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光 马宜果 《昆明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4-22,共9页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概念和华夷观,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以此为基础有了“华夷共祖”“华夷一家”“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还有“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虽...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其核心是“华夷”概念和华夷观,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以此为基础有了“华夷共祖”“华夷一家”“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还有“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虽然“华夷”具有二元的含义,但仅仅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华夷”本身即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正是因为如此,到了近代,虽历经曲折和反复,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才有可能从“华夷”二元民族思想向中华民族一元民族思想转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便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民族思想 核心概念 华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South Korea-Jap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New Hua-yi System
2
作者 Jiang Wan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23年第6期247-254,共8页
The Hua-yi system represents an enduring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dating back nearly two millennia,structured and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culture.While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p... The Hua-yi system represents an enduring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dating back nearly two millennia,structured and develop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ese culture.While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predominantly follows the Westphalian model,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re primarily grounded in it.However,Western theories have proven inadequate in explaining the longstanding Hua-yi system in East Asia comprehensively.Adopting a positivist stance,this paper undertak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Hua-yi syste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its connotation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It elucidates the system through the lenses of 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t cultural perspectives.Present-day East Asian nations are urged to engage dialectically with the Hua-yi system and uphold its practices of“cultural soft border”.Amidst the global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East Asian nations should realign with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and interests,endeavoring to establish a neo-Hua-yi system with responsibility at its 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gemony stability CONSTRUCTIVISM hua-yi system tribute system East Asian order
下载PDF
“天下”内涵及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都永浩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213,共12页
“天下”的“五方之民”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向“天下”四方进行“教化”,最终于清朝实现了从文化、政治、民族、地域等维度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五方之民”是共存、共在的关系,即“华夷一体”,身份... “天下”的“五方之民”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向“天下”四方进行“教化”,最终于清朝实现了从文化、政治、民族、地域等维度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五方之民”是共存、共在的关系,即“华夷一体”,身份以文化为标准可以互换(“夷变夏”“夏变夷”),同时“华夷之辨”“攻伐”成为“大一统”实践的辅助手段。西方的现代“nation”是一个建构性浓厚的概念,与公民、国家的现代属性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将“nation”翻译成“人民共同体”,将“中华民族”理解为“中华人民”,可使“中华民族”概念既与历史渊源相联系,又能覆盖近现代国民或公民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华夷” 地理空间 中华民族
原文传递
论唐代陈黯的“华心”民族观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正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7-61,共5页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 唐代是我国古代民族观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进步民族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一般士人都表达了他们的民族观,为解决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方案。陈黯的《华心》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笔者认为,《华心》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华夷概念外延的扩大;二是民族认同意识的探究;三是"以华为心"的价值取向。《华心》民族观产生的背景有三个方面:"夷夏之辨"思想的抬头,民族融合的现实,经济文化的繁荣。《华心》民族观对唐后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观 华夷 华心 民族认同意识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及其推动因素——以华夷之间的交流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敏学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8-24,共7页
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夷)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既包含谷物、禽畜、果蔬、酒等原始食材或是可直接食(饮)用的食(饮)品,又包含貊炙等各种烹饪方法,还包含俎、扁壶等多种饮食器具。汉王朝的羁縻需要、游牧民族和半耕半... 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夷)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既包含谷物、禽畜、果蔬、酒等原始食材或是可直接食(饮)用的食(饮)品,又包含貊炙等各种烹饪方法,还包含俎、扁壶等多种饮食器具。汉王朝的羁縻需要、游牧民族和半耕半牧型民族的生存需要、统治者行为、商业收益等因素从多方面推动了双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华夷 饮食文化交流 推动因素
下载PDF
从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与晋国融合的精神轨迹 被引量:2
6
作者 梁葆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62,共5页
晋公子重耳流亡,实因骊姬机谋。骊姬出于骊戎,居于骊山。殷、周之际,骊山部族女性居主导地位,骊山之女嫁于西戎胥轩的史实,著于史籍,沉淀在骊山民间人心之中;西周末年,幽王在骊山下被杀,作为具有巨大能量的女性,褒姒无疑会进入骊山部族... 晋公子重耳流亡,实因骊姬机谋。骊姬出于骊戎,居于骊山。殷、周之际,骊山部族女性居主导地位,骊山之女嫁于西戎胥轩的史实,著于史籍,沉淀在骊山民间人心之中;西周末年,幽王在骊山下被杀,作为具有巨大能量的女性,褒姒无疑会进入骊山部族的阅历储存之中,成为骊山当地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形成他们对于本部族女性政治谋略的期待和塑造。东周初,骊戎居于骊山,此地乃富含重视女性能量的民间土壤,出现骊姬这一异能女性,实非偶然。狐偃是重耳流亡的随从之一,狐氏家族本属大戎部族,在春秋初期,已进入中原晋国,狐偃既熟悉中原上层政治文化,又深谙中原民间文化,他向华夏文化主动屈服,显示出人在面对强势文化时自然产生的精神弹性。重耳处狄地12年,这是一种逆向的文化流动,他与不同种族的人生活,形成一个温暖的"精神共同体",在文明的融汇中,稀释着所谓华夷之别。重耳从廧咎如所娶之妻季隗,其智慧和识见,超越华夷界限,在血缘的融汇中,解构着旧的宗法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耳 骊山 华夷 精神融合
下载PDF
从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探索日本的“自我定位”
7
作者 王冠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者 国学者 华夷秩序 缘人 武士道
下载PDF
Inventing the Barbarians:The Changing Contexts of Y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8
作者 ZHENG Linyi HU Xinying 《Psychology Research》 2022年第4期183-190,共8页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 meaning of yi(夷,barbarian)wa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which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consider xenophobia and Sino-centrism both in the p...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e meaning of yi(夷,barbarian)wa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which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consider xenophobia and Sino-centrism both in the past and present.Our study combines contextual with intertextual reading methods.It places different materials,including missionaries’works,newspapers,and official documents,in their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links them to obtain a full picture of this transformation.We argue that yi was invented.Various agents and actors created the connotation of yi to suit their interests.It was transformed by the Qing court from“barbarians”to those who follow Confucianism to justify their rule.Then it was first translated as“foreigners”and later as“barbarians”when Europeans came to China.Our study situates the meaning of yi to help us rethink some of the labels and misconceptions attached to yi and the early missionar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yi distinction CONTEXTS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rbarian foreigner MISSIONARY
下载PDF
秦汉时期华夷之间饮食交流的途径和方式
9
作者 陈敏学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7,共5页
秦汉时期,华夷之间的饮食交流日益密切且内容丰富,双方通过引种与移栽、贡纳、掠夺与战争、赏赐与援助、贸易与交换等诸多途径和方式,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交叉性交流,成为古代中国饮食交流史上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秦汉 华夷 饮食交流 途径和方式
下载PDF
苏雪林早期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论析
10
作者 胡晨鹭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2-34,共3页
在苏雪林的早期散文中,处处能品味到其间所散发的"意与境浑"的意境美,古典的意境中还隐隐闪现出西画的构成.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与西洋绘画观,从"画"与"意"两方面,对苏雪林散文中的画意构成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苏雪林 画与意 意与境浑 美学观 西洋绘画
下载PDF
“五帝”世系与秦汉时期“华夷共祖”思想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文光 翟国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文章考察了“五帝”世系和“华夷共祖”思想的具体内容,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意义。认为,《史记》构拟的“五帝”世系和所反映的“华夷共祖”观念,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我国群雄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思想也不曾动摇;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 秦汉 华夷共祖 大一统 秦汉时期 世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凝聚力 大一统思想 形成和发展
原文传递
华夷衍变与大一统思想框架的构筑——以《史记》有关记述为中心 被引量:18
12
作者 于逢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4,共14页
本文以《史记》五帝、夏、商、周、秦“本纪”与楚、吴、越“世家”、匈奴等“列传”为中心,探索司马迁是如何苦心孤诣地建构“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研讨华夷界限的移动、华夷衍变、司马迁对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与他... 本文以《史记》五帝、夏、商、周、秦“本纪”与楚、吴、越“世家”、匈奴等“列传”为中心,探索司马迁是如何苦心孤诣地建构“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研讨华夷界限的移动、华夷衍变、司马迁对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等问题。司马迁通过对夷狄、华夏族群的族源予以“源出于一,纵横叠加”的历史追想,构建了“大一统”思想框架。我们从司马迁所构筑的“华夷共祖”的意境中,可以推想到他已有族群心理的核心是共享血缘的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衍变 大一统 司马迁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谁是正统:中国古代耕织图政治象征意义探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加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71,共15页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 耕织图,就是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题材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曾创作了一系列呈体系化的耕织图像。耕织图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与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体现王朝的"正统性",而这在南宋、蒙元、清三个朝代又体现得最为明显。之所以如此,与南宋以后"华夷之辨""严华夷之防"的正统观有着直接关系。耕织图与正统性的关联,深刻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的象征性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正统性 华夷之辨 象征性政治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8,214,共17页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明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夷互动加速,强调“入华”为“正统”。隋唐时期则偏重于“华夷一尊”...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明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夷互动加速,强调“入华”为“正统”。隋唐时期则偏重于“华夷一尊”。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华”弱“夷”强,“大一统”的内涵更强调“合九州居正统”。明朝在民族观念上趋向保守,更强调“华夷之辨”和“内外之别”。清朝对“大一统”进行全新的阐释,突破了此前的“华夷之别”和“内外之别”,突出华夷一体、中外一体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实现了“大一统”思想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夷之辨 中华正统 华夷一体
原文传递
“华夷之辨”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兼与刘锋焘先生商榷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盛恩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26-30,共5页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 “华夷之辨”的核心是文化之辨,强调保卫先进的华夏文化以求发展,反对屈从落后的夷狄习俗而倒退苟安。这一观念,促成了一种凝重执著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了各少数民族向汉文化靠拢而融合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它成为排斥落后文化,保证中华文化传承、延续的思想武器。因此,“‘华夷之辨’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之说需要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史 华夏文化 民族凝聚力 汉文化 负面影响 刘锋焘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思想探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云刚 王丰龙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50-1462,共13页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政治地理思想和实践,对当前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从先秦至晚清的相关文献中涉及政治地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为地利(定都、设镇)、地政(治地、安民)、地缘(安边、攘夷)三大主题,对各主题的... 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政治地理思想和实践,对当前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从先秦至晚清的相关文献中涉及政治地理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为地利(定都、设镇)、地政(治地、安民)、地缘(安边、攘夷)三大主题,对各主题的要点进行了整理,进而探讨了这些思想与西方政治地理学相关概念的关联,并期望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对于本国的传统思想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思想 定都 中央—地方关系 华夷之辨 地缘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舆图上的“天下观”与“华夷秩序”——以传世宋代舆图为考察重点 被引量:12
17
作者 管彦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5,共6页
古之舆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知中,由"华"与"夷"构成的"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 古之舆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对世界地理空间的认知中,由"华"与"夷"构成的"天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它在地图上主要以"禹迹"图和"华夷"图两个主要的系列传承发展,平面展开则以华夏核心区域为中心而逐渐延展,凸显的是以"天朝上国"为中心的天下。相对于中心的四夷部分,其范围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可以到人们认识或想象的边缘地带。地图绘制中详近略远、重中心轻边缘,或者对未知地域空而不绘的处理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古代地图的绘制还是以客观认知的地理范围为基础由近及远不断延展,但对"华夏"之外"四夷"部分的处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舆地图 天下观 华夷秩序
下载PDF
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7-173,共17页
1585年欧洲文献中出现族性地理概念China proper(中国本部);因华夷秩序观的影响,江户时代日语文献中一直没有族性地理思想;同期日文中称呼中国时"支那"的用法增多,且意义逐渐转变,至明治维新,受西方文献的影响,始有支那本部... 1585年欧洲文献中出现族性地理概念China proper(中国本部);因华夷秩序观的影响,江户时代日语文献中一直没有族性地理思想;同期日文中称呼中国时"支那"的用法增多,且意义逐渐转变,至明治维新,受西方文献的影响,始有支那本部等译法,日本学者逐渐展布相关概念和分类体系,对以前所持的华夷秩序观进行转换,继续建构日本中心主义的同时,对中国诸部重新分类,并逐渐突出"支那本部"即为"支那"的观念。这为日本扩张主义者利用,成为其分裂中国的指导观念。"支那本部"概念与中国历史和现实不符,所以中国学者或批判、改造或抛弃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本部 族性地理分类体系 华夷秩序 代表性 中国观
原文传递
明代的舆图世界:“天下体系”与“华夷秩序”的承转渐变 被引量:10
19
作者 管彦波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10,126,共10页
明代的地图绘制,虽然依旧坚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取向,一直在不断强化大一统的政治地理空间,但承继蒙元帝国东西扩张的世界经验,有了郑和下西洋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新鲜域外地理知识的持续发酵,似乎明代中国人具备了更... 明代的地图绘制,虽然依旧坚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取向,一直在不断强化大一统的政治地理空间,但承继蒙元帝国东西扩张的世界经验,有了郑和下西洋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新鲜域外地理知识的持续发酵,似乎明代中国人具备了更为开阔的地理视野和"世界性意识"。同时,在传统的"天下观"向"世界观"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前朝太多未曾考虑的海外诸国,渐被纳入"华夷"序列中,使明朝的"华夷秩序"具备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天下体系 华夷秩序 舆地图
原文传递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下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的演进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福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9,179,共19页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然入主中原的历朝统治者又常以正统自居,鄙视边疆民族、区隔华夷,导致历代王朝所施行的边疆民族文教举措常常受到局限而未能达到统治者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大一统"、"华夷之辨"与"羁縻而治"的华夷观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交织运行,致使历代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呈现出一体性、稳定性、多元性与局限性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认同 民族多元互动 文教举措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