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3-18,共6页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 mL-1)中,大多数对褐...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I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 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 mL-1对褐稻虱的综合II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 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II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II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嗜食植物 次生化合物 褐稻虱 实验种群 控制作用
下载PDF
褐飞虱2009年秋季回迁的雷达监测及轨迹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2 位作者 程登发 韩二宾 孙京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56-1264,共9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研究其迁飞、扩散规律,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4月27日至10月1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兴安雷达站内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研究其迁飞、扩散规律,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4月27日至10月1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兴安雷达站内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对褐飞虱的迁飞过程进行长期观测,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及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虫器分别用来诱捕高空及地面的褐飞虱,对高空探照灯诱到的褐飞虱雌成虫随机挑选30头进行卵巢解剖,并结合大区环流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褐飞虱的秋季回迁过程和虫源。结果表明:褐飞虱秋季回迁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至10月7日,高峰日为10月1日,高峰日内雷达回波主要在600~1100m范围内聚集成层,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内褐飞虱的数量达到了13620头;卵巢发育级别以1~2级为主。轨迹分析显示:本次回迁的褐飞虱主要来自湖南衡阳和永州等地,随东北气流向广西柳州、南宁和崇左等方向迁飞。轨迹推断与褐飞虱实发虫情基本吻合,通过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确定了褐飞虱秋季回迁的高度,为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早期投入到预测预报的实践中奠定了基础,对我国褐飞虱早期预警体系的建立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 迁飞 回迁 轨迹分析
下载PDF
褐飞虱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肖英方 张存政 +1 位作者 顾正远 刘贤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76-179,共4页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元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 (P <0 0 5 ) ,总脂没有差异 ;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 ;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 (P <0 0 5 ) ,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 ,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能源物质 解毒酶 保护酶 水稻害虫
下载PDF
两个褐飞虱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的结构及调控海藻糖代谢功能 被引量:8
4
作者 於卫东 潘碧莹 +5 位作者 邱玲玉 黄镇 周泰 叶林 唐斌 王世贵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802-4812,共11页
【目的】海藻糖是昆虫中的主要血糖物质,在昆虫的发育及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其中,海藻糖转运蛋白(Tret)在将海藻糖从其生成组织(例如脂肪体)运输到其消耗组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两条T... 【目的】海藻糖是昆虫中的主要血糖物质,在昆虫的发育及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其中,海藻糖转运蛋白(Tret)在将海藻糖从其生成组织(例如脂肪体)运输到其消耗组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两条Tret1的序列结构,进一步抑制NlTret1的表达,探讨这两个NlTret1在褐飞虱体内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褐飞虱两条Tret1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蛋白结构以及与其他昆虫之间的同源性。采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将合成的外源dsRNA(double-stranded RNA)注射到实验室饲养褐飞虱种群体内,抑制其体内NlTret1的表达,分别在注射48 h后取材,抽取总RNA并用反转录试剂盒合成第一链cDNA,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dsNlTret1的干扰效果以及RNAi后褐飞虱体内海藻糖代谢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测定葡萄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lTret1-like X1和NlTret1-2 X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920和1578 bp,分别编码639和52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9.29和58.71 kD,等电点分别为8.32和8.36;NlTret1-like X1和NlTret1-2 X1的二级结构主要包含螺旋和卷曲;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它们均属于MFS家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昆虫的Tret1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褐飞虱与其他半翅目昆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注射dsGFP组相比,注射靶标基因的dsRNA后均能够显著沉默本基因的表达;褐飞虱体内糖原、葡萄糖在注射dsNlTret1-like X1和dsNlTret1-2 X1后,其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然而不同于注射dsNlTret1-2 X1组,在注射dsNlTret1-like X1后褐飞虱体内海藻糖含量极显著升高;干扰NlTret1-like X148 h后褐飞虱体内TPS1、TPS2、TRE1-1、TRE1-2和TRE2的表达均极显著下调;而干扰NlTret1-2 X148 h后褐飞虱体内TPS1、TPS2和TRE1-1的表达虽也极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海藻糖转运蛋白 结构 海藻糖代谢 RNA干扰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43紧密连锁KASP标记开发与验证 被引量:1
5
作者 邓钊 王凯 +3 位作者 杜波 祝莉莉 杨远柱 陈荣智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169-174,共6页
为促进Bph43基因在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水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在前期Bph43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将Bph43基因供体亲本IRGC 8678进行重测序,通过与日本晴参考基因组以及3000份水稻测序公共数据库资源进行SNP变异位点分析,设计开发出... 为促进Bph43基因在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水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在前期Bph43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将Bph43基因供体亲本IRGC 8678进行重测序,通过与日本晴参考基因组以及3000份水稻测序公共数据库资源进行SNP变异位点分析,设计开发出Bph43紧密连锁区间特异的KASP标记(K_11674982、K_11775428和K_11856768)。66份水稻自然群体及200份BC1F2代杂交后代的验证结果表明,开发的3个KASP标记是共显性标记,标记基因型分析结果与抗褐飞虱表型完全符合,能特异、准确地检测出水稻中是否含有Bph43基因。基于SNP位点开发的Bph43 KASP标记可用于发掘携带Bph43基因的新种质及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Bph43 KASP标记 抗褐飞虱育种
下载PDF
2006年安庆地区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余祖文 肖满开 +7 位作者 王俊 吴彩玲 何木兰 余夕辉 方向群 陈春秋 李明波 徐进才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3-887,共5页
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大发生的特点主要有:迁入虫量大、回迁峰次明显;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田间种群增长迅速,全市普遍重发,局部暴发;田块间虫口差异大。分析认为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初迁虫源奠定了大... 2006年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大发生的特点主要有:迁入虫量大、回迁峰次明显;短翅型成虫发生早、虫口高;田间种群增长迅速,全市普遍重发,局部暴发;田块间虫口差异大。分析认为导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丰富的初迁虫源奠定了大发生的基础;褐飞虱生物型变化,食料条件丰富;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生境2个方面为褐飞虱发生提供利好条件;褐飞虱对主治药剂吡虫啉产生抗性,促进褐飞虱暴发。还就加强异地监测、抗药性监测、田间调查等,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大发生 特点 原因
原文传递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基因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之帆 陈永勤 +1 位作者 李春华 蒋思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59-1067,共9页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受水稻抗性调控的基因的cDNA克隆,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挑选具功能的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到的98个阳性克隆代表92个互不重复的单基因,其中25个与动物的已知蛋白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表明,这25个基因有11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提示它们可能在褐飞虱适应抗性水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克隆上述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进一步研究其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抗性 抑制差减杂交(SSH) 斑点杂交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广西农家籼稻种质抗褐飞虱基因Bph40(t)的定位
8
作者 李晶莹 李发活 +7 位作者 沈娟 黄康顺 黄福钢 郭辉 陈灿 梁树辉 刘芳 邱永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7-1105,共9页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危害中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发掘水稻中抗褐飞虱的新基因并培育抗性品种是现今控制该虫害最有效的举措。广西农家种质——籼稻47-1连续3年的苗期、成株期对褐飞虱都表现一致高抗,遗传稳定性良好,具有明显的趋避性和抗生性...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危害中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发掘水稻中抗褐飞虱的新基因并培育抗性品种是现今控制该虫害最有效的举措。广西农家种质——籼稻47-1连续3年的苗期、成株期对褐飞虱都表现一致高抗,遗传稳定性良好,具有明显的趋避性和抗生性,定位其抗性基因并探究其机理,对丰富抗褐飞虱基因的多样性和培育抗性水稻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利用抗褐飞虱材料47-1与感褐飞虱材料9311杂交构建了包含91个单株的F_(2)群体,采用虫体增重法进行褐飞虱抗性表型鉴定。结果显示F_(2)群体抗性单株(虫体增重倍数≤1.1)与感性单株(虫体增重倍数>1.1)的数量比为61∶30,卡方检验(χ^(2)=3.081<χ_(0.01,1)^(2)=3.84)表明该性状的分离比符合1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标记04M0.453与04M3.688之间的区域内检测到一个褐飞虱抗性位点,与克隆的Bph40定位区间重叠。序列分析表明,47-1中Bph40(t)基因的CDS与已克隆的Bph40 CDS仅存在3个单碱基突变,共导致2个氨基酸差异,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该抗性基因就是Bph40的一个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Bph40 基因定位 等位基因
下载PDF
近零磁场下干扰磁响应关键基因对褐飞虱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贺静澜 张明 +3 位作者 刘瑞莹 万贵钧 潘卫东 陈法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5,共11页
【目的】隐花色素(cryptochrome, Cry)和铁硫簇蛋白IscA(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即MagR)是生物体内潜在的磁受体蛋白,本研究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分别敲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的磁响应关键基因NlCry1、NlCry2和NlMa... 【目的】隐花色素(cryptochrome, Cry)和铁硫簇蛋白IscA(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即MagR)是生物体内潜在的磁受体蛋白,本研究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分别敲减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的磁响应关键基因NlCry1、NlCry2和NlMagR,旨在探明近零磁场(near-zero magnetic field,NZMF)环境下,以上3种基因在褐飞虱寿命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从而间接探讨这3种基因对磁场的响应情况。【方法】采用RNAi技术,以实验室正常磁场环境下稳定饲养的短翅初羽化褐飞虱雌雄成虫为材料,通过向其体内注射双链RNA(dsRNA)分别抑制磁响应关键基因NlCry1、NlCry2和NlMagR,随后立即分别放入正常磁场(geomagnetic field,GMF)和近零磁场中,于每日相同时间观察记录试虫寿命。同时于注射后的1、2和3 d通过RNAiso Plus法提取GMF中褐飞虱雌成虫总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以确定基因干扰效率。【结果】注射ds NlCry1后,褐飞虱雌雄成虫寿命在近零磁场和正常磁场间均无显著差异。注射ds NlCry2后,近零磁场中褐飞虱雌雄成虫寿命比正常磁场分别显著延长27.78%和50.04%;此外,与注射ds GFP处理相比,正常磁场下注射ds NlCry2的雌成虫寿命缩短,而近零磁场下注射ds NlCry2的雌成虫寿命延长,但二者差异均不显著;近零磁场和正常磁场下注射ds NlCry2的雄成虫寿命均缩短(25.41%和10.73%),且正常磁场下差异显著。近零磁场中,注射ds NlMagR的雌成虫寿命较注射ds GFP的寿命显著缩短了16.48%,而雄成虫寿命在磁场间、干扰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结论】磁场变化下褐飞虱雌雄成虫体内3种磁响应关键基因对其寿命的调节功能存在差异。其中,NlCry2对磁场变化存在敏感响应,表现为敲减该基因与磁场变化的互作显著地影响雌雄成虫寿命,且表现出"性二型性";NlMagR也可对磁场变化产生明显响应,但该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强度变化 褐飞虱 磁响应基因 RNA干扰 成虫寿命 磁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水稻不同品种(系)对褐稻虱抗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贝亚维 顾秀慧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研究就20多个水稻品种(系)对褐稻虱的取食、产卵、生存、生育和生态等方面抗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品种(系)嘉23、丙620、浙丽1号和浙丽2号上的取食量显著小于感虫品种秀水48。在抗虫品种嘉23上的存活率为28.43%,在秀... 本研究就20多个水稻品种(系)对褐稻虱的取食、产卵、生存、生育和生态等方面抗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品种(系)嘉23、丙620、浙丽1号和浙丽2号上的取食量显著小于感虫品种秀水48。在抗虫品种嘉23上的存活率为28.43%,在秀水48上高达100%。初孵至羽化的历期在秀水48上平均为13.6天,羽化期5天,而在嘉23上则分别为16.53天和9天。在秀水48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在抗虫品种(系)浙丽2号、嘉23、丙620和嘉25—2。褐稻虱在抗虫品种丙620上的田间种群密度显著低于秀水48,若虫高峰期延迟1周,峰度平缓。其雌成虫在感虫品种(系)上的相对产卵量也显著高于抗虫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褐稻虱 抗性
下载PDF
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不同组织内Wolbachia的密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慧 张开军 洪晓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39,共5页
以褐飞虱海南三亚种群为试验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感染Wolbachia品系的长翅雌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短翅雄虫体内Wolbachia的密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一般都高于雄虫,短翅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 以褐飞虱海南三亚种群为试验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感染Wolbachia品系的长翅雌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短翅雄虫体内Wolbachia的密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一般都高于雄虫,短翅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要显著高于长翅型雌虫。进一步对虫体头部、胸部、腹部和足4个组织的Wolbachi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在寄主各个组织中含量分布的差异。4个组织中,由于褐飞虱的生殖组织在腹部,而Wolbachia主要集中于寄主的生殖细胞中,所以腹部的Wolbachia含量最高;在非生殖组织中,同样存在Wolbachia,胸部含量比头部和足的含量都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褐飞虱 翅型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籼稻品种‘ARC5833’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鄢柳慧 黄福钢 +6 位作者 舒宛 张启明 赵能 莫心怡 王驰 曹凯 邱永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038-6043,共6页
褐飞虱是造成中国水稻减产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发掘褐飞虱抗性基因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途径。籼稻‘ARC5833’是一份高抗褐飞虱的种质材料,为了明确籼稻‘ARC5833’对褐飞虱的抗性机理,以便在育种中加以利用。本研究利用‘ARC5833’与... 褐飞虱是造成中国水稻减产最严重的虫害之一,发掘褐飞虱抗性基因是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有效途径。籼稻‘ARC5833’是一份高抗褐飞虱的种质材料,为了明确籼稻‘ARC5833’对褐飞虱的抗性机理,以便在育种中加以利用。本研究利用‘ARC5833’与感虫材料‘9311’杂交构建包含145个F2:3家系的作图群体,采用苗期集团法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该群体中抗、感家系数分别为109和36,卡方分析表明有1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抗虫表型。进一步的基因定位表明,该抗性基因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的分子标记4M11491与4M24.687之间,遗传距离为4.2 cM。该区间内最大LOD值为40,可以解析表型变异的72%。因该区间内已克隆一个抗褐飞虱基因Bph6,测序分析表明,它们的CDS和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和98%。因此,我们认为抗源‘ARC5833’中携带的抗褐飞虱基因与Bph6为等位基因。本研究完成了籼稻品系‘ARC5833’褐飞虱抗性基因对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对利用该抗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基因定位 等位基因
原文传递
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取食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碧球 黄所生 +3 位作者 黄凤宽 陈燕 凌炎 龙丽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5,共4页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抗该型品种上取食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ASD7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IR36、IR42上的取食量及孟加拉型在IR56、RNR3070、OM997-6和ARC5833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OM997-6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RP1976-18-6-4-2和ARC5984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小;褐飞虱生物型Ⅱ在桂引901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高抗品种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均不受淹水胁迫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取食量 水稻抗虫品种 淹水胁迫
下载PDF
几种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67-772,共6页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Melia azedarach油的不同组合,作用于褐稻虱种群;根据不同虫期的调查数据,拟合出控制矩阵中各分块矩阵的元素值,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gDW/100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1gDW/100mL)、现代苦楝油(200倍)各1次,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然而种群趋势指数I(population trend index)仍在1.00以上,即下代褐稻虱种群仍呈增长趋势,联合添加其中2种或3种能持续控制褐稻虱下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尤其是在本田种群建立的初期,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植物次生物质 作用因子添加法 模拟 薇甘菊 飞机草 苦楝 乙醇提取物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抗稻褐飞虱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被引量:50
15
作者 李容柏 李丽淑 +10 位作者 韦素美 韦燕萍 陈英之 白德朗 杨朗 黄凤宽 吕维莉 张向军 李小勇 杨新庆 魏源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65-371,共7页
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 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生物型的抗性鉴定,获得了30份抗性资源,其中6份对分布于世界主要稻区的稻褐飞虱生物型1和2、孟加拉、湄公河(越南)、九龙江(越南)、潘特纳加(印度)等6种生物型或其中5种具有广谱高抗性。遗传分析证明了这些种质对BPH生物型2和九龙江生物型的抗性受2对重复作用隐性基因控制,对潘特纳加生物型的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明抗源对不同褐飞虱生物型具有不同的遗传机制。普通野生稻材料2183存在的2对隐性基因很可能是新发现的基因,因为在这些染色体区域还没报道有BPH抗性基因,这两对基因暂命名为bph18(t)和bph19(t)。研究总共培育出143份抗性创新种质和6份抗性品系或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这些优良的抗性创新种质为培育抗性新品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水稻 稻褐飞虱 抗性品种 基因标记 bph18(t) bph19(t)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褐飞虱基因改良桂农占的BPH抗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巍 李艳芳 +2 位作者 胡侃 江奕君 张扬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1-960,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将来源于栽培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转入到华南高产水稻品种桂农占中,在BC3F3获得了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稳定株系和含Bph14和Bph15的稳定株系,其... 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将来源于栽培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分别转入到华南高产水稻品种桂农占中,在BC3F3获得了含单个抗性基因的稳定株系和含Bph14和Bph15的稳定株系,其遗传背景与桂农占相似达95%以上。这些株系苗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表明,在含单个抗性基因的株系中,含Bph3的株系抗性水平最高,含Bph14的最低,而含Bph14和Bph15的株系抗性水平高于含单个基因的株系。对农艺性状的调查发现,含抗性基因的株系与桂农占在抽穗期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单株产量方面,含抗褐飞虱基因的株系与桂农占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褐飞虱基因高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抗褐飞虱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回交
原文传递
浙江省天台县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分析与逐步回归预测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廉伟 王会福 +3 位作者 陈将赞 丁灵伟 戴以太 干才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7-232,共6页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病虫观测站1969—2009年的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晚稻褐飞虱发生关键因子筛选与回归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主要是上一代褐飞虱的发生量、2~3代灯下诱虫量、水稻前期的田间发生率。逐步回归研究结果,连作晚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1)逐步回归方程Y1=-8.9742-0.2484X1+0.5705X3-0.4806X4+0.0309X9+0.24205X10;连作晚稻10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2)逐步回归方程Y2=0.74638+0.3303X1-0.28X2-1.3136X3+1.7233X4-0.2762X10+0.7946X11;单季稻8月下旬褐飞虱田间发生量(Y3)逐步回归方程Y3=4.1037+0.64817X2-1.564X4+1.4128X6+0.1762X7-0.0238X8+0.0752X9;单季稻9月下旬褐飞虱发生量(Y4)逐步回归方程Y4=2.2717+0.3217X1-0.4132X2+0.3418X4+0.3458X5+0.6962X10;逐步回归方程可作为褐飞虱发生趋势中短期预报应用,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水稻当家品种的抗虫性变化和主治药剂防治效果与抗药性变化等情况作适当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关键因子 逐步回归 预测
下载PDF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蔡海林 柏连阳 +1 位作者 周小毛 黄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阐述了褐飞虱对各类药剂的抗性水平,抗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 褐飞虱 抗药性 抗性机理 治理
下载PDF
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红星 吕仲贤 +2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俞晓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25-928,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品种 适应性 氨基酸
下载PDF
安徽省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20
作者 许明 李大邦 +3 位作者 林璐璐 谢明惠 肖青青 陈浩梁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0-74,80,共6页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成株期抗性等级鉴定高于苗期,其余4个品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BPH) 抗性鉴定 抗性等级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