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欲望化他者与言说自我——清末民初拜伦形象本土化中的译者主体身份检视 被引量:17
1
作者 屠国元 李静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24,128,共6页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语境中,经由《哀希腊》的翻译,梁启超、马君武、胡适把他们的社会理想投放在拜伦的身上,归化了他者拜伦,中国化的拜伦被如愿以偿地建构起来,逐渐成为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集体想像物",因而具备了某种标本的意...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语境中,经由《哀希腊》的翻译,梁启超、马君武、胡适把他们的社会理想投放在拜伦的身上,归化了他者拜伦,中国化的拜伦被如愿以偿地建构起来,逐渐成为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集体想像物",因而具备了某种标本的意义,获得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转化为民族救亡的符号资本。"他者"拜伦形象的塑造,书写了译者的民族救亡功利话语,张扬了译者的主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学 拜伦 他者形象 《哀希腊》 译介 译者主体身份 本土化
原文传递
两种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手术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秀青 李兰娇 周希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比较Byron Smith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治疗老年性退行性下睑外翻的手术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38例(52只眼)老年性中重度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20例(28只眼)行Byron Smith术;2组18例(24只眼)行外侧睑... 目的比较Byron Smith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治疗老年性退行性下睑外翻的手术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38例(52只眼)老年性中重度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20例(28只眼)行Byron Smith术;2组18例(24只眼)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至1年,观察比较矫正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8例52只眼下睑外翻全部矫正,睫毛生长方向正常,结膜充血、肥厚、溢泪症状消失。1组术后睑缘紧密贴附眼球者25只眼,睑球结膜炎症消退,轻度睑球分离者3只眼;睑缘平滑26只眼,睑缘切迹2只眼。2组下睑缘紧贴眼球者20只眼,均无睑球分离,睑缘平滑;其中10只眼早期睑裂变小,术后6个月睑裂大小恢复。结论Byron Smith术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均可有效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其中Byron Smith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对轻中度睑外翻有明显的矫正效果,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操作相对复杂,但矫正力度较大,对中重度下睑外翻有更确切地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外翻 byron Smith术 外侧睑板条固定术
原文传递
老年性下睑外翻手术治疗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月芝 周畅达 +1 位作者 张立友 赵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12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下睑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32只眼)老年性下睑外翻患者根据下睑外翻程度和部位不同,分别行下泪点外翻矫正术和Byron Smith术。下泪点外翻6只眼行下泪点外翻矫正术,中重度下睑外翻26只眼行Byro... 目的探讨老年性下睑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32只眼)老年性下睑外翻患者根据下睑外翻程度和部位不同,分别行下泪点外翻矫正术和Byron Smith术。下泪点外翻6只眼行下泪点外翻矫正术,中重度下睑外翻26只眼行Byron Smith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至3年。结果下泪点外翻6只眼全部矫正。中重度下睑外翻中24只眼位置正常,睑缘紧密贴附眼球,睑球结膜炎症消退,溢泪症状消失。2只眼向上注视时轻度睑球分离。结论下泪点外翻矫正术和Byron Smith术治疗老年性下泪点外翻和中重度下睑外翻疗效可靠,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外翻 下泪点外翻矫正术 byron Smith术
下载PDF
拜伦的女性观 被引量:7
4
作者 彭江浩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1-64,共4页
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不少关于女性的评论,他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渴望女性的精神慰籍,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轻视嘲笑女性,本质上仍然是父权意识形态的“... 英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不少关于女性的评论,他既洞察和同情妇女的苦难,对妇女受到男性自我中心的歧视而被排挤到边缘的命运有一定理解,渴望女性的精神慰籍,同时又对她们抱有很深的偏见,轻视嘲笑女性,本质上仍然是父权意识形态的“厌女”传统的继承者。拜伦女性观的形成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周围的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女性观 “阿尼玛”原型 菲勒斯中心
下载PDF
《哀希腊》与救中国——从翻译的角度看中国知识分子对拜伦的想象 被引量:6
5
作者 潘艳慧 陈晓霞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q...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知识分子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译介不断。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在他们笔下拜伦是"革命"和"英雄"的代称;苏曼殊所推崇的是作为"现代""个人"的拜伦,在他眼里拜伦成为其自身志向和情感的投射;而鲁迅对拜伦的译介除了凸显其"英雄"气概,还着意发掘其"叛逆"和"孤独"的精神气质。这些拜伦形象虽然和真实的拜伦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拜伦的主流想象。它们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英雄梦"一起书写了历史紧要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和精神品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哀希腊》 翻译 想象
下载PDF
“例外”的“浪漫”如何可能——论拜伦诗剧创作中的“历史想象力”
6
作者 倪正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历史想象力是拜伦诗剧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想象力。它表现在拜伦诗剧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对历史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贯穿其中的对作品所涉及主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揭示等方面。为此,拜伦个性鲜明地运用了“预言诗体”和... 历史想象力是拜伦诗剧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想象力。它表现在拜伦诗剧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对历史场景的描写、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以及贯穿其中的对作品所涉及主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艺术揭示等方面。为此,拜伦个性鲜明地运用了“预言诗体”和相关联的“预言体调子”,还借助了当时科学技术元素的一臂之力。历史想象力更好地实现了诗人塑造人物、还原现场、表现主题的创作目的,极大呈现了他的气质修养,释放了他的审美趣味,并创造出引领时尚的独特诗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诗剧 历史想象力
下载PDF
拜伦《审判的幻景》中的撒旦主义和意识形态
7
作者 刘庆松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拜伦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是对骚塞的《审判的幻景》的回击。骚塞污蔑拜伦是撒旦派成员,拜伦以毒攻毒,把撒旦当作一个政治传声筒来嘲讽骚塞所维护的主导意识形态。作品反映出独具特色的撒旦主义观。本文探究《审判的幻景》与撒旦... 拜伦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景》是对骚塞的《审判的幻景》的回击。骚塞污蔑拜伦是撒旦派成员,拜伦以毒攻毒,把撒旦当作一个政治传声筒来嘲讽骚塞所维护的主导意识形态。作品反映出独具特色的撒旦主义观。本文探究《审判的幻景》与撒旦主义所依托的欧洲和英国文学谱系、撒旦主义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关联,以及撒旦主义对传统型撒旦的解构等论题。浪漫型撒旦是意识形态冲突中一个有力的政治工具和象征物;也是拜伦的人格面具,取代后者对统治集团所粉饰的意识形态幻象进行祛魅。撒旦主义弘扬弥尔顿的撒旦的反抗精神,但并没有无原则地神化撒旦,而传统型撒旦始终是浪漫派撒旦主义反抗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审判的幻景》 撒旦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道德底线与欲望诱惑:拜伦土耳其叙事诗中媚俗的女性书写
8
作者 蒋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在浪漫派时期,西方读者对东方书写的渴望达到了顶峰。空前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批书写东方的书籍,但这些盈利文学多因触碰了西方人的道德底线而饱受批评、销量不佳。拜伦则不然,他在创作土耳其叙事诗的过程中,将目标读者聚焦西方中上阶层... 在浪漫派时期,西方读者对东方书写的渴望达到了顶峰。空前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批书写东方的书籍,但这些盈利文学多因触碰了西方人的道德底线而饱受批评、销量不佳。拜伦则不然,他在创作土耳其叙事诗的过程中,将目标读者聚焦西方中上阶层的女性,通过对平衡术、白日梦、“甜媚俗”与“酸媚俗”等媚俗策略的巧妙使用,不仅逃脱了僭越道德底线之嫌,为西方女性提供了力比多的代偿性满足,也符合中产阶级女性的性别规范,满足了上流女性的猎奇心理,甚至还突出了西方女性的道德优越感,成功缔造了“拜伦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土耳其叙事诗 媚俗 女性书写
下载PDF
《唐璜》研究与拜伦其人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天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0-23,共4页
拜伦的叙事长诗《唐璜》在众多对唐璜故事的改编中因其个性化的塑造而独具个性。随之,紧密围绕拜伦个性而展开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研究诸如"道德与否"、"拜伦式英雄"和拜伦与不同作家创作比较研究... 拜伦的叙事长诗《唐璜》在众多对唐璜故事的改编中因其个性化的塑造而独具个性。随之,紧密围绕拜伦个性而展开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研究诸如"道德与否"、"拜伦式英雄"和拜伦与不同作家创作比较研究的梳理,可以充分展现拜伦其人远远高于创作之上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了他超出浪漫主义诗人"自由战士"的姿态,而且书写了一位超越时代与国家界限的诗坛神话人物的巨大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璜》 拜伦式英雄 Don 浪漫主义诗人 个性化 作家创作 叙事长诗 神话人物 国家界限 比较研究 自由 姿态 战士 展现 塑造 梳理 时代 诗坛 焦点 故事
下载PDF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公文 罗文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拜伦 翻译文学 文学想象
下载PDF
浪漫英雄的悲歌——论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静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8X期49-51,共3页
通过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生平和创作的分析,阐释了拜伦所创造的拜伦式英雄的精神实质,并分析了这一形象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拜伦 拜伦式英雄 精神实质
下载PDF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被引量:4
12
作者 戴从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3-67,共5页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民族独立 浪漫精神 撒旦精神
下载PDF
中重度老年性下睑外翻改良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青林 管伟 杨长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1期78-79,共2页
老年性下睑外翻表现为睑结膜干燥、充血、肥厚甚至角化,泪小点外翻而溢泪,由于泪液刺激造成眼睑皮肤粗糙,重度下睑外翻可导致眼睑闭合不全,角结膜暴露、干燥、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白斑、视力下降,甚至失明[1]。笔者采用Byron Sm... 老年性下睑外翻表现为睑结膜干燥、充血、肥厚甚至角化,泪小点外翻而溢泪,由于泪液刺激造成眼睑皮肤粗糙,重度下睑外翻可导致眼睑闭合不全,角结膜暴露、干燥、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白斑、视力下降,甚至失明[1]。笔者采用Byron Smith术矫正中重度老年性下睑外翻患者43例(48只眼),经观察随访1~3年,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8年3月—2012年3月本院眼科及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单位(丽水市莲都区人民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下睑外翻 byron Smith术
下载PDF
3种手术方式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辉 《安徽医学》 2016年第7期838-840,共3页
目的探索退行性下睑外翻的最佳手术矫正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东方医院集团眼科医院采用手术方法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13例患者(20只眼)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3例(4只眼)采用KuhntHelmbold术,B组5例(7只眼... 目的探索退行性下睑外翻的最佳手术矫正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东方医院集团眼科医院采用手术方法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13例患者(20只眼)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A组3例(4只眼)采用KuhntHelmbold术,B组5例(7只眼)采用Byron smith术,C组5例(9只眼)采用外侧睑板条固定术。观察比较3种手术方法的术后矫正效果、并发症以及眼睑外观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20只眼中15只眼下睑外翻完全矫正,其中A组1只眼,B组5只眼,C组9只眼。5只眼欠矫,其中A组欠矫3只眼(2只眼接受再次手术矫正),B组轻度欠矫2只眼,C组无欠矫。结论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明显优于Kuhnt-Helmbold术和Byron smith术,具有适应证广、矫正效果可靠、并发症少、舒适度高、术后美观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外翻 Kuhnt-Helmbold术 byron smith术 外侧睑板条固定术
下载PDF
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演变——以歌德笔下的欧福里翁-拜伦、波德莱尔与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几篇诗作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宏芹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7,共8页
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融化,坠海而死。后人将他阐释成各种形象,如追求爱与美的诗人与爱人,追求自由的英雄、革命者、反叛者与乌托邦主义者。在19世纪,有三位大诗人——拜伦、波德莱尔、斯特... 在古希腊神话里,伊卡洛斯由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飞得太高,翅膀被太阳融化,坠海而死。后人将他阐释成各种形象,如追求爱与美的诗人与爱人,追求自由的英雄、革命者、反叛者与乌托邦主义者。在19世纪,有三位大诗人——拜伦、波德莱尔、斯特凡·格奥尔格——续写了伊卡洛斯神话。献身希腊战场的英国诗人拜伦在歌德的《浮士德》里以欧福里翁的形象出现,是一个英雄伊卡洛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把追求美的现代诗人比作不幸坠落的伊卡洛斯,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则塑造了一个作为诗人-先知的伊卡洛斯,他是变革社会的精神领袖。格奥尔格对伊卡洛斯形象的塑造,成熟于他在伦敦漫游中与拜伦的神交、在巴黎参加马拉美主持的星期二聚会以及对波德莱尔诗歌的熟稔,这可视为一种"侨易"现象,同时也造就了格奥尔格的伊卡洛斯形象的独特性。身处不同时代、源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这三位诗人对伊卡洛斯的不同感悟与阐释,展现了伊卡洛斯形象在19世纪的一种"侨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卡洛斯 斯特凡·格奥尔格 歌德 拜伦 波德莱尔
下载PDF
近二十年中国“拜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宁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83-88,共6页
我国的拜伦研究从 2 0世纪初开始 ,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评论界对拜伦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拜伦的名著上 ,研究面还比较窄 ;二、从“音韵学”、“诗律学”的角度 ,研究拜... 我国的拜伦研究从 2 0世纪初开始 ,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评论界对拜伦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拜伦的名著上 ,研究面还比较窄 ;二、从“音韵学”、“诗律学”的角度 ,研究拜伦诗歌对英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几乎无人涉足 ;三、用现代“文艺创作心理学”、“叙事学”理论研究拜伦诗歌 ,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外文化交流在我们刚刚加入WTO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对拜伦、济慈、雪莱等英语语系的著名作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 品格 思想倾向 作品风格 创作动因 文学影响
下载PDF
Byron Smith术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对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矫正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2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Byron Smith术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对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31例(38只眼)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15例,18只眼)和B组(16例,20只眼)。A组行Byron Smith术,B组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Byron Smith术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对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31例(38只眼)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15例,18只眼)和B组(16例,20只眼)。A组行Byron Smith术,B组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术后18只眼下睑位置均恢复正常,1个月时检查18只眼睑缘平滑,6个月时检查睑缘切迹无明显变化,有1例患者表示切口疤痕明显。B组患者术后20只眼下睑位置均恢复正常,1周时检查8只眼存在眼睑紧绷不适感,1个月时检查眼睑紧绷不适感消失,无患者表示切口疤痕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yron Smith术和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均能有效矫正退行性下睑外翻,Byron Smith术比较适用于轻中度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外侧睑板条固定术可适用于各种程度退行性下睑外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yron Smith术 外侧睑板条固定术 退行性下睑外翻 矫正效果
下载PDF
屈原与拜伦:晚清革命诗声的情感底色
18
作者 姜荣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5,共10页
晚清革命诗声的情感基调是“悲”与“壮”的组合与变奏。这一创作现象的形成既是顺应时代需要的结果,也与晚清革命志士有意整合中西文学资源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尤以屈原与拜伦精神及其诗风的融合具有典型性,前者的伤心故国、矢志不渝与... 晚清革命诗声的情感基调是“悲”与“壮”的组合与变奏。这一创作现象的形成既是顺应时代需要的结果,也与晚清革命志士有意整合中西文学资源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尤以屈原与拜伦精神及其诗风的融合具有典型性,前者的伤心故国、矢志不渝与后者的忧郁气质、仗剑去国,与晚清革命志士自我形象塑造与情感抒发的现实需要深度契合,因而受到了他们的特别重视,并在创作实践中予以重塑与贯通,不仅唱出了时代的独特心声,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近代嬗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成因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索与揭示近代“诗界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拜伦 革命诗声 情感底色
下载PDF
轰鸣的无声:拜伦的悖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宏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借助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少侠哈罗尔德游记》第三篇的一个片断,探讨一处“借雷声以达意”的浪漫修辞手法,揭示雷电与“有字语言”之间的悖论关系以及这种手法背后的思想动机,并审视评论界有关浪漫诗风的评价。
关键词 拜伦 表意 雷电
下载PDF
抒情与伦理的限度——论王国维的拜伦形象建构及其诗学价值
20
作者 陈睿琦 《中国比较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4-96,共13页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因其热烈的情感与反叛精神,在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于梁启超、鲁迅等人对拜伦的赞美,王国维解构了作为英雄豪杰的拜伦形象,并对他持有审慎的态度。王国维的拜伦观既源于对叔本华思想的接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因其热烈的情感与反叛精神,在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于梁启超、鲁迅等人对拜伦的赞美,王国维解构了作为英雄豪杰的拜伦形象,并对他持有审慎的态度。王国维的拜伦观既源于对叔本华思想的接受,也与他自身的诗学体系与文化选择息息相关。王国维认为人的情感应受道德伦理的约束,抒情文学应当表现属于全人类所共有之感情;文学层面的天才必须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好的文学作品应当同时具备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从抒情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王国维对拜伦的译介,可以发现其形象建构背后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拜伦 主观诗人 无智之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