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味药药性理论及归经应用 被引量:50
1
作者 孙坤坤 王加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458-461,共4页
辛味作为五味之一,其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多样,辛能散、能行、能通、能温、能升、能润、能化。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出辛味药不仅归于经典所说的肺经,大部分辛味中药还归于肝经、脾胃经,亦有归入心经、肾经。在脏腑经络的基础上,探究辛味药... 辛味作为五味之一,其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多样,辛能散、能行、能通、能温、能升、能润、能化。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出辛味药不仅归于经典所说的肺经,大部分辛味中药还归于肝经、脾胃经,亦有归入心经、肾经。在脏腑经络的基础上,探究辛味药于脏腑归经的应用。辛味药入肺经可散表邪、行气行水行血、化痰饮、通鼻窍;辛味药入脾胃经可助脾胃之气左升右降,辛化脾胃湿浊及助脾胃祛除阴寒,恢复脾胃正常功能;辛味药入肝经则可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辛味药入心经可开心窍、行心血;辛味药入肾经可润肾,苦燥能助肾行津液。辛味药无论入何脏腑,都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 辛味 散表邪 散结润燥 行气利水 祛寒温经 解郁活血 脏腑经络学说
下载PDF
基于药性特征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规律性认识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军 刘培 +4 位作者 蒋秋冬 姚映芷 张会 姚俊宏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305-4312,共8页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 应用透皮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解决外用制剂吸收难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中药挥发油是一大类性质优良的PE,品种总数达到300余种,而目前有作为PE报道的中药挥发油仅为34种,近90%的中药挥发油从未作为PE应用,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目前其研究主要是遵循化学促渗剂的研究思路,通过透皮促渗效果和药效学评价来进行筛选,效率不高。中药挥发油是中药辛味的主要物质基础,药性理论有"辛能开腠理"的认识,文献研究发现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效果与药性特征显著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存在药性特征规律"的观点,并提出了基于系统研究和数据挖掘阐明药性特征规律,从不同类型中药挥发油中选择和发现高效低毒的透皮促渗剂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应用脂质体人工皮肤膜技术结合评价指标优选,实现高通量评价中药挥发油PE促渗效果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中药挥发油PE的研究、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PE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微乳型制剂研究可能是中药挥发油PE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中药药性 透皮促渗剂 辛味 微乳 脂质体人工皮肤膜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舌表征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探究川芎辛味物质基础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露萍 倪妮 +2 位作者 洪燕龙 吴飞 沈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05-1811,共7页
目的基于电子舌表征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探究川芎辛味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舌技术表征不同科辛味中药,并根据物质组群可拆分原理表征川芎挥发油、碱性部位与酸性部位,结果作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电子舌响应值与气... 目的基于电子舌表征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探究川芎辛味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舌技术表征不同科辛味中药,并根据物质组群可拆分原理表征川芎挥发油、碱性部位与酸性部位,结果作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川芎挥发油电子舌响应值与气相色谱同步测定的川芎挥发油中6种成分(α⁃蒎烯、4⁃松油醇、阿魏酸、丁烯苯酞、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含量进行双变量“谱味”相关性分析并验证。结果在电子舌主成分分析图中,同科辛味中药距离相近;川芎挥发油与川芎原药材距离相近,挥发油是川芎主要辛味部位;川芎挥发油中丁烯苯酞含量与电极ZZ、JE、BB、GA响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A、JB响应呈显著正相关,藁本内酯含量与电极CA响应呈显著正相关,洋川芎内酯A含量与电极DA响应呈显著负相关,而α⁃蒎烯、4⁃松油醇与阿魏酸含量与电子舌响应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与丁烯苯酞3种苯酞类成分是川芎挥发油辛味的物质基础,而另外3种其他类成分非川芎挥发油的辛味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味 川芎 物质基础 “谱味”相关 电子舌
下载PDF
温里药之辛味作用内涵探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冯秀芝 吴继雷 任艳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6期133-136,共4页
中药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辛味具有行、散的作用特点,与温里药温热之性相合,共同发挥着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历代本草学专著对相关内容的记载,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 中药五味之辛味与温里药的主要功效具有最为密切的关系,辛味具有行、散的作用特点,与温里药温热之性相合,共同发挥着温里散寒、温助阳气、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历代本草学专著对相关内容的记载,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结果和中医临床实践,探析辛味之于温里药的作用内涵主要表现在温里散寒、活血化瘀、温中行气、温经止痛、温助阳气及行助药势等方面。温里药之辛味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与之相关的药理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抗溃疡、调节胃肠运动、抗腹泻、抗炎、镇痛、增强机体产热、扩张血管、强心、增加心输出量、促进糖脂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抗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里药 辛味 作用内涵 中药药性
下载PDF
思考“辛味” 被引量:17
5
作者 贾德贤王 谦鲁兆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8-90,共3页
关键词 辛味 气味 滋味 功效
原文传递
中药辛味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永宽 《北方药学》 2020年第10期187-188,共2页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用于临床疾病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中药五味中辛味药是常用药物,归经用药,分析辛味药性的表达和配伍应用情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对辛味药临证配伍情况进行了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 辛味 药性表达 临证 配伍
下载PDF
试论辛味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时觉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中药五味之中 ,酸苦甘咸都属阴 ,独辛味属阳 ,作用广泛 ,解表发汗、行气活血之外 ,化湿醒脾、祛寒温中、通络祛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温肾壮阳、杀虫解毒 ,都是辛味的功效所在 ,都表现出明显的“阳”的性质特点。独阳的辛味处方地位... 中药五味之中 ,酸苦甘咸都属阴 ,独辛味属阳 ,作用广泛 ,解表发汗、行气活血之外 ,化湿醒脾、祛寒温中、通络祛风、化痰散结、开窍醒神、温肾壮阳、杀虫解毒 ,都是辛味的功效所在 ,都表现出明显的“阳”的性质特点。独阳的辛味处方地位独特 ,八法之中 ,汗、温、消多辛味 ,和法多辛苦并用 ,下、清、补诸法 ,亦不离辛味而多参用 ,起到佐使作用 ;引经报使之药亦多辛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性 辛味 治法 功效 中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辛味药论治肿瘤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国昇 夏孟蛟 +3 位作者 李蒙丽 由凤鸣 严然 潘磊 《湖北中医杂志》 2019年第2期47-49,共3页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有关肿瘤临床治疗的用药分析研究,多是从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等功效的角度来进行的,鲜有从药物性味的角度分析者。部分研究指出辛味药,如绝大多数风药[1]、辛温辛热药[2...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有关肿瘤临床治疗的用药分析研究,多是从补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等功效的角度来进行的,鲜有从药物性味的角度分析者。部分研究指出辛味药,如绝大多数风药[1]、辛温辛热药[2-3]等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辛味药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功能特性发挥治疗肿瘤作用的?为什么说辛味药是肿瘤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味 辛味 肿瘤
原文传递
北沙参临床功效拓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国荣 章美琴 张亚凤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4-175,共2页
北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临床应用广泛。此外还可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儿童慢性咳嗽等。认为该药不仅仅有扶正作用,还有辛味发散、辛润通络的驱邪作用,可以拓展其功效主治。
关键词 北沙参 辛味 润济 病例
原文传递
五味与四气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骆和生 魏炜佳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89年第2期54-57,14,共5页
五味是中药的固有性质,是中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气是药物作用的四种性质,是在五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用。在五味与四气的具体关系上,辛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甚少产生寒凉作用;苦味药与之相反,产生寒凉作用的多,产生温热作用者少;咸... 五味是中药的固有性质,是中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四气是药物作用的四种性质,是在五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用。在五味与四气的具体关系上,辛味药主要产生温热作用,甚少产生寒凉作用;苦味药与之相反,产生寒凉作用的多,产生温热作用者少;咸、甘味药以产生寒凉作用者为多;酸味药产生寒凉及温热两类作用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 寒凉 温热药 药物作用 辛味 作用者 苦味药 四性 固有性质 凉性
下载PDF
《黄帝内经》“辛味”探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锦慧 朱钧晶 +1 位作者 马蕾 王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总结《黄帝内经》关于辛味的论述,对其进一步深入探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配伍应用。[方法]整理《黄帝内经》中论述辛味的条文,从辛的涵义、功效、临床应用、禁忌四方面阐述并引申发挥,使其更加系统明了。[结果]辛味不仅包括滋味、... [目的]总结《黄帝内经》关于辛味的论述,对其进一步深入探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配伍应用。[方法]整理《黄帝内经》中论述辛味的条文,从辛的涵义、功效、临床应用、禁忌四方面阐述并引申发挥,使其更加系统明了。[结果]辛味不仅包括滋味、气味,还有功效之味。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认识辛味,其性升散,归肺属金,入于上焦,有着走气发散、养肺润肾、制酸养筋的独特功效。辛味药有行、散、润、通、化、升之功,作用殊多,并可与甘苦酸淡咸诸味组方配伍,衍化出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辛咸软坚、辛淡渗利等等,进一步扩展了应用范围。辛味有其具体的治则治法,根据六淫外邪的不同和五脏各自的生理病理特性,或以辛为主,或以其为辅,随证治之。[结论]辛味居五味之首,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掌握其药性、功效,临床处方将更加得当灵活巧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辛味 药性 功效 配伍 治则 禁忌 基础理论
下载PDF
北沙参当具辛味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仕欢 杨洪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北沙参 辛味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神农本草经》辛以止咳药在经方中的运用探析
13
作者 赵展 曲夷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522-525,532,共5页
《神农本草经》中辛味且明确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有12味,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8味。通过分析这12种药物的功效及配伍成的13首止咳逆经方的应用,并结合《黄帝内经》五味用药理论,总结出辛以止咳的机制及组方用药特点:1)辛以止咳药在“... 《神农本草经》中辛味且明确具有止咳作用的药物有12味,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8味。通过分析这12种药物的功效及配伍成的13首止咳逆经方的应用,并结合《黄帝内经》五味用药理论,总结出辛以止咳的机制及组方用药特点:1)辛以止咳药在“主咳逆”的基础上,尚以主温中、主风寒、主化湿及特殊功效,如款冬花“主喉痹”、桂枝“主补中益气”、芫花“主下水”达到止咳逆;2)辛以止咳配伍规律有辛散酸收,基础药对为干姜细辛-五味子,根据不同病因有所加减,如生姜-细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和干姜-五味子;辛甘发散,药对为生姜-甘草或干姜-甘草;辛散苦降,药对为款冬花-紫菀、桂枝-麻黄、半夏-芍药或附子-芍药;3)辛以润之贯穿于辛以止咳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当外邪袭表,辛以散之;阳虚津凝时,辛以温之;饮邪不化时,辛以和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辛味 咳逆 经方 配伍规律
下载PDF
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菡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42-1542,1545,共2页
关键词 生气通天论篇 配属关系 相傅之官 同气相求 后天之精 筋脉沮弛 缓急止痛 辛味 黄帝内经 血脉瘀滞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家族离子通道与四气五味(辛味)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杨丽丽 宁艳梅 +4 位作者 魏本君 海洋 刘小瑞 任珂 刘东玲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5,共8页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和生理功能;通过比较中药药性中的四气理论、五味理论(辛味)和不同TRPs家族通道对温度敏感差异的特性,分析四气理论中寒、凉、温、热和辛味药性与TRPs家族之间生理功能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中药 理论 药性 四气 五味 辛味
下载PDF
基于“宣可去壅”探讨辛味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秋涧 赵捷 +4 位作者 赵明 张震 陈颖君 曹宇 裴卉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45-48,共4页
以“辛味宣壅”之法为理论基础,谨守病机探究辛味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壅”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病机,即郁、痰、瘀、火、虚,虚实夹杂;“辛”味属阳而性最动,宣通之力较强,能散壅滞;“宣可去壅”即采用宣散之法疗壅滞之病... 以“辛味宣壅”之法为理论基础,谨守病机探究辛味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学认为“壅”是抑郁症发生的关键病机,即郁、痰、瘀、火、虚,虚实夹杂;“辛”味属阳而性最动,宣通之力较强,能散壅滞;“宣可去壅”即采用宣散之法疗壅滞之病,是契合抑郁症病机的治本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宣可去壅 辛味 中药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形寒寒饮则伤肺”探讨辛味药在阳虚型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刘延平 王远红 《中医学》 2024年第7期1614-1618,共5页
白癜风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色素脱失,阳虚型白癜风患者的主要病机为外有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内在中阳不足。“形寒寒饮则伤肺”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外感寒邪以及饮食寒凉均会损伤肺阳。辛味药能行、能散,且温里药大多具有辛味,可凭... 白癜风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色素脱失,阳虚型白癜风患者的主要病机为外有风寒湿邪侵袭肌表,内在中阳不足。“形寒寒饮则伤肺”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外感寒邪以及饮食寒凉均会损伤肺阳。辛味药能行、能散,且温里药大多具有辛味,可凭其辛散的特性,既能解表,也可温里。基于“形寒寒饮则伤肺”理论,在治疗阳虚型白癜风患者时,既要解表散寒,同时也要注重温散里寒,应善于辨证使用辛味药物,凭借其能散能行的特点使白斑趋于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阳虚 “形寒寒饮则伤肺” 辛味
下载PDF
淫羊藿性味考证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韩贞爱 杨晓旭 +2 位作者 薛迪 王宇 刘树民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7期722-726,共5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淫羊藿性和味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和分析其性味与其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的关系,从而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文献研究对中药淫羊藿的辛、苦、甘...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淫羊藿性和味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和分析其性味与其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的关系,从而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方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和现代文献研究对中药淫羊藿的辛、苦、甘味和寒、温性的评述和记载进行考证,对其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逐一解释和阐明。结果经考证理清了淫羊藿的味从辛味到甘味再到苦味以及其性从寒性到平到微温再到温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性味和功效的关系并发现其性发生显著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经过炮制过程有关。结论为今后探讨淫羊藿的性味学和药效学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与中药现代化相结合,深入开发探索其临床应用等提供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性味 考证 辛味 苦味 甘味
下载PDF
基于拉曼光谱的中药辛味辨识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文妍 梁浩 +3 位作者 程虹 赵紫薇 王慧 王耘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39-1945,共7页
目的:基于中药拉曼光谱的检测分析,测得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辛味辨识模型。方法:132种辛味中药及156种非辛味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以1 cm^(-1)为单位量化;对量化后的... 目的:基于中药拉曼光谱的检测分析,测得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辛味辨识模型。方法:132种辛味中药及156种非辛味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以1 cm^(-1)为单位量化;对量化后的拉曼数据进行基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的特征选择,筛选出与辛味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RF、K近邻(KNN)、梯度提升算法(GBM)、朴素贝叶斯(GNB)、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5种分类算法建立辨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非辛味中药,辛味中药在2 500~3 000 cm^(-1)范围内呈现出高强度的拉曼散射;基于RF算法和XGBoost算法筛选重要性排序在前100的拉曼位移数据为特征,在所有模型中GBM算法所建立的分类模型表现出最佳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准确率为0.943,精确度为0.970。结论:中药拉曼谱图与辛味药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辛味药性整体量化表征,结合GBM算法可以进行高效、准确地对药性进行辨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性 拉曼光谱 辛味 特征筛选 随机森林 辨识模型
下载PDF
辛味中药活性成分对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晓洁 董正平 王醊恩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7期2597-2598,共2页
以辣椒素为例探讨辛味中药活性成分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与"胃病患者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一传统观念相悖,辛味中药与辣椒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都可能是通过激活TRPV1受体来... 以辣椒素为例探讨辛味中药活性成分对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与"胃病患者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一传统观念相悖,辛味中药与辣椒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都可能是通过激活TRPV1受体来实现的。辛味中药含有的有效成分有可能激活胃黏膜上的TRPV1受体,辛味中药可能含有与辣椒素相似作用机制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味 活性成分 辣椒素 胃黏膜 辣椒素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