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江汉平原水稻灌浆前期独特的高温气候条件(持续高温、高湿和长日照)是造成稻米品质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限制了优质粳稻在江汉平原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对高温胁迫下优质粳稻的冠层分层监测,明确其灌浆前期遇高温胁迫后所表...【目的】江汉平原水稻灌浆前期独特的高温气候条件(持续高温、高湿和长日照)是造成稻米品质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限制了优质粳稻在江汉平原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对高温胁迫下优质粳稻的冠层分层监测,明确其灌浆前期遇高温胁迫后所表现出的微气象特征,为其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粳稻鄂晚17为材料,分析4月30日(高温模式)和6月5日(适温模式)两个播期下的产量及品质差异,同时采用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micro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for the near-canopy environment of rice)对冠层内微气象参数进行测定,探讨2种温度模式下优质粳稻灌浆前期不同冠层层次(4个层次,分别为H1、H2、H3和H4)微气象特征(温度、湿度和光照)及其与粳稻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与适温模式相比,高温下供试品种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显著下降,而加工品质基本无显著变化。适温和高温模式下,白天H1、H2和H4层温度均高于田间环境(CK)温度,夜间温度均低于CK;但H3层的温度与此迥异,H3层(穗部层)温度全天较CK下降可达5.2℃;在白天H1、H2和H3层相对湿度均高于CK,晚间相对湿度均低于CK;但H4层的相对湿度与此迥异,10:00低于CK,15:00和19:00均高于CK,H3层的相对湿度较CK上升可达26.9%。此外,CK空气温度均大于叶片和穗部温度,但一天不同时间段,叶温和穗温与CK空气温度的差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高温模式下,田间环境整体气温偏高可能是导致粳稻品质严重变劣的主体原因。因此,优选耐性品种、优化抽穗灌浆期和降低高温下的田间温度应成为粳稻应对高温的重要措施。展开更多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7∶3处理产量最高,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15.48%,差异显著。减氮后增加基蘖肥比例使优质食味粳稻加工品质变劣,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改善,RVA谱优化。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减氮20%,基蘖肥与穗肥运筹7∶3处理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稳定,大幅提升氮素吸收利用率,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食味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种植目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江汉平原水稻灌浆前期独特的高温气候条件(持续高温、高湿和长日照)是造成稻米品质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限制了优质粳稻在江汉平原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对高温胁迫下优质粳稻的冠层分层监测,明确其灌浆前期遇高温胁迫后所表现出的微气象特征,为其优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粳稻鄂晚17为材料,分析4月30日(高温模式)和6月5日(适温模式)两个播期下的产量及品质差异,同时采用水稻冠层微气象测定仪MINCER(micro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 for the near-canopy environment of rice)对冠层内微气象参数进行测定,探讨2种温度模式下优质粳稻灌浆前期不同冠层层次(4个层次,分别为H1、H2、H3和H4)微气象特征(温度、湿度和光照)及其与粳稻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与适温模式相比,高温下供试品种产量、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显著下降,而加工品质基本无显著变化。适温和高温模式下,白天H1、H2和H4层温度均高于田间环境(CK)温度,夜间温度均低于CK;但H3层的温度与此迥异,H3层(穗部层)温度全天较CK下降可达5.2℃;在白天H1、H2和H3层相对湿度均高于CK,晚间相对湿度均低于CK;但H4层的相对湿度与此迥异,10:00低于CK,15:00和19:00均高于CK,H3层的相对湿度较CK上升可达26.9%。此外,CK空气温度均大于叶片和穗部温度,但一天不同时间段,叶温和穗温与CK空气温度的差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高温模式下,田间环境整体气温偏高可能是导致粳稻品质严重变劣的主体原因。因此,优选耐性品种、优化抽穗灌浆期和降低高温下的田间温度应成为粳稻应对高温的重要措施。
文摘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7∶3处理产量最高,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15.48%,差异显著。减氮后增加基蘖肥比例使优质食味粳稻加工品质变劣,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改善,RVA谱优化。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减氮20%,基蘖肥与穗肥运筹7∶3处理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稳定,大幅提升氮素吸收利用率,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食味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种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