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纳米线导电微滤膜的制备、性质表征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印霞棐 李秀芬 +2 位作者 华兆哲 任月萍 王新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29-3738,共10页
将适量铜纳米线(Cu-NWs)添加到常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Cu-NWs导电微滤膜,表征其过滤及导电性能,并将其置于膜生物反应器(MBR)中长期运行,研究其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污染行为,可为污水处理MBR系统的低成本稳定运... 将适量铜纳米线(Cu-NWs)添加到常规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备Cu-NWs导电微滤膜,表征其过滤及导电性能,并将其置于膜生物反应器(MBR)中长期运行,研究其污染物去除效果及膜污染行为,可为污水处理MBR系统的低成本稳定运行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添加适量基于铸膜液质量的Cu-NWs,所得微滤膜的膜通量为721.9L/(m^2·h),膜面接触角为57.9°,同时,其起始电势、欧姆内阻及活化内阻分别为315.0mV、2.4?和6.9?,均优于商用PVDF微滤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Cu-NWs在膜面活性层交织形成了良好的导电网络.将其制作成膜组件安装于MBR系统中,兼用作阴极,COD、氨氮、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5%、99.3%、76.3%和76.2%,高于对照MBR系统.连续运行146d,TMP始终低于25kPa,无需清洗膜组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表明,膜面污染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多糖,膜面EPS含量远低于商用PVDF膜.所制备新型Cu-NWs导电微滤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耐用性和抗污染性,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导电微滤膜 导电性能 抗污染性能
下载PDF
Ni/Cu双金属纳米线非模板法制备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虎 廖立 +2 位作者 黎明 谢克难 陈光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136-24139,共4页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制备出Ni纳米线,再以Ni纳米线为载体,利用Ni置换溶液中的Cu2+制备出Ni/Cu双金属纳米线,并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等表征。结果显示样品线性较好、尺寸均匀,约为200 nm,组成为Ni...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制备出Ni纳米线,再以Ni纳米线为载体,利用Ni置换溶液中的Cu2+制备出Ni/Cu双金属纳米线,并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等表征。结果显示样品线性较好、尺寸均匀,约为200 nm,组成为Ni单质和Cu单质,均为面心立方结构,其含量分别为62.34%与36.37%(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双金属纳米线 非模板法 制备
下载PDF
镍铜纳米线-氧化石墨烯复合磁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立 王薇菁 +2 位作者 赖雪飞 龙沁 谢克难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1年第8期57-59,共3页
相对于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效率较低和循环使用性能不佳,是限制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处理含硝基芳烃类的有机废水及工业生产对氨基苯酚等多相催化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高效且可循环使用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当务之急。采用磁场辅助-液相... 相对于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效率较低和循环使用性能不佳,是限制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处理含硝基芳烃类的有机废水及工业生产对氨基苯酚等多相催化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高效且可循环使用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当务之急。采用磁场辅助-液相还原-金属置换法,先在氧化石墨烯(GO)水溶胶体系中自组装制备氧化石墨烯与镍纳米线(Ni-NWs)的原位复合物Ni-NWs@GO,再利用原电池反应于液相条件下在前驱体Ni-NWs@GO的表面通过金属置换负载上活性金属铜(Cu),制备了一种磁性纳米催化剂镍铜纳米线-氧化石墨烯(Ni&Cu-NWs@GO),并以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为对氨基苯酚为反应模型考察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制备的Ni&Cu-NWs@GO复合材料平均直径约为90nm,平均长度大于2μm,比表面积为11.36m^(2)/g;将其用于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反应时,催化效率达到98.29%,质量反应速率常数为5.81mg-1·min-1,循环反应十圈后催化反应转化率超过82%,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参照催化剂(市售雷尼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铜纳米线:氧化石墨烯 磁性纳米催化剂 磁场辅助-液相还原-金属置换法 对硝基苯酚
下载PDF
Cu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岳永海 周晓亮 +2 位作者 王立华 韩晓东 张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5-180,共6页
采用购买的直径为40~50 nm的AAO模板,利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在AAO模板上制备了Cu纳米线。TEM观察发现,Cu纳米线的直径为(45±5)nm,与AAO模板的内孔直径一致。利用碳膜卷曲的方法,在JEOL 2010F型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对单根Cu纳米线... 采用购买的直径为40~50 nm的AAO模板,利用直流电沉积方法在AAO模板上制备了Cu纳米线。TEM观察发现,Cu纳米线的直径为(45±5)nm,与AAO模板的内孔直径一致。利用碳膜卷曲的方法,在JEOL 2010F型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中对单根Cu纳米线进行了原位弯曲变形实验。实验发现,存在于纳米线内部的孪晶界作为位错源向外发射位错,该尺寸纳米线的塑性行为主要是以偏位错主导的位错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O模板 cu纳米线 力学性能
下载PDF
CuNWs/PBS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构建及对OPs的检测
5
作者 汤世文 初红涛 《高师理科学刊》 2024年第7期62-66,共5页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直径均一、高长径比的铜纳米线(Cu NWs)和多孔碳球(PCBs),利用透射电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了直径均一、高长径比的铜纳米线(Cu NWs)和多孔碳球(PCBs),利用透射电镜(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滴涂法将其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铜纳米线直径为5~10 nm,具有高长径比,所制传感器对K_(3)[Fe(CN)_(6)]探针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并将其应用于对甲基对硫磷(MP)的检测中,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最佳条件下,氧化峰电流和甲基对硫磷的质量浓度在0.1~5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 mg·L^(-1).此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灵敏度高、良好的线性范围等优点,期望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多孔碳球 电化学传感器 甲基对硫磷
下载PDF
Semi-transparent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all-copper nanowire electrodes 被引量:4
6
作者 Haitao Zhai Yang Li +4 位作者 Liwei Chen Xiao Wang Liangjing Shi Ranran Wang Jing Su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956-1966,共11页
Transparent electrodes based on copper nanowires (Cu NW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advantages including high optical transmittance, good conductivity,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flexibility.... Transparent electrodes based on copper nanowires (Cu NW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advantages including high optical transmittance, good conductivity, and excellent mechanical flexibility. However, low-cost, high-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lar cells with all-Cu NW electrodes have not been realized until now. Herein, top and bottom transparent electrodes based on Cu NWs with low surface roughness and homogeneous conductivity are fabricated. Then, semi-transparent polymer solar cells (PSCs) with the inverted structure of polyacrylate/Cu NWs/poly(3,4- ethylenedioxythiophene):poly(styrenesulfonate) (PEDOT:PSS) (PH1000)/Y-TiO2/ poly(3-hexylthiophene):[6,6]-phenyl-C61-butyric acid 3,4,5-tris(octyloxy)benzyl/ PEDOT:PSS (4083)/Cu NWs/polyimide/polydimethylsiloxane are constructed; these could absorb light from both sides with a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reaching 1.97% and 1.85%. Furthermore, the PSCs show an average transmittance of 42% in the visible region, which renders them suitable for some specialized applications such as power-generating windows and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 and noble metal-free PSCs could pave new pathways for fabricating cost-effective semi-transparent P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nanowires transparent electrode semi-transparent polymer solar ceils LAMINATION
原文传递
Cu纳米线的工艺优化及其可控制备研究
7
作者 徐国腾 黄棣华 +2 位作者 毛冰龙 朱一明 张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3-1046,1056,共5页
以氯化铜为铜源,葡萄糖为还原剂,十六胺和十八胺为封端剂,通过水热还原技术制备Cu纳米线,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配比和封端剂摩尔比对Cu纳米线形貌(长径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还原剂配比0.5,封端剂摩尔比0.4/0.8,... 以氯化铜为铜源,葡萄糖为还原剂,十六胺和十八胺为封端剂,通过水热还原技术制备Cu纳米线,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配比和封端剂摩尔比对Cu纳米线形貌(长径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还原剂配比0.5,封端剂摩尔比0.4/0.8,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 h。产物清洗方式为沉降-分层-热液洗涤。在全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的Cu纳米线平均长径比>95,线径均值为26 nm,纳米线占比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线 制备 工艺优化 形貌调控
下载PDF
Cu纳米线弛豫结构和电子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杜秀娟 张建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广义梯度近似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原理投影缀加波赝势方法,研究了横截面为3×3、5×5、7×7、9×9和11×11原子层Cu纳米线的弛豫结构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5种尺寸纳米线的弛豫结构仍然有四重对称性.... 在广义梯度近似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原理投影缀加波赝势方法,研究了横截面为3×3、5×5、7×7、9×9和11×11原子层Cu纳米线的弛豫结构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5种尺寸纳米线的弛豫结构仍然有四重对称性.纳米线表面外近邻原子的消失一方面使表面原子间以及表面原子与它们的第一近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另一方面使表面原子的大多数电子位于占据态的高能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线 弛豫 电子性质 第一原理
下载PDF
不同晶向Cu纳米线结构和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3
9
作者 马良财 张建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3,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100]、[110]和[111]3个低指数晶向不同尺寸Cu纳米线的弛豫结构和电子特性。由于配位数的减少,纳米线表面原子向内收缩且角部区域内的原子弛豫量较大,即存在着"倒棱"...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100]、[110]和[111]3个低指数晶向不同尺寸Cu纳米线的弛豫结构和电子特性。由于配位数的减少,纳米线表面原子向内收缩且角部区域内的原子弛豫量较大,即存在着"倒棱"现象。纳米线的结合能随着其线径的增加而增加,[110]晶向六边形结构的Cu纳米线最稳定,这与在实验中最容易形成该晶向纳米线的结果一致。纳米线表面原子与其最近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因此相对于体相Cu晶体,纳米线的力学性能得以提高。所有Cu纳米线都具有金属性,且其量子电导随着线径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线 弛豫结构 电子性质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铜纳米线的合成、优化及其透明电极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晓 王冉冉 +1 位作者 施良晶 孙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9,共11页
随着光伏产业、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于透明导电材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传统的透明导电材料氧化铟锡(ITO)面临着资源不足、脆性大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铜纳米线透明电极导电性好、成本低、柔性好,是一种有潜力的新一代透明导... 随着光伏产业、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市场对于透明导电材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传统的透明导电材料氧化铟锡(ITO)面临着资源不足、脆性大的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铜纳米线透明电极导电性好、成本低、柔性好,是一种有潜力的新一代透明导电材料。近年来,铜纳米线的合成及其在透明导电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取得显著的进展。本文从铜纳米线的合成方法、合成机理,铜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后处理手段,铜纳米线透明电极在光伏器件、电加热元件、柔性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铜纳米线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透明电极 可控合成 后处理 光伏器件 电加热元件 柔性可穿戴 综述
下载PDF
铜金属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图案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迪 佘希林 +2 位作者 宋国君 孙峋 刘曦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2-44,共3页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孔径为200 nm的阳极氧化铝膜AAO模板中成功制备了Cu金属纳米线阵列、结合紫外线光刻法组装了图案化铜纳米线阵列。电化学沉积法可通过控制沉积时间来获得具有不同长径比的铜纳米线阵列;图案化的纳米线排列规整,高度有... 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孔径为200 nm的阳极氧化铝膜AAO模板中成功制备了Cu金属纳米线阵列、结合紫外线光刻法组装了图案化铜纳米线阵列。电化学沉积法可通过控制沉积时间来获得具有不同长径比的铜纳米线阵列;图案化的纳米线排列规整,高度有序;且纳米线组成的形状与掩膜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电化学沉积法 图案化 AAO
下载PDF
铜纳米线填充氮化硼纳米管结构和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良财 张建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4,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线径锯齿型氮化硼纳米管包裹五边形Cu纳米线复合系统的结构和电子特性。复合系统的圆筒状结构在弛豫后保持不变。计算结果表明,管-线间距约为0.34nm的CuNW@(14,0)复合系统的结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线径锯齿型氮化硼纳米管包裹五边形Cu纳米线复合系统的结构和电子特性。复合系统的圆筒状结构在弛豫后保持不变。计算结果表明,管-线间距约为0.34nm的CuNW@(14,0)复合系统的结构最稳定,且在费米能级附近处的能带结构为内部Cu纳米线和外部BN纳米管能带的叠加,同时Cu纳米线填充前后的量子电导不变。电荷密度分析表明,CuNW@(14,0)复合系统中传导电子仅分布在内部Cu纳米线区域,外部氮化硼纳米管相当于绝缘电缆壳。因此,该类型的纳米线缆复合系统有望应用于要求稳定传输电荷的纳机电系统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线 氮化硼纳米管 弛豫结构 电子性质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Cu纳米线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育新 黄明 +1 位作者 董萌 郝晓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56-1766,共11页
综述了Cu纳米线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系统介绍了气相沉积法、模板法、反向胶束法、电场驱动自组装以及液相还原法制备Cu纳米线的原理和特点,比较了不同方法在Cu纳米线制备中的优缺点,并探讨了Cu纳米线在催化、光学、电学和力学方面的潜... 综述了Cu纳米线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系统介绍了气相沉积法、模板法、反向胶束法、电场驱动自组装以及液相还原法制备Cu纳米线的原理和特点,比较了不同方法在Cu纳米线制备中的优缺点,并探讨了Cu纳米线在催化、光学、电学和力学方面的潜在应用,最后展望了Cu纳米线在光催化、微电子器件及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cu纳米线 制备 应用
下载PDF
Detwinning-induced reduction in ductility of twinned copper nanowires 被引量:2
14
作者 ZHANG JunJie XU FangDa +1 位作者 YAN YongDa SUN T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684-688,共5页
Detwinning is a uniqu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twinned metals with twin lamellae thickness down to a few nanometers.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etwinning mechanism on the tensile ductility of twinn... Detwinning is a uniqu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twinned metals with twin lamellae thickness down to a few nanometers.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etwinning mechanism on the tensile ductility of twinned Cu nanowires containing high density of parallel twin boundaries by mean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ure strain of twinned Cu nanowires ha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twin boundary spacing,resulting from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eformation modes.Particularly for the twinned Cu nanowires containing the thinnest twin lamellaes,the dominant detwinning mechanism leads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tensile ductility.It is found that detwinning originates from twin boundary migration,which is a result of the glide of lattice partial dislocations on the twin planes.This work advances ou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win boundary-relat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winned metallic nanowi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线 孪晶界 延展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诱导 变形机制 片层厚度
原文传递
液相还原法制备铜纳米线及其在透明电极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琦金 沈文锋 宋伟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1,共6页
综述了液相还原法制备铜纳米线及包覆有其他物质的铜纳米线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通过与其他透明电极的比较,探讨了铜纳米线在透明电极方面的潜在应用优势,总结了铜纳米线在透明电极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铜纳米线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液相还原法 铜纳米线 透明电极
下载PDF
The Self-Assembling Growth of Copper Nanowires for Transparent Electrodes
16
作者 WU Junqing HUANG Fuzh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9年第1期145-149,共5页
Long(15-40 μm), thin(diameter of 20 ± 5 nm), and well-dispersed CuNWs Cu nanowires were prepared. The high-resolution TEM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the CuNWs were single-crystalline. To ... Long(15-40 μm), thin(diameter of 20 ± 5 nm), and well-dispersed CuNWs Cu nanowires were prepared. The high-resolution TEM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the CuNWs were single-crystalline. To investigate the growth mechanism, we examin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se CuNWs at different reaction time.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NWs were actually formed through the self-assembling of Cu nanoparticles along the [110] direction. Th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fabricated using the CuNWs achieved a high transparency of 76 % at 31±5 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nanowires GROWTH mechanism SELF-ASSEMBLING TRANSPARENT ELECTRODES
下载PDF
Cu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世良 刘新利 +4 位作者 张泉 喻博闻 涂敏 王超 贺跃辉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2010年第4期305-310,共6页
Cu纳米线作为金属纳米线中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未来的微-纳电子器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为实验研究某些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可为电导量子化和尺寸效应等提供理想的模型系统。该文系统地阐述Cu纳米线的合成方法(包括模... Cu纳米线作为金属纳米线中的典型代表,一方面在未来的微-纳电子器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为实验研究某些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可为电导量子化和尺寸效应等提供理想的模型系统。该文系统地阐述Cu纳米线的合成方法(包括模板辅助法,直接气相沉积法,外场诱导法等)和性能(电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Cu纳米线在实际应用中将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纳米线 合成 性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维Cu-Au纳米异质结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标 居乐乐 +1 位作者 沈秋平 刘爱萍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以铜纳米线(CuNWs)为牺牲模板,通过改进的置换反应并结合柯肯达尔效应制备一系列一维Cu-Au纳米异质结构,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探究产物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组成。与采用硬模板法制备的一维金属纳米... 以铜纳米线(CuNWs)为牺牲模板,通过改进的置换反应并结合柯肯达尔效应制备一系列一维Cu-Au纳米异质结构,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探究产物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及组成。与采用硬模板法制备的一维金属纳米异质结构相比,该方法仅仅通过改变反应物中铜与金的摩尔比就能获得不同形貌的一维铜基纳米异质结构。此外,将这些纳米异质结构材料作为催化剂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其催化性能优于单纯的Cu NWs催化剂。其中多孔Cu-Au纳米管由于其特殊的空心多孔结构与组分协同作用,表现出最优异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线 一维纳米异质结构 牺牲模板 催化性能
下载PDF
铜纳米线复合有机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9
作者 谷艺峰 《安徽化工》 CAS 2021年第6期94-99,共6页
采用乙二醇和水形成二元溶剂体系,并通过聚乙烯醇与十水合四硼酸钠之间产生动态交联作用赋予凝胶耐低温和自修复的功能,在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网络中引入铜纳米线,合成铜纳米线复合有机水凝胶。其在-40℃下储存5 h依旧保持良好的机械... 采用乙二醇和水形成二元溶剂体系,并通过聚乙烯醇与十水合四硼酸钠之间产生动态交联作用赋予凝胶耐低温和自修复的功能,在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网络中引入铜纳米线,合成铜纳米线复合有机水凝胶。其在-40℃下储存5 h依旧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基于聚乙烯醇的羟基与四羟基硼酸根离子之间的动态硼酸酯键,凝胶有着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其愈合效率可达93%。凝胶的拉伸应变可达15倍,拉伸应力为1.9 MPa,且在500%的宽应变范围内保持优异的电机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温 自修复 动态交联 铜纳米线
下载PDF
Photo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to methanol over a photosystem Ⅱ-enhanced Cu foam/Si-nanowire system 被引量:5
20
作者 Zichao Lian Donglai Pan +3 位作者 Wenchao Wang Dieqing Zhang Guisheng Li Hexing L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A solar-light double illumination photoelectrocatalytic cell(SLDIPEC) was fabricated for autonomous CO2 reduction and O2 evolution with the aid of photosystem II(PS-II, an efficient light-driven water-oxidized enzy... A solar-light double illumination photoelectrocatalytic cell(SLDIPEC) was fabricated for autonomous CO2 reduction and O2 evolution with the aid of photosystem II(PS-II, an efficient light-driven water-oxidized enzyme from nature) and utilized in a photoanode solution. The proposed SLPEC system was composed of Cu foam as the photoanode and p-Si nanowires(Si-NW) as the photocathode. Under solar irradiation, it exhibited a super-photo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CO2 conversion to methanol, with a high evolution rate(41.94 mmol/hr), owing to fast electron transfer from PS-II to Cu foam.Electrons were subsequently trapped by Si-NW through an external circuit via bias voltage(0.5 V), and a suitable conduction band potential of Si(-0.6 e V) allowed CO2 to be easily reduced to CH3 OH at the photocathode. The constructed Z-scheme between Cu foam and Si-NW can allow the SLDIPEC system to reduce CO2(8.03 mmol/hr) in the absence of bias voltage. This approach makes full use of the energy band mismatch of the photoanode and photocathode to design a highly efficient device for solv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roducing clean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Photosystem cu foam Si-nanowir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