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房价如何影响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 被引量:303
1
作者 陈彦斌 邱哲圣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38,共14页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房价高速增长、住房需求内生和生命周期特征的Bewley模型,用于研究高房价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的影响。文中发现,房价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致富裕家庭投资性住房需求的增加而进一步推高了房价,部分年轻家庭...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房价高速增长、住房需求内生和生命周期特征的Bewley模型,用于研究高房价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的影响。文中发现,房价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致富裕家庭投资性住房需求的增加而进一步推高了房价,部分年轻家庭为了追赶房价不得不提高储蓄率,而部分贫穷家庭也因其无法获得足够的住房而使得城镇家庭住房不平等程度增加。高房价对居民储蓄、投资行为的扭曲作用使得城镇居民的福利水平普遍下降,其中中低收入阶层下降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居民储蓄率 财产不平等
原文传递
早年的饥荒经历影响了人们的储蓄行为吗?--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解释 被引量:173
2
作者 程令国 张晔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9-132,共14页
本文对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之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作为物质匮乏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1959—1961年大饥荒为检验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为此,本文使用2... 本文对我国的居民高储蓄率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我国居民偏爱储蓄的特性很可能与经济起飞之前人们遭受长期物质匮乏的经历有关。作为物质匮乏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国1959—1961年大饥荒为检验这一假说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为此,本文使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s)数据,估计了大饥荒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长期影响。我们发现,在控制收入等其他因素后,那些早年经历较严重饥荒的户主家庭表现出更高的储蓄倾向:饥荒程度每上升1个点,家庭储蓄率大约提高23%—26%。这说明早年的饥荒经历确实对人们成年后的家庭储蓄倾向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在早年时期受大饥荒影响的人们,目前正是我国社会中有较高收入的年龄群体和储蓄主体,他们的高储蓄倾向或许是整个社会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起飞 饥荒经历 居民储蓄率 消费习惯
原文传递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 被引量:114
3
作者 尹志超 刘泰星 张诚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42,共19页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 中国农村家庭低消费、高储蓄的现实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因素依然突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显著提升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显著增加了家庭收入,但由于收入波动、失业、医疗和健康等不确定性而未能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保险参与作为风险应对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劳动力流动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距,对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网络较低的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家庭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家庭的储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可为扩大消费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家庭储蓄率 不确定性 预防性储蓄动机
原文传递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被引量:76
4
作者 任若恩 覃筱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81,102,共16页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重新测算了中国1992—2001年十年间的居民储蓄率,并对相应年份的美国储蓄率作适当调整,得到了目前中美最为可比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第一,1992—2001年中美两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由25.60%降至15.87%,降低9.73个百分点,中美两国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普遍认为的高达30%的差异。第二,1992—2001年中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由29.32%降至22.69%,其中,2000年和2001年的储蓄率甚至低于20%。因此,本文认为,再用30%—40%这样异常高的数据来表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个人储蓄率 可支配收入
原文传递
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 被引量:81
5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郎晓娟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7-117,共11页
在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引入预期寿命,验证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收集中国1990—2009年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期间内由人口平均... 在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引入预期寿命,验证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收集中国1990—2009年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期间内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导致的中国家庭储蓄率增加了共计4.2个百分点,对中国家庭储蓄率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42.9%。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预期未来的收入增长率对家庭储蓄率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而预期未来的收入不确定以及人口扶养比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期寿命 家庭储蓄率 生命周期模型 预期收入增长率 预期收入不确定
原文传递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 被引量:52
6
作者 张勋 刘晓 樊纲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0-142,共13页
本文在二元经济框架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中国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为此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家户的消费储蓄决策,将总储蓄率分解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三类群体的储蓄率。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 本文在二元经济框架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中国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为此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家户的消费储蓄决策,将总储蓄率分解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三类群体的储蓄率。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工的边际储蓄倾向比农民和城镇居民高。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持续转移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随着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其高储蓄行为也推动了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社会保障 最低消费水平 家户储蓄率
原文传递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与居民储蓄率 被引量:42
7
作者 赵昕东 王昊 刘婷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6-165,共10页
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包含中国现收现付模式与个人账户模式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的OLG模型,并利用2001-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 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包含中国现收现付模式与个人账户模式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的OLG模型,并利用2001-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将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同时,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险将较大程度的挤占消费,原因是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还不够健全,并不能提供很好的保障,人们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仍然缺少安全感。最后本文提出了灵活延迟退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险 居民储蓄 OLG模型
下载PDF
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雪增 朱崇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1,共8页
引入养老保险制度后居民储蓄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共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使用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储蓄行为的惯性力量,而与之相... 引入养老保险制度后居民储蓄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共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使用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两步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最主要的因素是家庭储蓄行为的惯性力量,而与之相比,养老保险及人口结构因素在影响家庭储蓄率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因此,面对我国当前资本积累过度的现实情况,主张通过建立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来减少储蓄规模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居民储蓄率 动态GMM估计
下载PDF
消费信贷降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效果验证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燕桥 刘明伟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9-48,共10页
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分析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降低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问题。利用2004—2011年我国各省城镇居民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量对居民储蓄率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显示:消费信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城镇居民... 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分析消费信贷对扩大消费、降低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问题。利用2004—2011年我国各省城镇居民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量对居民储蓄率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显示:消费信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水平。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信贷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率将会下降0.039个百分点。但消费信贷的作用仅在于降低储蓄率过快上升的趋势,其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效果还存在诸多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信贷 居民储蓄率 面板数据
原文传递
延迟退休政策宣告与城镇家庭储蓄率变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璨 凌晨 邹红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45,共16页
具体内容不明的待实施政策也有可能造成实际的经济影响,事前预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延迟退休政策宣告这一外生冲击,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延迟... 具体内容不明的待实施政策也有可能造成实际的经济影响,事前预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延迟退休政策宣告这一外生冲击,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延迟退休政策宣告显著地降低了城镇家庭的储蓄率,主要影响途径为家庭的可预期收入增加。平均而言,家庭中每多一个尚未退休的劳动力,其储蓄率大约降低5%;可供工作的时间每多一年,储蓄率大约降低0.2%。该宣告效应在不同家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关注社会经济新闻和临近退休的家庭对此更加敏感,而储蓄率较高、流动性约束宽松的家庭相对不易于降低其储蓄率。延迟退休能够有效释放城镇居民储蓄,但必须对潜在受影响人群加以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且应较有弹性地实施。在确认宣告效应存在的前提下,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应该尽快披露后续安排,稳定居民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退休 宣告效应 家庭储蓄率 双重差分
原文传递
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家庭储蓄率吗? 被引量:8
11
作者 董文奎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52,共16页
目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偏高,不利于内需增长。数字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为降低家庭储蓄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现有文献对数字金融发展影... 目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偏高,不利于内需增长。数字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为降低家庭储蓄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现有文献对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家庭储蓄率的机制研究不足,相关经验证据也较为缺乏。本文认为,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门槛为家庭承担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更多途径和便利,有助于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进而降低家庭储蓄率,且这种效应对于流动性约束较强的家庭(如收入和社会资本较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高的家庭)更为显著。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年、2015年、2017年数据和2012年、2014年、2016年城市层面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分析发现: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家庭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效应显著,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影响不显著;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会降低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概率,而面临流动性约束的家庭有较高的储蓄率,因而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的路径降低家庭储蓄率;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家庭储蓄率的负向影响具有显著的家庭异质性,对有预防性储蓄动机家庭、收入较低家庭、社会资本较少家庭的边际影响更大,而对储蓄率很低家庭(储蓄率最低的20%样本家庭)的影响不显著。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做了如下拓展和改进:一是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拓展了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和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为中国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提供了一种解释;二是采用多期家庭储蓄数据和城市层面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进行实证检验,为数字金融发展的家庭储蓄率降低效应及其缓解流动性约束路径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家庭储蓄率 流动性约束 预防性储蓄动机 扩大内需
下载PDF
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率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贵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72,共13页
教育水平的提高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家庭储蓄率?学界对于这一课题至今未有定论。利用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模型,可对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家庭储蓄率提... 教育水平的提高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家庭储蓄率?学界对于这一课题至今未有定论。利用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模型,可对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家庭储蓄率提高3.15个百分点,滞后1期的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2.41个百分点,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分组构成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劳动力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所能带来的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持续提高,会降低我国家庭储蓄率。另外,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组构成对储蓄率的不同影响来看,现阶段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高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政府的层面来看,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降低我国家庭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水平 家庭储蓄率 持久收入假说 预防性储蓄假说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下载PDF
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和中国居民储蓄率 被引量:6
13
作者 纪建悦 张懿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0-18,共9页
基于收入视角和不确定性视角,对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和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 基于收入视角和不确定性视角,对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和居民储蓄率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就业结构对居民储蓄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SYS-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呈U形分布,随着非农就业率的增加呈倒U形分布。现阶段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于7年,因此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进一步提升,居民储蓄率也具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我国的非农就业率已经超过51.5%,因此随着非农就业率的继续增长,居民储蓄率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受教育年限 非农就业率 居民储蓄率 通货膨胀率 城乡收入比 劳动力流动 外汇储备
下载PDF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对家庭储蓄率及消费的影响——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晓飞 臧旭恒 姚健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26,共21页
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理论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参保家庭储蓄率及消费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7年构成的短期面板数据,利用准实验方法(DID和PSMDID... 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理论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参保家庭储蓄率及消费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和2017年构成的短期面板数据,利用准实验方法(DID和PSMDID)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度并轨改革通过改变家庭养老金收入预期和提高家庭未来养老风险,显著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家庭的储蓄率,降低了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但改革的储蓄与消费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在消费类型方面,改革主要减少了参保家庭的食品及在外就餐、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类消费。异质性分析方面,此改革对低财富、女性户主、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户主年龄为40岁~50岁和西部省份等家庭的影响更大。替换改革年份、替换实验组和替换被解释变量的安慰剂检验,以及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数据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上述结论。鉴于此,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应使实施的政策更加公开透明,做好改革的事前预测及事后评估。同时,在深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弱化个人账户作用,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制度并轨 家庭储蓄率 居民消费
下载PDF
中国家庭储蓄率反生命周期之谜——基于竞争性储蓄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淼 高宇宁 胡鞍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42,共10页
我国居民高水平的储蓄率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是当前重要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人口年龄转变对储蓄率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通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户主年龄同家庭储蓄率表现出与现有文献... 我国居民高水平的储蓄率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是当前重要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人口年龄转变对储蓄率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通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户主年龄同家庭储蓄率表现出与现有文献中发达国家不同的反生命周期现象,即随着户主年龄增加,家庭储蓄率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呈现“U型”曲线关系。回归结果表明,竞争性储蓄行为提高了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老年城镇居民家庭的储蓄率。因此,竞争性储蓄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反生命周期现象。有成年未婚男性成员的家庭,会增加家庭储蓄率,并且未婚男性成员年龄越大,家庭储蓄率越高。然而有成年未婚女性成员的家庭并未表现出这一现象。相反,当成年未婚女性成员年龄较小时,其家庭储蓄率反而下降。为未婚家庭成员购买婚房,是竞争性储蓄行为的关键目标。对于拥有两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并不会表现出竞争性储蓄行为;相反,对于只拥有一套房产或无房产的家庭则表现出了竞争性储蓄行为。房屋价格是影响竞争性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房屋价格的升高会显著提高老年家庭的储蓄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为缓解竞争性储蓄压力,促进总体消费水平提高,政府应当从购买住房这一竞争性储蓄的主要目标入手解决,一方面继续坚决打击囤积房源、恶意炒房等行为,另一方面采取加快多渠道住房供应、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抑制房价的过快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结构 生命周期假说 家庭储蓄率 竞争性储蓄
下载PDF
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与居民储蓄率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祖源 庞丽华 《西北人口》 CSSCI 2020年第3期22-33,共12页
文章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储蓄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同以往研究,我们放松了人口年龄结构外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利用199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三类人口抚养比与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居民储蓄率的三个向... 文章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储蓄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同以往研究,我们放松了人口年龄结构外生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假定,利用199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三类人口抚养比与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居民储蓄率的三个向量自回归方程,通过脉冲反应函数、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了年龄结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和居民储蓄率三者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是双向因果关系;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不同人口年龄结构下,储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对实证发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人口学和经济学解释,并思考了在经济发展背景下,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现实困境及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抚养比 脉冲反应函数 经济发展
下载PDF
房价上涨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储蓄率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曼曼 张泽宇 《劳动经济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93-112,共20页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农民工群体快速成长为中国居民结构的第三极。作为城市的劳动供给主体和重要的消费群体,农民工却表现出较低的长期居留意愿和较高的...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农民工群体快速成长为中国居民结构的第三极。作为城市的劳动供给主体和重要的消费群体,农民工却表现出较低的长期居留意愿和较高的家庭储蓄率。本文使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在房价与储蓄率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识别机制。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而居留意愿下降会导致农民工家庭储蓄率的增加。特别地,中低收入家庭、第一代农民工家庭、仅接受过义务教育、未来打算流向其他城市或返乡的农民工家庭的储蓄率对房价上涨更加敏感。此外,本文还发现,房价上涨对农民工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解释农民工高储蓄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家庭储蓄率 农民工 居留意愿 预防性储蓄
原文传递
中国“高储蓄现象”的部门分析:1952~2008 被引量:4
18
作者 汪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74,共14页
本文测算了1952~2008年中国居民、政府与企业三部门的储蓄率并分析了各部门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1)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下降周期后政府储蓄率在国民储蓄中的地位已经居于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之后。政府储蓄率的下降一方... 本文测算了1952~2008年中国居民、政府与企业三部门的储蓄率并分析了各部门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1)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下降周期后政府储蓄率在国民储蓄中的地位已经居于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之后。政府储蓄率的下降一方面源自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源自政府储蓄倾向降低,这与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政府的职能变化密切相连。(2)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算软约束逐步"硬化",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加大,因而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与储蓄倾向上升推动中国居民储蓄率走高。企业与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是中国储蓄在高位持续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企业储蓄率 收入分配结构变化
原文传递
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福帅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85,共5页
通过设定综合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期迭代模型,文章对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均会导致居民的总体储蓄水平下降。进一步把收入用途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后发现,养... 通过设定综合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期迭代模型,文章对社会老龄化、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率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均会导致居民的总体储蓄水平下降。进一步把收入用途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后发现,养老保险的不同账户形式对居民收入分配决策的影响存在差异,即公共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消费,而个人养老金账户方式下的养老保险则会完全替代储蓄。文章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完善中国的灵活退休政策,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带来有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老龄化 养老保险 居民储蓄率 三期迭代模型
下载PDF
人口增长目标变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朱庆虎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9-194,共6页
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人口增长目标数据与CFPS家庭收入数据进行匹配,研究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发现,设定合理的人口增长目标对家庭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以上结论在... 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人口增长目标数据与CFPS家庭收入数据进行匹配,研究人口增长与家庭储蓄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发现,设定合理的人口增长目标对家庭储蓄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以上结论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和男孩家庭因受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其储蓄率提升更为显著。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人口增长经济效应的理论体系,也为理解中国家庭储蓄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据此提出构建有利于全面放开“三孩”的生育激励政策体系、实施激发家庭消费活力的宏观策略、加大对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等相应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目标 家庭储蓄率 婚姻 性别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