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5
篇文章
<
1
2
…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
被引量:
6
1
作者
彭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71,共7页
宋元时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理学家们尽管从佛教、道教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资料,但却大都对佛教、道教采取排斥态度。在他们的带动下,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排斥佛、道的潮流。与此同时,又存在与之相反的公开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潮。...
宋元时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理学家们尽管从佛教、道教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资料,但却大都对佛教、道教采取排斥态度。在他们的带动下,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排斥佛、道的潮流。与此同时,又存在与之相反的公开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潮。本文拟对宋元时期三教调和思想略作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
调和
宋元时期
调和
论
三教同源
佛教
同归于善
道教
三教合一
《中说》
宋孝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初调和思潮述论
被引量:
3
2
作者
高力克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2,64,共6页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进主义
蔡元培
调和
论
杜亚泉
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李大钊
章士钊
中庸之道
新旧
调和
原文传递
越南古代诗学述略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小盾
何仟年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26,共11页
越南古代诗学是对中国诗坛种种思潮的回响。它采用序跋、书札、笔记三种体裁 ,从 15世纪中期起即以诗之体用为论述主题。黎末史学家黎贵的贵真论和情景事“三要”论 ,反映了明清“性灵”派诗论在越南的影响 ,以及越南学者在俗文学蓬...
越南古代诗学是对中国诗坛种种思潮的回响。它采用序跋、书札、笔记三种体裁 ,从 15世纪中期起即以诗之体用为论述主题。黎末史学家黎贵的贵真论和情景事“三要”论 ,反映了明清“性灵”派诗论在越南的影响 ,以及越南学者在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局势下所作的理论选择。阮朝明命王子绵审、绵兄弟的“神韵”“格调”调和论、诗尊词卑论、虚实相兼论 ,代表了越南诗学的基本方法———对中国文论的观点和命题加以引申的方法 ,从比较的意义上揭示了越南诗歌创作在社会环境、语言手段、风格处理等方面的特殊性。作为中国理论和越南实践的背影 ,越南诗学的资料将有助于理解中国诗学的域外传播、越南诗歌的历史以及理论与创作的一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中国诗学
诗坛
中国文
论
诗歌创作
诗
论
性灵
实相
调和
论
反映
原文传递
和谐性新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于海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59,共2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和”(和谐)里包含着调和与妥协。其中的调和又有调合与调解之分。在对立双方分裂离异之时,需要的是调合(聚结)作用;当对立双方冲突争执之……
关键词
和谐性
同一性
调和
论
主次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被引量:
2
5
作者
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7,共6页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教关系
分离
论
调和
论
原文传递
《甲寅》时期章士钊的哲学思想──调和论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华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150-162,共13页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 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和道德,是一种自由主义 的政治观;新旧杂糅调和论主...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 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和道德,是一种自由主义 的政治观;新旧杂糅调和论主张在文化创新时要注意文化继承,鼓吹维护和保留中国固有文 化,反对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新,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寅》时期
章士钊
哲学思想
调和
论
矛盾
同一性
文化保守主义
宪政主义
全文增补中
美育在教育中的“中介性”地位
被引量:
4
7
作者
曾繁仁
《教育视界》
2022年第6期40-44,共5页
美育特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现在,我们再进一步从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来探讨美育的作用。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美育与德、智、体三育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这三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一方...
美育特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现在,我们再进一步从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来探讨美育的作用。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美育与德、智、体三育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这三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一方面,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体育”和“心育”的调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育
调和
论
美育
中介性
三育
王国维
不可缺少
体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
2
8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4-51,共8页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郑师渠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号秋明。为近代著名的科学编译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更因主编《东方杂志》和以伧父、高劳的笔名发表了许多论述中西文化的文章而闻名。长久以来,被...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郑师渠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号秋明。为近代著名的科学编译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更因主编《东方杂志》和以伧父、高劳的笔名发表了许多论述中西文化的文章而闻名。长久以来,被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亚泉
中西文化
文化运动
新文化
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
倡导者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调和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
2
9
作者
郭华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1期5-13,共9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主张“和而不同”的理念 ,强调矛盾同一性的辩证思维和中庸理念 。
关键词
章士钊
调和
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折中主义方法论与现代思维方式
被引量:
4
10
作者
刘岩
《创新科技》
2004年第12期8-11,共4页
折中在传统理论中是一个很不体面的概念,尤其是"折中"带上"主义"后,更是为真正的卫道者所不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把折中主义表述为"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思维...
折中在传统理论中是一个很不体面的概念,尤其是"折中"带上"主义"后,更是为真正的卫道者所不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把折中主义表述为"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哲学理论上它貌似辩证法,实则是二元论、调和论.思想和政治上的折中主义,必然导致机会主义,甚至走向修正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中主义
现代思维方式
必然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调和
论
哲学理
论
思维方法
政治
走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林风眠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考察
11
作者
胡斌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2,共13页
对于一度被称作“形式主义的祖师爷”的林风眠及其同人来说,形式主义是一个污名化的误读。就艺术而言,形式主义的定义和来源十分复杂,但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因现实语境的原因,逐渐被用作对“玩弄形式”的现代派的贬称,并和资产阶级相...
对于一度被称作“形式主义的祖师爷”的林风眠及其同人来说,形式主义是一个污名化的误读。就艺术而言,形式主义的定义和来源十分复杂,但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因现实语境的原因,逐渐被用作对“玩弄形式”的现代派的贬称,并和资产阶级相联系。而林风眠关于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实践和“调和论”主张,在非此即彼的阵营划分中又易于被简单归类。溯源20世纪前期林风眠与形式主义的关系纠葛以及形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潜藏于种种话语标签底下的艺术个案和现象的多维关系,并展开与之相关的艺术网络的再辨析。隐性的英国形式主义理论影响被遮蔽,显性的苏联形式主义批判渐渐大行其道,而所谓的“形式主义阵营”中的分化与转换亦因陷入政治的漩涡而未能厘清,由个案切入这段形式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揭示出的是以往艺术史书写尚难洞察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风眠
形式主义理
论
现实语境
污名化
调和
论
形式探索
20世纪前期
关系史
原文传递
重评“文化调和论”
被引量:
4
12
作者
丁伟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0,共18页
破题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时候,写这么一篇《重评"文化调和论"》,似乎有些煞风景。为求得读者肯看下去,不得不在此先作简要的题解。"文化调和论",是为标题省事而自选的一个简称。把它的含义说完全,就是指五四新...
破题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时候,写这么一篇《重评"文化调和论"》,似乎有些煞风景。为求得读者肯看下去,不得不在此先作简要的题解。"文化调和论",是为标题省事而自选的一个简称。把它的含义说完全,就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种主张调和中国固有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意见,用当时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主张调和新旧文化的意见。不叫调和"派",而叫调和"论",是为了避免一种误会,免得叫人误以为本文所评论的对象是"五四"期间提倡新文化和维护旧文化的新旧两派之间的一个中间派。当时的文化论战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处于新旧两派之间的骑墙派。况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调和
论
两种文化
新旧文化
中西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
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
陈独秀
原文传递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
被引量:
3
13
作者
张庆福
王文彤
《环球法律评论》
1995年第1期8-13,共6页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张庆福,王文彤关于宪法本质问题,与宪法的概念一样,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就宪法所体现的意志来说,有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等。神志论神志论即神的意志论,是把宪法的本质直接或间接地归...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张庆福,王文彤关于宪法本质问题,与宪法的概念一样,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就宪法所体现的意志来说,有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等。神志论神志论即神的意志论,是把宪法的本质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为神或上帝的意志,宪法是神或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法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
资本主义
意志
论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契约
论
资产阶级
调和
论
法律思想
原文传递
“化冲突而为调和”──40年代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瑞芳
左玉河
《安徽史学》
1997年第4期87-91,共5页
关键词
中西文化观
西方文化
40年代
张东荪
调和
论
中国文化
五四时期
新儒家
民主主义
“中体西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五四前后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
2
15
作者
萧超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5-65,共11页
李大钊是我国现代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他在时代潮流即将到来之际率先迈出一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关键词
文化思想
二十世纪
李大钊
新文明
新文化运动初期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思想学说
调和
论
基本内容
原文传递
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
被引量:
2
16
作者
刘强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03,共14页
弱势地位理论作为劳动立法理论根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目标上,该理论都面临范式性的危机,劳动立法难以继续以此为根本。对此,调和论逐渐兴起,该理论主张增加劳动制度的弹性,却抽去了劳动的历史向度;主张社...
弱势地位理论作为劳动立法理论根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目标上,该理论都面临范式性的危机,劳动立法难以继续以此为根本。对此,调和论逐渐兴起,该理论主张增加劳动制度的弹性,却抽去了劳动的历史向度;主张社会结构的稳定,却祛除了价值评判。这种理论实质上乃是共时性结构主义下的功能论,用无历史性的公式取代具有历史性的价值,会造成人们意识历史连续性的萎缩,这是不能作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的。面对这种局面,应当以维护、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实践为目标构建劳动立法。在构造的框架上要脱离市民社会范畴,树立区别于民法的社会法架构;在构造的对象上要突出劳动的共性,实现劳动对资本的主宰;在构造的方式上要维护劳动者实质的意志自由,克服劳动对人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
弱势地位理
论
调和
论
主体性实践
原文传递
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调和观之渊源
被引量:
2
17
作者
平家秀
雷家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历程中调和论占重要地位。李大钊调和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调和思潮影响密不可分。
关键词
李大钊
调和
论
渊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的调和论
18
作者
潘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40,共8页
近现代思想的研究向来是以激进和保守作为讨论的基本模式,而其中的调和论思想或被归入激进论,或被列入保守论。实际上,从杜亚泉到学衡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形态。而激进和保守的二元分析模式,一方面无法了解调和思潮的独特性,另一方...
近现代思想的研究向来是以激进和保守作为讨论的基本模式,而其中的调和论思想或被归入激进论,或被列入保守论。实际上,从杜亚泉到学衡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形态。而激进和保守的二元分析模式,一方面无法了解调和思潮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会阻碍我们认识近代思潮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化思潮
调和
论
激进
保守
原文传递
“新青年派”的反对者——《东方杂志》
被引量:
1
19
作者
魏晔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1期238-240,共3页
《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刊物,在中国现代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五四"时期,该杂志对重建中国文化以及"科学主义"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并因此与《新青年》杂志展开了激烈论...
《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刊物,在中国现代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五四"时期,该杂志对重建中国文化以及"科学主义"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并因此与《新青年》杂志展开了激烈论争。双方围绕如何重建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化是否存在本质差异、东西方文化是否各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典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辩。回顾和梳理这些,对于人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会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杂志》
杜亚泉
调和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20
作者
陆世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37-42,48,共7页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历史典型。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格义”起过重要的作用。“格义”盛行于两晋,故习称此时为“格义”佛学阶段,但笔者认为,在佛教初传中原的汉魏时期已经运用“格义”传...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历史典型。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格义”起过重要的作用。“格义”盛行于两晋,故习称此时为“格义”佛学阶段,但笔者认为,在佛教初传中原的汉魏时期已经运用“格义”传播佛教。两晋以后,“格义”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促进般若学和湟槃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由于“格义”模糊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就为“三教调和论”的产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思想依据。经过“格义”,使中国文化影响佛学,使印度佛教在中国被改造而变形,也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开辟了途径。因此,“格义”确实“影响于当日之思想者甚深”(陈寅恪语),不能仅以佛教“迎合”中国文化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格义
佛教教义
般若学
两种文化
调和
论
佛学
文化精神
外来文化
汉魏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
被引量:
6
1
作者
彭琦
机构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71,共7页
文摘
宋元时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理学家们尽管从佛教、道教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资料,但却大都对佛教、道教采取排斥态度。在他们的带动下,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排斥佛、道的潮流。与此同时,又存在与之相反的公开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潮。本文拟对宋元时期三教调和思想略作分...
关键词
三教
调和
宋元时期
调和
论
三教同源
佛教
同归于善
道教
三教合一
《中说》
宋孝宗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初调和思潮述论
被引量:
3
2
作者
高力克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2,64,共6页
文摘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
关键词
激进主义
蔡元培
调和
论
杜亚泉
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李大钊
章士钊
中庸之道
新旧
调和
分类号
D693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越南古代诗学述略
被引量:
5
3
作者
王小盾
何仟年
机构
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26,共11页
文摘
越南古代诗学是对中国诗坛种种思潮的回响。它采用序跋、书札、笔记三种体裁 ,从 15世纪中期起即以诗之体用为论述主题。黎末史学家黎贵的贵真论和情景事“三要”论 ,反映了明清“性灵”派诗论在越南的影响 ,以及越南学者在俗文学蓬勃发展的局势下所作的理论选择。阮朝明命王子绵审、绵兄弟的“神韵”“格调”调和论、诗尊词卑论、虚实相兼论 ,代表了越南诗学的基本方法———对中国文论的观点和命题加以引申的方法 ,从比较的意义上揭示了越南诗歌创作在社会环境、语言手段、风格处理等方面的特殊性。作为中国理论和越南实践的背影 ,越南诗学的资料将有助于理解中国诗学的域外传播、越南诗歌的历史以及理论与创作的一般关系。
关键词
古代诗学
中国诗学
诗坛
中国文
论
诗歌创作
诗
论
性灵
实相
调和
论
反映
分类号
I3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和谐性新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于海江
机构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59,共2页
文摘
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字的考察,我们发现“和”(和谐)里包含着调和与妥协。其中的调和又有调合与调解之分。在对立双方分裂离异之时,需要的是调合(聚结)作用;当对立双方冲突争执之……
关键词
和谐性
同一性
调和
论
主次
论
分类号
B024.4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被引量:
2
5
作者
魏德东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97,共6页
文摘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政教关系的基本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就是所谓的"设立条款"与"自由实践条款",两者相互制衡,对美国政教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形成了现代世界最典型的政教分离体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逐步出现了"分离论"与"调和论"两大流派。"9·11"之后,调和论似乎占据了上风。
关键词
政教关系
分离
论
调和
论
Keyw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separationism'
'accommodationism'
分类号
D971.2 [政治法律—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甲寅》时期章士钊的哲学思想──调和论
被引量:
1
6
作者
郭华清
机构
广州大学社科部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年第3期150-162,共13页
文摘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 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和道德,是一种自由主义 的政治观;新旧杂糅调和论主张在文化创新时要注意文化继承,鼓吹维护和保留中国固有文 化,反对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新,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文化观。
关键词
《甲寅》时期
章士钊
哲学思想
调和
论
矛盾
同一性
文化保守主义
宪政主义
Keywords
the Period of 'Jia Yin'
Zhang Shi Zhao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Harmony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美育在教育中的“中介性”地位
被引量:
4
7
作者
曾繁仁
机构
山东大学
出处
《教育视界》
2022年第6期40-44,共5页
文摘
美育特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现在,我们再进一步从美育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来探讨美育的作用。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美育与德、智、体三育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这三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一方面,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体育”和“心育”的调和论.
关键词
心育
调和
论
美育
中介性
三育
王国维
不可缺少
体育
分类号
G40-01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
2
8
作者
郑师渠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4-51,共8页
文摘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郑师渠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原名炜孙,号秋明。为近代著名的科学编译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更因主编《东方杂志》和以伧父、高劳的笔名发表了许多论述中西文化的文章而闻名。长久以来,被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
关键词
杜亚泉
中西文化
文化运动
新文化
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
倡导者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调和
论
分类号
K825.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
2
9
作者
郭华清
机构
广州大学法学院
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1期5-13,共9页
文摘
本文详细论述了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主张“和而不同”的理念 ,强调矛盾同一性的辩证思维和中庸理念 。
关键词
章士钊
调和
论
中国传统文化
Keywords
Mr.Zhang Shi_zhao
mediation theor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折中主义方法论与现代思维方式
被引量:
4
10
作者
刘岩
机构
河南省国资委
出处
《创新科技》
2004年第12期8-11,共4页
文摘
折中在传统理论中是一个很不体面的概念,尤其是"折中"带上"主义"后,更是为真正的卫道者所不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把折中主义表述为"各种不同的思潮、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的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哲学理论上它貌似辩证法,实则是二元论、调和论.思想和政治上的折中主义,必然导致机会主义,甚至走向修正主义.
关键词
折中主义
现代思维方式
必然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调和
论
哲学理
论
思维方法
政治
走向
分类号
B02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G6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风眠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考察
11
作者
胡斌
机构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2,共13页
文摘
对于一度被称作“形式主义的祖师爷”的林风眠及其同人来说,形式主义是一个污名化的误读。就艺术而言,形式主义的定义和来源十分复杂,但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因现实语境的原因,逐渐被用作对“玩弄形式”的现代派的贬称,并和资产阶级相联系。而林风眠关于现代艺术形式探索的实践和“调和论”主张,在非此即彼的阵营划分中又易于被简单归类。溯源20世纪前期林风眠与形式主义的关系纠葛以及形式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潜藏于种种话语标签底下的艺术个案和现象的多维关系,并展开与之相关的艺术网络的再辨析。隐性的英国形式主义理论影响被遮蔽,显性的苏联形式主义批判渐渐大行其道,而所谓的“形式主义阵营”中的分化与转换亦因陷入政治的漩涡而未能厘清,由个案切入这段形式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揭示出的是以往艺术史书写尚难洞察的面向。
关键词
林风眠
形式主义理
论
现实语境
污名化
调和
论
形式探索
20世纪前期
关系史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重评“文化调和论”
被引量:
4
12
作者
丁伟志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0,共18页
文摘
破题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时候,写这么一篇《重评"文化调和论"》,似乎有些煞风景。为求得读者肯看下去,不得不在此先作简要的题解。"文化调和论",是为标题省事而自选的一个简称。把它的含义说完全,就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种主张调和中国固有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意见,用当时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主张调和新旧文化的意见。不叫调和"派",而叫调和"论",是为了避免一种误会,免得叫人误以为本文所评论的对象是"五四"期间提倡新文化和维护旧文化的新旧两派之间的一个中间派。当时的文化论战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处于新旧两派之间的骑墙派。况且。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调和
论
两种文化
新旧文化
中西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
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
陈独秀
分类号
K0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
被引量:
3
13
作者
张庆福
王文彤
出处
《环球法律评论》
1995年第1期8-13,共6页
文摘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张庆福,王文彤关于宪法本质问题,与宪法的概念一样,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就宪法所体现的意志来说,有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等。神志论神志论即神的意志论,是把宪法的本质直接或间接地归结为神或上帝的意志,宪法是神或上帝...
关键词
宪法
法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
资本主义
意志
论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契约
论
资产阶级
调和
论
法律思想
分类号
D911.01 [政治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化冲突而为调和”──40年代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瑞芳
左玉河
机构
河南大学马列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出处
《安徽史学》
1997年第4期87-91,共5页
关键词
中西文化观
西方文化
40年代
张东荪
调和
论
中国文化
五四时期
新儒家
民主主义
“中体西用”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五四前后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
被引量:
2
15
作者
萧超然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5-65,共11页
文摘
李大钊是我国现代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他在时代潮流即将到来之际率先迈出一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关键词
文化思想
二十世纪
李大钊
新文明
新文化运动初期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思想学说
调和
论
基本内容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
被引量:
2
16
作者
刘强
机构
南京大学法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出处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103,共14页
文摘
弱势地位理论作为劳动立法理论根基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无论在内容、价值还是目标上,该理论都面临范式性的危机,劳动立法难以继续以此为根本。对此,调和论逐渐兴起,该理论主张增加劳动制度的弹性,却抽去了劳动的历史向度;主张社会结构的稳定,却祛除了价值评判。这种理论实质上乃是共时性结构主义下的功能论,用无历史性的公式取代具有历史性的价值,会造成人们意识历史连续性的萎缩,这是不能作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的。面对这种局面,应当以维护、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实践为目标构建劳动立法。在构造的框架上要脱离市民社会范畴,树立区别于民法的社会法架构;在构造的对象上要突出劳动的共性,实现劳动对资本的主宰;在构造的方式上要维护劳动者实质的意志自由,克服劳动对人的异化。
关键词
劳动法
弱势地位理
论
调和
论
主体性实践
Keywords
Labor Law
the weak position
the theory of reconciliation
the subjective practice
分类号
D922.5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调和观之渊源
被引量:
2
17
作者
平家秀
雷家军
机构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5-29,共5页
基金
浙江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基地课题(09JDYB04)
文摘
在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历程中调和论占重要地位。李大钊调和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还与新文化运动中的调和思潮影响密不可分。
关键词
李大钊
调和
论
渊源
Keywords
LI Da-zhao
harmonious thought
origin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的调和论
18
作者
潘宇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文摘
近现代思想的研究向来是以激进和保守作为讨论的基本模式,而其中的调和论思想或被归入激进论,或被列入保守论。实际上,从杜亚泉到学衡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形态。而激进和保守的二元分析模式,一方面无法了解调和思潮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会阻碍我们认识近代思潮的复杂性。
关键词
近代文化思潮
调和
论
激进
保守
Keywords
thought in modern China
Reconciliation Theory
radicalization
conservative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新青年派”的反对者——《东方杂志》
被引量:
1
19
作者
魏晔玲
机构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1期238-240,共3页
文摘
《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刊物,在中国现代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五四"时期,该杂志对重建中国文化以及"科学主义"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思考,并因此与《新青年》杂志展开了激烈论争。双方围绕如何重建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化是否存在本质差异、东西方文化是否各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典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辩。回顾和梳理这些,对于人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会有所启示。
关键词
《东方杂志》
杜亚泉
调和
论
分类号
G239.2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20
作者
陆世全
机构
合肥联合大学中文系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37-42,48,共7页
文摘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历史典型。在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格义”起过重要的作用。“格义”盛行于两晋,故习称此时为“格义”佛学阶段,但笔者认为,在佛教初传中原的汉魏时期已经运用“格义”传播佛教。两晋以后,“格义”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促进般若学和湟槃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由于“格义”模糊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就为“三教调和论”的产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传播提供了思想依据。经过“格义”,使中国文化影响佛学,使印度佛教在中国被改造而变形,也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开辟了途径。因此,“格义”确实“影响于当日之思想者甚深”(陈寅恪语),不能仅以佛教“迎合”中国文化视之。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格义
佛教教义
般若学
两种文化
调和
论
佛学
文化精神
外来文化
汉魏时期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
彭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民初调和思潮述论
高力克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3
原文传递
3
越南古代诗学述略
王小盾
何仟年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5
原文传递
4
和谐性新论
于海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原则及实践
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2
原文传递
6
《甲寅》时期章士钊的哲学思想──调和论
郭华清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
1
全文增补中
7
美育在教育中的“中介性”地位
曾繁仁
《教育视界》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章士钊的调和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郭华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折中主义方法论与现代思维方式
刘岩
《创新科技》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林风眠与形式主义的关系史考察
胡斌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12
重评“文化调和论”
丁伟志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4
原文传递
13
关于宪法本质的理论
张庆福
王文彤
《环球法律评论》
1995
3
原文传递
14
“化冲突而为调和”──40年代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
王瑞芳
左玉河
《安徽史学》
199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论五四前后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发展
萧超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2
原文传递
16
论劳动立法的理论根基
刘强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17
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调和观之渊源
平家秀
雷家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中的调和论
潘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0
原文传递
19
“新青年派”的反对者——《东方杂志》
魏晔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陆世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8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