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柳叶化学成分及其促进脂肪分解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可越 刘海军 +1 位作者 周斌 韩立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3,共4页
分离了垂柳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并研究其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应用微波萃取法提取,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层析技术分离单体.通过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脂肪细胞分解释放的脂肪酸的量来判断其是否能促进脂解.并测定单体对小肠刷状缘... 分离了垂柳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并研究其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应用微波萃取法提取,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层析技术分离单体.通过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脂肪细胞分解释放的脂肪酸的量来判断其是否能促进脂解.并测定单体对小肠刷状缘小囊吸收脂肪酸的影响判断其是否能够抑制脂肪的吸收.自垂柳叶中分离出的3种单体化合物,化合物Ⅰ(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Ⅱ(木犀草素)、Ⅲ(柯伊利素).其中Ⅲ为首次从柳属植物发现.药理活性研究表明:三种化合物均能增益NE诱导的脂肪细胞分解,并抑制小肠吸收脂肪酸,其中化合物Ⅰ活性最强.垂柳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功效,有望将其开发成防治肥胖症的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柳 NE诱导脂肪分解 脂肪酸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黄花柳花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倩芸 迪娜·吐尔洪 +2 位作者 李新霞 许芳 李建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1-414,共4页
目的:建立黄花柳花中芦丁、木犀草素-7-О-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nm,流... 目的:建立黄花柳花中芦丁、木犀草素-7-О-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0nm,流速0.8mL/min,柱温30℃。结果:芦丁、木犀草素-7-О-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8.11~121.68μg/mL(r=0.9994),2.92~43.80μg/mL(r=0.9995),4.13~61.92μg/mL(r=0.9995),2.04~30.60μg/mL(r=0.9995),2.05~30.78μg/mL(r=0.9996);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100.25%(RSD=1.60%),98.24%(RSD=1.23%),101.57%(RSD=1.25%),98.45%(RSD=1.42%),101.30%(RSD=1.17%)。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以用于黄花柳花中黄酮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柳花 芦丁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 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 木犀草素 芹菜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香叶木素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生物活性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月华 杨红英 +2 位作者 付崇罗 李爱峰 玄红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93-1198,共6页
研究香叶木素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不同肿瘤细胞(MCF-7、MDA-MB-231和A549)和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正常培养的肺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经不同浓度... 研究香叶木素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不同肿瘤细胞(MCF-7、MDA-MB-231和A549)和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正常培养的肺腺癌细胞(A549)、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经不同浓度的香叶木素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0、40、80、160μM)分别处理24和48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染色观察细胞核凝集和片段化;Hoechst 33258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探针DCHF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Western blot检测膜联蛋白A7(ANXA7)、P62、procaspase3和LC3的表达。结果表明,香叶木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MDA-MB-231、MCF-7、A549的增殖和去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通过上调LC3-Ⅱ的水平,促进肿瘤细胞自噬。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去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显著降低去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细胞核片段凝集,显著降低细胞内ROS水平,下调caspase3和LC3-Ⅱ的水平。香叶木素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香叶木素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化合物,而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可能成为一种保护HUVECs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木素 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 细胞凋亡 自噬 活性氧
下载PDF
宾川獐牙菜中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兆云 郭艳华 +2 位作者 郭云胶 李龙星 肖怀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38-540,共3页
目的研究宾川獐牙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常规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现代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宾川獐牙菜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7-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 目的研究宾川獐牙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常规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现代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宾川獐牙菜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7-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酮(1),3-O-β-D-吡喃葡萄糖-1,8-二羟基-5-甲氧基酮(2),7-O-β-D-吡喃葡萄糖-1,8-二羟基-3-甲氧基酮(3),当药苦酯苷(4),羟基当药苦酯苷(5)。结论 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宾川獐牙菜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川獐牙菜 环烯醚萜苷 7-o-[α-L-吡喃鼠李-(1→2)-β-D-吡喃]-1 8-二羟基-3-甲氧基酮 3-o-β-D-吡喃葡萄糖-1 8-二羟基-5-甲氧基酮 7-o-β-D-吡喃葡萄糖-1 8-二羟基-3-甲氧基酮
原文传递
RP-HPLC法测定不同时期垂柳中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可越 高文远 +2 位作者 张铁军 郑毅男 陈海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24-1726,共3页
关键词 RP-HPLC法 含量测定 垂柳 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 中药材 中药化学
下载PDF
洋金花叶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艳 荣晓惠 +4 位作者 谭金燕 潘娟 管伟 匡海学 杨炳友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4141-4152,共12页
目的研究洋金花Datura metel叶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HPLC等液相色谱法和MS、NMR等波谱法以及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MTT法和Griess法研究其抗炎活性。结果从... 目的研究洋金花Datura metel叶黄酮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HPLC等液相色谱法和MS、NMR等波谱法以及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MTT法和Griess法研究其抗炎活性。结果从洋金花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杉叶素(1)、(+)-儿茶素(2)、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ide(3)、紫云英苷(4)、异槲皮苷(5)、紫杉叶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6)、(2R,3R)-(+)-glucodistylin(7)、(2S,3S)-(-)-glucodistylin(8)、quercetin-3-O-β-xylopyranosyl-(1→2)-β-glucopyranoside(9)、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10)、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7-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13)、plantaginin(14)、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15)、7-O-primverosylformononetin(16)、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D-glucopyranoside(17)、银锻苷(18)、2,3,6,7-tetrahydroxyxanthone(19)、1,2,6,7-tetrahydroxyxanthone(20)、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21)、N-反式-对-香豆酰基章鱼胺(22)、eleutherazine B(23)、1,2,3,4-tetrahydro-1-methyl-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4)、naphthisoxazol A(25)、1-甲氧甲酰-β-咔巴啉(26)、1-benzyl-2,3,4,9-tetrahydro-1H-pyrido[3,4-b]indole-3-carboxylic acid(27)、(±)-1-phenyl-2-imido-1-propanol(28)、(1S,2R)-N-acetylephedrine(29)、(1R,2S)-N-acetylephedrine(30)、(1S,2R)-N-formylephedrine(31)、(1R,2S)-N-formylephedrine(32)、胸腺嘧啶(33)、脱氧胸腺嘧啶核苷(34)、2-氨基腺苷(35)、3-吲哚甲醛(36)、L-苯丙氨酸(37)、bacilsubteramide A(38)、金色酰胺醇酯(39)。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3、5、8~11、13~15、17~18、21~27、35~36、39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一氧化氮释放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6~10、13~17、19、20、23、24、27~32、35~36、38首次从茄科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金花 茄科 黄酮 生物碱 抗炎 异槲皮苷 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 银锻苷 1-甲氧甲酰-β-咔巴啉
原文传递
小果菝葜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梦 刘星 +3 位作者 李琳玉 舒积成 梁永红 黄慧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099-5104,共6页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菝葜 黄檀素 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 槲皮素-3-o-β-L-鼠李 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
原文传递
黑果悬钩子化学成分及其PTP1B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古丽米热.阿力木 沈海涛 +3 位作者 郭寒 徐文斌 葛娟 何大俊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8-452,共5页
目的研究黑果悬钩子Rubus caesius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酶标仪测定不同萃取... 目的研究黑果悬钩子Rubus caesius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酶标仪测定不同萃取部位和单体化合物的PTP1B抑制活性。结果从黑果悬钩子茎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苷(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金丝桃苷(4)、(-)-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5);从叶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类叶升麻苷(6)、鞣花酸(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果悬钩子中分离得到。不同的萃取部位均有一定的PTP1B抑制活性,化合物6表现出较好的PTP1B抑制活性,IC_(50)为(27.41±0.61)μg/m L,推测该化合物可能是叶的醋酸乙酯部位中主要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悬钩子 柚皮苷 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 异槲皮苷 金丝桃苷 类叶升麻苷 鞣花酸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原文传递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艳 邓文娟 +2 位作者 周良彬 严春艳 于荣敏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1-904,共4页
目的:以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醚法合成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Ⅱ),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进一步探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体内酶系统的多样性。方法:Ⅰ在碳酸钾、碘化钾催化剂作用下与3-溴丙烯反应生成烯丙氧基... 目的:以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醚法合成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Ⅱ),对其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进一步探讨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体内酶系统的多样性。方法:Ⅰ在碳酸钾、碘化钾催化剂作用下与3-溴丙烯反应生成烯丙氧基产物Ⅱ,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将Ⅱ投入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共培养7 d后,利用TLC和HPLC进行产物检测,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确认。结果: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成功得到目标产物Ⅱ。Ⅱ在何首乌毛状根悬浮培养体系中发生了生物转化反应。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4-甲基-7-羟基香豆素(Ⅰ)及4-甲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结论:何首乌毛状根酶系统具有水解酶及糖基转移酶活性,是良好的生物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毛状根 生物转化 4-甲基-7-羟基香豆素 4-甲基-7-烯丙基氧香豆素 4-甲基香豆素-7-o--βD-吡喃葡萄糖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注射液2个黄烷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宏 李建北 +1 位作者 张东明 仲婕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建立黄芪注射液中2个黄烷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 Agilent ZORBAX-SB-C_(18)分析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43:57);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7nm;最佳固相萃取洗... 目的:建立黄芪注射液中2个黄烷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 Agilent ZORBAX-SB-C_(18)分析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43:57);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7nm;最佳固相萃取洗脱条件减少了定量分析的杂质干扰。结果: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吡喃葡萄糖苷(HQ-1),线性范围为0.0888~1.4208μg,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4%,RSD=0.4%。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HQ-2),线性范围为0.0555~0.888μg,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2%,RSD=1.4%。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快速,结果可靠,为今后对黄芪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补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黄芪注射液 9 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吡喃葡萄糖苷(HQ-1) 2'-羟基- 3’ 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HQ-2)
下载PDF
有柄石韦中二氢黄酮类和咖啡酰奎宁酸类5个成分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雷罡 欧阳兰 +3 位作者 熊晓丽 周国平 袁铭铭 胡寿荣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3-1168,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有柄石韦中1个二氢黄酮类成分(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及4个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绿原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1,2-二咖啡酰-环戊基-3-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SHIMADZ...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有柄石韦中1个二氢黄酮类成分(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及4个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绿原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1,2-二咖啡酰-环戊基-3-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SHIMADZU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30℃。结果:绿原酸、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1,2-二咖啡酰-环戊基-3-醇进样量分别在0.1066~2.6655μg(r=1.0000)、0.1602~4.0060μg(r=1.0000)、0.0065~0.1625μg(r=1.0000)、0.0069~0.1715μg(r=1.0000)和0.0096~0.2390μg(r=1.0000)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RSD≤0.7%)、稳定性(RSD≤0.4%)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1.5%、100.4%、99.7%、97.3%和101.2%,RSD分别为0.21%、0.52%、0.57%、0.92%和1.0%;4批样品中绿原酸、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4,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和1,2-二咖啡酰-环戊基-3-醇含量范围分别为2.186~7.405、7.694~10.790、0.352~0.511、0.332~0.512和0.437~0.763 mg·g^(-1)。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作为有柄石韦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柄石韦 绿原酸 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 4 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 3 4-二咖啡酰奎宁酸 1 2-二咖啡酰-环戊基-3-醇 二氢黄酮类成分 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薤白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程书彪 汪悦 +1 位作者 张玉峰 王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 目的研究薤白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薤白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β-螺甾-25(27)-烯-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1)、(25R)-5β-螺甾-3β,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5β-螺甾-25(27)-烯-2β,3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3)。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薤白皂苷S,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白 皂苷 5β-螺甾-25(27)-烯-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 (25R)-5β-螺甾-3β 12β-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 薤白皂苷S
原文传递
地桃花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史小平 苏聪 +5 位作者 齐博文 杨万青 吴云 丁宁 董先娟 史社坡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70-1674,共5页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桃花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桃花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1)、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山柰酚-4'-O-β-D-呋喃芹糖-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β-D-呋喃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3,6~10为首次从地桃花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梵天花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黄酮苷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半乳 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 槲皮素-3-o-β-D-呋喃芹-(1→2)-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
原文传递
南葶苈子中的一个新黄酮苷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凯 李铣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33-233,248,共2页
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的手段 ,从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 ,利用理化和谱学 (NMR ,ESI MS)分析的方法 ,确定其结构为槲皮素 7 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6) β D 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 7 O β D glucopyranosyl(1→ 6) β D gluc... 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的手段 ,从南葶苈子中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 ,利用理化和谱学 (NMR ,ESI MS)分析的方法 ,确定其结构为槲皮素 7 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6) β D 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 7 O β D glucopyranosyl(1→ 6) β D glucopyranoside) ,该化合物的结构未见文献报道 ,为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化学 结构鉴定 核磁共振波谱 电喷雾质谱 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 播娘蒿 种子
下载PDF
人参皂苷结构修饰物HRG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凤丽 袁野 +4 位作者 孙婷婷 朱雷 黄樱 刘墨祥 李吉萍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625-1629,共5页
目的探讨新化合物3β,12β,20(S)-三羟基达玛-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β,12β,20(S)-trihy-droxy dammar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HRG)即人参皂苷结构修饰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目的探讨新化合物3β,12β,20(S)-三羟基达玛-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β,12β,20(S)-trihy-droxy dammar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HRG)即人参皂苷结构修饰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建立肝癌H22鸡胚尿囊膜(CAM)移植瘤模型,观察药物对移植瘤生长、诱导血管生成数、生长抑制率等的影响;将移植瘤切片及HE染色进行光镜组织形态的观察和测定;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移植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新化合物HRG 25、50、100μg.mL-13个剂量组对肝癌H22-CAM移植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27.73%、50.02%、64.21%;HRG可显著减少移植瘤诱导血管生成数,且光镜下观察发现各用药组移植瘤组织均存在不同程度坏死,坏死程度与移植瘤诱导血管生成数成反比例关系;HRG可降低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并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 HRG具有体内抗肿瘤活性,能够显著抑制肝癌H22-CAM移植瘤的生长和其诱导的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移植瘤微血管密度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β 12β 20(S)-三羟基达玛-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 肝癌H22细胞 鸡胚尿囊膜 移植瘤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窝儿七中1个新的木脂素成分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玮 李真 +4 位作者 张丽 杨新杰 岳正刚 宋小妹 王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04-1507,共4页
目的研究窝儿七(中华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窝儿七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 目的研究窝儿七(中华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窝儿七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荷叶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爵床脂素A(2)、(+)-tanegool-7′-methylether(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爵床苷G;化合2和3为首次从山荷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窝儿七 山荷叶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 爵床脂素A 爵床苷G 木脂素
原文传递
New Constituents from the Fresh Stems of Opuntia Dillenii 被引量:2
17
作者 QIUYing-kun CHENYing-jie +2 位作者 PEIYu-pin MatsudaHisashi YoshikawaMasayuki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3年第1期1-5,共5页
Aim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puntia dillenii Haw. Methods Manykinds of chromatogra-phy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isolation procedure, while the structures ofisola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aids o... Aim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puntia dillenii Haw. Methods Manykinds of chromatogra-phy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isolation procedure, while the structures ofisola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aids of NMR and MS spectral analysis. Result Three newcompounds, together with 14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orm the 80% ethanolic extract of itsstems. Conclusion The three new compounds, opuntioside Ⅰ (2), 4-ethoxyl-6-hydroxymethyl-α-pyrone(3) and kaempferol 7-O-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e (4), were characte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untia dillenii opuntioside 4-ethoxyl-6-hydroxymethyl-α-pyrone kaempferol 7- o-β-D-glucopyranosyl (1→4)-β-D-glucopyranoside
下载PDF
川射干中点地双梅糖苷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勇勋 董小萍 陈胡兰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7-412,共6页
采用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川射干中分离其化学成分,并通过各种光谱进行结构鉴定.从川射干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一个酚二糖苷类化合物点地双梅糖苷(Tectoruside),通过包括2D NMR在内的各种光谱首次阐明了它的结构,归... 采用95%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以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川射干中分离其化学成分,并通过各种光谱进行结构鉴定.从川射干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一个酚二糖苷类化合物点地双梅糖苷(Tectoruside),通过包括2D NMR在内的各种光谱首次阐明了它的结构,归属了所有碳与氢的化学位移,其结构为1-{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乙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NMR) 归属 1-{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乙酮 点地双梅 川射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