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发展观:中国及人类进程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观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5,共9页
探索中国乃至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由此论证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理论,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从中国治国历程和人类文明史两个视域的多条轨线,梳理发展... 探索中国乃至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由此论证中国新时代的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根据系统科学和生态文明理论,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从中国治国历程和人类文明史两个视域的多条轨线,梳理发展观的演进脉络和规律,并揭示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治国历程来看,我国发展观的演进符合系统论的观点,遵循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直至自然系统逐层拓展的逻辑顺序,经历了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社会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发展观四个阶段。从人类文明史来看,通过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时期的发展观进行梳理,发现其包含多维度的演进规律。在认识观维度,经历了敬畏自然观、改造自然观、征服自然观、尊重自然观和"天人合一"观等演进过程。在共生观维度,经历了生态依赖观、产业拓展观、产业强利观、生态弱害观、绿色共生观等演进过程。在科学观维度,经历了天然和人工生物文明观、天然和人工化学文明观、天然和人工物理文明观、天然和人工超生物文明观等演进过程。在产业观维度,经历了采猎文明观、农耕文明观、粗放工业文明观(对应于简单线性经济模式)、集约工业文明观(对应于末端治理经济模式)、防病式和健康式后工业文明观(分别对应于循环经济和超循环经济模式)等演进过程。上述对中国和人类发展观演进规律的研究,得出了殊途同归的共同结论:生态文明发展观是当今和未来的新发展观。由此得到生态文明发展观的全面和深刻的内涵:从多层次系统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生态政治文明观、生态经济文明观、生态社会文明观和生态环境文明观等内涵;从多维度观念构成的角度看,它包含"天人合一"的认识观、从浅绿到深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发展观 共生理论 系统论 新时代
下载PDF
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 被引量:28
2
作者 包庆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12,共5页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生态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不是生态意识决定生态存在,而是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哲学范畴 生态存在 生态意识 生态生产方式
下载PDF
生态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京一 林箐 李娜亭 《风景园林》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 19世纪中叶—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将生物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一些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蕴含了这一思想;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的"平衡态范式"引入风景园林学科,形成以自然优先和科学实证为特征的生态决定论思想;20世纪80—90年代,生态学发生以复杂性为特征的范式转变,规划设计开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重视景观动态格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0世纪末出现了将生态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的趋势,生态都市主义思想和实践应运而生。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是多层次的,并综合体现在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思想 生态规划 生态设计 生态都市主义
下载PDF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生态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慧 林正军 董晓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128,共7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应对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依托趋近化理论,尝试探析中美新闻媒体在产出气候变化生态话语时所运用的趋近策略,以期厘清话语所折射出的生态意识形态。研究发现:1)中美... 气候变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应对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依托趋近化理论,尝试探析中美新闻媒体在产出气候变化生态话语时所运用的趋近策略,以期厘清话语所折射出的生态意识形态。研究发现:1)中美双方均大量运用了空间趋近策略,强调外部实体对内部实体具有致命威胁;2)中美双方时间趋近策略的运用表现出过去曾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正向"现在"时间轴逼近,凸显紧迫性,呼吁公众立即采取行动应对;3)中方采用的价值趋近策略主要聚焦积极的生态意识形态,而美方价值趋近策略的运用则凸显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破坏性生态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近化 气候变化 新闻报道 生态话语 生态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人 自然 生态——《白苍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解读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煌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8,共5页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短篇小说佳作《白苍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尔维亚如何经受住金钱和友情的考验,保护珍稀的白苍鹭的故事。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揭示《白苍鹭》中蕴涵的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等生态主义观点,以... 萨拉·奥恩·朱厄特的短篇小说佳作《白苍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尔维亚如何经受住金钱和友情的考验,保护珍稀的白苍鹭的故事。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和揭示《白苍鹭》中蕴涵的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等生态主义观点,以进一步阐释朱厄特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厄特 《白苍鹭》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观
下载PDF
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苏怡 王其亨 刘彤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概述并比较西方当代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起源、演进及主要观点 ,着重指出发掘和整理本民族传统生态观 。
关键词 中国 生态智慧 传统生态观 生态伦理观
下载PDF
论早期美国文学中生态描写的目的和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新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2-75,80,共5页
早期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描写有着深远的目的:这些生态描写暗藏着对清教神学思想的论述,它们试图以描写生态自然之名来弘扬基督教教义、构建和宣传基督教神话和清教神学思想;同时,这些着眼于对新大陆赞颂的生态描写与清教神学思... 早期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生态描写有着深远的目的:这些生态描写暗藏着对清教神学思想的论述,它们试图以描写生态自然之名来弘扬基督教教义、构建和宣传基督教神话和清教神学思想;同时,这些着眼于对新大陆赞颂的生态描写与清教神学思想相结合,积极参与美国国家意识的构建,成为日后美国国家意识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 生态描写 清教神学思想 美国国家意识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的精确林业思想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郑加强 徐幼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6-30,共5页
在分析我国林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介绍和评价了熵定律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揭示的全球性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了精确林业系统的系统性、集成性和组织性思想,最后分析了精确林业系统的支撑技术及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精确林业 思想体系
下载PDF
试论生态思想中的“田园主义” 被引量:9
9
作者 龙迪勇 《鄱阳湖学刊》 2011年第4期18-38,共21页
"生态学"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乡村,而后者主要指的是城市。在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乡村"这一空间形态是其主要的思想基点或思... "生态学"关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乡村,而后者主要指的是城市。在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乡村"这一空间形态是其主要的思想基点或思考重心。正是这种偏重"乡村"(自然)的思想姿态,造成了生态思想中"田园主义"思潮的长期流行。生态思想中的"田园主义"思潮始于吉尔伯特·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一书;而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则表明"田园主义"由"乡村"向"城市"的渗透,并促成了一种特殊的"田园主义"——"都市田园主义"的诞生。无论是哪种"田园主义",它们都是一种基于"乡村"的生态思想,这种思想无法很好地解决"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要真正解决"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就必须让思想回归到"城市"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思想 田园主义 环境 乡村 城市 田园城市 都市田园主义
下载PDF
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表达与实践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冰沁 王向荣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8年第3期42-44,共3页
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景观设计师的任务不再是孤立的园林景观的塑造,而是扩展到对更广大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最有效的土地利用。景观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景观的规划设计当中... 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景观设计师的任务不再是孤立的园林景观的塑造,而是扩展到对更广大的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最有效的土地利用。景观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景观的规划设计当中。本文以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方法为例,浅析了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的表达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主义思想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师 设计结合自然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文学的现实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6
11
作者 丁明秀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00-106,共7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功不可没。生态文学旨在展示自然危机状况,追问危机产生原因,倡导人类培育整体生态观,从思想层面奠定和谐社会基石;生态文学倡导生态伦理思想,呼吁修正社会、经济、科技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功不可没。生态文学旨在展示自然危机状况,追问危机产生原因,倡导人类培育整体生态观,从思想层面奠定和谐社会基石;生态文学倡导生态伦理思想,呼吁修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思路和模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生态文学力求建构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生存境界,营造理想和谐的生态氛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和谐社会 生态意识 可持续发展 生态氛围
下载PDF
绿色发展与生态优先的组织技术与理论模式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悦昭 陈海洋 +1 位作者 王红瑞 赵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1-778,共8页
生态环境是影响当代人生活与发展的客观存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求社会的融洽发展,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的社会现状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发展... 生态环境是影响当代人生活与发展的客观存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为了寻求社会的融洽发展,我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的社会现状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地解答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精髓。在社会前进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构建了包括绿色理论、绿色技术、绿色制度在内的完整体系,将理论、制度与技术有机结合,切实完善绿色发展理论制度,脚踏实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发展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 意识形态 制度体系建设
下载PDF
“风水学”生态思想的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怡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7-60,共4页
对“风水学”中所包含的合理的生态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思想上“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实践中注重对居住地生态环境的评估和改造,对现代的生态化人居环境营造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 风水学 人居环境 生态思想
下载PDF
浅析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冰沁 王向荣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3期61-63,共3页
分析了生态主义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和实践案例,提出坚持生态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创造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 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主义思想 生态规划法 自然环境 实践
下载PDF
论传统建筑生态思想在现代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雯 《山西建筑》 2012年第34期30-32,共3页
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通过研究这些生态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有助于达到全面进行城市化建设、发展新时期的生态建筑的要求。
关键词 传统建筑 生态思想 现代生态建筑
下载PDF
从哲学到经济学:马克思生态思维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5
16
作者 谢中起 郑劲梅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81,共5页
通过对马克思各阶段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经验层面的生态思想、哲学层面的生态思想以及经济学层面的生态思想。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哲学层面到经济学层面的转换。这是马克思自然观从... 通过对马克思各阶段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经验层面的生态思想、哲学层面的生态思想以及经济学层面的生态思想。在这一演变历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从哲学层面到经济学层面的转换。这是马克思自然观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回归,体现着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发生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思想 经济学视角
原文传递
荀子的生态环保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蒲沿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6-101,共6页
荀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观念和意识,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荀子》一书中的有关认识自然、关爱万物、兼利天下、与时俱进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言论,是先秦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 荀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观念和意识,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荀子》一书中的有关认识自然、关爱万物、兼利天下、与时俱进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言论,是先秦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生态意识的源头和体现。我们应该分析、阐释和借鉴这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转换和超越,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自然资源 天人关系 生态环境 思想伦理
下载PDF
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批判及中国方案 被引量:4
18
作者 史小宁 郝相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2-35,共14页
生态治理的现代化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初心使命和实践宗旨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西方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在哲学向度上体现为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在经济学向度上蕴含着资本逻... 生态治理的现代化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初心使命和实践宗旨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西方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在哲学向度上体现为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在经济学向度上蕴含着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本质,在政治社会向度上反映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约束,根本无法解决其固有的生态危机根源。中国共产党围绕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方法论、生态价值论,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这对于展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实现对西方生态治理现代化资本逻辑的超越、提升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贡献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现代化 意识形态 中国方案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正值功效、风险挑战及应对策略
19
作者 王闻萱 王丹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19,共10页
数字技术建构了全新媒介场域,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展现的巨大潜力亦描绘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美好图景:算法推荐的介入提高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精度”;万物互联的搭载拓宽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广度”;虚实融... 数字技术建构了全新媒介场域,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展现的巨大潜力亦描绘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美好图景:算法推荐的介入提高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精度”;万物互联的搭载拓宽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广度”;虚实融合的应用升华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温度”。同时,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也面临着多样风险:“数字鸿沟”引发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离散性风险;“信息茧房”引发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环境性风险;“数字成瘾”诱导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主体性风险;“技术垄断”导致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安全性风险。对此,应通过强化数字之“基”、培育数字之“观”、完善数字之“治”、理顺数字之“序”等手段,切实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正值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主流价值观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道家文化对当代生态德育的价值启示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国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7-114,共8页
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道家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思考"天人"关系,蕴涵着深刻的、丰富的道家生态智慧,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识"。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把人、生物和一切非生命物体视作一个一个相互联系、协同共... 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道家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思考"天人"关系,蕴涵着深刻的、丰富的道家生态智慧,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识"。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把人、生物和一切非生命物体视作一个一个相互联系、协同共生的宇宙整体,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生态整体观、"知常曰明""知止不殆"的生态保护观,把人际道德从社会领域拓展和延伸至自然领域,凸显天、地、人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当下的生态德育提供了理论的启迪和内容的传承。道家文化注重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其思想观念,倡导修德为先、尚德为荣、践德为要的道德实践原则,主张用君子修身、道法自然的修德方法,以达到行不言之教;以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为途径,倡导"以德服人"的"仁政";以"君子节用,知足知止"的生态实践方法,倡导人们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等"修身正心"德育方法,实现由内向外、推己及人的自觉修养,使道德教育这种修身养性的个人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的整体生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思想 生态德育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