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5-2010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碳排放的估算研究 被引量:58
1
作者 胡海清 魏书精 孙龙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9-644,共16页
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 是导致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火干扰所排放的含碳气体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有效地对森林火灾所排放的碳进行计量, 对了解区域和全球的碳平衡及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根... 火干扰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干扰因子, 是导致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火干扰所排放的含碳气体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有效地对森林火灾所排放的碳进行计量, 对了解区域和全球的碳平衡及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大兴安岭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1965–2010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 通过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室内控制环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种计量参数, 从林分水平上, 采用排放因子法, 估算了大兴安岭1965–2010年46年间森林火灾所排放的碳和含碳气体量。结果表明: 大兴安岭46年间森林火灾排放的碳为2.93 × 107t, 年平均排放量为6.38 × 105t, 约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碳排放量的5.64%; 含碳气体CO_2、CO、CH_4和非甲烷烃(NMHC)的排放量分别为1.02 × 108、9.41 × 106、5.41 × 105和2.11 × 105t, 含碳气体CO_2、CO、CH_4和NMHC的年均排放量分别为2.22 × 106、2.05 × 105、1.18 × 104和4.59 × 103t, 分别占全国年均森林火灾各含碳气体排放量的5.46%、7.56%、10.54%和4.06%; 针阔混交林燃烧效率较低, 虽然火烧面积占总过火面积的21.23%, 但排放的碳只占总排放量的7.81%, 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林火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大兴安岭 排放因子 森林火灾 林火管理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区划 被引量:45
2
作者 尹海伟 孔繁花 李秀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3-837,共5页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 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育英林场和奋斗林场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取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和离居住区远近作为主要林火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对研究区森林火险情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将火险等级分为无、低、中、高和极高5类.结果表明,无、低、中、高和极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0.37%、0.63%、38.67%、58.63%和1.70%,符合正态分布;中及以上火险区占60.33%,说明研究区森林火灾管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部高四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十分明显;火险等级与1987年的火烧强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说明火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为林业部门进行森林火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险区划 GIS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林火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3
3
作者 孙明学 贾炜玮 吴瑶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以大兴安岭北部塔河林业局地区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过火方式和火烧强度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烧可以提高土壤中部分养分的含量,并且对于经过地表火火烧的土壤养分来说,多数表现为经过中度火烧的土壤各养分含量较... 以大兴安岭北部塔河林业局地区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过火方式和火烧强度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烧可以提高土壤中部分养分的含量,并且对于经过地表火火烧的土壤养分来说,多数表现为经过中度火烧的土壤各养分含量较其它火烧强度的土壤要高。合理的火烧方式和强度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 过火方式 火烧强度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40
4
作者 傅泽强 陈动 王玉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27 a的林火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从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组合着手.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般规律.为森林防火实践和林火预报研究提供...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27 a的林火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从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组合着手.研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般规律.为森林防火实践和林火预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气象条件 相互关系
下载PDF
林火对大兴安岭典型林型林下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玉红 覃炳醒 +1 位作者 孙铭隆 周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3,共7页
利用大兴安岭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的样方调查资料,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强度林火干扰下草类--白桦林和草类--落叶松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因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样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利用大兴安岭南瓮河保护区典型林型的样方调查资料,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强度林火干扰下草类--白桦林和草类--落叶松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因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调查样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火烧强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未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的趋势,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变化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明显高于未受林火干扰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2)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降低;而林下植被生物量总量年增加变化量呈上升趋势,增加的程度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与火烧强度成正比(重度火烧>中度火烧>未火烧);而标准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火烧强度间无明显变化,而是随着离树干的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m>2m>3m)。3)火烧迹地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随火烧强度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则相反;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土壤密度和全磷的含量更高。4)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林火干扰后,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较高;而土壤密度、有机碳含量和pH值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关性较高。由于一定强度的林火干扰并未完全破坏林下植被,而是导致部分林下植被死亡,植被间形成林隙,为林下植被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同时土壤养分含量受林火干扰发生变化,为林下植被生长提供养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下植被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强度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灰色关联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甜 朱玉杰 董希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共7页
以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冠层分析仪对不同抚育间伐后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冠层结构各项指标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抚育间伐后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间伐后冠层结构变化进行了综... 以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冠层分析仪对不同抚育间伐后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冠层结构各项指标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抚育间伐后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的变化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间伐后冠层结构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天然用材林主要冠层指标林隙分数、开度、叶面积指数、总定点因子和冠下总光合有效辐射通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并且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不受间伐强度的影响;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余冠层指标林隙分数、开度、直接定点因子、总定点因子和冠下直接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及冠下总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中等间伐强度能极大改善冠层结构和光分布的合理性,间伐强度为19%时抚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育间伐 天然用材林 森林冠层结构 林内光环境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原麝冬季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建平 张海龙 张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0,共6页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生境选择 大兴安岭 冬季
下载PDF
大兴安岭寒温带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7
8
作者 黄丽荣 张雪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8-393,共6页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12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12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即棘跳虫科、摇蚊科和山跳虫科,两者共占总数量的92·3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差异很大,水平分布表现为杨落Ⅱ>白桦Ⅲ>桦杜Ⅰ>蒙古栎Ⅴ>落沼Ⅳ>樟子松Ⅵ>柳草Ⅶ,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落沼Ⅳ>杨落Ⅱ>桦杜Ⅰ>樟子松Ⅵ>蒙古栎Ⅴ.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类群数变化不如个体数变化明显,主要是8月和10月种类较多,6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表现为8月>6月>10月.大多数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动物区系组成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应用空间点模式方法研究大兴安岭雷击火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4
9
作者 郭福涛 胡海清 马志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741-6747,共7页
林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林火发生预测以及理解林火在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空间点模式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1988~2005年间雷击火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确定雷击火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 林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于林火发生预测以及理解林火在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空间点模式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1988~2005年间雷击火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确定雷击火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成聚集分布,并存在雷击火热点地区,其核心区地理坐标分别为123°06′E,52°20′N;123°41′E,51°34′N;124°08′E,50°48′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雷击火 空间点模式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部春季火行为特征及可燃物消耗 被引量:22
10
作者 田晓瑞 王明玉 +1 位作者 殷丽 舒立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0-95,共6页
利用标准地调查分析2007年春季大兴安岭2起森林火灾的火行为及可燃物变化。采用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分析火险变化,地表可燃物载量调查采用线状相交可燃物调查方法,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对火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FWI系统各... 利用标准地调查分析2007年春季大兴安岭2起森林火灾的火行为及可燃物变化。采用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分析火险变化,地表可燃物载量调查采用线状相交可燃物调查方法,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对火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FWI系统各指标可以很好地指示森林火险变化,2007年4—5月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基本都在90以上,腐殖质湿度码(DMC)和干旱指数(DC)在4月份持续升高,2场大火也发生在火险高的时段。火烧类型以地表火为主,部分林分有冲冠火。火后阔叶林地表径级可燃物增加不明显,针阔混交林主要是5.0~6.99cm径级可燃物增加,而落叶松纯林火烧后除0.50~0.99cm径级可燃物减少外,其他径级可燃物都明显增加。不同火烧程度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有差异。中度和重度火烧后草本盖度明显下降,有些林分下木层死亡率较高。罕诺河火场和松岭区壮志林场过火区重度火烧分别占33.2%和4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燃物消耗 森林火险 火行为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大兴安岭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吕成 张一帆 董灵波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为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景观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本文以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同期一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一阶条件强度的核密度函数和二阶条件强度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的主要森林景观类型(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天然落叶... 为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景观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本文以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同期一类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一阶条件强度的核密度函数和二阶条件强度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该地区的主要森林景观类型(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①大兴安岭的主要景观类型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天然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和针阔混交林,占区域总面积72.44%;②核密度分析表明,4种主要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其平均斑块密度为2.33~6.0个/km 2,空间变异系数达39.7%~49.5%;③4种景观类型均在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0~20 km),随着尺度的增大逐渐呈现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④各景观类型之间在小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正关联性或负关联性,而在大尺度上则以无关联性或负关联性为主。本研究为该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点格局分析 O-ring函数 核密度函数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基于树轮火疤塔河蒙克山樟子松林火灾的频度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胡海清 赵致奎 +1 位作者 王晓春 张远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372-6379,共8页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林区,又是林火的多发区,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干扰因子,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都有重要影响。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频繁的森林火灾造成樟子松...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林区,又是林火的多发区,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干扰因子,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都有重要影响。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频繁的森林火灾造成樟子松林大面积减少。因此,重建大兴安岭樟子松林火历史,掌握樟子松林火灾规律已显得十分迫切。在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蒙克山林场采集了11棵樟子松火疤圆盘,利用树木年轮年代学方法重建了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蒙克山樟子松林的火灾历史,获得1个以树轮年代学为基础的樟子松火疤年表。利用火历史分析软件得到蒙克山樟子松林火灾间隔期和轮回期分别为24.8a和33a。由火疤年表得到的蒙克山樟子松林火灾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时期:满清中期(1723-1859年)、清末民国时期(1860-1949年)和建国后(1950年至今)。41个火疤记录中早早材火(E)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火疤数目的61%,晚材火(A)、未确定火(U)和休眠季节火(D)则相对较少。大区域性火灾事件平均间隔期为32.5a,最大火灾间隔期为61a。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兴安岭地区寒温带针叶林火灾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疤 樟子松 树木年轮 火历史
下载PDF
基于GIS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珍珍 白淼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0-43,共4页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场的林相图和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图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用地类型和优势树种将研究区森林景观划分为二级景观要素类型组。选取类型斑块数、斑块面积、面积... 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场的林相图和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图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用地类型和优势树种将研究区森林景观划分为二级景观要素类型组。选取类型斑块数、斑块面积、面积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边缘长度、分维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聚集度、斑块均匀度、多样性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对林场森林景观的结构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所建立的森林景观分类体系以及形成的景观分布图,可为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林业可持续经营、规划发展及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景观格局 GIS技术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凤君 舒立福 +1 位作者 田晓瑞 王明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14-1920,共7页
可燃物湿度是评价林火发生危险程度的最直接指标。林火的发生和蔓延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气候变暖对林火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每日气象数据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系统(FWI),计算了1972~200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的3个湿... 可燃物湿度是评价林火发生危险程度的最直接指标。林火的发生和蔓延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气候变暖对林火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每日气象数据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系统(FWI),计算了1972~200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的3个湿度码,即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半腐层湿度码(DMC)和干旱码(DC);并分别春季防火期、秋季防火期及夏季非防火期,研究了3个湿度码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林区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变化及对林火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05年FFMC、DMC和DC的季节性均值都呈增加趋势,且夏季FFMC和DMC增加趋势显著;这意味着1972~2005年可燃物的干燥状况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非防火期表层和半腐层可燃物的增加趋势显著。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特别是夏季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是近些年林区夏季雷击火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半腐层和深层可燃物干燥状况的增加,会加大火灾控制和火场清理的难度。在未来更暖的气候条件下,林区可燃物的干燥状况会变得更加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可燃物干燥状况 细小可燃物湿度码 半腐层湿度码 干旱码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东麓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威 周梅 +4 位作者 赵鹏武 田金龙 王梓璇 赵威 高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中度火烧迹地(30%<乔木死亡率≤70%)及重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70%),运用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法,分析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内物种组成、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最高、重度火烧迹地居中、轻度火烧迹地最低的格局;随着林火干扰程度加重,火烧迹地内植物群落稳定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干扰 火烧迹地 植被多样性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水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管惠文 董希斌 +3 位作者 张甜 曲杭峰 王智勇 阮加甫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6,共9页
【目的】为使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更好地恢复和生长,在林区内对落叶松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探讨最有利于林地水土保持的间伐强度,优化次生林的经营效果。【方法】2007年3月设置实验样地,间伐强度分别为9. 43%、29. 00%、40. 01%和67... 【目的】为使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更好地恢复和生长,在林区内对落叶松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探讨最有利于林地水土保持的间伐强度,优化次生林的经营效果。【方法】2007年3月设置实验样地,间伐强度分别为9. 43%、29. 00%、40. 01%和67. 25%,同时设置未间伐的对照样地。2008—2017年实地测量,选取土壤层和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指标,对2017年不同样地间的差异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样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08—2017年10年间各样地水文性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在间伐后第8年各指标呈现一定的稳定性。间伐后第10年,间伐强度为40. 01%的落叶松次生林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为最大;间伐强度为67. 25%的落叶松次生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除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外不同样地间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间伐强度为29. 00%的落叶松次生林枯落物总蓄积量、总最大持水量为最大,样地内枯落物总自然持水率均为100. 52%~144. 37%,总最大持水率为494. 79%~673. 97%;间伐强度为40. 01%落叶松次生林枯落物总有效拦蓄率、总有效拦蓄量最大。通过熵权法确定土壤和枯落物的各项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判林地内的水文性能,关联度按照大小排序依次为间伐强度40. 01%>间伐强度29. 00%>间伐强度67. 25%>间伐强度9. 43%>未间伐(对照)。【结论】间伐10 a后,改造效果已经比较明显。综合分析土壤层和枯落物层的水文性能,间伐强度为40. 01%的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地的水文性能为最佳,4种间伐强度下的林地水文性能均优于对照样地,说明间伐对林地水文性能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天然次生林 抚育间伐 土壤层 枯落物层 水文性能 灰色关联评价 大兴安岭
原文传递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森林火烧迹地提取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乾坤 于信芳 舒清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灾害之一,也是影响北方森林演替的主要因素,其成灾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对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基于2000-2013年8 d合成的MODIS EVI和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时间序列数据,综...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性的重大灾害之一,也是影响北方森林演替的主要因素,其成灾后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对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基于2000-2013年8 d合成的MODIS EVI和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时间序列数据,综合应用表征植被生长状态的植被物候期特征指标及全球扰动指数(MGDI),提出了一种森林火烧迹地检测方法,并在大兴安岭及其附近林区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火烧迹地信息;与基于Landsat的森林扰动监测结果相比,该方法对植被细微的异常变化更加敏感,所提着火点像元也更加集中,在时间尺度上也更加精确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物候 扰动指数 火烧迹地 大兴安岭
下载PDF
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林火动态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于成龙 胡海清 魏荣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3-25,27,共4页
利用GIS和SPSS统计软件,对塔河林业局1975—2004年的林火和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在时空尺度上分析了30a该区的林火规律,引入湿润指数来反映大兴安岭地区水热状况指标,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春、夏、秋3个季节森林火险等级进行划分。研究... 利用GIS和SPSS统计软件,对塔河林业局1975—2004年的林火和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在时空尺度上分析了30a该区的林火规律,引入湿润指数来反映大兴安岭地区水热状况指标,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春、夏、秋3个季节森林火险等级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30a研究区火灾总次数和过火面积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用湿润指数表征森林火灾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气象条件是可行的;春季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夏季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也较大,秋季相对无高森林火险等级。该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不能简单地套用黑龙江省普遍实行的春秋2季为防火期、夏季为防火安全期的做法,也要提高对夏季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 湿润指数 森林火险
下载PDF
大兴安岭低质阔叶混交林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宋启亮 董希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5,共8页
在大兴安岭低质阔叶混交林中建立不同宽度的带状改造试验区和不同面积的块状改造试验区,选取生物多样性、枯落物持水特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碳通量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33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改造模式... 在大兴安岭低质阔叶混交林中建立不同宽度的带状改造试验区和不同面积的块状改造试验区,选取生物多样性、枯落物持水特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碳通量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33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改造模式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顺山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优于块状改造模式,对于带状改造样地,不同带宽的改造效果依次为10 m带宽>6 m带宽>18 m带宽>14 m带宽,对于块状改造样地,不同面积的改造效果依次为100 m2>25 m2>225 m2>400 m2>900 m2>625 m2,其中10 m带宽顺山带状改造模式和100 m2块状改造模式最适宜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其改造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改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低质阔叶混交林 改造模式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森林火灾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何诚 舒立福 刘柯珍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3,共7页
基于2000—2004年夏季林火火场相关数据、资料,并对其整理与分析,研究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灾形成的火环境因子特征,以及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15年夏季防火期(6月16日—9月14日)的地面日平均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趋势与火... 基于2000—2004年夏季林火火场相关数据、资料,并对其整理与分析,研究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灾形成的火环境因子特征,以及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15年夏季防火期(6月16日—9月14日)的地面日平均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趋势与火灾与相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林火以地表火和地下火为主,地下火发生最多的是偃松–落叶松林可燃物类型,发生比例为70%,受坡度影响不大,阴坡比阳坡发生地下火概率高;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树冠火主要发生在偃松矮曲林,坡度增大,树冠火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阳坡发生树冠火的概率大于阴坡;大兴安岭1966—2015年近50年的夏季气候为暖干趋势,夏季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增强,气候因子的这些变化将导致林区出现高温干燥的现象,重大火灾的发生,将严重威胁大兴安岭地区的主要树种落叶松树种。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森林火灾主要为雷击火居多,环境特征因子对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数据及理论,可以为森林防火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火灾 夏季火 雷击火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