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功能和TNF-α及IL-1的致炎机制 被引量:18
1
作者 钱频 关崧 肖贞良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4期2029-2030,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作用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功能和TNF-α,IL-1的致炎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作用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功能和TNF-α,IL-1的致炎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和IL-1作用后大鼠PMVEC中PECAM-1表达的改变。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TNF-α作用后大鼠PMVEC中PECAM-1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IL-1作用后大鼠PMVEC中PECAM-1表达无显著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发现,TNF-α和IL-1作用后大鼠PMVEC细胞间连接部的PECAM-1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变淡。结论TNF-α,IL-1等炎性刺激物可能通过改变内皮细胞中黏附分子的表达和分布而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黏附分子功能 TNF-Α IL-1 致炎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大鼠
下载PDF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丁志燕 章如松 +5 位作者 余波 王小桐 陆珍凤 石群立 周晓军 沈勤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PEH )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总结6例PEH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病理形态改变以及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PEH临床症状隐匿,影像学多表现肺部多发小结节...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PEH )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总结6例PEH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仔细观察病理形态改变以及免疫表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PEH临床症状隐匿,影像学多表现肺部多发小结节。病理镜下表现嗜酸性小结节边界尚清,结节中央区肿瘤细胞稀少、陷在变性间质中不易察觉,周边部肿瘤组织较丰富,凸向肺泡腔内呈“铸型”填充生长。瘤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异型性小,胞质内见空泡和红细胞,形成原始血管腔。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ERG、CD34及第八因子相关抗原。随访8个月-5年,1例诊断半年后发生骨转移,目前所有患者情况均可。结论 PEH少见,术前难以诊断,病理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但也极易误诊为肺部良性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鉴别诊断。 PEH属于低-中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为主,可辅以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管肿瘤 内皮细胞 抗原 cd31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antigens cd31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海英 冷振璞 +3 位作者 庞在英 满晓 冯亚波 刘兆孔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84-686,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PECAM-1、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h内血...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表达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PECAM-1、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30名健康对照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24h内血小板表达PECAM-1、P-选择素(分别为78.35±10.48,7.75±3.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8.89±10.84,2.18±0.83,均P<0.01);P-选择素于24h、PECAM-1于48h达高峰,后缓慢下降,至14d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48h内血小板PECAM-1与梗死体积大小呈正相关,与NIHSS评分无关;P-选择素与梗死体积大小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14dNIHSS评分与血小板PECAM-1有负相关,与P-选择素无关。结论血小板表达的PECAM-1、P-选择素参与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小板活化 抗原 cd31 P选择素
原文传递
低分子肝素对电烧伤大鼠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南红 谢卫国 +2 位作者 王晖 谭红 赵超莉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电烧伤大鼠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制成右后肢深度电烧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0只大鼠自伤后当天起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空白对照...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电烧伤大鼠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影响。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制成右后肢深度电烧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组30只大鼠自伤后当天起每日两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空白对照组伤后除不注射低分子肝素外,其余处理同治疗组。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大鼠创面变化,取局部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治疗组创面愈合较快,镜下见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内少量淤血,少许内皮细胞剥脱;对照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坏死脱落,血栓形成。治疗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伤后1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1阳性表达比较,伤后10d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局部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进行比较,可见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伤后第5、10天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局部受损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了受损血管的恢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烧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原 cd31 低分子肝素
原文传递
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文进 李云涛 +2 位作者 陈鑫 刘月平 耿翠芝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 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 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177;9.528比10.403&#177;3.052,t=3.724, 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 t=3.761,P=0.000;F=2.983, 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 F=1.937; 〉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gt;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 P=0.030), 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 P=0.011)。结论 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 抗原 cd31 antigens cd31
原文传递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潘磊 杨渝浩 +1 位作者 董德琼 刘训超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PECAM-1)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0例健康成人(... 目的探讨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PECAM-1)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为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35例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sVCAM-1和sPECAM-1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AECOPD治疗前组D-二聚体[(4.49±1.47)mg/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1.98±0.92)mg/L]和对照组[(0.44±0.14)mg/L],治疗后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前组sVCAM-1[1(11±5)n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组[(8±4)nmol/L]和对照组[(7±4)nmol/L];治疗后组sPECAM-1[1(61±13)pmol/L]明显高于治疗前组[(36±8)pmol/L]和对照组[(43±10)pmol/L],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治疗前组;治疗前sVCAM-1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759,P〈0.01),治疗前sPECAM-1与D-二聚体、sV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45和0.078,P均〉0.05);治疗后sPECAM-1与D-二聚体呈负相关(r=-0.548,P〈0.01),治疗后sVCAM-1与D-二聚体、sPECAM-1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32、0.143,P均〉0.05);对照组D-二聚体、sVCAM-1及sPECAM-1三者之间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7、-0.121和0.035,P均〉0.05)。结论D-二聚体、sVCAM-1在AECOPD显著增高,表明AECOPD存在血栓前状态,提示D-二聚体和sVCAM-1可作为判断AECOPD并发血栓前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指标;sPECAM-1在治疗后显著增高,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起对抗血栓前状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抗原 cd31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标记物在乳腺癌演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4 位作者 朱彩霞 李文萍 张佳立 陈中扬 陈文静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演变中新生血管表达状况,旨在选择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105、FⅧ、CD31、CD34为标记,对100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包括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 目的探讨乳腺癌演变中新生血管表达状况,旨在选择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105、FⅧ、CD31、CD34为标记,对100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包括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微浸润导管癌(MDC)各20例,40例非特殊类型浸润型导管癌(IDC,NOS),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DH、DCIS、MDC和IDC(NOS)中,CD105标记的MVD分别为8.25±5.78、10.05±4.23、25.35 ±7.62和37.33±5.86,FⅧ标记的MVD分别为10.60±8.99、16.60±3.47、16.90±5.62和17.90±5.62,CD31标记的MVD分别为16.80±3.90、19.40±4.58、20.74±6.67和22.74±6.67,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14.40±12.82、25.20±5.39、26.32±4.89和40.32±4.89,仅CD105标记的MV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5标记MVD用来评估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新生血管表达,可能更具价值,这将为今后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105 微血管密度 FⅧ cd31 cd34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内皮细胞选择素抗体与心肌中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方芳 张伟 +2 位作者 杨丽 王征 刘东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0-1116,共7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和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及心肌组织中基因PECAM-1的Leu125Val,E-selectin的Ser128 Arg多态性与AC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医院1992...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和内皮细胞选择素(E-selectin)在易损斑块中的表达及心肌组织中基因PECAM-1的Leu125Val,E-selectin的Ser128 Arg多态性与AC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病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对照组(60例).选取斑块内膜有新生血管的80个病例(ACS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的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ECAM-1、E-selectin在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并选择患者的心肌蜡块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法检测ACS组(37例)和对照组(43例)基因PECAM-1的Leu125Val的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的技术检测ACS组(39例)和对照组(43例)基因E-selectin的Ser128Arg的多态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1)黏附因子PECAM-1、E-selectin在两组病例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处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CAM-1在ACS组和对照组表达分别为76.0% (38/50)、26.7% (8/30),E-selectin在ACS组表达26.0% (13/50),但在对照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不表达.(2) ACS组2个抗体在斑块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多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P<0.01),PECAM-1分别为58.0% (29/50)和28.0% (14/50),E-selectin分别为22.0% (11/50)和12.0% (6/50).(3)在41块有炎细胞浸润的斑块中,当炎细胞的密度分别为<10、10~ 30及>30/HPF时,PECAM-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8.2%及92.3%,E-selectin为16.7%、31.8%和23.1%.基因型检测结果:(1) PECAM-1基因Leu125Val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electin基因Ser128Ar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证实黏附因子PECAM-1和E-selectin在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E选择素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吕大伦 徐姝娟 +5 位作者 陈雷 丁伟 王合丽 张炜 王帅 徐祥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19-726,共8页
目的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 目的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8只。4组大鼠每日常规清创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创面予1 mL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外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每天分别予1 mL 50、100、150 U的hEPO浸润的纱布湿敷,再用6层干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治疗3、7、14 d每组取6只大鼠行大体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处死后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31和TGF-β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只大鼠磷酸化Smad3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治疗3 d,4组大鼠创面均有明显的渗出并有结痂。治疗7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缩小。治疗14 d,4组大鼠创面均全部愈合。治疗7 d,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1);余时间点,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相近(P〉0.05)。(2)CD31主要定位在血管上。除低剂量组治疗3、7 d(P〉0.05)外,低剂量组大鼠治疗14 d和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治疗3~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除治疗3 d(P〉0.05)外,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1);除治疗3 d(P〉0.05)外,高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明显高于中剂量组(P〈0.01)。(3)除低剂量组治疗3 d(1.9±0.7,P〉0.05)外,低剂量组大鼠治疗7、14 d(3.3±1.0、3.7±0.7)和中剂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蛋白质 伤口愈合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文传递
CD31免疫磁珠分选人脂肪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汤文燕 杨印祥 +1 位作者 汪兆艳 栾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4722-4727,共6页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迁移到缺血组织,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发挥血管新生作用。在各种缺血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生物学特性及鉴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成熟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迁移到缺血组织,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发挥血管新生作用。在各种缺血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生物学特性及鉴定方法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进行鉴定,为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足量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脂肪基质血管细胞(stromal vascular cells,SVF),再通过免疫磁珠分选出CD31^+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得到内皮祖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细胞生长增殖能力,细胞表型及细胞的功能多方面来完成鉴定。结果与结论:①免疫磁珠分选后的CD31+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形态,且其保持一定的生长增殖潜能;②第5代CD31^+细胞流式分析结果显示:CD31、CD34、VEGRR2、CD146和CD133表达量分别为98.84%、97.21%、64.07%、98.42%和2.55%,但几乎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45(1.1%);③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CD31^+细胞可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并可结合荆豆凝集素(FITC-UEA-Ⅰ)。并且,CD31+细胞在Matrigel基质胶中可形成管腔样结构,具有体外成血管能力;④结果提示,通过酶消化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抗原 cd31 表型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杰 刘艳 +3 位作者 楼汪洲洋 徐俊 戚露 程良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9-323,共5页
目的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抗纤软肝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抗纤软肝方组生药40 g/kg大鼠体质量灌胃,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给大鼠灌胃。将抗纤软肝方制备成含药血清与... 目的 基于肝窦毛细血管化探讨抗纤软肝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6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抗纤软肝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抗纤软肝方组生药40 g/kg大鼠体质量灌胃,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给大鼠灌胃。将抗纤软肝方制备成含药血清与对照血清分别处理原代肝窦内皮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标志物分化抗原簇31(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细胞中CD31、vWF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扫描电镜检测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抗纤软肝方对肝窦内皮细胞形态学无明显影响。对照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狭小,结构将近闭塞,数量较少;抗纤软肝方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清晰,窗孔增多增大,明显可见。 免疫细胞化学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抗纤软肝方组CD31和vW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CD31: 0.069±0.015 vs 0.115±0.011, t=4.257, P<0.05;vWF: 0.092±0.009 vs 0.132±0.014, t=4.274, 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抗纤软肝方组治疗后CD31、vWF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CD31:0.334±0.029 vs 0.448±0.013, t=6.245, P<0.01;vWF: 0.560±0.047 vs 0.709±0.045, t=3.966, P<0.05)。结论 抗纤软肝方可明显抗肝窦毛细血管化,可以通过抗肝窦毛细血管化阻止肝纤维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抗纤软肝方 抗原 cd31 von WILLEBRAND因子 大鼠 Wistar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Effect of calycosin 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rat model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7
13
作者 Gao Junqing Chen Tao +2 位作者 Jin Huigen Liu Zongjun Zhao Deq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60-167,共8页
OBJECTIVE:To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calycosin 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angiogenesis.METHODS: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calycosin-treated groups(0.5,1,2,and 4 mg/kg qd)... OBJECTIVE:To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calycosin 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angiogenesis.METHODS:Adult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calycosin-treated groups(0.5,1,2,and 4 mg/kg qd),a dimethyl sulfoxide(DMSO),or a sham-operated control group.The myocardial ischaemia(Ml) model was intraperitoneally administered calycosin for 28 days.The survival rates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n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1(CD31) in ischaemic myocardium were also measured and compared.RESULTS:The construction of MI model resulted in a LVEF reduction of 50% compared with the sham-control.After 28 days,the LVEF value was 10% higher when calycosin(4 mg/kg) was administered compared with the DMSO group.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CD31 showed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hen calycosin was administrated.The calycosin-treated(4 mg/kg) group displayed a twofold increase in VEGF expression at both the mRNA and protein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DMSO group.In addition,CD31 expression in the microvascular increased 1.5-fold in the 4 mg/kg calycosin-treated group.CONCLUSION:Calycosin impro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MI rat models,induced VEGF expression in the ischaemic myocardium,increased CD31 expression and promoted angi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volume Angiogenesis inducing agen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antigens cd31 7 3'-dihydroxy-4'-methoxyisoflavone
原文传递
CD31和Ki-6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建国 马国章 +1 位作者 杨志伟 戚基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 CD31和 Ki- 6 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CD31和 Ki- 6 7在 4 8例大肠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1CD31随着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率呈上升趋势。 2CD31表达与大肠癌的... 目的 :探讨 CD31和 Ki- 6 7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的意义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CD31和 Ki- 6 7在 4 8例大肠癌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1CD31随着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率呈上升趋势。 2CD31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3Ki- 6 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4 CD31和 Ki-6 7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检测 CD31和 Ki- 6 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病变的发展阶段和预后评估 ;CD31和Ki- 6 7表达呈正相关 ,CD31过度表达区域 ,Ki- 6 7表达率也增高 ,推测两者在大肠癌的增殖调控以及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病理学 抗原 cd31/分析 Ki-67抗原/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脂代谢紊乱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初步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志会 王雪燕 +3 位作者 韩嫣 孙熠峰 张明峰 刘淑霞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6期610-612,61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脂质代谢紊乱及内皮功能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9~2010年门诊和住院RA患者69例,与之匹配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7例。检测患者血脂水平;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 目的初步探讨脂质代谢紊乱及内皮功能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9~2010年门诊和住院RA患者69例,与之匹配正常对照组(对照组)27例。检测患者血脂水平;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数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中CD14+CD106+的表达。结果①RA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0.99±0.23)mmol/L vs(0.86±0.31)mmol/L,(2.33±0.58)mmol/L vs(2.01±0.62)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1/apoB比值水平低于对照组,(1.52±0.27)mmol/L vs(1.68±0.37)mmol/L,1.28±0.51vs 1.79±0.66(P<0.01或<0.05);②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RA患者总胆固醇(TC)、TG、LDL-C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粥样斑块者,(4.21±1.26)mmol/L vs(3.09±1.13)mmol/L,(1.06±0.28)mmol/L vs(0.82±0.17)mmol/L,(2.44±0.73)mmol/L vs(1.72±0.49)mmol/L(P<0.01或<0.05),而apoA1/apoB比值水平显著减低,1.69±0.46vs 2.03±0.32(P<0.05);③RA患者的IMT高于对照组,(0.71±0.56)mm vs(0.44±0.36)mm(P<0.05);IMT与RA患者的病程、TG、LDL-C水平呈正相关(rs=0.346、0.441、0.368;P<0.05或<0.01),与apoA/apoB比值呈负相关(rs=-0.487,P<0.05),④RA组患者的CD14+CD106+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7.05±8.07)%vs(52.17±9.90)%(P<0.01),并CD14+CD106+细胞与IMT呈正相关(rs=0.356,P<0.05)。结论 RA患者的严重脂质代谢紊乱与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抗原 cd31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血管PECAM-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时青云 刘淑云 +1 位作者 彭芝兰 王靖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患者胎盘血管血小板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PECAM 1)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1)光镜下发现ICP患者胎盘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绒毛血管合体膜增厚。 (2 )ICP患者胎盘和正常...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患者胎盘血管血小板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PECAM 1)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方法。结果 :(1)光镜下发现ICP患者胎盘绒毛水肿、绒毛间隙狭窄、绒毛血管合体膜增厚。 (2 )ICP患者胎盘和正常孕妇胎盘血管内皮上均有PECAM 1的表达 ,但ICP组胎盘血管表达PECAM 1的平均血管密度值以及强度显著大于正常孕妇组 (P <0 0 1) ,并且随着ICP组分度的加重 ,表达增强。结论 :ICP患者胎盘粘附分子PECAM 1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导致ICP胎盘病理改变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肝内胆汁淤积 cd31抗原 PECAM-1
下载PDF
siRNA干扰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表达对人鼻咽癌耐药细胞CNE1/R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中秀 李昕 +1 位作者 伦永志 王若雨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0期I0001-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抑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表达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其编码产物P-糖蛋白(P-gp)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PECAM-1的三条siRNA序列,命名为si-PECAM1,2,3,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入CNE1/R,采用Semi-qRT-PCR、We... 目的探讨抑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表达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其编码产物P-糖蛋白(P-gp)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PECAM-1的三条siRNA序列,命名为si-PECAM1,2,3,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入CNE1/R,采用Semi-q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并筛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si-PECAM序列,将筛选出的si-PECAM转入CNE1/R,采用Semi-q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抑制PECAM-1表达前后MDR-1及其编码产物P-gp的变化情况。结果 Semi-qRT-PCR的结果显示,设计三条si-PECAM序列均有效,以si-PECAM3干扰效果最明显(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emi-qRT-PCR的结果一致;转染si-PECAM348h后做Semi-qRT-PCR的结果显示抑制PECAM-1表达后MDR-1表达明显下调(P<0.001),Western blot结果与Semi-qRT-PCR的结果一致,抑制PECAM-1表达后MDR-1编码产物P-gp的表达也明显下调(P<0.001)。结论抑制CNE1/R中PECAM-1表达后MDR-1及其编码产物P-gp的表达均明显下调,提示PECAM-1可能参与X射线辐射诱导人鼻咽癌细胞发生多药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RNA 小分子干扰 抗原 cd31 抗药性 多药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nitric oxide,angiotensinⅡ,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 mRNA,neuregulin 1 mRNA,and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 rats with acute blood stasis induced by high-molecular-weight dextran 被引量:3
18
作者 Feng Yu Zhang Junxiu +4 位作者 Li Shaodan Liu Yi Zhang Yin Guo Yunxia Yang Minghu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846-853,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cute blood stasis on nitric oxide(NO), angiotensin Ⅱ(Ang Ⅱ),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m RNA, neuregulin 1(NRG-1) m RNA, and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cute blood stasis on nitric oxide(NO), angiotensin Ⅱ(Ang Ⅱ),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m RNA, neuregulin 1(NRG-1) m RNA, and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 in rats with stasis induced by high-molecular-weight dextran(HMWD).METHODS: Seventy-five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five groups(n = 15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immediate group, 1 h group,3 h group, and 6 h group. A model of acute blood stasis was established via injection of HMWD into the tail vein. After performing electrocardiogram at the predetermined times according to the grouping, we collected blood and cardiac samples for hematoxylin-eosin(HE) stain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plasma levels of NO, AngⅡ, and fibrinogen.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ANGPTL4 m RNA and NRG-1 m RNA.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ct PECAM-1 protein expression.RESULTS: The rat model of blood stasis showed blood retention in the capillary lumens. The ST segment showed gradual elevation, and was still elevated at 3 and 6 h after induction of blood stasis.HE staining showed myocardial cell necrosis and dissolution after modeling, along with basement membrane rupture and mitochondrial structural damag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endothelial cell swelling and an increase in absorption vesicles immediately after modeling. Endothelial cell apoptosis was increased at 3 and 6 h after modeling. Cardiac muscle fibers were disordered and intercalated discs were blurred immediately after modeling. There were massive numbers of dissolved cardiac muscle fibers, ruptured basement membranes, and mitochondrial structural damage at 3 and 6 h after modeling. NO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mmediately and 1 h after modeling, while it was increased at 3 and 6 h.AngⅡ plasma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 stasis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Endothelial cells ANGIOTENSIN NEUREGULIN-1 antigens cd31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D95表达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田建军 张颖 +2 位作者 张景遥 常树珍 盖中涛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中CD141、CD31及CD95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型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患者外周血细胞CD141、CD31及CD95的表达。多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中CD141、CD31及CD95的动态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型HFRS发热期和多尿期患者外周血细胞CD141、CD31及CD95的表达。多组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HFRS患者发热期和多尿期CD141^+CD31^+细胞(CEC)占外周血细胞的9.47%±1.98%和8.26%±1.55%,高于健康对照者的7.05%±1.45%(F=8.42;P=0.000,P=0.029),且发热期CD141^+CD31^+细胞较多尿期增高(P=0.048)。HFRS发热期及多尿期患者CEC中CD95^+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FD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F=19.93;P=0.000,P=0.000),且发热期较多尿期明显增高(P=0.049)。发热期各型患者CEC中CD95‘细胞的MFI较健康对照者均明显增高(F=17.36;P=0.000),其中以重(危重)型患者最高,与中型和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02)。结论CEC所占比例及CD95表达可能与HFRS病期及病情轻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内皮细胞 抗原 cd95 抗原 cd141 抗原 cd31
原文传递
D2-40和Prox1在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及行性血管瘤中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安康 陈凤鸣 王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标记在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ACD)及匐行性血管瘤(A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9例ACD及6例AS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对所有病例皮损均行CD31、D2-40及Prox1染色.结果9例ACD... 目的探讨淋巴管标记在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ACD)及匐行性血管瘤(AS)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9例ACD及6例AS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对所有病例皮损均行CD31、D2-40及Prox1染色.结果9例ACD患者的异常脉管CD31呈弱阳性或阴性;ACD皮损异常管腔内皮细胞4例D2-40局灶阳性,5例D2-40阴性,9例Prox1阳性.6例AS患者增生的小血管内皮CD31阳性,而D2-40和Prox1均阴性.结论少数ACD及AS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相似性,淋巴管标记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明确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淋巴管瘤 抗原 cd31 诊断 鉴别 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 D2-40 Prox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