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娜·阿伦特关于“恶”的理论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英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史无前例的恐怖,而"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史无前例的恐怖,而"平庸的恶"则是由于此状态中的平常之人被完全洗脑与控制之后,在丧失了人的自由性与思想性,从而丧失任何道德判断力的条件下所犯下的不自觉的恶行。阿伦特指出的这两种"恶"实质上是从社会与个体两方面揭露了现代社会极权制度下人性的丧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平庸的恶 极权主义 无思
下载PDF
汉娜·阿伦特论思的政治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音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8-33,共6页
以对20世纪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反思而著称于世的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晚年从她一直关注的政治问题转向哲学问题。在《精神生活》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她力图弥合传统上“精神生活”和“行动生活”的对立,阐明政治活动... 以对20世纪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反思而著称于世的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晚年从她一直关注的政治问题转向哲学问题。在《精神生活》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中,她力图弥合传统上“精神生活”和“行动生活”的对立,阐明政治活动的精神性基础,并对“平庸罪恶”这一现象做出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思为何具有抗拒邪恶的力量。阿伦特对思的政治意义的分析得益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康德和苏格拉底。从康德那里,她学会了思是什么;从苏格拉底那里,她学会了思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精神生活》 “思” 康德 苏格拉底 哲学 政治
下载PDF
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当下美国学界关于“恶之平庸”的论战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文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03,共11页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围绕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论战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一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们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及理论层面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虽然这一观点非常有助于人们思考现代科层制中的人性问题,但以"平庸""无思"来理解艾希曼,却是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历史真实面貌的误读。里拉和沃林指出,误读的原因,是阿伦特未能摆脱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以及她对纳粹之恶"过于复杂的简化"。笔者认为,从"根本恶"转向"恶之平庸",阿伦特的问题在于她大大地缩减了人们理解恶、应对恶——或者说思考人类责任——的问题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艾希曼 恶之平庸 无思
原文传递
论平庸之恶及其现代表征 被引量:8
4
作者 覃青必 张美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103,共6页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 恶有诸多种表现形式,相对于有邪恶动机和主观故意的恶,平庸之恶是指个人因无主见、盲从而导致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损害,是一种因麻木、冷漠而导致的无明显作恶动机的恶。从人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平庸之恶具有某种终极性,它是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一种恶。与其他的恶相比,平庸之恶有三个基本特征。平庸之恶是一种个人无思想之恶;平庸之恶往往隐匿于群体性之恶中;平庸之恶是一种会造成较大甚至巨大损害的恶。在现代社会,平庸之恶一般存在于科层制管理、社会公共生活、网络社会中,体现为制度异化、道德冷漠、网络暴力等问题。尽管个人在平庸之恶中没有明确的作恶动机,但无论从动机论还是从效果论的角度看,他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对于受害者、对于能坚守良知与正义的人来说都是不公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之恶 无思想 道德责任
下载PDF
教育场域中的“集体无意识”: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教育学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夏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55,共5页
阿伦特指出,无思想是当前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前的教育场域中,以"集体无意识"为体现的"平庸之恶"同样普遍地存在着。"技工式"教师、"沉默的"学生、"无助的"家长这三类教育群体... 阿伦特指出,无思想是当前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前的教育场域中,以"集体无意识"为体现的"平庸之恶"同样普遍地存在着。"技工式"教师、"沉默的"学生、"无助的"家长这三类教育群体作为教育场域中"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影响教育的发展。解蔽教育场域中"集体无意识"的路径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返回内心的独处;对情绪化的审视;融入世界的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教育 “平庸之恶” 阿伦特
下载PDF
鲁迅之善恶判断与尼采的伦理观念
6
作者 俞兆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清末民初,鲁迅因心态上的“绝望”,对旧有伦理准则产生怀疑,传统的善变成了恶,而习俗的恶则变成了善。这一善恶的价值重置,源自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鲁迅揭示了“看客”“奴才式的破坏者”“合群的自大者”这... 清末民初,鲁迅因心态上的“绝望”,对旧有伦理准则产生怀疑,传统的善变成了恶,而习俗的恶则变成了善。这一善恶的价值重置,源自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鲁迅揭示了“看客”“奴才式的破坏者”“合群的自大者”这些类型的“平庸之恶”,对“国民性”的“弱点”起到刮骨疗毒功效。鲁迅进而揭示了令人更为惊惧恐怖的传统习俗之“恶”,它不但形成外在伦理法规,还潜移默化为“集体无意识”,渗入国民的精神内里,即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它杀人不见血迹,夺魂不见影踪,如同“铁屋”般笼罩着你。鲁迅这一反陈规旧习的善恶判断,深隐着尼采反世俗的愤激与颠覆性的伦理叛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尼采 善恶重置 平庸之恶 传统习俗之恶
下载PDF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金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对根本恶的分析应从经验性恶行出发,进而追溯到其更深层次的主观根据——人的自由本性.阿伦特和康德的自由概念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根本恶的讨论中都十分关注人类的自由本性与道德责任.阿伦特对康德根本恶理论继承与发展,为深刻理解恶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恶的平庸性 康德 阿伦特 自由 准先验路径
下载PDF
从《地下铁道》探析怀特黑德笔下恶的内核与演绎 被引量:5
8
作者 庞好农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145,共6页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拨正错误历史的一次文学尝试,揭露了美国建立伊始便存在的恶和美国文明的创伤。这部小说从法律地位、道德伦理和生存权等方面描写美国南方黑人的生存窘境,揭示了种族极权主义在南方奴隶制社会里的根...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拨正错误历史的一次文学尝试,揭露了美国建立伊始便存在的恶和美国文明的创伤。这部小说从法律地位、道德伦理和生存权等方面描写美国南方黑人的生存窘境,揭示了种族极权主义在南方奴隶制社会里的根本恶及其表现形式。怀特黑德展现了人在特定环境、盲从心理和私欲的作用下所犯的平庸之恶,认为施恶者也难逃个人应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责任。他还通过善恶交织现象的描写,再现了美国种族极权主义社会环境里恶的各种表现形式,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抨击了奴隶制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类文明的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森·怀特黑德 《地下铁道》 根本恶 平庸之恶 善恶交织
下载PDF
《我的姐姐》:“通俗剧”与“开放式”结局的不可能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捷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73,共4页
《我的姐姐》引人关注的首先是一种由"重男轻女"倾向而导致的具有冲突性的家庭伦理叙事。影片意图揭示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又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引人关注的首先是一种由"重男轻女"倾向而导致的具有冲突性的家庭伦理叙事。影片意图揭示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但又以一种"通俗剧"的方式在爱恨交织中构建了"我是姐姐"和"我的姐姐"这两个充满主体性裂痕的世界。当情感叙事压倒伦理叙事,你无法指望影片以通俗剧的方式去讨论复杂的命运和伦理问题,给出一个如编导所言的"开放式"结局。作为这种叙事的必然结果,影片结局正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尚存的一种"平庸之恶"的再度臣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叙事 通俗剧 平庸之恶 开放式结局 新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蝇王》中的“邪恶”与“英国性”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彦旭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蝇王》是一部有关"英国性"的作品。不同于英国传统文学作品力图通过塑造英国人正义的形象来建构"英国性"的做法,《蝇王》通过表现英国儿童的"恶"对"英国性"进行拷问。通过对"平庸之恶&q... 《蝇王》是一部有关"英国性"的作品。不同于英国传统文学作品力图通过塑造英国人正义的形象来建构"英国性"的做法,《蝇王》通过表现英国儿童的"恶"对"英国性"进行拷问。通过对"平庸之恶"等重要概念的阐发,《蝇王》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儿童的完美形象,在一个"无民可殖"的荒岛上,使用反乌托邦叙事方式消解了英国人通过想象邪恶的"他者"来建构自身形象的合法性,这与二战后英国难以维系其全球殖民霸主帝国的窘境有关,也与二战后大批涌入英国的有色人种移民有关。从这一角度而言,《蝇王》介入了英国二战后所面临的独特的"英国性"这一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王》 邪恶 儿童 英国性
原文传递
本体意蕴·教育内涵·合理消解——试论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5
11
作者 侯洁 王澍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共5页
"平庸之恶"是汉娜·阿伦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政治哲学概念,用以描述普通人何以为罪恶,具有普遍性、情境性、弥散性等特点。教育场域存在大量的"平庸之恶"现象,充斥着平庸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 "平庸之恶"是汉娜·阿伦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政治哲学概念,用以描述普通人何以为罪恶,具有普遍性、情境性、弥散性等特点。教育场域存在大量的"平庸之恶"现象,充斥着平庸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育者、教育参与者的不反思与不作为。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不是阿伦特"平庸之恶"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具体问题的情境再现。消解"平庸之恶"有三条可能的路径:提供多样的教育选择、倡导个体以反思的态度对待教育生活和追求人性的卓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庸之恶” 教育场域 不反思 不作为
下载PDF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高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3,共8页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多余性 恶之平庸 无思性 阿伦特
下载PDF
学校竞争情境中教师“平庸之恶”的催生及其超越——基于“零件理论”的审视 被引量:5
13
作者 闫兵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0-74,共5页
藉由"零件理论"的审视,学校竞争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主要拜教师"无辜"观念的滋生、"无思"惯习的养成"、无力"行为的制造所赐。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教师无辜观念致引臣民思想、... 藉由"零件理论"的审视,学校竞争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主要拜教师"无辜"观念的滋生、"无思"惯习的养成"、无力"行为的制造所赐。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教师无辜观念致引臣民思想、教师无思惯习抑制独立判断、教师无力行为生成道德冷漠。鉴于此,文章从激发教师的共融意识、唤醒教师的反思精神、培养教师的公民责任等方面提出超越教师"平庸之恶"的可能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平庸之恶 零件理论
原文传递
根本恶,绝对无——列维纳斯与后人类的断裂主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宇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3-84,共12页
阿伦特的平庸恶概念不仅颠覆了对根本恶的传统思辨,更是尖锐指向了现时代以来的核心困境。鉴于她的判断概念的明显局限性,我们试图转向列维纳斯的时间性理论寻求回应之道。重新发端的当下,全然陌异的未来及其留存的创伤之痕,这一条时间... 阿伦特的平庸恶概念不仅颠覆了对根本恶的传统思辨,更是尖锐指向了现时代以来的核心困境。鉴于她的判断概念的明显局限性,我们试图转向列维纳斯的时间性理论寻求回应之道。重新发端的当下,全然陌异的未来及其留存的创伤之痕,这一条时间性的脉络既从根本上为绝对分离的哲学原则奠定了前提,更是为重新开启根本恶的视角提供了真正起点。由此,在列维纳斯和晚近后人类思潮的断裂主题之间,亦产生着明显的相通与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恶 根本恶 列维纳斯 后人类 思辨实在论 人类纪 断裂主题
下载PDF
网络表达的道德义务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凌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96,共9页
网络表达是体现网民个体话语权利与自由的形式之一,却常常演变为群体性网络暴力——“平庸之恶”,具体表现为泄露隐私、语言群体极化、暴力语言、谣言和不实言论等,造成极大的个体伤害与社会破坏。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其成因是网民心性道... 网络表达是体现网民个体话语权利与自由的形式之一,却常常演变为群体性网络暴力——“平庸之恶”,具体表现为泄露隐私、语言群体极化、暴力语言、谣言和不实言论等,造成极大的个体伤害与社会破坏。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其成因是网民心性道德的不足或缺失,在言语行为上表现为言语道德意识薄弱,言语道德义务感不足,言语道德认知匮乏,言语道德智慧欠缺等。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心学理论和现代语言义务伦理,尝试用“仁爱”“敬义”“遵礼”“明智”四种道德感情与道德义务设立一道道德屏障,阻止网络表达滑向“平庸之恶”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表达 平庸之恶 中国传统心学
原文传递
恶的平庸性:论索洛古勃作品中的“小人物”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6年第4期48-56,共9页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 本文试图以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视角为参考,以索洛古勃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小人物"为切入点,以期对索洛古勃的"恶"展开新的思考,本文认为,索洛古勃的"小人物"书写是对果戈理的延续和发展,揭示了现代性社会中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人性的被抽离、主体性的丧失、恶的平庸性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索洛古勃 恶的平庸性 根本恶
原文传递
告状:一种全景敞视的“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晓静 《基础教育》 CSSCI 2014年第4期13-18,共6页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 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二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之徒的行为是"平庸之恶"。此类人不是恶魔,不是虐待狂,却帮助纳粹完成了屠杀犹太人的"任务"。告状作为日常生活之一现象,告状者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他完成了全景敞视的"庸俗的恶"之功能。此全景敞视的恶,由教育生产与再生产而来,亦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人性的善恶评价、集体主义的极权统治。能否逃逸出该全景敞视的"监狱",如何逃逸?是个永久的问号也是一个警示。或许对"群"的再思考乃可能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状 全景敞视 庸俗的恶 教育再生产 权力
下载PDF
论阿伦特“平庸的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5-11,共7页
"平庸的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后,对现实关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平庸的恶"特指艾希曼身上所体现的脱离现实与无思想性。不思想、空洞无物所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作恶本身。"... "平庸的恶"是阿伦特继"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后,对现实关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平庸的恶"特指艾希曼身上所体现的脱离现实与无思想性。不思想、空洞无物所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作恶本身。"平庸的恶"理论不仅是阿伦特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恶行的定性,更是阿伦特对在大屠杀中犹太人自身,尤其是犹太人评议会所负责任的反思和追问,它表明了阿伦特作为学者的良知和勇气,是阿伦特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阿伦特政治判断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平庸的恶” “极端的恶”
下载PDF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蕴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27-630,共4页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于"极端之恶"充满警惕却很少意识到正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平庸之恶"逐渐浸润到社会生活体系的各个角落。人性教育的落脚点应是良心,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审视自我、理解他人,并善用智慧超越人性弱点。本研究期望通过反思"平庸之人"的"人性"来唤起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营建"完整"精神这项富于"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人性 平庸之恶 精神追求
下载PDF
阿伦特论思维的抗恶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庞楠 叶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6-70,共5页
阿伦特认为,个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是导致人的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为代表的作恶之人,缺乏明确的作恶动机,犯下了“平庸”的罪恶。阿伦特从以艾希曼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维能力与作恶之间的紧密关联,缺乏政治性的思维能... 阿伦特认为,个人对极权主义的盲从是导致人的危机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为代表的作恶之人,缺乏明确的作恶动机,犯下了“平庸”的罪恶。阿伦特从以艾希曼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维能力与作恶之间的紧密关联,缺乏政治性的思维能力是产生“平庸的恶”的根本原因。个人的“平庸的恶”与极权主义的“极端的恶”,共同摧毁了人的自由和尊严。阿伦特指出,思维是我与自身的对话,是克服“平庸的恶”的方式,它能够通过反思经不起检验的规范、释放评判是非善恶的判断,来有效地抵抗罪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希曼 平庸的恶 极端的恶 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