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882
篇文章
<
1
2
…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
8
1
作者
徐俊霞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8-99,共2页
文中依据历史文献 ,通过分析表示听觉的“闻1”的脱落与表示嗅觉的“闻2 ”的演变 ,阐述了“闻”词义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闻
听觉
嗅觉
词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
8
2
作者
谢晟洁
李福凤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7期30-33,共4页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舌象、脉象、面诊、闻诊和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并对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望
闻
问
切
客观化
文献综述
原文传递
“承”有“闻”义补说
被引量:
8
3
作者
汪维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
闻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性与天道”章疏证
被引量:
5
4
作者
甘祥满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4,共8页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
性与天道
言
闻
诠释
原文传递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5
作者
伍龙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君主归正“听...
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君主归正“听”上的一些偏好,理性判别和积极听纳有价值的意见,使其不断向圣王迈进。由“听”而“闻”,“闻”在孟子的某些表述中,呈现为一种进阶式的“听”,其与为政,礼乐以及行为均存在关联。这既彰显着“听”的作用,又最终落实于“闻而知之”。这促使个体在践行“听”的过程中,不断成圣。以上论述涉及“听”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等多重内涵,展现出孟子哲学中“听”丰富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听
闻
圣
原文传递
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
6
作者
张伟芳
《初中生天地》
2023年第36期11-12,共2页
闻格言而不识者,非无耳也;见英异而不知者,非无目也;由乎聪不经妙,而明不逮奇也。夫智大量远者,盘桓以山峙;器小志近者,蓬飞而萍浮。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夫唯萍浮,故流而不滞爲。
关键词
格言
能动
闻
原文传递
在计算机维修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涛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在中医学上,“望、闻、问、切”是一种传统的诊断病症的方法,把“望、闻、问、切”四诊法应用于电脑故障的检修方法上,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有效的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故障,完全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顺利解决。
关键词
计算机维修
“望
闻
问
切”四诊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承”没有“闻”义
被引量:
2
8
作者
汪如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7,共3页
"承"类复合词中"承"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接受、得到"引申而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后来这一语法功能被"了"、"过"等的语法化所取代。"闻"类各...
"承"类复合词中"承"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接受、得到"引申而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后来这一语法功能被"了"、"过"等的语法化所取代。"闻"类各复合词中"闻"不能被"承"任意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
闻
词义
语法化
原文传递
“闻”与“嗅(臭、齅)”的历时替换研究
被引量:
3
9
作者
常媛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3-54,共2页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qu...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专用于表示"气味","闻"替代"嗅","听"替代"闻",这些都是词汇系统发展、演变内部调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臭
齅)
闻
历时替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望、闻、问、切”谈班主任工作
被引量:
3
10
作者
盘幼初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24期37-38,共2页
从班主任与学生日常交往的相互"望、闻、问、切"角度,探讨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及过程.
关键词
班主任
望
闻
问
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说“承”有“闻”义
被引量:
3
11
作者
王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39,共2页
“承”有“闻、听”义,诸辞书未见揭载,但《祖堂集》中多有其例(以下凡该书引例参用两种版本,斜线前数字为版本甲页码,其后为版本乙页码。版本名称见篇末所附引用文献):
关键词
“承”
“
闻
”
释义
字
汉语
原文传递
中古介词“闻”考
被引量:
3
12
作者
张蓝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8-101,共4页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qu...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闻"的宾语表已然,状态性强;"闻"的施事性减弱。结构方面:"闻"结构处于V1或状语位置。三是"趁,表及时"义是在本义"听"的基础上直接引申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介词
闻
趁
语法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
3
13
作者
马菁屿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25-31,共7页
前人对词语“闻”多有论述,但对“闻”的本义仍存争议。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定性、定量的考察,“闻”的本义宜为“奏报(使……听闻)”义“,听闻”义为引申义。“闻”之“见”义,最晚于唐代已产生。梳理“闻”的引申脉络,绘制...
前人对词语“闻”多有论述,但对“闻”的本义仍存争议。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定性、定量的考察,“闻”的本义宜为“奏报(使……听闻)”义“,听闻”义为引申义。“闻”之“见”义,最晚于唐代已产生。梳理“闻”的引申脉络,绘制引申图谱,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词义的演变机制。“闻”的引申经历了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由联想被动感知到主动感知的过程。通过对外界的感知引起内心体验,从而贯通了听觉、嗅觉、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
奏报
词义
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14
作者
马菁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句法和词法赋予的。“闻”与“曼”古音同,都可用于将来时;与“看”意义相通,都可表听闻、趁义。三个词中“闻”具备音义结合的条件,是以胜出,替代了“曼、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
闻
看
趁
语法化
原文传递
“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被引量:
1
15
作者
谢晓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8,共7页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里"闻"以表嗅觉义为主,但仍有听觉义用法。表嗅觉义时,"闻"和"嗅"在句法上、语义上都存在一些差别。句法上,"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嗅",且两者在带动态助词、带宾语以及叠用时都有明显的差别。语义上,"闻"的施事一般为人,而"嗅"的施事人或动物均可;"闻"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感知状态,而"嗅"更突显动作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两者隐喻义的发展也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
嗅
词义变化
共时比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说“听类词”
被引量:
2
16
作者
张楠
白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渊源关系
“听”
“
闻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洛伊肽运载核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7
作者
楼秀芹
周骋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2期92-95,共4页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物质(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运送至细胞内。本综述主要阐述了利用特洛伊肽将质粒DNA和siRNA运送至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以及动物体内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这一运载系统在基因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上的巨大潜力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
特洛伊肽
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域
质粒DNA
SIRN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
2
18
作者
戴建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7期40-41,共2页
一、我们的所“闻”…… 案例呈现: 聆听《采茶舞曲》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越剧旋律后,媒体出现了介绍越剧的一段话,教师不假思索地匆匆照本宣科了一番,学生们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到底怎么回事。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能力的培养
学生
小学
《采茶舞曲》
“
闻
”
越剧
教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班主任工作中的“望、闻、问、切”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蕾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7期9-10,共2页
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层政工干部,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望
闻
问
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被引量:
2
20
作者
戚年升
査中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
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替换提供活体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
嗅
动因
历时替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
8
1
作者
徐俊霞
机构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98-99,共2页
文摘
文中依据历史文献 ,通过分析表示听觉的“闻1”的脱落与表示嗅觉的“闻2 ”的演变 ,阐述了“闻”词义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闻
听觉
嗅觉
词义
Keywords
Wen
know
hear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被引量:
8
2
作者
谢晟洁
李福凤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化综合实验室
出处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7期30-33,共4页
文摘
中医诊断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作者对近10年来糖尿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糖尿病病因病机、舌象、脉象、面诊、闻诊和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并对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糖尿病
望
闻
问
切
客观化
文献综述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Interrogation
Palpation
Objectifi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分类号
R587.1 [医药卫生—内分泌]
原文传递
题名
“承”有“闻”义补说
被引量:
8
3
作者
汪维辉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文摘
“承”有“闻”义,时贤多已论及。据本人调查,此义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魏晋南北朝用例多见,并沿用到唐五代北宋。“承”与“闻”虽是同义词,但两者用法有别:“承”只能表“已然”,不能表“未然”。关于此义的得义之由,学界有“引申”说和“省缩”说两种意见。通过调查分析最初用例,以“引申”说符合实际。
关键词
承
闻
词语考释
理据
训诂学
Keywords
cheng, Chengweng,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word and phrase, theoretical grounds, exegesis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性与天道”章疏证
被引量:
5
4
作者
甘祥满
机构
北京大学儒藏中心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4,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C720002)
文摘
对《论语.公冶长》篇"性与天道"一章的诠释,历来注解者有众多不同观点、不同层次的讨论。其中所含问题有三:其一,"言"、"与"二字的词性问题,有视"言"为动词、"与"为连词者,有视"言"为名词、"与"为动词者;其二,文章与性、天道之关系问题,有视其为二者,有视其为一者,亦有视其为一而二、二而一者;其三,夫子是否言过性与天道,子贡是否闻过性与天道?其解说更为复杂,不仅有言与不言之分别,亦有听闻与不听闻、得闻与不得闻之争议。
关键词
文章
性与天道
言
闻
诠释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5
作者
伍龙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出处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先秦听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FZXB020)阶段性成果。
文摘
立足于一般经验性的“听”,孟子认为个体在“听”上有“同听”的趋向,节制对某些“声”的偏爱,个体得以通由“听”培塑自身德性。“听”同时与国家治理相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成为了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君主归正“听”上的一些偏好,理性判别和积极听纳有价值的意见,使其不断向圣王迈进。由“听”而“闻”,“闻”在孟子的某些表述中,呈现为一种进阶式的“听”,其与为政,礼乐以及行为均存在关联。这既彰显着“听”的作用,又最终落实于“闻而知之”。这促使个体在践行“听”的过程中,不断成圣。以上论述涉及“听”的伦理学、政治哲学与实践哲学等多重内涵,展现出孟子哲学中“听”丰富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
孟子
听
闻
圣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
6
作者
张伟芳
机构
不详
出处
《初中生天地》
2023年第36期11-12,共2页
文摘
闻格言而不识者,非无耳也;见英异而不知者,非无目也;由乎聪不经妙,而明不逮奇也。夫智大量远者,盘桓以山峙;器小志近者,蓬飞而萍浮。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夫唯萍浮,故流而不滞爲。
关键词
格言
能动
闻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在计算机维修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涛
机构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科系
出处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26-28,共3页
文摘
在中医学上,“望、闻、问、切”是一种传统的诊断病症的方法,把“望、闻、问、切”四诊法应用于电脑故障的检修方法上,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有效的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故障,完全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顺利解决。
关键词
计算机维修
“望
闻
问
切”四诊法
Keywords
computer
repair
Four Therapy
breakdown
分类号
TP20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承”没有“闻”义
被引量:
2
8
作者
汪如东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27,共3页
文摘
"承"类复合词中"承"的意义都是从其本义"接受、得到"引申而来,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对既有事实的认定",后来这一语法功能被"了"、"过"等的语法化所取代。"闻"类各复合词中"闻"不能被"承"任意取代。
关键词
承
闻
词义
语法化
Keywords
Chéng(承)
Wén(
闻
)
Word meaning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34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闻”与“嗅(臭、齅)”的历时替换研究
被引量:
3
9
作者
常媛媛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53-54,共2页
文摘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专用于表示"气味","闻"替代"嗅","听"替代"闻",这些都是词汇系统发展、演变内部调整的结果。
关键词
嗅(臭
齅)
闻
历时替换
Keywords
xiu "臭 (臭、齅) "
Wen
Diachronic Replacement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望、闻、问、切”谈班主任工作
被引量:
3
10
作者
盘幼初
机构
长沙市卫生学校 湖南长沙
出处
《卫生职业教育》
2005年第24期37-38,共2页
文摘
从班主任与学生日常交往的相互"望、闻、问、切"角度,探讨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及过程.
关键词
班主任
望
闻
问
切
分类号
G451.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说“承”有“闻”义
被引量:
3
11
作者
王锳
机构
贵州贵阳市花溪贵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39,共2页
文摘
“承”有“闻、听”义,诸辞书未见揭载,但《祖堂集》中多有其例(以下凡该书引例参用两种版本,斜线前数字为版本甲页码,其后为版本乙页码。版本名称见篇末所附引用文献):
关键词
“承”
“
闻
”
释义
字
汉语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古介词“闻”考
被引量:
3
12
作者
张蓝天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8-101,共4页
文摘
在收集到的先秦到民国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闻早""闻健"等结构中中古介词①"闻"的词性。研究结论:一是"闻"是一个产生于唐代的介词;二是介词"闻"的出现是语法化的结果。语义方面:"闻"的宾语表已然,状态性强;"闻"的施事性减弱。结构方面:"闻"结构处于V1或状语位置。三是"趁,表及时"义是在本义"听"的基础上直接引申而来的。
关键词
中古介词
闻
趁
语法化
分类号
H028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闻”的词义演变
被引量:
3
13
作者
马菁屿
机构
大理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25-31,共7页
基金
大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从《说文解字》义界训释看词义演变规律”(KYBS201628)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类型学视野下感知类动词词义演变规律研究”(YB2017073)
文摘
前人对词语“闻”多有论述,但对“闻”的本义仍存争议。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献定性、定量的考察,“闻”的本义宜为“奏报(使……听闻)”义“,听闻”义为引申义。“闻”之“见”义,最晚于唐代已产生。梳理“闻”的引申脉络,绘制引申图谱,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释词义的演变机制。“闻”的引申经历了由主动感知到被动感知,由联想被动感知到主动感知的过程。通过对外界的感知引起内心体验,从而贯通了听觉、嗅觉、视觉。
关键词
闻
奏报
词义
演变
Keywords
Wen
reporting
meaning
evolution
分类号
H021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14
作者
马菁屿
机构
大理大学文学院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类型学视野下感知类动词词义演变规律研究”(YB2017073)。
文摘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句法和词法赋予的。“闻”与“曼”古音同,都可用于将来时;与“看”意义相通,都可表听闻、趁义。三个词中“闻”具备音义结合的条件,是以胜出,替代了“曼、看”。
关键词
曼
闻
看
趁
语法化
Keywords
Wen(
闻
)
Kan(看)
Chen(趁)
Grammaticalization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被引量:
1
15
作者
谢晓明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8,共7页
基金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基本科研专项研究资金项目(项目编号:1200020400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小句中五官动词的状况与带宾规律"(项目编号:05CYY012)的资助
文摘
"闻"在上古兼有听觉义和嗅觉义,以表听觉感知义为主,从魏晋开始,"闻"的嗅觉义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宋元时期取代"嗅"成为主要的嗅觉动词,而听觉义则因为"听得"使用频率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现代汉语里"闻"以表嗅觉义为主,但仍有听觉义用法。表嗅觉义时,"闻"和"嗅"在句法上、语义上都存在一些差别。句法上,"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嗅",且两者在带动态助词、带宾语以及叠用时都有明显的差别。语义上,"闻"的施事一般为人,而"嗅"的施事人或动物均可;"闻"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感知状态,而"嗅"更突显动作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两者隐喻义的发展也不平衡。
关键词
闻
嗅
词义变化
共时比较
Keywords
Key words: "wen" (
闻
);"xiu"( 嗅)
the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synchronic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说“听类词”
被引量:
2
16
作者
张楠
白云
机构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关键词
现代汉语方言
渊源关系
“听”
“
闻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H172.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洛伊肽运载核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1
17
作者
楼秀芹
周骋
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
出处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2期92-95,共4页
基金
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040004)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041D1000105)
文摘
特洛伊肽(trojan peptides),又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或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s,PTD),是一类少于30个氨基酸的小肽片段,它们一般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能够高效跨越细胞膜并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物质(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运送至细胞内。本综述主要阐述了利用特洛伊肽将质粒DNA和siRNA运送至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以及动物体内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这一运载系统在基因功能研究和临床应用上的巨大潜力和意义。
关键词
闻
特洛伊肽
细胞穿透肽
蛋白转导域
质粒DNA
SIRNA
Keywords
Trojan peptides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
Protein transduetion domains
Plasmid DNA
siRNA
分类号
R730.3 [医药卫生—肿瘤]
R446.5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
2
18
作者
戴建芳
机构
湖州市南浔区洪塘小学 浙江湖州
出处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7期40-41,共2页
文摘
一、我们的所“闻”…… 案例呈现: 聆听《采茶舞曲》时,让学生初步感受越剧旋律后,媒体出现了介绍越剧的一段话,教师不假思索地匆匆照本宣科了一番,学生们似乎还没有明白过来到底怎么回事。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能力的培养
学生
小学
《采茶舞曲》
“
闻
”
越剧
教师
分类号
G623.71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班主任工作中的“望、闻、问、切”
被引量:
2
19
作者
王蕾丽
机构
青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17期9-10,共2页
文摘
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层政工干部,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骨干力量。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望
闻
问
切
分类号
G645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被引量:
2
20
作者
戚年升
査中林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文摘
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替换提供活体观测。
关键词
闻
嗅
动因
历时替换
Keywords
Wen
Xiu
motivating force
diachronic replacement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闻”的词义演变
徐俊霞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糖尿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谢晟洁
李福凤
《新中医》
CAS
2018
8
原文传递
3
“承”有“闻”义补说
汪维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语》“性与天道”章疏证
甘祥满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5
原文传递
5
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
伍龙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6
夫唯山峙,故莫之能动爲
张伟芳
《初中生天地》
2023
0
原文传递
7
在计算机维修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张涛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承”没有“闻”义
汪如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原文传递
9
“闻”与“嗅(臭、齅)”的历时替换研究
常媛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从“望、闻、问、切”谈班主任工作
盘幼初
《卫生职业教育》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说“承”有“闻”义
王锳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3
原文传递
12
中古介词“闻”考
张蓝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闻”的词义演变
马菁屿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马菁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原文传递
15
“闻”的词义发展及其与“嗅”的共时比较
谢晓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略说“听类词”
张楠
白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特洛伊肽运载核酸的研究进展
楼秀芹
周骋
《医学研究杂志》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戴建芳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班主任工作中的“望、闻、问、切”
王蕾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戚年升
査中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14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