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
黄宇洁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5
|
|
2
|
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 |
荆兴梅
刘剑锋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1
|
|
3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述话语 |
胡笑瑛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10
|
|
4
|
人鬼情未了——对《宠儿》中宠儿多重身份的解读 |
王小刚
黄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14
|
|
5
|
文本的召唤性——小说《宠儿》写作艺术初探 |
焦小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1
|
|
6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
胡笑瑛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1
|
|
7
|
解读《宠儿》中黑人姓名的隐喻意义 |
潘惠霞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8
|
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神话原型 |
郑辉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0
|
|
9
|
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
王小晴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0
|
|
10
|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
马应心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8 |
8
|
|
11
|
破碎的时间 破碎的心灵——托妮·莫里森《宠儿》的时间技巧 |
邢利娜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12
|
《宠儿》弑婴中的母爱剖析 |
李雪琴
林晓勇
|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 |
8
|
|
13
|
不可言而言之——解构莫里森《爱娃》中“树”的意象 |
钱程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14
|
解读《宠儿》中蕴含的两种文本 |
严启刚
杨海燕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7
|
|
15
|
《宠儿》中前景化语言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作用 |
胡明珠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16
|
《宠儿》的后现代黑奴叙事和历史书写 |
荆兴梅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17
|
重构黑人女性身份 再现自我化过程——《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
王婷
石云龙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9
|
|
18
|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 |
吴秀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9
|
利他行为与优先顺序 |
谢维俭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20
|
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评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 |
高志英
冯溢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