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往人性的文本之路——讀《喪服鄭氏學》
1
作者 林鵠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214-237,共24页
《儀禮·喪服》是一篇深刻塑造了傳統中國人生活的文獻。《喪服鄭氏學》是清末學者張錫恭總結歷代研究,對《儀禮·喪服》及鄭玄注文逐字闡釋的著作。這部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學術著作,“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論關懷隱藏在貌似繁... 《儀禮·喪服》是一篇深刻塑造了傳統中國人生活的文獻。《喪服鄭氏學》是清末學者張錫恭總結歷代研究,對《儀禮·喪服》及鄭玄注文逐字闡釋的著作。這部書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學術著作,“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論關懷隱藏在貌似繁鎖的文本分析中。核心案例的細緻剖析顯示,張錫恭試圖闡明,《儀禮·喪服》藴含了儒家對人性的基本理解,以及實現人性充分發育的方案。他取得這樣的認識,歸功于鄭玄的啓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喪服氏學》 張錫恭 《儀禮·喪服》 人性
原文传递
締造六天帝:昊天上帝、五精帝與鄭玄郊社立説探賾 被引量:1
2
作者 趙永磊 《文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40,共24页
經學史上聚訟紛紜的鄭玄圜丘、南郊爲二説,在本質上反映出鄭玄六天帝觀念與郊社制度的互動關係。本文聚焦於鄭玄六天帝説與郊社制度的設計,通過切近審視緯書天神體系,反觀鄭玄《周禮》注所見六天帝體系,可知鄭玄六天帝説以昊天上帝爲最... 經學史上聚訟紛紜的鄭玄圜丘、南郊爲二説,在本質上反映出鄭玄六天帝觀念與郊社制度的互動關係。本文聚焦於鄭玄六天帝説與郊社制度的設計,通過切近審視緯書天神體系,反觀鄭玄《周禮》注所見六天帝體系,可知鄭玄六天帝説以昊天上帝爲最高天帝,五精帝爲感生帝,兩者存在分立關係,有機融合《周禮》、緯書天神體系爲一體,既合乎《周禮》昊天上帝、五帝的天神體系,又與緯書紫微宫天皇大帝、太微宫五精帝的天神體系相契,呈現出辰象、天神同體的特色。《周禮》以圜丘祀昊天上帝,而鄭玄更據《周禮》經文内在結構不一,郊天制度析爲圜丘、南郊,並更據緯書所載,推演其祭五精帝學説,以南郊、四郊迎氣、明堂、雩祭等均祀五精帝,由此通過對郊社所祀天神的設定,在制度上構建出相對嚴密、系統的周代六天帝祭祀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天説 緯書 《周禮》 郊社制度
下载PDF
鄭玄禮學體系中的“始祖”“太祖”辨析
3
作者 范雲飛 《中国经学》 2023年第2期169-186,共18页
鄭玄經注具有立足語境的文本主義特點。他並未嚴格區分“始祖”“太祖”,而是根據經傳語境隨文釋之。宗法意義上的“始祖/太祖”指本宗初祖;封建意義上的“始祖/太祖”指諸侯、大夫始封君;對於天子世系,“始祖/太祖”又兼感生、受命的... 鄭玄經注具有立足語境的文本主義特點。他並未嚴格區分“始祖”“太祖”,而是根據經傳語境隨文釋之。宗法意義上的“始祖/太祖”指本宗初祖;封建意義上的“始祖/太祖”指諸侯、大夫始封君;對於天子世系,“始祖/太祖”又兼感生、受命的内涵。“始祖”“太祖”在天子、諸侯對文的情況下有别,散文則通。秦漢以降,各朝得姓、始封、受命、創業之君往往非同一人,出於功德論的歷史邏輯,歷代統治者拆分“始祖”與“太祖”,又造出“高祖”等廟號。鄭玄在維持經義邏輯完整性的前提下,也適當參酌歷史邏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廟制 始祖 太祖
下载PDF
鄭玄“以讖緯箋詩”考論
4
作者 沈薇薇 《古籍研究》 2023年第1期293-297,共5页
《毛詩傳箋》是東漢經學家鄭玄爲《毛詩故訓傳》所作的箋,該書繼承《毛詩故訓傳》字義解讀的傳統,並對不同見解之處闡述了自己不同的觀點,是一部吸取當時古文字學最高成就的《詩經》簡明訓詁著作。在鄭玄的經學體系中,讖緯之學佔據重要... 《毛詩傳箋》是東漢經學家鄭玄爲《毛詩故訓傳》所作的箋,該書繼承《毛詩故訓傳》字義解讀的傳統,並對不同見解之處闡述了自己不同的觀點,是一部吸取當時古文字學最高成就的《詩經》簡明訓詁著作。在鄭玄的經學體系中,讖緯之學佔據重要地位,有《尚書中候》《易》《書》《詩》《禮》等緯注。鄭玄《毛詩傳箋》引用讖緯多數符合經義,爲融合今古文構建“通學”奠定了基礎,同時折射出東漢政局的混亂,爲當時的統治者敲響了警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詩傳箋》 讖緯 《詩經》 注釋
原文传递
鄭玄的感生説與聖人有父説新探——兼論鄭玄對感生受命、三統五德的整合
5
作者 劉斌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47-67,共21页
漢儒有關感生、聖人有父無父的争論,是漢儒解釋經義和論證漢朝合法性時面對的重要問題。鄭玄的感生説以讖緯的感生記載和《詩經》的感生四篇爲基礎,指向南郊祀天禮的建構,與他的六天説結合而將“祖之所自出”釋爲始祖之感生帝。鄭玄的... 漢儒有關感生、聖人有父無父的争論,是漢儒解釋經義和論證漢朝合法性時面對的重要問題。鄭玄的感生説以讖緯的感生記載和《詩經》的感生四篇爲基礎,指向南郊祀天禮的建構,與他的六天説結合而將“祖之所自出”釋爲始祖之感生帝。鄭玄的聖人有父説既含有讖緯的聖王非以身相及之説,又暗合《世本》《帝繫》《史記》等書的聖王同祖的譜系,還考慮到“嚴父配天”的祀天禮義的需要。鄭玄由此提出聖人有父、感天而生之説,是對經緯傳記和漢儒經説的兼綜,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感生説與受命説、三統五德説關係密切,而讖緯中的感生、受命與三統、五德之間的關係尚未明晰。鄭玄通過重建南郊、明堂等祀天禮,明確了感生與三統、受命與五德的關聯,使得祀天禮的體系更爲完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生 聖人有父 祀天
下载PDF
感生説與鄭玄的始祖觀念——與華喆先生商榷
6
作者 林鵠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69-74,共6页
華喆先生《中古廟制“始祖”問題再探》一文認爲,在鄭玄的經學體系中,始祖與太祖判然有别,始祖以上世系無可追溯,因出自感生帝而得名,屬於郊祀範疇,而後者乃建立功業之祖,屬於廟制範疇。筆者對此存有疑議。根據鄭注對“始祖廟”概念的運... 華喆先生《中古廟制“始祖”問題再探》一文認爲,在鄭玄的經學體系中,始祖與太祖判然有别,始祖以上世系無可追溯,因出自感生帝而得名,屬於郊祀範疇,而後者乃建立功業之祖,屬於廟制範疇。筆者對此存有疑議。根據鄭注對“始祖廟”概念的運用,可知在鄭玄看來,始祖實即太祖。《儀禮·喪服傳》鄭注對始祖與太祖的區分,只是爲了表明天子太祖感生的特殊性,對文則異,散文則通。而所謂感生,亦與有父並不矛盾。後世在廟制太祖問題上的種種争議,根本原因是對經書中商周二代以始封諸侯契、稷而非始受命天子湯、文王爲太祖的理解,與鄭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祖 太祖 感生 華喆
下载PDF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
7
作者 吕友仁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3年第1期40-67,共28页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這是困擾我國學界將近兩千年的一個老話題。實際上,它並不是没有標準答案。“天之大數,不過十二”,這是古人信奉的一條準則,天子的冕旒也不例外。漢明帝永平二年的冕服定制就是據此而定。“二十四旒”... 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還是二十四?這是困擾我國學界將近兩千年的一個老話題。實際上,它並不是没有標準答案。“天之大數,不過十二”,這是古人信奉的一條準則,天子的冕旒也不例外。漢明帝永平二年的冕服定制就是據此而定。“二十四旒”説出自鄭玄對《禮記》《周禮》二書的誤注。由於鄭注長期立於官學,鄭玄在學界的權威,達到了“寧道孔聖誤,諱聞鄭服非”的嚇人程度。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群體性地説錯話,也就不足爲怪了。更有甚者,由宋至明,弄假成真,皇帝們頭上戴的也變成了貨真價實的二十四旒的冕,壓得宋太祖抱怨“華而且重”。清代漢學發達,學者們對冕旒問題作了澄清。苟假以時日,有望統一認識,使後人不再重蹈覆轍。孰料民國肇建,即廢除經學。迄今百年,國人經學水準大降,雖大師級學者也莫能外。“二十四旒”説遂東山再起。其中教訓,值得深思。至於一些學者把“二十四旒”説扣到了西漢叔孫通頭上,那是一個句讀錯誤惹的事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旒 《後漢書·輿服志》 天之大數 吕思勉
原文传递
敬宗與收族:宗法理論的三種形態及其發展
8
作者 李明真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83-97,共15页
古人所理解的宗法存在不同的理論形態。鄭玄爲了兼顧有關宗法的廟制、喪服經文,將宗法理解爲以諸侯庶子爲始的樹形結構,並以諸侯庶子之間的大小宗關係爲宗法之變例。吕大臨以“公子宗道”解“别子爲祖”,以諸侯之庶長子一人爲大宗之祖,... 古人所理解的宗法存在不同的理論形態。鄭玄爲了兼顧有關宗法的廟制、喪服經文,將宗法理解爲以諸侯庶子爲始的樹形結構,並以諸侯庶子之間的大小宗關係爲宗法之變例。吕大臨以“公子宗道”解“别子爲祖”,以諸侯之庶長子一人爲大宗之祖,其諸弟及諸弟子孫亦宗其爲大宗。歸有光則以“别子爲祖”解“公子宗道”,提出五世後方有大宗之説。二説雖分别同廟制、喪服的内容具有矛盾,但都突出了宗法“收族”的功能,而對於鄭玄所强調的尊祖敬宗的一面存在忽視。這種對宗法意義理解的轉變接近一種思潮,在宋以來學者的不同宗法理論中都有所體現,並可與外部興起的宗法重建運動相呼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理論 吕大臨 歸有光
原文传递
鄭注孝經經學解
9
作者 喬秀岩 《文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共12页
鄭注《孝經》南宋以後失傳,清代中期才有日本刊本傳入,清末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梳理了諸多問題。但皮錫瑞能看到的鄭注《孝經》以《群書治要》爲主要來源,而《群書治要》以簡明爲宗旨,越是有鄭注特色的部分越容易被删除,所以皮錫瑞... 鄭注《孝經》南宋以後失傳,清代中期才有日本刊本傳入,清末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梳理了諸多問題。但皮錫瑞能看到的鄭注《孝經》以《群書治要》爲主要來源,而《群書治要》以簡明爲宗旨,越是有鄭注特色的部分越容易被删除,所以皮錫瑞没能全面掌握鄭注的内容。敦煌本發現之後,鄭注《孝經》大部分都可以看到了,但幾十年過去,相關研究還很少。最近出現陳壁生先生兩部著作,對鄭注《孝經》的儒學思想有深入討論,而陳先生主要關心道德思想的層面,未及探討鄭玄的解經方法。本文作者十多年來關心鄭玄注經的思路,兩年前嘗試解讀《禮記》注,儘管只做到《曲禮》《檀弓》,結果發現以往學者對鄭注留下大量忽略、誤解之處。用同樣的視角閲讀《孝經》注,本文對魏晉以來一直被忽視或誤解的《孝經》注“善未有”“人之行”等説法提出新的理解。又,隋代重出的古文《孝經》經文與今文之間的差異,宋代以來以“大同小異”爲定評。本文首次指出兩者之間分章、章次的差異正好對應鄭注與偽孔傳對《孝經》内容理解的差異,其實是關係到如何理解《孝經》核心思想的大問題。宋代以來學者没有看到鄭注,所以才未能悟出其重大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經》 今古文
下载PDF
鄭玄宗廟禘祫義考辨——以何休禘祫義為參照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瑞傑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63-200,共38页
鄭玄禘論繁複,而禘祫僅涉宗廟之祭。何休禘祫義側重從《春秋》經傳内部推至出義例,更重視《春秋》及《公羊傳》經典本身體系性與自洽性,而不考慮群經推證。鄭玄禘祫義則在立足《公羊》的前提下,會通群經,用歷代異制與尊卑分殊等方式對... 鄭玄禘論繁複,而禘祫僅涉宗廟之祭。何休禘祫義側重從《春秋》經傳内部推至出義例,更重視《春秋》及《公羊傳》經典本身體系性與自洽性,而不考慮群經推證。鄭玄禘祫義則在立足《公羊》的前提下,會通群經,用歷代異制與尊卑分殊等方式對不同經典作出分殊,使得群經之差異,表現為不同時空下禮的不同展現。經其構建之禮制,呈現出“理想性”“完備性”等特點。何鄭禘祫義當相互補充,方能形成整全的宗廟禘祫格局。另外,通過對經學本身的重新疏通以重構禘祫,使得經學不可避免地與現實發生張力。這種張力一方面使經學不可能完全符合現實政治與歷史的形態;另一方面,又使經學凌越於現實政治與社會,放大了經學在政治與歷史中的指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休 禘祫 公羊
原文传递
《鄭玄辭典》所引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鄭注材料來源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玉平 劉莉莎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唐文先生的《鄭玄辭典》(下或簡稱“《辭典》”)①是目前纂集東漢學者鄭玄語詞訓釋資料的集大成者,對鄭玄語言學觀念、先秦兩漢語詞訓釋等方面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辭典》第572頁“《鄭玄辭典》引用書目”中列有“敦煌殘卷唐寫... 唐文先生的《鄭玄辭典》(下或簡稱“《辭典》”)①是目前纂集東漢學者鄭玄語詞訓釋資料的集大成者,對鄭玄語言學觀念、先秦兩漢語詞訓釋等方面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辭典》第572頁“《鄭玄辭典》引用書目”中列有“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鄭注”,並且稱“據原件影印”。敦煌殘卷《論語》鄭注有多種唐寫本,《鄭玄辭典》所引相關資料具體指哪些呢?《辭典》中並未明確説明,無從知曉,本文擬對此作專門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論語》 殘卷 寫本 訓釋 敦煌
下载PDF
鄭玄所見三禮傳本殘闕錯簡衍奪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虞萬里 《中国经学》 CSSCI 2014年第1期1-50,共50页
鄭玄所處時代已有紙張,然其注三禮所見文本仍是簡牘,此從其注釋用語中可以證實無疑。三禮簡牘傳本早已灰飛煙滅,形制似乎無從質證。但從鄭注三禮斷爛、殘闕、衍奪的信息中,局部的簡制形貌通過對其注語的分析,尚可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如... 鄭玄所處時代已有紙張,然其注三禮所見文本仍是簡牘,此從其注釋用語中可以證實無疑。三禮簡牘傳本早已灰飛煙滅,形制似乎無從質證。但從鄭注三禮斷爛、殘闕、衍奪的信息中,局部的簡制形貌通過對其注語的分析,尚可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如經劉向、歆校録、傳授的簡本《周禮》,似應是各官自成段落,不相連鈔,唐開成石經很可能保存了《周禮》古本鈔寫形式。《儀禮》各篇所附之記,參校武威《儀禮》簡,雖知西漢以前就已附入,但各家傳授之文本仍有差異,其記之多少以及前後位置也有不同。《禮記》係七十子後學所傳,經戰國、秦漢之傳授、流播,其鈔寫形制多樣不一,有十字左右的短簡,也有三十字左右的較長簡支,反映出簡牘制度以前隨地取材之紛亂和即使簡牘制度定制後的例外。三禮中某些文意的錯亂,可以通過簡支的排列展示其錯亂的原由,某些文字的衍奪,也可從簡牘形式上推測其之所以舛)的根據。專門而全面地研究傳世文本的簡制形態,由簡制形態去解釋經典的殘闕、錯亂、衍奪,這是一種嘗試,但這種方法如果推而廣之,可以使秦漢經典中很多錯舛得到合理的解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禮 殘闕 錯簡 衍奪
下载PDF
《儀禮·士冠禮》“鄉大夫”“卿大夫”辨正——兼議乾嘉考據學對經書文本的古典重構 被引量:2
13
作者 華喆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7-272,共16页
《儀禮·士冠禮》有"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一句。自唐石經而始,至宋刻經注本、八行本等均無異文,是宋元以降的通行文本。清代學者劉台拱提出古本《儀禮》"鄉大夫"當作"卿大夫",今本"鄉大夫... 《儀禮·士冠禮》有"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一句。自唐石經而始,至宋刻經注本、八行本等均無異文,是宋元以降的通行文本。清代學者劉台拱提出古本《儀禮》"鄉大夫"當作"卿大夫",今本"鄉大夫"是南北朝之後的傳本訛誤所致。段玉裁、顧千里分别在自己的著作中對劉台拱的意見提出批評,認爲今本《儀禮》文字無誤。王念孫、王引之則在《經義述聞》中對段、顧二人進行駁論,利用《國語》韋昭注等旁證,試圖改訂經文。此後清代學者如程瑶田、朱大韶、胡培翬、黄以周,當代學者如沈文倬,均贊同劉、王之説。然而從鄭玄《儀禮》經注整體内容來看,鄭玄將《士冠禮》與《鄉飲酒禮》《鄉射禮》視爲内容有前後關聯呼應的篇目,就鄭注而論,此處經文爲"鄉大夫"無誤。劉台拱、王念孫援引《國語》趙文子冠及韋昭注作爲證據,通過歷史考證的方式改易傳世文本,這是清代學者古典重構的典型表現。這種研究方法是當時學術風氣的代表,從而在乾嘉以降,取得衆多學者支持,影響直至當下。乾嘉漢學試圖用實證的方式來處理經學問題,完成了經學的史學化,最終使經學退出了歷史舞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儀禮》 段玉裁 王念孫
下载PDF
《儀禮》婦人拜儀説
14
作者 許子濱 《中国经学》 CSSCI 2016年第1期69-91,共23页
婦人拜法名目之見於《周禮》與《禮記》者,有"肅拜"、"手拜"、"稽顙",其見於《儀禮》者,除《士昏禮》"婦拜扱地"外,餘皆單言"拜"。古今説者把這些單言的"拜"一概看成"... 婦人拜法名目之見於《周禮》與《禮記》者,有"肅拜"、"手拜"、"稽顙",其見於《儀禮》者,除《士昏禮》"婦拜扱地"外,餘皆單言"拜"。古今説者把這些單言的"拜"一概看成"肅拜"。自漢以降,説者大多依據《周禮》"九拜"推想婦人拜禮的姿勢,只是對於何謂"肅拜",言人人殊,紛然殽亂,甚或互相牴啎,爲後人理解婦人拜儀平添許多障礙。鄭衆以爲"肅拜"同《左傳》所記軍禮之"肅",其儀爲:"但俯下手,今時撎",撎通揖。鄭玄則謂"肅拜,拜低頭"。再結合賈誼《容經》中"肅"的詞例來看,可知"肅拜"爲立拜,行禮者頭部微俯,身體作磬折之狀,兩手合攏自上而下向地。本文旨在申明,必須自行歸納《儀禮》文例,方能探明書中所記婦拜之真相。《儀禮》所記婦人之"拜",除扱地爲跪拜外,餘者皆爲立拜。文本證據確鑿,無可疑者。然則,黄以周所謂"更端以示敬",實不足以解説《儀禮》所見婦拜的文例,而前人言之鑿鑿的婦人跪拜諸説,同樣與《儀禮》文意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拜 肅拜 撎揖 磬折 扱地 黄以周
下载PDF
訓詁的虚與實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立善(譯) 《中国经学》 2009年第2期1-24,共24页
本文以“無寧,寧也”這一訓詁爲切入點,分析比較了王引之與鄭玄對於經書中“無某,某也”、“不某,某也”一類詞語解釋的異同。由此發現,王引之具有“虚義”解釋的強烈傾向,而與之相反,鄭玄則始終堅持尋求詞語的“實義”。鄭玄的訓詁注... 本文以“無寧,寧也”這一訓詁爲切入點,分析比較了王引之與鄭玄對於經書中“無某,某也”、“不某,某也”一類詞語解釋的異同。由此發現,王引之具有“虚義”解釋的強烈傾向,而與之相反,鄭玄則始終堅持尋求詞語的“實義”。鄭玄的訓詁注釋是源於其經學家的立場,而極盡所能地推行“虚義”助字説的王引之,其學問性質乃反經學或脱離經學的。王念孫的學問根底裏尚存有對經之大道的信仰,而王引之卻超越其父,捨棄大道,以小學本身爲終極目標。作爲語典著作的《經傳釋詞》,雖以“語助”與“發聲”於歷來以假借爲中心的學問領域上開啓了新局面,但同時亦是小學的自我目的化的必然性歸結。鄭玄與王引之的對立,乃注釋之學與語典之學的對立,而“無寧”解釋的相異即兩者對立的突出性體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學史 小學 王引之 王念孫 《經傳釋詞》
下载PDF
馬融鄭玄王肅本《尚書》性質討論 被引量:1
16
作者 馬楠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6,共12页
馬融、鄭玄、王肅本《尚書》呈現出由今文、孔壁本逐漸趨向孔傳本的文本演變過程,展現了馬、鄭、王在先師校釋的基礎上因襲修正、調和諸本、校理今古、擇善而從的整理痕跡。所謂古文《尚書》及其經説不能以爲孔安國時已臻完備、東漢時... 馬融、鄭玄、王肅本《尚書》呈現出由今文、孔壁本逐漸趨向孔傳本的文本演變過程,展現了馬、鄭、王在先師校釋的基礎上因襲修正、調和諸本、校理今古、擇善而從的整理痕跡。所謂古文《尚書》及其經説不能以爲孔安國時已臻完備、東漢時散失變亂,因爲古文《尚書》經本、經説的形成發展不僅有劉歆、賈逵、馬融傳承授受的因素,更有馬、鄭、王、孔根據不同經本别立新説、根據釋讀去取改易經文、根據五經轉相證明等推演的因素,而後者已爲漢晉經師指稱爲"古文"或"古文説"。此外,整齊諸本、調和衆説、校理今古的現象並非僅見於《尚書》文本流傳之中,而是在《詩經》、《周禮》、《儀禮》、《論語》等經文整理過程中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書 馬融 王肅
下载PDF
“吉拜”“凶拜”舊説平議
17
作者 于少飛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關於《周禮》“九拜”中“吉拜”與“凶拜”的拜儀,鄭玄認爲“吉拜”是“拜而後稽顙”,“凶拜”是“稽顙而後拜”。然考諸禮書,喪禮中拜賓僅稽顙而已,有男女拱手尚左尚右之别,並無先拜後拜之分。實際上,鄭氏此論僅適用於服喪者受問、受... 關於《周禮》“九拜”中“吉拜”與“凶拜”的拜儀,鄭玄認爲“吉拜”是“拜而後稽顙”,“凶拜”是“稽顙而後拜”。然考諸禮書,喪禮中拜賓僅稽顙而已,有男女拱手尚左尚右之别,並無先拜後拜之分。實際上,鄭氏此論僅適用於服喪者受問、受賜的情況,並不具有普遍意義。且鄭氏將這兩種拜儀與殷、周喪拜相關聯,亦無實據。而關於吉、凶二拜的施用情況和劃分依據,鄭氏認爲應以齊衰不杖期和三年喪爲界,孔穎達則認爲應以齊衰杖期爲界。二氏皆以喪服等級作爲劃分此二拜的依據,實則也僅適用於上述特殊情況。清人關於這一問題有兩種觀點值得肯定:一是《周禮》辨“九拜”以“享右祭祀”,故此二拜最初當與祭禮相關,吉祭時拜尸用吉拜,凶祭時拜賓用凶拜,胡承珙因而以拜之對象作爲劃分吉、凶二拜的依據;二是莊存與等人不局限於祭禮和喪禮,以所遇之事的吉凶作爲劃分依據,吉事用吉拜,凶事用凶拜。這兩種觀點的討論範圍不同,但皆有其適用之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穎達 吉拜 凶拜
原文传递
天子好逑——漢代儒教的皇后論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立善(譯) 《中国经学》 2009年第1期91-114,共24页
本文擬通過與經學議論相聯結的儒教式皇后觀之變遷的視點,對迄今僅以“外戚政權”之因素來把握的漢代皇后,進行全面考察。本文認爲:與皇帝相對偶的皇后,其權威被明確地定位於皇帝支配體制的構架中,則始於西漢武帝時代以後。在西漢末期,... 本文擬通過與經學議論相聯結的儒教式皇后觀之變遷的視點,對迄今僅以“外戚政權”之因素來把握的漢代皇后,進行全面考察。本文認爲:與皇帝相對偶的皇后,其權威被明確地定位於皇帝支配體制的構架中,則始於西漢武帝時代以後。在西漢末期,《儀禮》“夫妻一體”的思想亦被援用於皇帝與皇后。至東漢初期,皇后因獨佔“后”號而獲得了可與《禮記》所描述的“天子之后”相媲美的地位。作爲皇帝嫡妻的皇后權威之確立,從另一方面觀之,此亦皇帝權威本身發生變質而重塑形象的過程。衹是,以《儀禮》中所見普通夫婦的一體性亦套用於皇帝與皇后之間,並試圖令“至尊無敵”的天子與其一體之妻的皇后並存,這樣的儒教式皇后論原本就充滿了矛盾。鄭玄在《關雎》解釋中,使“后”成爲天子之對偶而調和天下之陰陽,“后”已超越天子一人之妻而位於更高的次元。雖然鄭玄的《關雎》解釋亦可謂牽強,而此亦試圖超越皇后注定要背負的矛盾而做出的努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代儒教 皇后 《詩經·關雎》 《五經異義》 《駁五經異義》
下载PDF
《禮記子本疏義》校錄 被引量:1
19
作者 華喆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2年第1期33-56,共24页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殘卷一卷。經學者考訂,該殘卷爲梁代經學家皇侃對《禮記》鄭注所作義疏,間有皇侃門人鄭灼附記。《禮記子本疏義》是唐代孔穎達編纂《禮記正義》時曾經重點參考過的文本,對於經學史研究者來説...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有舊鈔本《禮記子本疏義》殘卷一卷。經學者考訂,該殘卷爲梁代經學家皇侃對《禮記》鄭注所作義疏,間有皇侃門人鄭灼附記。《禮記子本疏義》是唐代孔穎達編纂《禮記正義》時曾經重點參考過的文本,對於經學史研究者來説是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然而殘卷抄寫脱漏、訛誤較多,且有大量的俗字、異體字,識讀不易。現將殘卷録出,並加以校訂,以便學者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禮記子本疏義 禮記正義 皇侃
原文传递
《禮記·檀弓》鄭玄、王肅義比勘發微
20
作者 史應勇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鄭、王之争”是經學史上一場影響深遠的公案,但這兩位經學家的著述佚失太多,想要釐清這場學術公案,必須在清人輯佚工作的基礎上,竭澤而漁式地清理鄭、王經注的所有文字,然後進行比勘。本文是作者已完成的著作稿《禮記鄭王比義發微》(... “鄭、王之争”是經學史上一場影響深遠的公案,但這兩位經學家的著述佚失太多,想要釐清這場學術公案,必須在清人輯佚工作的基礎上,竭澤而漁式地清理鄭、王經注的所有文字,然後進行比勘。本文是作者已完成的著作稿《禮記鄭王比義發微》(待出版)中的一部分文字,因篇幅所限,只節選了《檀弓》篇中鄭、王注文比勘文字6條。文中首先排比輯出的鄭、王注文,然後結合前人相關疏義及後人相關注解,分析鄭、王解經究竟有怎樣的同與不同,因爲如果不結合疏義文字,單看鄭、王注文,無法明晰其解經的具體意義,而後人的相關注解,又能够反映他們在鄭、王注解方面有過怎樣的傾向,或傾向於鄭,或傾向於王,這種傾向能反映鄭、王各自在解經方面的影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禮記》 王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