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8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谁是翻译主体 被引量:256
1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翻译主体间性 原文作者 译者 对话
原文传递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被引量:164
2
作者 俞红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3,共5页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涵义,不仅包括教师对既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还包括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材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五种过程:课程...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涵义,不仅包括教师对既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还包括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材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五种过程:课程情景化的过程,“课程重构”过程,多元主体的“对话”过程,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通过“二次开发”教材,教师也拥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与专家、学者开发教材所不同的是,这种开发存在于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是教师专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二次开发” 课程情景化 课程重构 对话 课程教学一体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PDF
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被引量:111
3
作者 黄忠敬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3-35,共3页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 ,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我们要摒弃知识授受的师生关系 ,确立平等的“你—我”师生关系 ,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
关键词 教学理论 对话 教学交往 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 师生关系
下载PDF
语篇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124
4
作者 辛斌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0,共5页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互文性”这个后结构主义的概念在语篇研究中迅速成为了一个核心概念。但是,正如艾伦所指出的,“互文性一词是当今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任何试图澄清并纠正这一“混乱局面”以便给它下一个...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互文性”这个后结构主义的概念在语篇研究中迅速成为了一个核心概念。但是,正如艾伦所指出的,“互文性一词是当今批评词汇中使用最广而又误用最多的术语之一”,任何试图澄清并纠正这一“混乱局面”以便给它下一个根本性定义的努力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拟简单回顾“互文性”这一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它的多种含义及其分类。最后也将简要讨论这个概念对当今话语/语篇分析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 互文性 对语
下载PDF
论生态式艺术教育 被引量:101
5
作者 滕守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6,共12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互生、互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观 生态式艺术教育 对话 美育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景英 梁红梅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强调反思和批判精神、反中心和提升非理性、倡导多元化的方法论和提倡对以及淡化价值判断是其显著特征。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许多教育学者开始借助...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强调反思和批判精神、反中心和提升非理性、倡导多元化的方法论和提倡对以及淡化价值判断是其显著特征。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许多教育学者开始借助后现代主义的有关思想来审视教育 ,笔者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有关思想的观照 ,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引发的对当前教育评价研究有关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反思 对话 定性研究 多元化
下载PDF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 被引量:72
7
作者 施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话语分析中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及其学术和文化后果,分析建立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研究新范式的内在原因和动机,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我们有确切的外部原因、真实的内部必要和条件去构建适用于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的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本土化 中华语境 多元文化 对话
下载PDF
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科学教学的15条原则 被引量:47
8
作者 袁维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62,共6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与逐渐流行,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新的科学教学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科学教学中,应把科学知识的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应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习方...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科学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与逐渐流行,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新的科学教学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科学教学中,应把科学知识的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应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视学生为科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承认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并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运用概念转变策略,帮助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经验,在情境中建构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发问,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为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反省,学会自主监控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认知工具与策略;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采用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科学教学 科学探究 前概念 概念转变 问题解决 对话 合作
下载PDF
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被引量:41
9
作者 贺微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8,共7页
根据当代接受美学观点,本文认为,文本并不是翻译中至高无上的唯一中心,文本与读者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所以仅仅强调翻译要从文本出发是不够的。翻译实际上是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仅如此,检验译作,也是靠文本和... 根据当代接受美学观点,本文认为,文本并不是翻译中至高无上的唯一中心,文本与读者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所以仅仅强调翻译要从文本出发是不够的。翻译实际上是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不仅如此,检验译作,也是靠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辩证法 文本 读者 对话
原文传递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李太平 李炎清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88,共6页
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灌输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 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灌输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在交往理论看来,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知识对话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复杂性。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对话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输式教学 对话 教学过程
原文传递
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景英 梁红梅 朱亮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9-43,共5页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观、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教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教师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其理解观、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教师评价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教师评价,其价值由一元走向多元,评价双方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评价方法由实证走向人文,评价标准由预定走向生成,评价过程由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评价双方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评价 解释学 理解观 对话 视域融合 主体间性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 评价过程 动态评价
下载PDF
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从“主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被引量:30
12
作者 万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6-49,共4页
人类的教育主要经历了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学中的各要素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关系思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 人类的教育主要经历了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学中的各要素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关系思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要求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教学精神 主体思维 关系思维 课程观 个性教育 师生观
下载PDF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被引量:41
13
作者 陈太胜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企图在更为广阔和统一的思想语境里对话性地诠释巴赫金思想的精髓。多样性的巴赫金思想并非散沙一盘,对话理论及其人文精神是它的精髓。巴赫金终生徜徉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诗学各人文学科领域,而其中心工作就是建构自身的对话... 本文企图在更为广阔和统一的思想语境里对话性地诠释巴赫金思想的精髓。多样性的巴赫金思想并非散沙一盘,对话理论及其人文精神是它的精髓。巴赫金终生徜徉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诗学各人文学科领域,而其中心工作就是建构自身的对话理论,他以之贯串于所有的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而人文精神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体现出的核心精神,对话理论在其根底上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巴赫金终生为人而斗争的理论结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就诗学来说,巴赫金的杰出之处在于,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文化语境里,他既能以复调小说理论这种对话理论的变体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理论 人文精神 复调小说
下载PDF
meme 的翻译 被引量:46
14
作者 谢朝群 林大津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追溯meme一词的历史渊源及其核心本质,并且指出,将meme译成"模因"道出了meme的精髓和要义,相对于其它汉语译名来说是比较妥帖的,从而证明语义溯源是检验术语翻译是否准确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MEME 模因 术语翻译 语义溯源
原文传递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李明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2,共7页
近年来,翻译研究非常重视翻译的主体性探讨并着重凸显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亦从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作品复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主体,他... 近年来,翻译研究非常重视翻译的主体性探讨并着重凸显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亦从哲学上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作品复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主体,他(它)们之间平等共在、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处在主体间性关系之中。复译是他(它)们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对话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主体 对话 翻译 复译
原文传递
论德育走向 被引量:52
16
作者 杜时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4,共5页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生活德育 对话 多元化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社会文化观视角 被引量:52
17
作者 盖淑华 周小春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0,共5页
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在教师反馈之前进行同伴反馈,使不同水平的同伴之间合作、对话,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通过对9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实验调查发现,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机制对二语写作有显著影... 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在教师反馈之前进行同伴反馈,使不同水平的同伴之间合作、对话,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方法,通过对98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实验调查发现,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机制对二语写作有显著影响,但实验初期学生写作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实验后期提高显著,对话交流的协商性和动态系统理论解释了该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对话交流 前导性同伴小组反馈 大学英语写作水平 社会文化观视角
原文传递
说四言格 被引量:50
18
作者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17,共18页
缩放型的四言格是汉语骈偶性的体现,骈文对言来自生活、来自对话,是语言的本源,其特点是"把类似性添加在邻接性之上"。讲汉语语法,不仅要讲骈文对言,而且要先讲骈文对言,弄清它的性质和成因,不然是本末倒置。从"大语法&q... 缩放型的四言格是汉语骈偶性的体现,骈文对言来自生活、来自对话,是语言的本源,其特点是"把类似性添加在邻接性之上"。讲汉语语法,不仅要讲骈文对言,而且要先讲骈文对言,弄清它的性质和成因,不然是本末倒置。从"大语法"着眼,四言格是汉语的语法形式,四言格式化是汉语的语法化。印欧语语法以主谓结构为主干,是以"续"为本;汉语大语法是以对言格式为主干,是以"对"为本。对西方人来说,主语接续谓语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才是完好的(well-formed);对中国人来说,"对着说"的对言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才制造意义(make sense),形式才是完好的,不对言无以明义完形。四言格之所以是"四",是二二式,有两个相依相存的原因,一个是汉语每个字在形音义用上等价,一个是数字中唯有4这个数既是2+2又是2×2,两个原因结合满足对言明义完形的要求。文章对汉语的互文、回文、顶真三种修辞现象重新加以审视和阐释,说明汉语的组织具有互文性、可回文性、顶真递系性,并且讨论了汉语的对称构造和动态构造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言格 骈偶性 互文性 二二式 数字4 字等价 对称动态构造
原文传递
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国永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4-80,共7页
网络时代的现实人和虚拟人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交往关系是他们相互生成的根本。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关系与现实世界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有着本质差异 ,它可以超越一定的时空限制 ,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 网络时代的现实人和虚拟人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交往关系是他们相互生成的根本。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关系与现实世界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有着本质差异 ,它可以超越一定的时空限制 ,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弥合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主要是通过对网上文本的选择和解读而发生的 ,这种对话有利于促进网络教育主体的人格平等与共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方式 现实人 虚拟人 教育主体 交往方式 人格
下载PDF
身体美学:研究进展及其问题——美国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对话与论辩 被引量:42
20
作者 舒斯特曼 曾繁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1-28,共8页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 舒斯特曼认为,在古希腊和中国的传统中,美的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含有一种伦理的成分。身体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的一个拓展而不是解构。对康德和黑格尔的一些观念的扬弃并不等于放弃美学全部的传统和结构。身体美学更大的想法是,它比整个人更宽,包含了整个社会、整个环境,因为我们从来不能成为一个孤立的身体(body)。性经验不一定是对一件艺术品的经验,但符合最重要的审美经验概念的条件。曾繁仁等认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艺术化的生存、生存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对身体的关注或者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审美的情欲与色情之间应该是有界限的,色情与健康的情欲的区别在于作者的态度和艺术的表现,是为了表现情感还是有意宣扬某种生理欲望,以及作者对女性的态度是玩弄还是尊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它对文化和生活肩负着提升和评判责任,不应忽视这种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性审美经验 对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