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饮食”而“历史”——从《北鸢》谈起 被引量:19
1
作者 葛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实现了对时代场景的勾勒、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言之,以此为切入点,可探视历史的嬗变、发展与起伏的路径。并致谢徐诗颖博士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访谈("附录"在后),以对话的方式再次呈现了《北鸢》的历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鸢》 葛亮 历史书写 饮食
下载PDF
古典摹写、文化认同与创造性转化——《朱雀》《北鸢》与“江南三部曲”的不同书写策略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宏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119,共9页
葛亮的《朱雀》《北鸢》承袭了《金瓶梅》肇始开启的世情小说的风格,以工笔穷形尽相描摹日常生活的情状,散发着浓酽的古风雅韵。这与1990年代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更多转向本土资源、寻求文化认同的潮流相吻合。但他这种新古典主义文... 葛亮的《朱雀》《北鸢》承袭了《金瓶梅》肇始开启的世情小说的风格,以工笔穷形尽相描摹日常生活的情状,散发着浓酽的古风雅韵。这与1990年代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更多转向本土资源、寻求文化认同的潮流相吻合。但他这种新古典主义文本在外观形态上颇为逼真,内在的活力与精魂却不可复得。相比之下,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对古典小说的效仿程度远不如葛亮,但它以贯穿三部曲始末的对于乌托邦的追寻串联起陆家一家四代人命运的主线,而与中国百年的宏大历史息息相关。格非在汲取中国古老文化资源的同时,注入了崭新的异质元素,并激活了传统的抒情传统,创造出了新型的"中国式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格非 古典摹写 文化认同 传统资源 创造性转化
原文传递
饮食·精神·和合: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的间性价值
3
作者 王爱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葛亮的《燕食记》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以饮食“间性”形象地彰显了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哲学。小说上中下三阙分别以般若素筵、莲蓉月饼、粤沪合璧等岭南饮食和特色美食的他者形象,对话人间情谊、气节操守、孝亲礼数等主体精神... 葛亮的《燕食记》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以饮食“间性”形象地彰显了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哲学。小说上中下三阙分别以般若素筵、莲蓉月饼、粤沪合璧等岭南饮食和特色美食的他者形象,对话人间情谊、气节操守、孝亲礼数等主体精神和文化内容,实现个体本能、物质欲望和理想情怀的关联和平衡,指向和合共生的文化诉求与生活理想。岭南饮食叙事被赋予了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双重意味,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建构价值和生活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燕食记》 饮食 和合 间性
下载PDF
与大时代的跫音同奏:葛亮小说民间书写中的听觉美学
4
作者 邓桂英 杨向荣 《华文文学》 2024年第6期93-99,共7页
葛亮小说用音乐、方言、戏曲等听觉符码的美学再现民间生活的多样图景,在声音的变化、碰撞和留白中展示民间社会的复杂生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和美学意义。葛亮小说中的民间音景是对民间生命韧性的审美化挖掘,透露出浓厚的民间生命关怀... 葛亮小说用音乐、方言、戏曲等听觉符码的美学再现民间生活的多样图景,在声音的变化、碰撞和留白中展示民间社会的复杂生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和美学意义。葛亮小说中的民间音景是对民间生命韧性的审美化挖掘,透露出浓厚的民间生命关怀意识。两岸三地的城市经验、多重文化身份及跨媒介语境,让作为“离散者”的葛亮试图引领读者用“耳朵”回望家国,以和民间生活场域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历史感和情境化的声音景观为媒介,构建广阔的民间生活图景,展现民间社会生态的复杂变迁,实现了对文化传统、现实处境的吸收与转化,从而建构了独特的声音和听觉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听觉美学 民间书写 听觉符码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燕食记》中饮食书写的文化寓意
5
作者 王琨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8-72,共5页
《燕食记》通过对几代人生命历程的展现,勾勒了岭南近代百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借助于“食”的媒介,人物与时代的共振,落脚于日常的一饮一食之间。作者以文化守成者的姿态,在对共同民族记忆的复现过程中,重新审视儒家人文理念中的“仁义... 《燕食记》通过对几代人生命历程的展现,勾勒了岭南近代百年社会的风云变幻。借助于“食”的媒介,人物与时代的共振,落脚于日常的一饮一食之间。作者以文化守成者的姿态,在对共同民族记忆的复现过程中,重新审视儒家人文理念中的“仁义”内核,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作者对传统美德的眷恋、对新时代进取精神的拥戴,暗合了岭南海纳百川、务实进取、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食记》 葛亮 仁义书写
下载PDF
饮食·历史·文化——葛亮小说《燕食记》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鲤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饮食、历史、文化构成了葛亮小说《燕食记》的三重维度。由“饮食”进入“历史”,《燕食记》以一对师徒的身世流转、离散遇合铸就香江传奇,勾连近现代中国历史,书写粤港百年沧桑变化;由食物的“常”与“变”论及文化气性,《燕食记》尽... 饮食、历史、文化构成了葛亮小说《燕食记》的三重维度。由“饮食”进入“历史”,《燕食记》以一对师徒的身世流转、离散遇合铸就香江传奇,勾连近现代中国历史,书写粤港百年沧桑变化;由食物的“常”与“变”论及文化气性,《燕食记》尽力铺陈岭南文化的开阔包容、兼收并蓄,以食物的融合写人生的和解,同时道明中国传统中“调和鼎鼐”的“和合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燕食记》 饮食 历史 文化
下载PDF
多元交杂的混合体——论葛亮创作中的“香港”构形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欣怡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37-46,共10页
香港地区是葛亮创作中的重要空间,既是其笔下故事的重要背景,也是其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笔者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借助凯文·林奇、张英进等研究者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资源来探讨葛亮创作中的“香港”构形,内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 香港地区是葛亮创作中的重要空间,既是其笔下故事的重要背景,也是其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笔者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借助凯文·林奇、张英进等研究者对城市形象塑造的理论资源来探讨葛亮创作中的“香港”构形,内容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在文本显在的物质层面,“香港”构形主要依赖于一些鲜明的城市形象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在现实中反映了香港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在文本中也能提示读者,强化读者对香港地区的印象,最终完成葛亮对香港地区的初步构形。第二,在文本潜在的思想情感层面,葛亮的创作描绘出了“香港”的几幅面孔,体现了其对香港地区的思考与想象并显示了对“香港”的多方面构形。基于二者之上,一个多元交杂的混合体,一个独特的“葛亮的香港”逐渐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香港地区书写 文本细读 城市形象
下载PDF
历史到文化的辩证互动——从《北鸢》看葛亮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8
作者 艾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2,共12页
葛亮的小说《北鸢》不仅鲜活地再现了一段历史,还言说了一个"文化的故事",即新旧文化交替变化的时代,如何在保持民族自身文化活性的同时,辩证地对待和融通异质文化。本文着重从历史书写与文化言说两个层面切入,分析《北鸢》... 葛亮的小说《北鸢》不仅鲜活地再现了一段历史,还言说了一个"文化的故事",即新旧文化交替变化的时代,如何在保持民族自身文化活性的同时,辩证地对待和融通异质文化。本文着重从历史书写与文化言说两个层面切入,分析《北鸢》如何从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的历史辩证,以及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辩证等角度,借由宏观与微观、表征与内里、传统与现代等维度,对过去与当下一直以来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介入历史和复归传统的过程中,透露出当下的文化立场和现代性思考。同时,还结合葛亮的生平、创作、文化理念等因素,借由《北鸢》进一步透视其小说创作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鸢》 葛亮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他城想象、“物观”哲思与匠人精神的文学窗口——解读葛亮中篇小说《瓦猫》 被引量:2
9
作者 叶奕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9-37,共9页
葛亮的中篇新作《瓦猫》以匠人所造之物绳结城市和历史,完成了对匠人精神的提炼和开掘。在他城昆明,瓦猫匠人的家族故事,包含了对动静“物观”、阶层互融、城乡对话、新旧递进的多维审视,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复现和追念。与此同时,《瓦猫... 葛亮的中篇新作《瓦猫》以匠人所造之物绳结城市和历史,完成了对匠人精神的提炼和开掘。在他城昆明,瓦猫匠人的家族故事,包含了对动静“物观”、阶层互融、城乡对话、新旧递进的多维审视,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复现和追念。与此同时,《瓦猫》也在写作缘起、叙事文法、中心议题上达到了中西融通、古今调和的微妙平衡,既是回应国家主流意识和当下社会论题的文学窗口,亦是作家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匠人精神的全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猫》 匠人精神 葛亮 他城
下载PDF
浣城过客,襄城归人——论葛亮的双城书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海伦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53-59,共7页
葛亮的小说围绕城市而生。浣城香港留给他双重传奇,纷杂的外来者在狭隘逼仄的岛屿中谋生亦谋爱,异乡遗留的神秘气质在白纸黑字中呼之欲出。在襄城的寒冽北风中,记忆的浪潮屡屡打湿了他的文字,结构布局中流露出古典而遥远的范式美,这是... 葛亮的小说围绕城市而生。浣城香港留给他双重传奇,纷杂的外来者在狭隘逼仄的岛屿中谋生亦谋爱,异乡遗留的神秘气质在白纸黑字中呼之欲出。在襄城的寒冽北风中,记忆的浪潮屡屡打湿了他的文字,结构布局中流露出古典而遥远的范式美,这是葛亮献给家族的怀旧之作。穿梭在两座迥然不同的城池,葛亮终于完成了从现代焦虑走向怀旧诗意的精神蜕变,也从漂泊无依的私人经验回归到精神原乡的历史旷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香港 都市文学
下载PDF
从张爱玲到葛亮:城市想象的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俞春玲 连冰冰 《华文文学》 2022年第2期92-97,共6页
与张爱玲的“双城记”相似,葛亮同样热衷于对“家城”和“异乡”的书写。两位作家均关注都市生活,将笔触深入日常肌理,与此同时,葛亮的城市想象又有新变之处。葛亮突破了张爱玲笔下都市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城市想象的空间由封闭变为开阔,... 与张爱玲的“双城记”相似,葛亮同样热衷于对“家城”和“异乡”的书写。两位作家均关注都市生活,将笔触深入日常肌理,与此同时,葛亮的城市想象又有新变之处。葛亮突破了张爱玲笔下都市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城市想象的空间由封闭变为开阔,时间也由静态变为动态。他一改张爱玲对时代和历史的规避,在凸显影响人物命运的历史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人城相生的书写方式。相比之下,葛亮的城市想象更多地承续了新文学启蒙的火种,由乱世中的悼亡转为时代洪流下的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张爱玲 城市想象
下载PDF
想象香港的方法:葛亮短篇小说的香港书写及其文化政治
12
作者 苏文健 普红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29-36,共8页
香港地区书写是香港地区文学窥探香港地区城市流动的重要窗口。葛亮笔下的香港地区都市书写,搭建了城的发展形态与人的生存图景两条主线,使杂糅着传统质素的现代化都市,与物质和精神上彰显双重边缘属性的外来者共同组成香港地区文化政... 香港地区书写是香港地区文学窥探香港地区城市流动的重要窗口。葛亮笔下的香港地区都市书写,搭建了城的发展形态与人的生存图景两条主线,使杂糅着传统质素的现代化都市,与物质和精神上彰显双重边缘属性的外来者共同组成香港地区文化政治表达的物质载体。论文聚焦葛亮的短篇小说集《阿德与史蒂夫》,旁及相关小说文本,探究葛亮内在于南京的文化滋养,同时又外在于香港地区都市精神的这种文化身份对形塑香港地区与内地的文学交流与文化互动的促进作用。基于南京与香港地区的双城书写格局,将香港地区书写与南京书写作比较分析,以期在城际对话与文化碰撞中,为葛亮香港地区城市书写做出相应的文学史定位,同时,在继承与新变并举的葛亮小说叙述语境下,也为理解“小说香港”提供可能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短篇小说 香港地区书写 文化政治
下载PDF
从单性人格到两性同体:《瓦猫》中女性成长的现代困境
13
作者 何琪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瓦猫》是葛亮“匠传”系列小说的结集,《书匠》《飞发》《瓦猫》中的几位女性工匠在葛亮的笔下经历了从单一性别气质到两性心理同体的艰难成长过程。“女儿”“母亲”和“妻子”等身份造成了这些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她们... 《瓦猫》是葛亮“匠传”系列小说的结集,《书匠》《飞发》《瓦猫》中的几位女性工匠在葛亮的笔下经历了从单一性别气质到两性心理同体的艰难成长过程。“女儿”“母亲”和“妻子”等身份造成了这些女性成长过程中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她们试图通过精神突围来为两性同体的理想境界创造可能。值得思考的是,对于性别的刻板划分并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以及人类整体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女性主体性的生成有必要超越概念化的两性同体理论,让其落实到有意义的具体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猫》 葛亮 女性成长 两性同体 男性凝视
下载PDF
论葛亮《朱雀》的历史书写与《北鸢》的文化想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艳丰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63-68,共6页
《朱雀》《北鸢》是香港作家葛亮的两部长篇小说。葛亮立足民间视角,以家族叙事的形式表现历史和人性。阅读《朱雀》,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家在审美结构中贯注的历史韵律。小说延续葛亮前期短篇小说演绎都市欲望神话与人性宿命传奇的个... 《朱雀》《北鸢》是香港作家葛亮的两部长篇小说。葛亮立足民间视角,以家族叙事的形式表现历史和人性。阅读《朱雀》,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家在审美结构中贯注的历史韵律。小说延续葛亮前期短篇小说演绎都市欲望神话与人性宿命传奇的个人化写作惯性,加上其消费主义的欲望表征,导致其对南京的历史书写表现得较为虚浮和断裂。《北鸢》通过写卢、冯等家族的兴衰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氤氲与文化裂变,对"文化民国"的铺陈叙写,昭示出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身份认同,但贵族主义的文化视角和消费主义的审美伦理,又相对弱化了《北鸢》文化想象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朱雀》 《北鸢》 历史书写 文化想象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从“异乡”作家葛亮的《燕食记》谈起
15
作者 姜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7-103,共7页
《燕食记》作为葛亮在后疫情时期创作的作品,以“老字号”的戚戚然为创作蓝本,从市井描绘到人文呈现,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文化认同和现代化进程。通过维度的伸展和立场的坚守,葛亮以“他者”进入文学现场,通过上海、广东、香港地区等不... 《燕食记》作为葛亮在后疫情时期创作的作品,以“老字号”的戚戚然为创作蓝本,从市井描绘到人文呈现,以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文化认同和现代化进程。通过维度的伸展和立场的坚守,葛亮以“他者”进入文学现场,通过上海、广东、香港地区等不同城市视角讨论和思索“异乡”的文化根著与文化融合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燕食记》 历史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情”与“物”的辩证法——读葛亮《燕食记》
16
作者 郭冰茹 杨淑芬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50-56,共7页
《燕食记》起笔于物,落笔于情。文本以怀旧式的写作姿态复写文化记忆;以“重复叙事”的书写模式渲染出温情却克制的情感基调;以宏大历史缝隙中的日常生活,呈现个体沿着岭南饮食文化脉络生长的时代精神和情感结构。借助个体的精神成长和... 《燕食记》起笔于物,落笔于情。文本以怀旧式的写作姿态复写文化记忆;以“重复叙事”的书写模式渲染出温情却克制的情感基调;以宏大历史缝隙中的日常生活,呈现个体沿着岭南饮食文化脉络生长的时代精神和情感结构。借助个体的精神成长和民间匠人的生存哲学,《燕食记》建构起一种与饮食相关的抒情诗学,诠释了“情”与“物”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情与物 抒情诗学 《燕食记》
下载PDF
佛家精神与葛亮的小说创作——以《朱雀》《北鸢》为中心
17
作者 王明宪 《写作》 2023年第1期95-102,共8页
葛亮的小说充满了佛家的调性,不浮不躁,自成一方天地。佛家所讲“色空”“因果”“轮回”,在葛亮《朱雀》《北鸢》这两部小说中均有体现。葛亮笔下的人物,除了散发的人性光辉以外,还笼罩着似有还无的佛性,这种佛性,让小说人物处在虚实之... 葛亮的小说充满了佛家的调性,不浮不躁,自成一方天地。佛家所讲“色空”“因果”“轮回”,在葛亮《朱雀》《北鸢》这两部小说中均有体现。葛亮笔下的人物,除了散发的人性光辉以外,还笼罩着似有还无的佛性,这种佛性,让小说人物处在虚实之间,斑驳婆娑却又无比真实;同时也是这种居于人性之间的佛性,让小说人物在面对命运无常、人生沉沦时,能从中得到大解脱、大自在。佛家精神被葛亮融入小说的结构与肌理之中,既成为奠定其小说气质的外化质素,也化作了小说人物抗争的内在力量,更为小说文本打开现代叙事经验之外的古典抒情空间提供了一个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佛教 《朱雀》 《北鸢》
下载PDF
朱雀桥边野草花--论葛亮《朱雀》中的历史重述与女性代际书写
18
作者 马海洋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69-73,共5页
葛亮在《朱雀》中以代际的书写方式,通过对三代女性命运浮沉的描摹,勾勒出中国近代女性的命运发展路径,他将人物再度还原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并以此将在大历史风云掩藏之下的隐晦的女性历史拉出地表。文章拟从历史重述这一角度着手,分析... 葛亮在《朱雀》中以代际的书写方式,通过对三代女性命运浮沉的描摹,勾勒出中国近代女性的命运发展路径,他将人物再度还原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并以此将在大历史风云掩藏之下的隐晦的女性历史拉出地表。文章拟从历史重述这一角度着手,分析《朱雀》中女性代际的书写,以及在此种书写之下三代女性不同的生存境遇与命运浮沉,进一步探讨作者以此重构真实女性历史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朱雀》 女性 代际
下载PDF
论葛亮小说的动物书写
19
作者 罗欣怡 《华文文学》 2021年第3期74-81,共8页
在王德威和陈思和评论的建构下,葛亮似乎被贴上以书写民国往事见长的标签,但在目前关于葛亮创作讨论较多的新古典主义、南京叙事等评价之外,葛亮写作里更丰富的东西其实被掩盖了。综合葛亮小说创作来看有着极为丰富的动物书写,其最初的... 在王德威和陈思和评论的建构下,葛亮似乎被贴上以书写民国往事见长的标签,但在目前关于葛亮创作讨论较多的新古典主义、南京叙事等评价之外,葛亮写作里更丰富的东西其实被掩盖了。综合葛亮小说创作来看有着极为丰富的动物书写,其最初的小说创作《谜鸦》以乌鸦映射现实人生,另有《猴子》《朱鹮》《鹌鹑》等涉及动物的作品,葛亮小说中丰富多义的动物书写现象值得关注。笔者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动物批评理论及精神分析理论,以葛亮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读与比较的方法,综合过往研究者的论述,结合葛亮小说中动物书写的有关内容来尝试界定动物书写的内涵,探究葛亮小说中动物书写的经验来源与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挖掘其小说中动物书写反映的主体意识、反思意识以及在建构人与动物理想关系方面的内涵与价值,力图丰富葛亮小说创作的价值,为葛亮小说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动物书写 动物批评 动物叙事
下载PDF
葛亮《朱雀》中的文化知识硬伤探析
20
作者 吴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34期44-48,共5页
备受赞誉的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中存在大量错误的历史认知、使用不当或用错的词语以及偏颇的其他知识等硬伤,它们既来源于作家自身的精英心态,也与快餐化文学生产、捧场式文学评论、跟风式文学接受等社会现象密不可分。为减少小说中... 备受赞誉的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中存在大量错误的历史认知、使用不当或用错的词语以及偏颇的其他知识等硬伤,它们既来源于作家自身的精英心态,也与快餐化文学生产、捧场式文学评论、跟风式文学接受等社会现象密不可分。为减少小说中的知识硬伤,建议作家祛除精英心态,以虔敬、谨慎之心写作,出版社要切实担当起审校职责,评论家与作家以及作家与作家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评论时做到真诚、善意、实事求是,读者则要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拒绝以次充好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亮 《朱雀》 知识硬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