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2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徐俊霞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8-99,共2页
文中依据历史文献 ,通过分析表示听觉的“闻1”的脱落与表示嗅觉的“闻2 ”的演变 ,阐述了“闻”词义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听觉 嗅觉 词义
下载PDF
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8
2
作者 谢晟洁 李福凤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7期30-33,共4页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舌象、脉象、面诊、闻诊和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并对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客观化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承”有“闻”义补说 被引量:8
3
作者 汪维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下载PDF
《论语》“性与天道”章疏证 被引量:5
4
作者 甘祥满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4,共8页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 性与天道 诠释
原文传递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5
作者 伍龙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君主归正“听... 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君主归正“听”上的一些偏好,理性判别和积极听纳有价值的意见,使其不断向圣王迈进。由“听”而“闻”,“闻”在孟子的某些表述中,呈现为一种进阶式的“听”,其与为政,礼乐以及行为均存在关联。这既彰显着“听”的作用,又最终落实于“闻而知之”。这促使个体在践行“听”的过程中,不断成圣。以上论述涉及“听”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等多重内涵,展现出孟子哲学中“听”丰富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原文传递
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
6
作者 张伟芳 《初中生天地》 2023年第36期11-12,共2页
闻格言而不识者,非无耳也;见英异而不知者,非无目也;由乎聪不经妙,而明不逮奇也。夫智大量远者,盘桓以山峙;器小志近者,蓬飞而萍浮。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夫唯萍浮,故流而不滞爲。
关键词 格言 能动
原文传递
在计算机维修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涛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在中医学上,“望、闻、问、切”是一种传统的诊断病症的方法,把“望、闻、问、切”四诊法应用于电脑故障的检修方法上,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有效的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故障,完全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顺利解决。
关键词 计算机维修 “望 切”四诊法
下载PDF
论“承”没有“闻”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汪如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7,共3页
"承"类复合词中"承"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接受、得到"引申而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后来这一语法功能被"了"、"过"等的语法化所取代。"闻"类各... "承"类复合词中"承"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接受、得到"引申而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后来这一语法功能被"了"、"过"等的语法化所取代。"闻"类各复合词中"闻"不能被"承"任意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语法化
原文传递
“闻”与“嗅(臭、齅)”的历时替换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常媛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3-54,共2页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qu...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专用于表示"气味","闻"替代"嗅","听"替代"闻",这些都是词汇系统发展、演变内部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臭 齅) 历时替换
下载PDF
从“望、闻、问、切”谈班主任工作 被引量:3
10
作者 盘幼初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24期37-38,共2页
从班主任与学生日常交往的相互"望、闻、问、切"角度,探讨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及过程.
关键词 班主任
下载PDF
试说“承”有“闻”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39,共2页
“承”有“闻、听”义,诸辞书未见揭载,但《祖堂集》中多有其例(以下凡该书引例参用两种版本,斜线前数字为版本甲页码,其后为版本乙页码。版本名称见篇末所附引用文献):
关键词 “承” 释义 汉语
原文传递
中古介词“闻”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蓝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8-101,共4页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qu...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闻"的宾语表已然,状态性强;"闻"的施事性减弱。结构方面:"闻"结构处于V1或状语位置。三是"趁,表及时"义是在本义"听"的基础上直接引申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介词 语法化
下载PDF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菁屿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25-31,共7页
前人对词语“闻”多有论述,但对“闻”的本义仍存争议。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定性、定量的考察,“闻”的本义宜为“奏报(使……听闻)”义“,听闻”义为引申义。“闻”之“见”义,最晚于唐代已产生。梳理“闻”的引申脉络,绘制... 前人对词语“闻”多有论述,但对“闻”的本义仍存争议。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定性、定量的考察,“闻”的本义宜为“奏报(使……听闻)”义“,听闻”义为引申义。“闻”之“见”义,最晚于唐代已产生。梳理“闻”的引申脉络,绘制引申图谱,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词义的演变机制。“闻”的引申经历了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由联想被动感知到主动感知的过程。通过对外界的感知引起内心体验,从而贯通了听觉、嗅觉、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报 词义 演变
下载PDF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14
作者 马菁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句法和词法赋予的。“闻”与“曼”古音同,都可用于将来时;与“看”意义相通,都可表听闻、趁义。三个词中“闻”具备音义结合的条件,是以胜出,替代了“曼、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原文传递
“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晓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8,共7页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里"闻"以表嗅觉义为主,但仍有听觉义用法。表嗅觉义时,"闻"和"嗅"在句法上、语义上都存在一些差别。句法上,"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嗅",且两者在带动态助词、带宾语以及叠用时都有明显的差别。语义上,"闻"的施事一般为人,而"嗅"的施事人或动物均可;"闻"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感知状态,而"嗅"更突显动作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两者隐喻义的发展也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变化 共时比较
下载PDF
略说“听类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楠 白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渊源关系 “听”
下载PDF
特洛伊肽运载核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楼秀芹 周骋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2期92-95,共4页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物质(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运送至细胞内。本综述主要阐述了利用特洛伊肽将质粒DNA和siRNA运送至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以及动物体内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这一运载系统在基因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上的巨大潜力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洛伊肽 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域 质粒DNA SIRNA
下载PDF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
18
作者 戴建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7期40-41,共2页
一、我们的所“闻”…… 案例呈现: 聆听《采茶舞曲》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越剧旋律后,媒体出现了介绍越剧的一段话,教师不假思索地匆匆照本宣科了一番,学生们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到底怎么回事。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能力的培养 学生 小学 《采茶舞曲》 越剧 教师
下载PDF
班主任工作中的“望、闻、问、切”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蕾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7期9-10,共2页
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层政工干部,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下载PDF
“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被引量:2
20
作者 戚年升 査中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 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替换提供活体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因 历时替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