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3
1
作者 张静雅 曹煌 +4 位作者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3-539,共7页
对中药五味中甘味的中医药内涵、甘味药的基原、甘味药在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分布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甘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甘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甘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 对中药五味中甘味的中医药内涵、甘味药的基原、甘味药在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分布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甘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甘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甘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味药 药性理论 味觉受体 味觉表征 物质基础 临床配伍
原文传递
中药苦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被引量:115
2
作者 张静雅 曹煌 +4 位作者 许浚 韩彦琪 龚苏晓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 对中药五味中苦味的中医药内涵,苦味药的来源及药用部位,苦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及化学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在苦味表征中的运用,同时提出基于系统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的苦味药物质基础拆分及化学表征思路。探讨苦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为苦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药 药性理论 仿生技术 物质表征 物质基础 临床配伍
原文传递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被引量:99
3
作者 孙玉平 张铁军 +4 位作者 曹煌 许浚 龚苏晓 陈常青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5-790,共6页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 对中药五味中辛味的中医内涵、辛味中药的来源、辛味与药性理论的关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仿生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提出辛味在味觉和嗅觉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表征研究思路。最后,对辛味药性理论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味药 药性理论 物质表征 临床配伍 仿生技术
原文传递
中药酸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4
作者 曹煌 张静雅 +3 位作者 龚苏晓 许浚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3617-3622,共6页
对中药五味中"酸"味的概念、功效内涵、来源以及与药性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纳。阐述应用电子舌仿生技术及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酸味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模式,提出酸味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酸味中药... 对中药五味中"酸"味的概念、功效内涵、来源以及与药性理论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归纳。阐述应用电子舌仿生技术及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酸味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模式,提出酸味的表征方式及其物质基础拆分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酸味中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规律,为酸味药性的表达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味中药 中药药性理论 仿生技术 物质基础 临证配伍
原文传递
川芎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培 赵林华 +1 位作者 张海宇 邸莎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3期309-312,共4页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川芎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10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川芎最佳剂量。如川芎发挥活血行气功效,治疗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脑卒中、痿证、高血压等,为3~100 g;祛风止痛,治...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川芎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100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川芎最佳剂量。如川芎发挥活血行气功效,治疗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脑卒中、痿证、高血压等,为3~100 g;祛风止痛,治疗感冒、头痛、眩晕等,为5~6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行气常配伍当归、红花、柴胡等,祛风止痛常配伍天麻、白芷、葛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临床应用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水蛭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被引量:32
6
作者 沈仕伟 邸莎 +2 位作者 韦宇 赵林华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水蛭的特点如下。1)若打粉吞服,药量为0.3~10 g;若煎服,药量为1~36 g。2)剂量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及治疗的疾病也有所差异。如治疗脑梗死、老年痴呆症1~36 g,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头痛、动脉粥样硬化1... 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水蛭的特点如下。1)若打粉吞服,药量为0.3~10 g;若煎服,药量为1~36 g。2)剂量不同所发挥的作用及治疗的疾病也有所差异。如治疗脑梗死、老年痴呆症1~36 g,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头痛、动脉粥样硬化1~9 g,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肾病、肝硬化等0.3~10 g研末吞服。3)配伍相应的中药发挥不同的功效。破血逐瘀配伍虻虫、桃仁、大黄,活血化瘀配伍当归、川芎、赤芍,活血通络、逐瘀消癥配伍三七粉、莪术、大黄、黄芪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 临床应用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赤芍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新苗 邸莎 +2 位作者 王青 吴浩然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8期1017-1020,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赤芍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25~30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赤芍最佳用量,如赤芍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时治疗重度黄疸肝病、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为60~300 g;清肝泻火治疗眩...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赤芍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范围为0.925~30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赤芍最佳用量,如赤芍凉血活血、利胆退黄时治疗重度黄疸肝病、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为60~300 g;清肝泻火治疗眩晕、胃痛、小儿咳嗽、月经不调,为0.925~3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配伍,如凉血活血、利胆退黄常配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清肝泻火常配伍龙骨、陈皮、白芍、黄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芍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中药咸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静雅 曹煌 +4 位作者 龚苏晓 许浚 韩彦琪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797-2802,共6页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 对中药五味中咸味的中医药内涵、咸味药基原的分布特征以及咸味与四气、归经等药性理论的关联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咸味味觉受体、味觉表达及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概述了咸味药物配伍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咸味药性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味药 药性表达 仿生技术 味觉表征 物质基础 临证配伍
原文传递
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对临床11种致病菌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玉婕 王长福 +2 位作者 齐彦 贾博宇 陈德欣 《中医药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
目的:在确定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的基础上,探讨金银花、连翘及二者配伍后对临床常见的11种致病菌的作用。方法:将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 目的:在确定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的基础上,探讨金银花、连翘及二者配伍后对临床常见的11种致病菌的作用。方法:将金银花、连翘及其配伍后抗多药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DR-MRSA)的最优活性组分,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金银花、连翘配伍使用后对11种菌均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其作用优于单味药和双黄连粉针剂。结论:金银花、连翘配伍不仅对MDR-MRSA具有抗菌作用,对临床分离的11种致病菌依然具有抗菌作用,可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用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致病菌 MDR-MRSA 金银花 连翘 配伍
下载PDF
茯苓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26
10
作者 兰雨泽 朱向东 +2 位作者 白雅黎 樊俐慧 宋宁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6期737-740,共4页
通过搜集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茯苓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150g范围之内。2)临床运用茯苓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茯苓最佳剂量,如茯苓小剂量健脾渗湿、化痰止泻,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 通过搜集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茯苓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150g范围之内。2)临床运用茯苓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茯苓最佳剂量,如茯苓小剂量健脾渗湿、化痰止泻,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症、泄泻等),临床用量多为3~30 g;中剂量利水行气、宁心安神,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失眠、抑郁症、癫痫等),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等),皮肤病(如顽固性湿疹、胆碱性荨麻疹等),临床用量多为10~90 g;大剂量利水消肿、和胃止呕,用于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恶性心包积液、高血压病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脂症、类风湿关节炎等)临床用量多为10~150 g。3)为发挥茯苓最佳功效,临床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利水渗湿常配伍泽泻、白术等;宁心安神常配伍酸枣仁、知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临床应用 量效关系 配伍
下载PDF
丹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潘韦韦 金美英 +3 位作者 崔振海 刘向荣 王美玲 朴春丽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6期722-725,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丹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0~37.3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丹参最佳剂量,如丹参发挥祛瘀止痛功效时,常治疗血瘀心痛、瘀血头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病、肝硬化、肾...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丹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10~37.3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丹参最佳剂量,如丹参发挥祛瘀止痛功效时,常治疗血瘀心痛、瘀血头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病、肝硬化、肾病,为10~37.3 g;发挥活血调经功效时,常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产后瘀滞疼痛,为12~30 g;发挥凉血消痈功效时,常治疗乳痈、痤疮、痈疮,为15~30 g;发挥除烦安神功效时,常治疗失眠,为10~15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祛瘀止痛常配伍三七、乳香、没药;活血调经常配伍黄芪、当归;凉血消痈常配伍金银花、桑白皮;除烦安神常配伍郁金、酸枣仁、远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临床应用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山茱萸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邸莎 杨映映 +1 位作者 赵林华 韩林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12期1454-1457,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山茱萸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6~74.6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肝肾阴精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月经过多、慢性肾炎等内分泌、妇科、肾脏疾病,为6~74.6 g;补气养阴活血治...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山茱萸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6~74.6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肝肾阴精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月经过多、慢性肾炎等内分泌、妇科、肾脏疾病,为6~74.6 g;补气养阴活血治疗银屑病、痤疮等皮肤病、甲状腺疾病,为9~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肝肾阴精常配伍地黄、黄芪、枸杞;温补脾肾常配伍肉桂、淫羊藿、地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吴茱萸的临床配伍及其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3
作者 马桂玲 曹兰秀 《四川中医》 2019年第8期186-189,共4页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药,且药物成分比较复杂,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本文将通过对近期文献的整理研究,来收集吴茱萸的药性和传统中医临床配伍疗效,以及吴茱萸的实验药理研究情况资料,吴茱萸临床配伍及其现代药理研究进展情况作一总结。
关键词 吴茱萸 临床配伍 药理研究
下载PDF
当归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高立霞 潘韦韦 +2 位作者 金美英 王美玲 朴春丽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8期1013-1016,1020,共5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当归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41. 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治疗妇科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系疾病、皮肤病、风湿性疾病等,为6~41....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当归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为6~41. 4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治疗妇科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系疾病、皮肤病、风湿性疾病等,为6~41.4 g;养血行血、温通经脉时,治疗腹痛、头痛、关节痛、周围血管病、痛风、产后痹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为9~41.4 g;养血润肠通便时,治疗便秘,为9~15 g;降逆止咳时,治疗感冒,为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血行血、调经止痛时常配伍白芍、黄芪、桃仁;养血行血、温通经脉常配伍桂枝、羌活;养血润肠通便常配伍肉苁蓉、何首乌;降逆止咳常配伍桔梗、杏仁、紫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陈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邸莎 马媛媛 赵林华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6期733-736,共4页
通过搜集整理现代医家临床经验,得出陈皮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为5~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取最佳用量及配伍,如陈皮理气燥湿化痰时配伍半夏、杏仁、柴胡、茯苓等,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哮喘、冠心病、心力衰竭、呃逆、胃痛等呼吸、... 通过搜集整理现代医家临床经验,得出陈皮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为5~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取最佳用量及配伍,如陈皮理气燥湿化痰时配伍半夏、杏仁、柴胡、茯苓等,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哮喘、冠心病、心力衰竭、呃逆、胃痛等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6~15 g;理气健脾时配伍砂仁、青皮、柴胡、白术等,治疗哮喘发作期、泄泻、胃痛、顽固性呃逆、高血压病、内伤发热等,为5~2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现代医家 临床经验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牡蛎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宋斌 赵林华 +1 位作者 邸莎 韦宇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2期1590-1593,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量效 临床经验 配伍
下载PDF
五味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邵建柱 张婧 +1 位作者 郭杏林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2期162-164,168,共4页
通过搜集中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应用,得出五味子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2~30 g。2)治疗不同疾病,其用量不同,发挥的功效亦不同,如敛肺止咳常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为6~15 g;益气生津常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席汉氏综合征... 通过搜集中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应用,得出五味子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2~30 g。2)治疗不同疾病,其用量不同,发挥的功效亦不同,如敛肺止咳常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为6~15 g;益气生津常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席汉氏综合征等,为15~30 g;补肾宁心常治疗失眠、闭经、滑精遗精、尿频等,为15~20 g。3)根据疾病、证候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敛肺止咳常配伍麻黄、半夏、干姜等;补肾宁心常配伍熟地黄、芍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临床应用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黄柏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唐爽 李修洋 邸莎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8期1008-1012,共5页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黄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3~4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柏最佳剂量,如黄柏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时,治疗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代谢性、传染性、泌尿系统...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黄柏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3~45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黄柏最佳剂量,如黄柏发挥清热泻火解毒功效时,治疗高血压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等代谢性、传染性、泌尿系统疾病,为6~30 g;发挥滋肾降火功效时,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疾病,少精、阳痿、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燥湿功效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银屑病、疱疹、尖锐湿疣等皮肤黏膜疾病,口服剂量为3~20 g,外用剂量为9~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大黄、黄连、栀子;滋肾降火常配伍芍药、仙灵脾、知母、五味子;清热燥湿常配伍枳壳、苍术、萆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 临床应用 用量 配伍
下载PDF
白鲜皮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讨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莉莉 温志歌 +1 位作者 于同月 韩林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2期252-255,共4页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白鲜皮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多为5~30 g,常用量为5~10 g,丸、散剂用量为0.508~7.080 g,外用剂量为15~100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清热燥湿止痒治疗皮肤科疾病(湿疹、荨麻疹等),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508~7.080 g,外用为15~100 g;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疗免疫相关疾病(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用量为5~15 g;祛风燥湿治疗带下病,为15 g;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治疗肝炎,为10 g。为发挥其最佳功效,常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燥湿止痒常配伍徐长卿、地肤子、苦参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常配伍徐长卿、玄参、连翘等;祛风燥湿常配伍白芷、蛇床子;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常配伍茵陈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鲜皮 量效关系 临床应用 配伍
下载PDF
半夏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天铬 赵林华 +1 位作者 邸莎 仝小林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1448-1451,共4页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半夏具有以下特点。1)经方及历代经典方剂之中半夏用量范围为0.19~268 g,现代医家运用半夏用量范围为6~60 g。2)根据具体疾病、证型、症状确定半夏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半夏燥湿化痰行气,配伍茯苓、泽泻...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半夏具有以下特点。1)经方及历代经典方剂之中半夏用量范围为0.19~268 g,现代医家运用半夏用量范围为6~60 g。2)根据具体疾病、证型、症状确定半夏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半夏燥湿化痰行气,配伍茯苓、泽泻、陈皮、黄连、瓜蒌等,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痛经、不孕、冠心病等内分泌、妇科、心血管疾病,用量为6~30 g;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配伍竹茹、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肿瘤、甲状腺结节等,用量为9~45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临床应用 量效研究 配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