征从2006年“高—低—中”哑铃式演化为2020年的“高—中—低”阶梯式分布,空间路径锁定与跃迁共存;(2)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东部大于西部,84%的城市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水平低,在移动方向上缺乏协同整合,存在跃迁惰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强;(3)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4)本地城市水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显著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也显著受到邻域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空间收敛 ESTDA 时空格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19
作者 张胜武 韩日 +2 位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刘海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均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先抑制、达到一定阈值后转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②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在2014年皆达到拐点值,而综合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需要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③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倒“U”型溢出效应,同时,在当前研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外溢效应。论文为深入解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深化新型城镇化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生态文明 “U”型曲线 空间杜宾模型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
20
作者 郭利京 金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09,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 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