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汐影响下的江南滨海传统聚落“环境-人居”形态及其成因
1
作者 王海松 周冉 +2 位作者 杨智荣 陈雨杉 宾慧中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 太湖流域的江南水乡聚落包括低乡聚落、高乡聚落及滨海聚落。过往研究较多集中于低乡及高乡区域,对滨海区域聚落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环境-人居”视角,结合潮汐对滨海地区环境的影响,从熬波煮盐、灶田垦殖、抗倭设防、沙岛求生等维度,剖析江南滨海地区传统聚落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团灶聚落、圩田聚落、墩汛聚落、宅沟聚落等4类典型传统聚落的形成机理及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滨海聚落 环境-人居 团灶聚落 圩田聚落 墩汛聚落 宅沟聚落
下载PDF
汉唐间北方游牧社会中的农耕邑居及其社会演进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壮壮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11,219,共14页
汉唐时期,北方游牧社会中一直存在少量的农耕和定居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草原的汉人在条件合宜的地方进行的农耕活动;二是处于农牧过渡地带的游牧民因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步接纳了农耕的生产方式;三是“草... 汉唐时期,北方游牧社会中一直存在少量的农耕和定居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草原的汉人在条件合宜的地方进行的农耕活动;二是处于农牧过渡地带的游牧民因受中原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步接纳了农耕的生产方式;三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贸易城市周围的农耕经营活动。游牧社会中的农耕,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农耕邑居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唐间长城以北游牧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行国体制,但农牧文化的交融促使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持续复杂化,为农牧复合体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族群 农耕邑居 农牧兼营 农牧分治
原文传递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杜心宇 胡希军 +4 位作者 金晓玲 龚维 刘梦茹 胡慧荣 王烨梓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7-176,共10页
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六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Voronoi计算各个文化时期的变异系数和最近邻指数,从而得到每个时期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 探讨洞庭湖区新石器六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自然环境关系,可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Voronoi计算各个文化时期的变异系数和最近邻指数,从而得到每个时期的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分析洞庭湖区聚落遗址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结果表明:彭头山和皂市下层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呈随机分布,汤家岗文化时期则呈现均匀分布,大溪、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时期聚落遗址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特征;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0~100 m、坡度0~5°、坡向朝南且距水距离为300~4 000 m的范围内。因此,古人选择生活聚落倾向于海拔低,坡度小,日照时间长且距水较近的区域,并且随着生产工具变革、农业发展和社会等级分化等,聚落遗址在不同文化时期的空间聚集程度由分散向集聚特征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新石器聚落遗址 环境考古 自然环境 稻作农业 聚落组团
原文传递
从台湾八烟聚落到福建联合梯田——基于集体记忆的农耕文化转译设计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6-101,108,共7页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农耕文化 八烟聚落 福建联合梯田
下载PDF
城乡土地利用中的传统文化保护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庆福 许梦 吴汉涛 《山东国土资源》 2015年第7期72-76,共5页
传统文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土地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而随之消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 传统文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土地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伴随着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而随之消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结合城市更新,加强对传统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 聚落文化 保护
下载PDF
湖湘大地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兼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商讨“炎帝故里”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志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99-106,共8页
湖南是原始拜火教的发源地和稻作农业的诞生地,也是炎帝族中心聚落的所在地,湖南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中华炎黄研究会认为山西高平是炎帝故里的说法缺乏关键证据支持,因而难以成立。
关键词 炎帝故里 湖南 拜火教 稻作农业 中心聚落
下载PDF
近代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及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伟栋 宋昆 +1 位作者 张杰 秦小东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9期104-105,共2页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历史一定意义上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期的移民活动,经历了"雁行"到定居,移民村落从由建立到融入地方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近...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历史一定意义上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期的移民活动,经历了"雁行"到定居,移民村落从由建立到融入地方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以近代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制约因素等,对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聚落的形成及演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农半牧 移民 聚落
下载PDF
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演变——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6-1323,共8页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2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大;3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计 农村居民点 参与式农村评估 土地利用形态演变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
原文传递
基于曲面耕作半径与MaxENT模型的哈尼梯田区聚落格局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志林 李石华 +7 位作者 角媛梅 丁银平 刘澄静 张娟 李绒 邱应美 赵冬梅 查智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42-252,共11页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是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缓解区域人地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元阳县为研究区,采用曲面距离法计算耕作半径,以景观连接度和缓冲区法计算耕... 乡村聚落格局优化是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缓解区域人地矛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元阳县为研究区,采用曲面距离法计算耕作半径,以景观连接度和缓冲区法计算耕地重叠区(耕作强度),再结合耕作通勤时间计算得到哈尼梯田区的适宜耕作半径。然后依据遗产保护要求与适宜耕作半径识别出聚落格局整理区,引入生态模型MaxENT,以气候、地质地貌及社会经济等4大类的11个因子为数据源模拟得到新增聚落的空间位置,提出聚落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基于曲面距离和耕作重叠计算得到的全县最适宜耕作半径为1041m。2)依据遗产保护和适宜耕作半径分析识别出需要进行聚落格局优化的区域为遗产核心区的新街镇、小新街乡,其余地区为聚落低密度区。3)通过MaxENT模型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子表明,遗产区为气候因子即降水和气温、小新街乡为气温和旅游中心距离,聚落低密度区则为海拔和岩性。4)MaxENT模型模拟的新增聚落空间位置及格局优化表明,遗产区内潜在适宜聚落区面积为18.42 km^2,其中核心区内聚落根据遗产保护条例整体保留,新增人口可外迁至缓冲区(沙拉托乡)内的潜在适宜区;小新街乡内潜在适宜聚落用地面积为9.26 km^2,区内聚落就近迁入潜在适宜区;其余聚落低密度区内的潜在适宜居住面积为92.26 km^2,在潜在适宜区内选址聚集为2~3个聚落群。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哈尼梯田基本农田改造、撤村并点、遗产保护规划、聚落空间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 优化 哈尼梯田 MaxENT模型 曲面耕作半径 聚落空间格局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冀西北康保县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裴宏伟 常春平 +2 位作者 贺文慧 沈彦军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内残破房屋的比例平均达到0.350。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有以下特点:区内人口流失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大致呈正相关,经济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是地区人口过疏的根本原因,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脆弱区 人口过疏化 农村聚落 房屋闲置人口流失 聚落景观 中国北方
下载PDF
论黄帝、炎帝及华夏文明的起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玉勤 张辉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2,共4页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 炎帝是起源于宝鸡一带的姜姓部落首领;黄帝是从北方迁到河南新郑一带的姬姓部落首领。二者异地、异姓、异德,绝非胞族弟兄。为了争夺适于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的晋南三角地带,炎、黄、蚩尤先后在盐池附近爆发了阪泉、浊鹿之战。战后建立了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号称华夏。它善于融合来自周边的各种先进文化成果,从陶寺文化遗址看,到尧舜时,华夏文明已孕育形成。炎、黄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历史形成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炎帝 起源 晋南
下载PDF
清之前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半农半牧”聚落形成的条件与历史沿革——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伟栋 宋昆 +1 位作者 张杰 秦小东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73-75,共3页
以清之前鄂尔多斯地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制约因素等,对鄂尔多斯地区"半农半牧"
关键词 半农半牧 聚落 历史沿革
原文传递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ttlement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of Inner Mongolia,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Yu Peng Qinghui Wang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20年第1期558-565,557,共9页
Rural settlements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landscape,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e hypothesize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cr... Rural settlements serv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landscape,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fluenc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We hypothesize that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cross different farming–pastoral ecotones that exist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We used remote sensing imagery,digital elevation model,and G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patterns across pastoral,agricultural,and ecotone areas in Inner Mongolia,China.A Voronoi model,adjacency analysis,landscape metrics,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the settlements in the three areas tended to have a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ttlement types,agricultural settlements tended to be clustered and pastoral settlements tended to be evenly distributed;(2)the pastoral area had only a few large and sparsely fragmented patches;(3)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diff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NDVI,distance to roads and rivers,and elevation across three areas,but the slope degree was similar.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along the agricultural to pastoral gradient,althou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iffer.Consequently,we can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ttlements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farming–pastoral ecot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settleme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factor
原文传递
农耕模式下的贵州侗族聚落生态可持续性景观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龚敏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第5期7-12,共6页
本文通过对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贵州侗族聚落环境的生态特征、聚落土地的生态属性的剖析和阐述,从土地斑块的生态景观出发,分析农田斑块、宅地斑块和山林斑块在聚落环境中的生态表现,并进一步从聚落形态、宅田林的生态布局,以及建筑中... 本文通过对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贵州侗族聚落环境的生态特征、聚落土地的生态属性的剖析和阐述,从土地斑块的生态景观出发,分析农田斑块、宅地斑块和山林斑块在聚落环境中的生态表现,并进一步从聚落形态、宅田林的生态布局,以及建筑中的生态体现等方面,深入阐述侗族聚落具体的生态营造方法,为侗族聚落生态可持续性景观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指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模式 贵州侗族聚落 生态可持续性景观
下载PDF
锡林郭勒盟南部典型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对比研究——以多伦县和正蓝旗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璐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1-37,共7页
选取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和正蓝旗为研究区,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从聚落数量、规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1990—2018年锡林郭勒盟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 选取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和正蓝旗为研究区,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从聚落数量、规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1990—2018年锡林郭勒盟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多于牧区,且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增长趋势显著。(2)农区聚落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牧区;农区小型聚落的数量和面积占比较大,牧区大型聚落的扩展速度较快;农牧区乡村聚落均为低值集聚且农区聚落规模差异比牧区更加显著。(3)农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减小,牧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变大;农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牧区乡村聚落分布稀疏。(4)交通因素对农区聚落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城镇化因素对牧区聚落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复杂;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对引起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小;人口是导致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区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对比研究 锡林郭勒盟
下载PDF
清代蒙地城镇时空演化的自组织临界特征
16
作者 张昊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118,共7页
基于自组织临界判据,以清代兴起于放垦蒙地的治所城镇为对象,通过计算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Zipf维数,发现其演化过程在空间、时间、能量分布上呈现特定的幂律规律和分形结构。结果显示:清代蒙地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临界系统,... 基于自组织临界判据,以清代兴起于放垦蒙地的治所城镇为对象,通过计算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Zipf维数,发现其演化过程在空间、时间、能量分布上呈现特定的幂律规律和分形结构。结果显示:清代蒙地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临界系统,以点轴形式实现空间占据和能量转移。表现为空间上远离发展轴向腹地致密化扩散(D=1.429),人口规模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q=1.3482),以及增长频谱关系处于1/f波动状态(β=1.447)且即将迎来发展拐点。相较于还原论,复杂性理论有利于提高历史空间研究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过渡带 治所城镇体系 时空演化 自组织临界 分形 清代
原文传递
桥市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观测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彭文春 周炎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4-26,共3页
为了准确了解风机基础在风机吊装过程与运行过程中的沉降量,采取传统的测量方法对风机基础进行了长期观测,得出了风机在施工过程与运行过程的基础沉降量,同时结合数学Logistic模型对风基基础沉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实践表明,采用Logi... 为了准确了解风机基础在风机吊装过程与运行过程中的沉降量,采取传统的测量方法对风机基础进行了长期观测,得出了风机在施工过程与运行过程的基础沉降量,同时结合数学Logistic模型对风基基础沉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实践表明,采用Logistic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很好地反映了风机基础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该预测方法能为类似工程的沉降估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沉降观测 LOGISTIC模型 沉降预测
下载PDF
黑龙江垦区农户散居住宅格局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隋虹均 张慧 +3 位作者 乔广印 邱凯玉 刘浩然 姜佩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1,共8页
为阐明黑龙江垦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机制,该文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田间散居住宅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抚远市与饶河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空间分析、耦合度模型、... 为阐明黑龙江垦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机制,该文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田间散居住宅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抚远市与饶河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综合运用空间分析、耦合度模型、多元统计分析,探讨散居住宅格局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散居住宅数量繁多,并呈现出中部密集东西稀疏的空间分异特征,居住用地方式粗放;研究区田间散居住宅—农业种植活动系统耦合度的均值、最大值、中位数依次为:0.52、1.00、0.60,耦合程度较高,同时系统耦合度与田间散居住宅核密度表现出空间一致性,农业种植活动系统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影响因子;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耕地面积与田块破碎度,分别为研究区田间散居住宅格局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子,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不适宜导致研究区呈现出中部集聚东西分散的区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垦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村 土地管理 农场 居民点 散居住宅 黑龙江垦区
下载PDF
响水风电场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及处理方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主平 吴启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1-74,共4页
在风电场建设运营过程中,风机基础沉降状况直接关系到风机吊装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中不均匀沉降对风电场危害尤大。结合响水风电场部分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情况,对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处理方案以供一起... 在风电场建设运营过程中,风机基础沉降状况直接关系到风机吊装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中不均匀沉降对风电场危害尤大。结合响水风电场部分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情况,对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处理方案以供一起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水风电场 风机基础 不均匀沉降 基础处理
下载PDF
高压旋喷桩加固沿海滩涂风电场高灵敏软土地基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洁如 王宽君 +3 位作者 汪明元 单治钢 蔡泽恩 洪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87-292,共6页
针对高压旋喷桩处理舟山某风电场高灵敏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结合地表沉降、分层沉降、深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注浆前后场地承载力等,讨论高压旋喷桩处理高灵敏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测试结果表明:高灵敏软土地基条件下,由于下卧层土... 针对高压旋喷桩处理舟山某风电场高灵敏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结合地表沉降、分层沉降、深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变化,注浆前后场地承载力等,讨论高压旋喷桩处理高灵敏软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测试结果表明:高灵敏软土地基条件下,由于下卧层土体扰动以及负摩阻力,沉降主要发生在旋喷桩处理范围以下,占总沉降的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风电场 桩基 承载能力 高压旋喷桩 沉降特性 高灵敏软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