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助动词“要”的模态多义性及其制约因素 被引量:25
1
作者 郭昭军 尹美子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0,共6页
本文从模态语义(modality)角度,考察助动词"要"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要"可以表达义务、意愿和认识三类模态。不同意义的"要"在形式和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否定形式、时间特征、疑问形式、与助动... 本文从模态语义(modality)角度,考察助动词"要"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要"可以表达义务、意愿和认识三类模态。不同意义的"要"在形式和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否定形式、时间特征、疑问形式、与助动词和副词连用以及出现频率等方面。影响"要"意义选择的因素包括主语生命度、宾语动词、连用的助动词、共现的副词、共现的助词和语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 助动词 义务 意愿 认识
下载PDF
试析中介语中跟“不”相关的偏误 被引量:16
2
作者 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7,共9页
本文以从中介语语料库中抽取出来的近100个跟“不”的意义或用法偏误相关的句子为对象,通过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把它们分别归到句法、语义等不同的偏误类别中;还对这些句子的偏误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并给出相应的正确的表达方式... 本文以从中介语语料库中抽取出来的近100个跟“不”的意义或用法偏误相关的句子为对象,通过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把它们分别归到句法、语义等不同的偏误类别中;还对这些句子的偏误原因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说明,并给出相应的正确的表达方式以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语 中介语偏误 句法 语义 否定 助动词 分析性表达
原文传递
基于汉语方言的惯常范畴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范晓蕾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1-590,共30页
本文旨在探讨惯常范畴的语义类型和标记方式,聚焦于汉语表达惯常义的特点。我们首先分出惯常义的四种类型,然后简析汉语方言的几个惯常标记(南方方言的助动词"要、会、有"、句末助词"的"及北方方言的句末助词"... 本文旨在探讨惯常范畴的语义类型和标记方式,聚焦于汉语表达惯常义的特点。我们首先分出惯常义的四种类型,然后简析汉语方言的几个惯常标记(南方方言的助动词"要、会、有"、句末助词"的"及北方方言的句末助词"呢、着"),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惯常义的标记度及汉语惯常标记的类型,并构建了惯常范畴的语义地图,从而整理出时体态三大范畴的交接状况。这种惯常标记的跨方言比较不仅推进了对特定语法词的认识,亦窥见到南北汉语在语序结构及时体态范畴上的类型差异。本研究仅是该课题的初步探索,有待更多方言/语言来验证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常 语义地图 汉语方言 助动词 句末助词
原文传递
二程语录中的“得” 被引量:4
4
作者 黄锦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65,共7页
在穷尽性地考察了二程语录中“得”的用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得”的全面研究,展现了“V+得”、“V+得+补”及“V+得+宾”句式中“得”的性质及其“得”后补语及宾语复杂多样的形式,反映了北宋时期“得”的语法意义和特点。
关键词 “得” 补语 古代语法 北宋时期 程颢 程颐
下载PDF
助动词研究综述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淑清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3-86,共4页
助动词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界有过很多讨论和探索,各家也提出过自己的一些意见。对于助动词与副词、动词的区别、“助动词+动词(形容词)”结构以及助动词的下位分类、句法结构等语言学界也有许多研究成果。
关键词 助动词 助动词+动词(形容词) 多功能 多视角
下载PDF
助动词“会”的起源新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傅书灵 祝建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7-360,共4页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 起源
下载PDF
《论语》助动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海峰 《河池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66-70,共5页
本文主要从表意愿、表可能、表事理三个方面对《论语》的助动词进行了具体阐释 ,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关键词 助动词 真谓宾动词 辅助动性动词
下载PDF
《六祖坛经》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泽宁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78-80,共3页
《六祖坛经》中出现助动词“得”等十个 ,本文对“得”、“须”、“可”、“敢”、“能”等五个助动词作统计 ,考察了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六祖坛经》 助动词 句法 语义 语用学
下载PDF
语气副词“可”的核心语义 被引量:7
9
作者 苏俊波 余乐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4,共9页
一般认为语气副词"可"在不同句类中表达不同的功能、语气。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揭示"可"的核心语义,认为"可"的核心语义分别是做"话题焦点敏感算子"、表强调、突显听者/说者的预期等。我们认为,&q... 一般认为语气副词"可"在不同句类中表达不同的功能、语气。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揭示"可"的核心语义,认为"可"的核心语义分别是做"话题焦点敏感算子"、表强调、突显听者/说者的预期等。我们认为,"可"的核心语义应该从它自身的演变发展中寻找,不仅要与"可"的其他用法联系起来,而且能够合理地解释所有的功能表现。语气副词"可"的核心语义是表示确认语气,它是由"可能"义的助动词"可"虚化而来的。结合助动词"敢""会""须"等可以看出,"助动词—确认语气"是汉语确认语气的一个演变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副词 确认语气 助动词
下载PDF
“须”的语法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春生 马贝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 副词 连词 语法化
下载PDF
先秦誓盟语“有如N”解——兼议“有”的助动词用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玉坤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95-96,共7页
先秦誓盟语"有如河""有如日"之类,既是给予对方的信心保证,也是誓盟者的自厉自儆,意为:(如不践誓守盟)愿意承受神明所降祸罚。其中,"如"是动词,从随义,"有"是助动词,表意愿。"有如此盟&qu... 先秦誓盟语"有如河""有如日"之类,既是给予对方的信心保证,也是誓盟者的自厉自儆,意为:(如不践誓守盟)愿意承受神明所降祸罚。其中,"如"是动词,从随义,"有"是助动词,表意愿。"有如此盟"的"有如"也应如此解释。"有"作助动词虽不多见,但确实存在。"有如召公""有如卫君"则不属誓盟语,其中"有"表存在,"如"表举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誓辞 盟辞 有如 助动词
原文传递
试析“莫之或V”兼说“或”作助动词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玉坤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qu... "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下载PDF
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综述
13
作者 杨世勤 《菏泽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97-100,共4页
助动词在汉语词类中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特殊类别,学者们对于助动词一直有许多不同看法。本文全面搜集了有关助动词的论文和专著,对目前关于古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充分展示了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 古汉语 助动词 能愿式 能愿动词
下载PDF
“可以”用法浅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存周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95-97,共3页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关键词 “可以”用法 助动词 形容词
下载PDF
贵州天柱(竹林)酸汤话的助动词重叠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小军 吴才勇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0-710,767,共12页
竹林酸汤话具有非常独特而系统的助动词重叠,表主观大量/增量;单音节重叠为AA式,双音节重叠为AAB式;音变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调可变可不变之外,其他都变为35调。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背后,是目前所见汉语方言中最系统的动词重叠,能够... 竹林酸汤话具有非常独特而系统的助动词重叠,表主观大量/增量;单音节重叠为AA式,双音节重叠为AAB式;音变模式非常一致,首字除55调可变可不变之外,其他都变为35调。竹林酸汤话助动词重叠背后,是目前所见汉语方言中最系统的动词重叠,能够重叠的动词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统:动作动词→非典型的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心理动词→关系动词/判断动词/助动词等,进而还扩展到形容词和介词。竹林酸汤话还有另一类表主观小量的动词重叠,这类动词重叠的模式、语法意义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基本相同,两套重叠系统奇妙地叠加在一起。当地苗语、侗语的助动词重叠是从酸汤话复制过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酸汤话 助动词 重叠 主观大量 历史层次
原文传递
助动词“会”的产生和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春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233-238,共6页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 助动词"会"产生于东汉时期,由"会合"义动词"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的参与下演化发展而来。这一过程伴随着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而从情态角度来看,助动词"会"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观化逐渐加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 “会” 语法化 语法史
下载PDF
“当”的语法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春生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28-130,共3页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 "当"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在其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就情态范畴而言,"当"是沿着"动力--道义--认识"的路线发展的,从语义机制来看,"当"从动词到助动词是隐喻在发挥作用,而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从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都是转喻在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助动词 副词 连词
下载PDF
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连丽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3-86,100,共5页
本论文主要探讨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古汉语中,动词"见"字逐渐演变虚化,发展为助动词、指代性副词和助词。
关键词 被动 助动词 指代副词 助词
下载PDF
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秋平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86-95,共10页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分析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关于这个助动词,不少早期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学者虽已对它做了描写和分析,但迄今它的整体面貌仍不是很清楚。本文首先说明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引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分析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关于这个助动词,不少早期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学者虽已对它做了描写和分析,但迄今它的整体面貌仍不是很清楚。本文首先说明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引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这种跨语言比较的工具以期解决由偏侧关系所造成的研究困难,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文献中的语料,进一步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了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新加坡华语"会"的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语 助动词 语义地图模型
下载PDF
也谈“必须”的词类归属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红梅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4-96,共3页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当前,学术界大都将"必须"一词归入副词,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归类标准和原则。本文从"必须"一词同... 汉语中助动词和副词的分类一直有争议。由于各家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了"必须"词类归属的分歧。当前,学术界大都将"必须"一词归入副词,但目前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归类标准和原则。本文从"必须"一词同"得"、"要""应该"等助动词进行类比分析来看,"必须"应归属助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须 词类 助动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