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刘勰的审美意象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长青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1年第1期3-9,79,共8页
-
文摘
审美意象是艺术活动的结晶,也是文学艺术形象体系的细胞。它蕴涵着审美主体和客体相遇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成为中外无数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探索艺术奥秘的逻辑起点和核心,也是《文心雕龙》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想就刘勰审美意象论的渊源、内容、以及它的民族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审美意象
刘勰
意象论
拟容取心
言意论
王弼
比兴
审美主体
系辞
言意之辩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谢榛《四溟诗话》的诗歌创作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邱美琼
胡建次
-
机构
南昌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9-43,共5页
-
文摘
谢榛《四溟诗话》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兴会论,二是言意论,三是情景论。在兴会论中,强调要切实地以兴会作为创作发生的支点;在言意论中,既主张意主辞宾,又强调要立意、措辞两相自如;在情景论中,则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谢榛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论的不断拓展与深入作出了贡献。
-
关键词
谢榛
《四溟诗话》
兴会论
言意论
情景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古代“言意论”的现代审视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张永刚
-
机构
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7-52,共6页
-
文摘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不断探讨的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 ,它缘起于日常表达中的言意困惑 ,上升而为文学表达中的言意辨析 ,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言意理论。从现代角度观之 ,言意论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主要体现在 :(1)使中国古代文学话语方式体现出本体论意义 ;(2 )在这种文学话语中触及了中国独特的认识论方式 ;(3)促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特色 ,并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建构。
-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言意论
文学特色
文学理论建构
-
Keywords
Chinese ancient criticism
speech and meaning
literary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庄子的言意论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刘绍瑾
-
机构
暨南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1988年第1期73-77,共5页
-
文摘
一许多论者在论述魏晋'言意之辨'与庄子的渊源关系时,没有研究庄子言意论的特殊意义,更谈不上研究它在庄子整体思想上的地位.这样一来,庄子的言意论常常为某种观点加以利用而歪曲原意.要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从鉴别材料开始.综观《庄子》,集中论到这一问题的,有以下言论:
-
关键词
庄子
言意论
美学意义
语言文字
言意之辨
渊源关系
特殊意义
魏晋
精神境界
中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
- 5
-
-
作者
陆勇敏
-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210-212,共3页
-
文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
-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魏晋玄学
“隐秀”论
“意象”论
言意论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
- 6
-
-
作者
董群
-
机构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6,共6页
-
文摘
惠能的禅学 ,是印度佛学和中国本土文化 (特别是哲学 )融合的成果 ,既有印度佛学的传承 ,又关注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 ,他在心性论、形神论、言意论、知行论、悟修论、自力论、道德观等方面 ,都和本土哲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也承继了本土哲学的一些问题域传统 ,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创见 ,发展了中国哲学。
-
关键词
惠能
本土哲学
中国
神学
心性论
形神观
言意论
知行观
自力论
悟修论
道德观
-
Keywords
Hui neng
traditional philosophy
reflection
transcendence.
-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B2
-
-
题名实现语文教学言意共生的操作路径
- 7
-
-
作者
姜树华
-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
出处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5年第7期23-25,共3页
-
文摘
言意共生,怎么说也源于古代的“言意之辨”,莫说形而上的道根源于“言意之辨”,即便形而下的器也根植于“言意之辨”,言意玄学给了我们无穷的学力.李维鼎先生在其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教育(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在言与意双向的通途上,坚持在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实现言语的习得.换言之,就是借“言意之途”实现学生对文本据言得意和学言表意的转换与融合,以实现言语生命的生长:言说更具表现力,理解更有彰显力.
-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语文教学
操作路径
共生
言语实践
语文课堂
形而上
言意论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语文“言意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
- 8
-
-
作者
朱学坤
于洪昆
-
机构
江苏邳州教师进修学校
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2年第7期7-10,共4页
-
文摘
李维鼎先生十多年前提出的“语文言意论”至今仍未被广泛接受.甚至还有人认为提倡言意关系理论是“保守心态”、“简单范式”.这就很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寻绎。哲学的目光总是投射到世界的深处。“任何学科和专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没有哲学根基的学科和专业肯定是不存在的。”
-
关键词
言意关系
语文
学思
关系理论
言意论
李维鼎
哲学
学科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 9
-
-
作者
邱美琼
-
机构
南昌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20-22,共3页
-
文摘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意论,二是情景论,三是活法论。在言意论中,提倡意至词随、因言起意,主张在自由的创作情境中入乎艺术表现的极致;在情景论中,极力申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在活法论中,则强调摆脱种种死法的约束,倡导自由的创作精神。
-
关键词
王夫之
创作论
言意论
情景论
活法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李德懋诗学观:言意论
- 10
-
-
作者
德铭
-
机构
延边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56-60,68,共6页
-
文摘
李德懋诗学观:言意论德铭李德懋作为朝鲜李朝实学派的重要诗论家,他对诗论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哲学和诗学思想的基础上,较全面、完整地提出了有创意的“言意论”诗学观.李德懋“言意论”的理论渊源有两个:一个是以庄子为首的浪漫主义创作理论,这是...
-
关键词
李德懋
诗学观
“气”
审美主体
诗歌创作
“意”
言意论
理论渊源
“活法”
“悟”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试论魏晋玄学言意论的美学特征
- 11
-
-
作者
周增权
-
机构
上海市第六师范学校函授部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2期98-103,共6页
-
-
关键词
魏晋玄学
言意论
《文心雕龙》
审美领悟
审美意象
美学特征
言不尽意
“意”
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
-
分类号
K235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
- 12
-
-
作者
刘运好
吴强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139,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系研究"(08BZW032)
-
文摘
言意论是玄学对魏晋诗学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理论范畴,因此既是哲学范畴,也是诗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贯穿于整个玄学体系建构与义理表达过程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作为诗学范畴,又贯穿于整个文学文本形成过程与审美形态构成的辩证思维之逻辑起点。无论是作为哲学范畴抑或诗学范畴,言意论与性情论都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二者都建立在玄学本体论基础上,在文化生成上具有哲学关联性;二者在理论内涵与外延上互相叠合,在理论生成上具有意义的包蕴性;以性情为审美内质,以言意为审美表达,在二者合力的作用下,促进了魏晋诗学向哲理化、精美化、意象化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两汉的诗学审美,因此在审美形态上又构成逻辑关系上的共生性。
-
关键词
魏晋玄学
言意论
性情论
诗学关系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秋山图》——兼论文本的多义与有限
- 13
-
-
作者
顾馨媛
-
机构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出处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4年第2期18-23,共6页
-
文摘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本论文围绕其相对不受瞩目的短篇作品《秋山图》展开,这一作品取材自我国清初画家恽格记述的掌故,现有研究多将其看作一个眷恋"东方文化"的文本。本论文视《秋山图》为具有多义性的文本,从文本基本事实、"形式"、"内容"、历史这四个方面作了分析,认为《秋山图》作为"中心"作家的"小"作品,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共同影响,是具有多义性但同时诠释空间有限的文本。由此在回应、延展《秋山图》既有研究关注的同时,寻获《秋山图》在历史中的位置,并为围绕文本多义与有限的讨论提供一例个案。
-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诠释
东西交融
审美
言意论
-
分类号
I313.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言意论在明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
- 14
-
-
作者
邱美琼
胡建次
-
机构
南昌大学中文系
-
出处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06-110,共5页
-
基金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cwz001)
-
文摘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明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意在言外论;三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明代文论在较深广的层面上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为言意论在清代文论中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关键词
明代文论
言意论
维面
-
Keywords
criticism on literature in Ming Dynasty
criticism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s
aspect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言意论在清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
- 15
-
-
作者
邱美琼
胡建次
-
机构
南昌大学
-
出处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年第3期72-76,共5页
-
基金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cwz001)
-
文摘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清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在第一个维面,清人从整体推进的角度将其理论内涵极大地拓展开来。在第二个维面,清人则从不同角度对其维面论题的阐说进一步深化开来。清代文论在甚为深广的层面上深化、完善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
-
关键词
清代文论
言意论
维面
展开
-
Keywords
Qing Dynasty'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n relation between word and meaning
aspect
expand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阅读教学要实现“过程”突围
- 16
-
-
作者
王其华
-
机构
江苏省新沂市阿湖镇中心校
-
出处
《中国基础教育(内刊)》
2011年第6期19-23,共5页
-
文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听懂了没有,记住了没有,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学得怎么样。教师考虑的是怎样快速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以便考试能取得好成绩。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一书就传统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
-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突围
学生
言意论
李维鼎
传统
教师
课堂
-
分类号
G623.2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驻足言意里 徜徉文境中
- 17
-
-
作者
姜祖衍
-
机构
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龙泉小学
-
出处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4年第11期34-35,共2页
-
文摘
李维鼎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的过程。”他在作品《语文言意论》里特别指出: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就应将眼光瞄准语文本体,着眼并坚持言意互转,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
关键词
言意论
语文学习
语文教育
语文本体
语文教学
教学境界
李维鼎
演绎
-
分类号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言意互转,同构共生
- 18
-
-
作者
冯新
-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市三和中心小学
-
出处
《陕西教育(教学)》
2011年第12期30-31,共2页
-
文摘
小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李维鼎先生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他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高效的阅读课堂,其实质就是引领学生经历言意互转.同构共生的课堂.,下面,我就《船长》一课谈谈言意互转、共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关键词
言意论
共生
同构
语文学习
阅读课堂
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
《船长》
-
分类号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
- 19
-
-
作者
邱美琼
胡建次
-
机构
南昌大学中文系
-
出处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0-85,共6页
-
基金
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阶段性成果(07cwz001)
-
文摘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言意之辩论,包括言能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个论说维面;二是言意构合论,包括意在言外论、意主辞宾论及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三个论说维面。宋代文论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之论,成为我国古代言意论史上论说维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
关键词
宋代文论
言意论
维面
展开
-
Keywords
the Song Dynasty
literary criticism on relations between word and meaning
aspects
expansion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先秦言意论的三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4
- 20
-
-
作者
罗书华
-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散文学史"(项目号01JAZJD750.11-44004)成果
-
文摘
先秦言意论是与先秦散文本体论最为接近的命题。先秦论者一方面意识到言与意两者之间相互表里,难以分割,无意不会有辞,而无辞意也就无处可寓,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辞与意毕竟是两个概念,两种事物,两者之间存在相当隐秘曲折的关系。在言意论中,达与不达、合与乖、得意与得言是最为核心的三个问题。先秦论者在言意关系中的这些思考奠定了散文学本体论的重要基础。
-
关键词
先秦散文学
先秦言意论
孔子
庄子
吕氏春秋
-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