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黎虎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 人类文明,源于饮食,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蔬菜次之,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汉唐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基本模式。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古代 汉唐
下载PDF
广西容县古代田辽岭冶铜遗址初步研究
2
作者 李永春 黄全胜 +2 位作者 李光亮 邓敏娇 杨清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4-161,共8页
田辽岭冶铜遗址位于广西容县容西乡西山村,面积约0.12 km^(2),考古年代属汉唐时期。对取自该遗址的18个炉渣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对其中2个炉渣样品采用变形法进行熔点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采... 田辽岭冶铜遗址位于广西容县容西乡西山村,面积约0.12 km^(2),考古年代属汉唐时期。对取自该遗址的18个炉渣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方法进行成分分析;对其中2个炉渣样品采用变形法进行熔点测定。检测结果表明,该遗址采炼铜铅多金属矿石,使用“氧化矿—铜”工艺冶炼红铜。该遗址冶炼温度高,铜渣分离较好,该遗址冶炼技术比较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冶金考古 容县 田辽岭 炉渣
下载PDF
湖南出土滑石猪的考古学观察
3
作者 杨慧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湖南古墓随葬滑石猪时代较早、数量亦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湘江、沅水和澧水流域,流行时间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类别形制存在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每个阶段又各有特色和演变。其在湖南盛行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当地铁器化进程的... 湖南古墓随葬滑石猪时代较早、数量亦多。其分布范围遍及湘江、沅水和澧水流域,流行时间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类别形制存在写实与抽象两种风格,每个阶段又各有特色和演变。其在湖南盛行的背景和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当地铁器化进程的加速和采矿业、手工业的进步,为滑石矿的大量开采和滑石器的广泛制作提供了条件;二是西汉以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养猪业的发展,推动了猪形明器的出现和传播;三是远古以来葬猪习俗和崇猪信仰的传承与流变,赋予了滑石猪丰富多元的丧葬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石猪 湖南 汉唐 丧葬 信仰
下载PDF
技术与权力:汉唐时期胎孕知识的性别选择
4
作者 焦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中国传统医学在汉唐时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胎孕知识,主要集中在《胎产书》《产经》《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等医书之中。除了不孕症和孕期疾病的治疗、孕妇营养、养胎和接生的方法之外,还包括与生男生女有关的理论、医方、方术和... 中国传统医学在汉唐时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胎孕知识,主要集中在《胎产书》《产经》《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等医书之中。除了不孕症和孕期疾病的治疗、孕妇营养、养胎和接生的方法之外,还包括与生男生女有关的理论、医方、方术和胎孕禁忌等。受父权制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汉唐时期的胎孕知识带有明显的男性中心色彩,存在着强烈的性别选择倾向,本质上反映了权力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胎孕知识 生育技术 男性权利
下载PDF
先唐时间观念的形成及特色研究
5
作者 樊伟峻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7,共9页
先唐时期的时间观念,是在多种思想文化交融交织的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历史学家对时间观念的感知是与其人文关怀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文学家对时间的认知则与时间流逝、感时不遇、穷... 先唐时期的时间观念,是在多种思想文化交融交织的丰富而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历史学家对时间观念的感知是与其人文关怀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文学家对时间的认知则与时间流逝、感时不遇、穷通幽显等个人身世遭遇密切相关。思想家对时空观念的重视,背后隐藏着国家建构、权力话语等深层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时期 时间观念 形成 特色 思想文化
下载PDF
汉至唐之间屏风榻形制演变特点及成因研究
6
作者 周振辉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 旨在研究汉至唐屏风榻从低矮型向高型转变过程中形制演变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以画像石、墓室壁画、考古发掘文物以及相关文献等资料为基础,梳理了汉至唐各时期屏风榻形制的特点。结果表明,汉唐间屏风榻主要经历了尺度上由低型到高型、结构上由开放到封闭、屏风样式上由独扇到多扇、屏画题材上由教化到审美的演进趋势;同时发现,南北朝是屏风榻形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南北地区屏风榻形制存在较大差异。自南北朝后,隋唐屏风榻在南北朝北方地区形制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礼制的规训、技术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存在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风榻 汉唐 形制演变 成因
下载PDF
汉唐长安“饼食”综论 被引量:6
7
作者 贾俊侠 《唐都学刊》 2009年第4期13-20,共8页
汉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王公贵族的集中地,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它位于中国的北方,饮食以面食当先;面食又以饼食体现,饼食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品类,在汉... 汉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王公贵族的集中地,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它位于中国的北方,饮食以面食当先;面食又以饼食体现,饼食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品类,在汉唐饮食体系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点,至今仍是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本文爬梳了各类史籍、饮食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所涉及的汉唐长安及其周边的饼食进行了重新归类,对四大饼系予以新的界定,目的是借对这些品类丰富的饮食现象论述,使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都城长安饮食文化的繁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同时想通过揭示饼食制作方法和工艺程序,为我们今天面食文化发展及品类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长安 蒸饼 汤饼 煎饼 烧饼 特点
下载PDF
汉唐时期胡麻与宗教、养生风气的互动
8
作者 郭幼为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汉唐时期,先民对胡麻的认识和利用涉及服食辟谷、药食两用、延年致仙等方面。服食辟谷方面,胡麻的服食风气延展至唐,使得胡麻饭成为唐人的美味珍馐;药食两用方面,汉唐时期胡麻在食用的基础上,其疗病祛疾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延年致仙方面,... 汉唐时期,先民对胡麻的认识和利用涉及服食辟谷、药食两用、延年致仙等方面。服食辟谷方面,胡麻的服食风气延展至唐,使得胡麻饭成为唐人的美味珍馐;药食两用方面,汉唐时期胡麻在食用的基础上,其疗病祛疾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延年致仙方面,以胡麻为仙药可能与魏晋时期服食风气益兴、道家饵食胡麻来养生修身有关。一粒亦药亦食的胡麻,因与当时的服食风气以及宗教相关联就具备了多重属性,值得藉此追本溯源,探究医药背后的文化因子,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服食辟谷 药食同源 养生延年 汉唐时期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汉唐时期赤石脂应用探要 被引量:5
9
作者 金春宇 邢崇溢 +1 位作者 万田莉 王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年第3期56-58,共3页
通过对汉唐时期尚存医书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结合本草典籍,探析汉唐医家应用赤石脂治疗不同疾病的功效及特点。赤石脂治下痢,取其收涩固脱之功;治诸风,取其重镇、补髓之功;治经带,取其补髓、祛瘀之功;补诸虚,取其填精益髓之功;治其他,... 通过对汉唐时期尚存医书文献进行查阅与整理,结合本草典籍,探析汉唐医家应用赤石脂治疗不同疾病的功效及特点。赤石脂治下痢,取其收涩固脱之功;治诸风,取其重镇、补髓之功;治经带,取其补髓、祛瘀之功;补诸虚,取其填精益髓之功;治其他,取其补养心气、镇摄痰涎、敛疮生肌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石脂 汉唐时期 功效 特点
下载PDF
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士光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 为了探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对长安文化的地域范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涵盖的区域划定在秦之内史、西汉之三辅与唐代之京畿道范围之内;长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5个历史阶段;长安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宫室建筑、祭祀礼制、宗教活动、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等6个方面;长安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有待提升。分析结果表明:为深入推进长安文化研究,应当加强领导与整体筹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长安文化中周秦汉唐古都文化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群众性普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文化 周秦汉唐 古都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新疆出土汉唐染缬图案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桐莹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染缬是中国古代织物印染的总称,主要的工艺有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从新疆地区出土的汉唐染缬发现,图案主题可分为4类:植物纹、禽鸟纹、几何纹以及人物纹。其中植物纹发现最多,图案排列形式也最为丰富,是十分流行的题材;禽鸟纹多与... 染缬是中国古代织物印染的总称,主要的工艺有绞缬、蜡缬、夹缬和灰缬。从新疆地区出土的汉唐染缬发现,图案主题可分为4类:植物纹、禽鸟纹、几何纹以及人物纹。其中植物纹发现最多,图案排列形式也最为丰富,是十分流行的题材;禽鸟纹多与花卉结合;几何纹因工艺限制多为绞缬;人物纹发现较少,时间集中在唐代,体现了纺织品图案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出土文物 汉唐时期 染缬工艺 图案纹样
下载PDF
论汉唐时期苜蓿的推广与接纳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啸虎 陈叶群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3,共9页
伴随养马业的需求与饲料的匮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政治中心东移洛阳,苜蓿被随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在北方的种植远盛于南方。在农牧互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隋唐承袭北朝,苜蓿的种植... 伴随养马业的需求与饲料的匮乏,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在西汉被引种入华。两汉之际政治中心东移洛阳,苜蓿被随之向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魏晋南北朝时期苜蓿在北方的种植远盛于南方。在农牧互动、国家统一的大背景下,隋唐承袭北朝,苜蓿的种植范围打破南北界限,此或亦为南北整合的具体表征。随着苜蓿被纳入税草征收体系,以及人们对其认识不断深化,用途渐趋广泛。作为域外物种和草本植物的苜蓿,逐渐打破了农耕民族的“厌草”情结,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得到接纳,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农牧交流与互动的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唐 养马业 “厌草”情结 农牧互动
下载PDF
国家主导:汉唐时期苜蓿在西北地区的推广管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鑫鑫 何红中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1,50,共12页
作为重要牧草,苜蓿自引种中原后,汉唐王朝十分重视它的推广种植与系统管理。在汉廷主导下,苜蓿逐步从关中推广至北方各边郡。悬泉汉简不仅保留了当时购买使用苜蓿的记录,还显示当地存在征缴、储藏与巡查苜蓿的管理活动。魏晋时期,苜蓿... 作为重要牧草,苜蓿自引种中原后,汉唐王朝十分重视它的推广种植与系统管理。在汉廷主导下,苜蓿逐步从关中推广至北方各边郡。悬泉汉简不仅保留了当时购买使用苜蓿的记录,还显示当地存在征缴、储藏与巡查苜蓿的管理活动。魏晋时期,苜蓿已广泛种植于天山南北,吐鲁番文书等材料显示人们格外关注苜蓿的生长与收获,此外苜蓿还是西域各国廪给、税收与劳役征发的重要对象。唐代,伴随着驿传交通建设,唐王朝对苜蓿种植、配给、使用的管理已形成一定制度。开元年间,西至吐鲁番,东至关中的西北各地都种植着一定面积的苜蓿。汉唐时期苜蓿在西北地区的推广种植与系统管理对“汉唐气象”的生成,以及我国农牧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汉唐 推广 管理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历史农业灾害研究之二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327-4328,4355,共3页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 通过对历史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淮河流域汉唐时期蝗灾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蝗灾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集中性,但并无明显的周期性,同时它和旱灾之间存在着极高的相关度。从月份分布来看,阴历4-8月是蝗灾的高发期。从季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尤其夏季是蝗灾最为高发的季节。蝗虫可以大规模迁徙,因而其灾区具有流动性和广泛性,从总体上说,汉唐时期大部分蝗灾发生于淮北地区,淮南地区只有十几次记录。淮北蝗灾的分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发生,而淮南地区则以西部为多,东部则主要发生于今扬州附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蝗灾 汉唐时期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汉唐金城、西平麹氏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华锋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0,共11页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 金城、西平麹氏在自汉至唐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西汉末,鞠谭之子间避难湟中,改姓麹氏,麹氏形成。东汉末,麹氏通过立功河陇的方式,在金城、西平形成自己的郡望。西晋时,麹氏跻身大族行列,晋末他们在中央政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国时,麹氏分散于诸族政权中。北凉亡,金城、西平麹氏随沮渠氏入徙高昌,并于501年建高昌国,成为高昌国的鼎族豪宗,但西平麹氏并没有受到重视.640年,唐灭高昌,麹氏内徙,自此衰落.南北朝至隋唐在中原发展的麹氏人物在政治上并不太显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金城 西平 高昌麴氏
下载PDF
汉唐碑志与《韩诗》传承史新证
16
作者 吕冠南 《史志学刊》 2023年第3期4-12,共9页
碑志作为记录士人、家族、要事等内容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由汉儒韩婴开创的《韩诗》学派是汉代《诗经》学的重要参与者,但亡佚于两宋之交。清代以降,不少学人曾以史书记载为依据,对传习《韩诗》的学者谱系进行重构,收获颇丰。... 碑志作为记录士人、家族、要事等内容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由汉儒韩婴开创的《韩诗》学派是汉代《诗经》学的重要参与者,但亡佚于两宋之交。清代以降,不少学人曾以史书记载为依据,对传习《韩诗》的学者谱系进行重构,收获颇丰。但由于缺乏对碑志文献的利用,前贤构建的《韩诗》学者谱系尚有遗珠。以20世纪出土的两片汉碑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两帧唐碑拓本为据,可补充孟琼、渡君、颜钦、田琬四位前人未考出的《韩诗》学者。同时,与这些学者相关的史料,又可以有效弥补传世史书的罅漏,对《韩诗》学术史尘封已久的若干重要环节作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碑志 学术史 《韩诗》
下载PDF
新疆米兰遗址的文物价值与汉唐建筑遗存探究
17
作者 武晶 刘琴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米兰遗址是鄯善伊循城旧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及艺术价值。米兰遗址以唐代戍堡为主体,周围分布有烽燧、汉代屯田遗迹、魏晋寺院等,建设年代横跨汉唐。在中央政权的主导建设下,米兰遗址的建筑遗存具有明显的... 米兰遗址是鄯善伊循城旧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及艺术价值。米兰遗址以唐代戍堡为主体,周围分布有烽燧、汉代屯田遗迹、魏晋寺院等,建设年代横跨汉唐。在中央政权的主导建设下,米兰遗址的建筑遗存具有明显的中原营建文化特征,展现了其在大一统格局下融汇东西的多元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遗址 汉唐时期 文物价值 建筑遗存
下载PDF
汉唐天文学说的演进与辞赋书写
18
作者 印志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汉代到唐代是中国辞赋文学发展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段,而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传统天文学说成型的时间,即由五宫体系逐渐演变成三垣二十八宿体系。辞赋文学从诞生的初期就与天文密切相关,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既反映出古人独有的知识结构,同时... 汉代到唐代是中国辞赋文学发展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段,而这个时间段也是中国传统天文学说成型的时间,即由五宫体系逐渐演变成三垣二十八宿体系。辞赋文学从诞生的初期就与天文密切相关,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既反映出古人独有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重视。然而,天文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天文学说的演进,辞赋中的天文书写也会出现变动。因此,辞赋的天文书写会涉及到不同的学说以及概念,文本背后的知识面貌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掌握相关的天文学说以及知识是理解辞赋的先决条件,而文本背后的纵深仍需要文学研究者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如此,回归历史语境,才能把握和体会古人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时期 辞赋 天文学说 文学书写
下载PDF
汉唐时期的西行取经与佛典汉译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9-29,80,共22页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在东汉晚期就开始了。在早期的佛教传播活动中,由天竺、西域来华的胡僧曾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促使了译场的形成。华夏本土的历代高僧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唐僧玄奘,就是两位杰...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在东汉晚期就开始了。在早期的佛教传播活动中,由天竺、西域来华的胡僧曾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促使了译场的形成。华夏本土的历代高僧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唐僧玄奘,就是两位杰出的代表。法显与玄奘毕生致力于取经和译经,不辞辛劳、艰苦卓绝,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千古典范。来华胡僧和中国历代高僧翻译的佛经很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佛教在中国得以盛传,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汉唐以来佛典汉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盛世 来华胡僧 高僧法显 唐僧玄奘 西行取经 佛典汉译
下载PDF
汉唐时期橘意象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荣华 张本海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79-83,共5页
汉唐时期橘意象的内涵较先秦时期更加丰富。橘生江南的认识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橘生淮南的观念;橘是忠诚的化身,仁人志士通过歌颂它,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贞之心。汉魏六朝时期,橘与荔枝同为珍果。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橘树种植面积扩大,其从... 汉唐时期橘意象的内涵较先秦时期更加丰富。橘生江南的认识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橘生淮南的观念;橘是忠诚的化身,仁人志士通过歌颂它,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贞之心。汉魏六朝时期,橘与荔枝同为珍果。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橘树种植面积扩大,其从珍果转变为普通水果。橘意象的发展与演变,是橘树自身的生理特性、南北生态环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橘意象 生态环境 经济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