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嵌入性——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王华 郑艳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4-1176,共13页
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主位的研究立场,揭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约束与影响。研究发现: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制度约束下的理性行动过程,同时嵌入在多层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中... 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主位的研究立场,揭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约束与影响。研究发现: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制度约束下的理性行动过程,同时嵌入在多层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中;不同农村社区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制度嵌入的差异,导致相异的行动决策和发展结果,社区内部非正式制度嵌入的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当社区内部非正式制度脱嵌时,外部正式制度的有效嵌入是协调遗产地与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制度嵌入性范式可以深入地解释不同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差异性,为中国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行动、制度设计和监督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社区参与 制度嵌入性 丹霞山
原文传递
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研究——以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3-870,共8页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1980~2014年间丹霞山瑶塘村和断石村在旅游引导下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驱动下,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两村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地...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1980~2014年间丹霞山瑶塘村和断石村在旅游引导下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过程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在旅游驱动下,地方政府、农村社区、外来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下两村逐步实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和资金扶持,有力保障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旅游企业发展,防止"公地悲剧"和"虚假城镇化"现象发生;农村社区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主动参与旅游经营和社区建设,实现了产业、就业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是农村城镇化的主导力量;以外来资本、旅游移民和旅游者等为主的外来力量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资金、劳动力、文化和信息等支持,其作用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加大。研究认为,当前旅游驱动型农村城镇化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民空间、职业和身份都发生转化的城镇化,而是农民通过参与旅游就地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内生型城镇化,未来可通过"村改居"方式逐步向区域城镇化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农村城镇化 丹霞山 瑶塘村 断石村
下载PDF
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机制——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静波 肖海平 +1 位作者 李纯 蒋二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丹霞山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呈不协调的发展状况;②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自身评价指标发展水平不均衡;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或斜向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宏观和中观层的利益主体与微观操作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为此,从主体关系协调和空间关系协调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主体关系协调的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机制和空间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和实现机制有利于为其他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并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开发区域 利益相关者 协调发展机制 AHP法 丹霞山
原文传递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以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长运 茆长荣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9-583,共5页
文章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为例,根据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包括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规模、类型、布局、就业人口特征、从业人员招聘、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与流动性;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主的基本特征、政府政策引导所发挥的关... 文章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为例,根据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包括依附型旅游小企业的规模、类型、布局、就业人口特征、从业人员招聘、从业人员的稳定性与流动性;依附型旅游小企业主的基本特征、政府政策引导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小企业对景区的依附特征;找出企业当前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及产生困难的原因;提出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对国内较为薄弱的旅游小企业研究提供了有益充实和新的案例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附型 旅游小企业 发展特征 丹霞山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胡晓杰 陈灼康 +3 位作者 莫罗坚 严朝东 王卫 罗晓莹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155-163,共9页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 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优化、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经营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无人机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所选取的不同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了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类型、格局特征及其地形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从类型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森林景观类型以天然林为主,占总面积的78.42%,表现出较高的集中连片性;2)从景观水平指数来看,丹霞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蔓延度指数和连通度指数则较高,分别为77.85和99.97,表明景观以少数大面积的斑块为主,斑块间连接密切,自然连通度高;3)从功能分区景观格局和地形分异规律来看,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农田、人工林、裸地、居民地、人工水体和自然水体六类森林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较低(60—150 m)、坡度平缓(0—5°)、无坡向的实验区内;灌木、草地、天然林和裸岩四类森林景观则较均衡的分布于海拔60—350 m的各级坡度和坡向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综上所述,丹霞山森林景观保持完好,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少,斑块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交换的潜力较大。应建立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长期、准确的跟踪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为维持丹霞山森林景观的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格局 地形分异 无人机 FRAGSTATS 丹霞山
下载PDF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隋春花 陆宏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97-1306,共10页
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咨询和查阅文献,搜集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构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从遗产地母系统和景区、乡村旅游亚系统两个层面,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角度,对丹霞山旅游生态系... 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咨询和查阅文献,搜集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构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从遗产地母系统和景区、乡村旅游亚系统两个层面,从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角度,对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的自然资产、生态服务、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益等主要能值指标进行分析,并将丹霞山的能值研究结果,与其他方法研究丹霞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地区的能值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的砂砾岩自然资产总能值为1.94×10^43 sej,生物多样性总能值为6.09×10^27 sej,二者合计的总能值--货币价值为4.25×10^31 yuan(¥)。同时,2016年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服务总能值为2.61×10^20 sej·a^-1,社会教育总能值为4.27×10^21 sej·a^-1。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丹霞山景区旅游亚系统社会经济投入强度较低,其能值自给率和能值经济效益分别是乡村旅游亚系统的45倍和4倍。以餐饮和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亚系统的人力投入是景区旅游的3倍多的同时,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是景区的81倍。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景区旅游亚系统和乡村旅游亚系统的能值可持续ESI指数分别为10.83、4.05和0.02,3个系统分属不同旅游经济发展状态。最后从遗产地、景区、乡村和政府4个方面提出丹霞山旅游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议,如遗产地方面,扩大遗产地接待游客的面积;景区旅游方面,重点打造科普旅游品牌;乡村旅游方面,规范管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政府方面,加强环境整治和开发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世界自然遗产地 景区旅游 乡村旅游 能值评价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可持续旅游生计策略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会琴 徐宁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8年第4期81-93,共13页
生计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发展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引用扎根理论,对广东省丹霞山4村128户参与旅游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农户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家庭的... 生计可持续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旅游发展是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引用扎根理论,对广东省丹霞山4村128户参与旅游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农户选择旅游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发现农户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家庭的认知,是家庭选择可持续旅游生计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的认知包括旅游环境、政府、景区及社区;内部家庭认知包括自身能力、意愿及约束。通过理论回嵌,提出基于认知分析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认知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起漏斗作用,将外部和内部家庭的客观环境通过认知的过滤后,农户进行生计策略决策,从而产生生计结果。最后,提出优化农户认知方式,提高农户认知能力以及改善农户约束条件等建议,以有效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更好地促进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可持续生计 认知 旅游生计策略 丹霞山
下载PDF
丹霞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宏意 施诗 廖文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2-944,共3页
经调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共有药用植物192科615属1105种,含蕨类植物31科49属80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54科556属1014种。对不同类型的药用植物和具有特色的中草药进行了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药用植物 丹霞山 资源调查
原文传递
丹霞山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及其开发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桂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34-37,共4页
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有关规范和丹霞山旅游资源特征,将丹霞山旅游资源划分为6类16种基本类型;丹霞山旅游资源总体上具有奇、险、秀、幽、古五大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丹霞山旅游的品牌优势,提出了具体的开发... 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根据有关规范和丹霞山旅游资源特征,将丹霞山旅游资源划分为6类16种基本类型;丹霞山旅游资源总体上具有奇、险、秀、幽、古五大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丹霞山旅游的品牌优势,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旅游资源 开发
下载PDF
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丹霞梧桐地理数据库的构建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阳杰 张云鹏 +4 位作者 庄长伟 王金传 乔雁 段一男 郑穗芳 《地理空间信息》 2021年第7期71-74,I0006,共5页
首先利用多旋翼无人机(DJI-Phantom 4 Pro V2.0)航测丹霞山阳元石景区,获取高精度影像数据435幅,并利用PhotoScan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制作航测区正射影像地图和DEM数据;再利用ArcGIS10.5软件对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进行裁剪,把正射影... 首先利用多旋翼无人机(DJI-Phantom 4 Pro V2.0)航测丹霞山阳元石景区,获取高精度影像数据435幅,并利用PhotoScan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拼接,制作航测区正射影像地图和DEM数据;再利用ArcGIS10.5软件对影像数据和DEM数据进行裁剪,把正射影像数据分割成200幅100 m×100 m比例尺为1∶1000的图片;然后在图上进行目测识别珍稀物种丹霞梧桐和定位,共获取航测区内321株珍稀物种丹霞梧桐的位置数据,并建立丹霞梧桐点位置地理数据库(.gdb);最后通过数据库丹霞梧桐位置图层表属性中的Calculate Geometry功能计算并获取321株丹霞梧桐位置的坐标、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完成航测区内丹霞梧桐数据库的构建。对数据库中的丹霞梧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航测区共内有321株丹霞梧桐,大部分(298株)分布在海拔为160±60 m的范围内,74.3%(231株)的丹霞梧桐分布在坡度>30°的丹霞崖壁地带。在航测区的南东(65株)、南(86株)和南西(45株)3个向阳坡向上,丹霞梧桐分布集中,约占总数的61.1%(196株)。珍稀丹霞梧桐地理数据库的构建,不仅可提供每株丹霞梧桐精准的位置、高程、坡度、坡向等微地貌信息,还能提供丹霞梧桐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空间分布图谱,为珍稀物种资源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梧桐 地理数据库 丹霞地貌 丹霞山
下载PDF
基于知识的遗产旅游地治理——丹霞山的案例研究
11
作者 杨继荣 张朝枝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当前遗产旅游地的主要矛盾从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使用者的矛盾转变为遗产多元价值使用者间的矛盾,对既有基于经济价值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形成挑战。本文以质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丹霞山的研学旅游现象分析,研究了知识如何在遗产多元... 当前遗产旅游地的主要矛盾从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使用者的矛盾转变为遗产多元价值使用者间的矛盾,对既有基于经济价值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形成挑战。本文以质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广东丹霞山的研学旅游现象分析,研究了知识如何在遗产多元价值使用中对遗产地进行治理。研究发现:知识可以成为治理遗产地多元价值利用冲突的有效工具,其中知识话语是治理权力运作的基础,也是管理机构治理权威的来源。知识话语通过对遗产旅游地空间重组来对遗产旅游地进行治理,同时知识通过对资源利用者身份认同和责任的培育使其成为积极参与遗产旅游地治理的主体。本研究从知识的视角重新理解遗产地治理,对遗产旅游地中的权力运作与价值认知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对当前遗产地多元价值冲突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遗产旅游地 治理 遗产价值 丹霞山
原文传递
粤北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12
作者 章桂芳 叶雨朦 +5 位作者 傅强 李宏卫 张珂 杨志军 王同皓 陆非凡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2-1718,共17页
红色是丹霞地貌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文章基于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波谱曲线,分析不同颜色(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不同岩生植物覆盖的陡崖表面反射光谱的特征参数及它们与色调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红色表... 红色是丹霞地貌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文章基于丹霞山陡崖可见光-近红外(VNIR)反射波谱曲线,分析不同颜色(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不同岩生植物覆盖的陡崖表面反射光谱的特征参数及它们与色调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红色表面和橘色表面样品在525和500 nm处的吸收深度、吸收面积与红度和橘度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且红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红度值和吸收特征处的吸收深度和吸收面积上差异明显,是区分这2类表面的有利参数;2)红色表面、橘色表面和纯净白斑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位置具有显著不同,极有可能与这3类地层中的含铁矿物种类及含量的变化有关;3)黑色岩生植物、块状岩生植物和绿色岩生植物3类岩生植物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可作为区分3类岩生植物的有效指标,且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非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和白斑岩生植物覆盖类在670 nm处的吸收深度随着NDVI值增大而增加;4)白斑表面附着植被后,纯净白斑在430 nm处的吸收特征消失,在530与690 nm处的吸收特征向短波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VNIR 红色陡崖 色调 NDVI 粤北
下载PDF
全面关系流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管理——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志宏 殷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92,共14页
高密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游憩利用对生态旅游区带来的冲击日益凸显,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遭受严峻挑战。聚焦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问题,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视角,阐明了生态旅游系统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的基础上,... 高密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游憩利用对生态旅游区带来的冲击日益凸显,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遭受严峻挑战。聚焦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问题,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视角,阐明了生态旅游系统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全面关系流管理定理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内部层次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区的游憩冲击管理框架,揭示了生态旅游系统的全面关系流和行为之间存在的固有关系及规律,弥补了还原主义及整体主义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固有缺陷。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案例,探讨游憩冲击管理框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生态旅游区游憩冲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并为景区管理者提高管理绩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区 游憩冲击 全面关系流 管理框架 丹霞山景区
下载PDF
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鼠种构成及分布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郁桐 刘雨杭 +8 位作者 袁道欢 王宇杰 秦姣 王健 陈鸿辉 王英永 陈再雄 聂海燕 刘全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调查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鼠种构成、分布,完善该区物种多样性数据,为该区生物保护、生产及旅游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夹捕法在该保护区的农田、山林和景区等生境设置11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采用Kruskal-Wallis ... 目的调查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鼠种构成、分布,完善该区物种多样性数据,为该区生物保护、生产及旅游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夹捕法在该保护区的农田、山林和景区等生境设置11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采用Kruskal-Wallis H独立样本检验各区域夹捕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并基于鼠种数和个体数量计算比较各区域多样性指数。结果共捕鼠102只,其中农区平均夹捕率最高,达18.24%,景区次之,林区最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隶属啮齿目1科5属8种,优势种为华南针毛鼠,占捕获总数的43.14%。华南针毛鼠为农区(7.07%)及景区(5.59%)捕获率最高的鼠种,林区以海南社鼠捕获率最高(3.16%)。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农区>林区>景区。结论不同区域鼠类分布格局的差异反映出农业生产及旅游行为会形成利于鼠类种群和多样性增加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鼠种构成 啮齿动物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丹霞山旅游形象调查及问题诊断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华 周婷婷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4年第4期84-93,共10页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形象之间的竞争,因此,寻找准确的形象定位、塑造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丹霞山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形象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包括:文脉分析、形象受众调查和景区...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形象之间的竞争,因此,寻找准确的形象定位、塑造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对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丹霞山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形象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包括:文脉分析、形象受众调查和景区员工的形象感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丹霞山旅游形象的症结,最后根据上述诊断对丹霞山的形象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 问题诊断 旅游地 旅游目的地 员工 形象定位 竞争 调查分析 初步探讨 程度
下载PDF
簕竹属一新种——粤北撑篙竹
16
作者 黄钰玲 倪静波 +3 位作者 陈再雄 郭剑强 廖文波 童毅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 描述了在广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簕竹属新种——粤北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oides J.B.Ni,Yu L.Huang bis,Y.H.Tong&W.B.Liao)。该种形态与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相似,主要区别在于箨痕隆起,秆节间稍呈鼓状,较长,长40~50 cm,秆箨早落,箨鞘先端近截平,稀宽拱形,内侧边缘顶端具有1枚耸起的小角,大箨耳不下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簕竹属 孝顺竹亚属 粤北撑篙竹 撑篙竹 新种 丹霞山 广东省英德市
下载PDF
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长运 茆长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9403-9406,共4页
分析了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性质、经营方式、接待游客的类型、企业经营能力、企业建筑外观及内部设施的适应性等,提出了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依附型旅游小企业 发展 经营 丹霞山
下载PDF
丹霞崖壁的形成机制初探——以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燕文 李宏卫 +2 位作者 程亮开 涂华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3-116,共4页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共同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丹霞崖壁特指坡度>60°,高度>10 m的陡崖坡。以往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丹霞崖壁的研究多关注崖壁上蜂窝状洞穴、顺层洞穴等微观形态的形成机制(彭华等,2014;陈留勤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丹霞地貌 崖壁后退 崩塌
下载PDF
广东丹霞山乌冈栎群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连 林石狮 +4 位作者 郝大庆 余意 凡强 汤历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4期59-64,共6页
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植物生长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峭壁上,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种群。针对乌冈栎+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枝穗山矾(Symplocos multipes)+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结... 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植物生长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的峭壁上,是一种适应于干旱、贫瘠环境的重要种群。针对乌冈栎+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枝穗山矾(Symplocos multipes)+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群落,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高6—7 m,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以乌冈栎、乌饭树占优势,灌木层高3—4 m,主要有枝穗山矾、狗骨柴等;草本层稀疏。(2)群落中有种子植物27科46属53种;群落的种类组成以热带成分主为,占热带性分布属总数的78.05%;(3)群落的主要优势科为壳斗科(31.28%)、杜鹃花科(17.10%)等,建群种、优势种为乌冈栎、乌饭树,重要值分别为87.913和51.241;而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84.00%)。(4)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据DBH起测阶径以上的物种其重要值计算Simpson指数为0.855,Shannon-Winner指数为2.354,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85,Pielou均匀度指数中的Jsw为0.741,Jsi为0.892,Alatalo均匀度指数为0.619。(5)频度分析显示A级占优势且A(54.17%)>B(12.50%)>C(8.33%)>D(4.17%)<E(20.83%),同Raunkiaer标准频度定律近似。(6)年龄结构图显示群落中两个主要种群均为衰退种群,但结合频度图及相关研究推测其在演替上仍处于相对稳定状况,并已达到亚顶级群落。总体看来,乌冈栎+乌饭树-枝穗山矾+狗骨柴群落是物种多样性、均匀度较高的稳定亚顶级群落,隶属于典型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丹霞山 乌冈栎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教育旅游产品生产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彤昕 刘俊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3期466-482,共17页
公众教育是自然保护地担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但中国自然保护地普遍面临教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的短板。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广东丹霞山教育旅游产品生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1)丹霞山教育旅游产品的生产环节分为知识生产、知识转化、... 公众教育是自然保护地担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但中国自然保护地普遍面临教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的短板。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广东丹霞山教育旅游产品生产机制进行研究,发现:(1)丹霞山教育旅游产品的生产环节分为知识生产、知识转化、课程设计、产品设计与运营4个部分;(2)丹霞山教育旅游产品生产形成了以自然科学类教育旅游产品为主、生产实践类教育旅游产品为辅的格局;(3)丹霞山教育旅游行业形成了“核心-外围-边缘”的结构,圈层间的互动与合作,驱动更优质、更丰富、更具可持续性的教育旅游产品生产。研究表明,教育旅游产品具有知识性强、政策解读要求高、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教育旅游产品开发是自然保护地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从自然保护地行动者的角度揭示教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在机制,阐明教育旅游特殊性对自然保护地旅游行业的结构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教育 教育旅游 研学旅行 生产机制 自然保护地 丹霞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