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助动词“要”的模态多义性及其制约因素
被引量:25
1
作者
郭昭军
尹美子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0,共6页
基金
南开大学文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06QN044)的资助
文摘
本文从模态语义(modality)角度,考察助动词"要"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要"可以表达义务、意愿和认识三类模态。不同意义的"要"在形式和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否定形式、时间特征、疑问形式、与助动词和副词连用以及出现频率等方面。影响"要"意义选择的因素包括主语生命度、宾语动词、连用的助动词、共现的副词、共现的助词和语体等。
关键词
要
模态
助动词
义务
意愿
认识
Keywords
"yao"(要)
modality
auxiliary verb
obligation
volition
epistemic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
被引量:16
2
作者
袁毓林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7,共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的资助
项目名称: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句法研究
项目编号:2000ZDXM740007。
文摘
本文以从中介语语料库中抽取出来的近100个跟“不”的意义或用法偏误相关的句子为对象,通过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把它们分别归到句法、语义等不同的偏误类别中;还对这些句子的偏误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并给出相应的正确的表达方式以资参照。
关键词
中介语
中介语偏误
句法
语义
否定
助动词
分析性表达
Keywords
interlinguage
interlingual error
syntax
semantics
negation
auxiliary verb
analytic expression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基于汉语方言的惯常范畴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范晓蕾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90,共30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义地图及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时体态研究"(编号16YYC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编号14ZDB098)
+1 种基金
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计划"The Postverbal Constraint across Chinese Dialects"(编号641913)
北京大学中文系自主科研项目"北方方言的时体范畴研究"(编号2015ZZKY04)的资助
文摘
本文旨在探讨惯常范畴的语义类型和标记方式,聚焦于汉语表达惯常义的特点。我们首先分出惯常义的四种类型,然后简析汉语方言的几个惯常标记(南方方言的助动词"要、会、有"、句末助词"的"及北方方言的句末助词"呢、着"),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惯常义的标记度及汉语惯常标记的类型,并构建了惯常范畴的语义地图,从而整理出时体态三大范畴的交接状况。这种惯常标记的跨方言比较不仅推进了对特定语法词的认识,亦窥见到南北汉语在语序结构及时体态范畴上的类型差异。本研究仅是该课题的初步探索,有待更多方言/语言来验证和改进。
关键词
惯常
语义地图
汉语方言
助动词
句末助词
Keywords
habitual-generics, tense, aspect, modality, semantic map, Chinese dialects, auxiliary verb , sentence-final particle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二程语录中的“得”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锦君
机构
四川大学古籍所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5,共7页
文摘
在穷尽性地考察了二程语录中“得”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得”的全面研究,展现了“V+得”、“V+得+补”及“V+得+宾”句式中“得”的性质及其“得”后补语及宾语复杂多样的形式,反映了北宋时期“得”的语法意义和特点。
关键词
“得”
补语
古代语法
北宋时期
程颢
程颐
Keywords
Quotations From Er Cheng's(二程语录)
De(得)
verb
auxiliary verb
auxiliary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助动词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淑清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3-86,共4页
文摘
助动词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有过很多讨论和探索,各家也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意见。对于助动词与副词、动词的区别、“助动词+动词(形容词)”结构以及助动词的下位分类、句法结构等语言学界也有许多研究成果。
关键词
助动词
助动词+动词(形容词)
多功能
多视角
Keywords
auxiliary verb
auxiliary verb + verb (adjective)
multi- function
many angle of views
分类号
H042
[语言文字—语言学]
题名 助动词“会”的起源新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傅书灵
祝建军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烟台大学学报编辑部
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7-360,共4页
文摘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关键词
助动词
会
起源
Keywords
auxiliary verb
'hui'
origi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论语》助动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海峰
机构
四川大学中文系
出处
《河池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66-70,共5页
文摘
本文主要从表意愿、表可能、表事理三个方面对《论语》的助动词进行了具体阐释 ,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关键词
助动词
真谓宾动词
辅助动性动词
Keywords
true predication-objected verb
auxiliary verb
assistant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六祖坛经》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泽宁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8-80,共3页
文摘
《六祖坛经》中出现助动词“得”等十个 ,本文对“得”、“须”、“可”、“敢”、“能”等五个助动词作统计 ,考察了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六祖坛经》
助动词
句法
语义
语用学
Keywords
auxiliary verb
sytactics
semantics
progmatics.Liu Zu Tan Jing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语气副词“可”的核心语义
被引量:7
9
作者
苏俊波
余乐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4,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鄂西北四省市过渡地带方言特点研究"(编号:14BYY039)
湖北省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开放基金一般项目"鄂西北方言语法特点研究"(编号:2014FYY007)资助
文摘
一般认为语气副词"可"在不同句类中表达不同的功能、语气。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揭示"可"的核心语义,认为"可"的核心语义分别是做"话题焦点敏感算子"、表强调、突显听者/说者的预期等。我们认为,"可"的核心语义应该从它自身的演变发展中寻找,不仅要与"可"的其他用法联系起来,而且能够合理地解释所有的功能表现。语气副词"可"的核心语义是表示确认语气,它是由"可能"义的助动词"可"虚化而来的。结合助动词"敢""会""须"等可以看出,"助动词—确认语气"是汉语确认语气的一个演变路径。
关键词
语气副词
可
确认语气
助动词
Keywords
modal adverb
kě(可)
the tone of confirmation
auxiliary verb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须”的语法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春生
马贝加
机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YY025)
文摘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关键词
须
助动词
副词
连词
语法化
Keywords
Xu (须)
auxiliary verb
Adverb
Conjun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先秦誓盟语“有如N”解——兼议“有”的助动词用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玉坤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95-96,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10&ZD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句法发展研究"(06JJD740011)
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403)
文摘
先秦誓盟语"有如河""有如日"之类,既是给予对方的信心保证,也是誓盟者的自厉自儆,意为:(如不践誓守盟)愿意承受神明所降祸罚。其中,"如"是动词,从随义,"有"是助动词,表意愿。"有如此盟"的"有如"也应如此解释。"有"作助动词虽不多见,但确实存在。"有如召公""有如卫君"则不属誓盟语,其中"有"表存在,"如"表举例。
关键词
誓辞
盟辞
有如
有
助动词
Keywords
oaths
youru(有如)
you(如)
auxiliary verb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试析“莫之或V”兼说“或”作助动词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玉坤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1118)和(13&ZD130)的资助
文摘
"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关键词
莫
或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Keywords
mo(莫)
huo(或)
indefinite pronoun
auxiliary verb
object fronting
homographic pattern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综述
13
作者
杨世勤
机构
菏泽学院中文系
出处
《菏泽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97-100,共4页
文摘
助动词在汉语词类中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特殊类别,学者们对于助动词一直有许多不同看法。本文全面搜集了有关助动词的论文和专著,对目前关于古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充分展示了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
古汉语
助动词
能愿式
能愿动词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auxiliary verb
vohtive model
vohtive axiliary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可以”用法浅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存周
机构
湛江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95-97,共3页
文摘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关键词
“可以”用法
助动词
形容词
Keywords
the usage of "KeYi"
auxiliary verb
adjective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题名 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小军
吴才勇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0-710,767,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位移、空间范畴的语义演变及语义图构建研究”(20BYY154)的阶段成果。
文摘
竹林酸汤话具有非常独特而系统的助动词重叠,表主观大量/增量;单音节重叠为AA式,双音节重叠为AAB式;音变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调可变可不变之外,其他都变为35调。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背后,是目前所见汉语方言中最系统的动词重叠,能够重叠的动词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统:动作动词→非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关系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等,进而还扩展到形容词和介词。竹林酸汤话还有另一类表主观小量的动词重叠,这类动词重叠的模式、语法意义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两套重叠系统奇妙地叠加在一起。当地苗语、侗语的助动词重叠是从酸汤话复制过去的。
关键词
竹林酸汤话
助动词
重叠
主观大量
历史层次
Keywords
Zhulin Suantang dialect
auxiliary verb
reduplication
subjeetive inerease
historical stratum
分类号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助动词“会”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春生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233-238,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YY025)
文摘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关键词
助动词
“会”
语法化
语法史
Keywords
auxiliary verb
“会(hui)”
Gammaticaliz ation
Subjective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当”的语法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春生
机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文摘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关键词
当
语法化
助动词
副词
连词
Keywords
'Dang ( 当 ) '
auxiliary verb
adverb
conjunction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连丽萍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3-86,100,共5页
文摘
本论文主要探讨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古汉语中,动词"见"字逐渐演变虚化,发展为助动词、指代性副词和助词。
关键词
见
被动
助动词
指代副词
助词
Keywords
jian
passive
auxiliary verb
referential adverb
auxiliary word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题名 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秋平
机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出处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86-95,共10页
基金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ic Research Fund Tier 1(编号R-102-000-102-115)的资助
文摘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分析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关于这个助动词,不少早期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学者虽已对它做了描写和分析,但迄今它的整体面貌仍不是很清楚。本文首先说明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引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这种跨语言比较的工具以期解决由偏侧关系所造成的研究困难,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文献中的语料,进一步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了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新加坡华语"会"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
新加坡华语
助动词
会
语义地图模型
Keywords
Singapore colloquial mandarin
auxiliary verb
hui(会)
semantic map model
分类号
H179
[语言文字—汉语]
H146.3
题名 也谈“必须”的词类归属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红梅
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4-96,共3页
文摘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当前,学术界大都将"必须"一词归入副词,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归类标准和原则。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关键词
必须
词类
助动词
Keywords
must
parts of speech
auxiliary verb
分类号
H042
[语言文字—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