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朗德鹅FAS基因RFLP与屠宰性状、产肝性状及脂肪沉积性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邝智祥 何大乾 +1 位作者 刘益平 朱庆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2,共7页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启动子区在朗德鹅中的AfaI酶切片段多态性分布。FAS基因启动子区具有3个AfaI酶切位点(位点A、B和E),3个位点在朗德鹅中均具有多态性。通过χ^2检验显示3个酶切位点都不符合哈代-温伯...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启动子区在朗德鹅中的AfaI酶切片段多态性分布。FAS基因启动子区具有3个AfaI酶切位点(位点A、B和E),3个位点在朗德鹅中均具有多态性。通过χ^2检验显示3个酶切位点都不符合哈代-温伯格法则。最小二乘分析结果显示:E位点中FAS^EE基因型个体在活体质量、填饲期增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方面比FAS^ee基因型个体高出12.78%~19.67%(P〈0.05);位点B具有类似的影响趋势;而位点A对屠宰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除了胸肌质量)(P〉0.05)。在3个酶切位点中,位点A和B的杂合基冈型FAS^Aa和FAS^Bb个体产肝性能比纯合基因型好,而E位点的FAS^EE基因型个体肝质量比FAS^EE基因型个体高33.09%(P〈0.05)。3个酶切值点对体脂沉积性状影响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 PCR—RFLP 屠宰性能 肥肝 脂肪沉积
下载PDF
鸡脂肪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生长和体脂性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冷丽 王宇祥 李辉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27,共4页
试验以东北农业大学肉鸡高、低脂双向选择品系为试验材料,根据GenBank公布的鸡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用测序的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2个多态性位点,一个是位于序列769bp处的A769T位点,一个是位于1418~142... 试验以东北农业大学肉鸡高、低脂双向选择品系为试验材料,根据GenBank公布的鸡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用测序的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到2个多态性位点,一个是位于序列769bp处的A769T位点,一个是位于1418~1424bp处的7bp插入/缺失位点。用PCR-SSCP和PCR-LP的方法对上述2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2个多态性位点在研究群体中都检测到了3种基因型,其中A769T位点产生的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AB和BB,7bp插入/缺失位点产生的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CC、CD和DD。根据研究群体的特点,建立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进行不同基因型与生长和体脂性状的相关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鸡FAS基因的A769T位点对鸡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AB基因型个体的腹脂重和腹脂率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7bp插入/缺失位点对7周龄体重有一定影响(P〈0.2),CD基因型个体的7周龄体重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初步推测FAS基因可能是控制鸡体重和脂肪沉积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 多态性 腹脂
下载PDF
五个地方绵羊品种FAS基因3′-UTR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具田 徐红伟 +6 位作者 臧荣鑫 蔡勇 卢建雄 曹忻 霍生东 刘根娣 吴建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784-2792,共9页
【目的】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在绵羊地方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开展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和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兰州大尾羊(38... 【目的】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在绵羊地方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地方绵羊品种间遗传分化、开展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和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对兰州大尾羊(38只)、滩羊(58只)、甘加羊(40只)、欧拉羊(30只)和乔科羊(39只)五个地方绵羊品种205只个体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3′-UTR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这五个地方绵羊品种的FAS基因3′-UTR区中,有951位点和1005位点2个多态位点;两位点分别存在AA、Aa、aa和EE、Ee、ee各三种基因型,而aa和ee基因型未检测到;AA和EE基因型频率高于Aa和Ee基因型频率,基因型AA和EE为优势基因型;A和E两个等位基因频率高于a和e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这5个地方绵羊品种在951位点和1005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滩羊与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之间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甘加羊与乔科羊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1005位点兰州大尾羊、滩羊、欧拉羊、甘加羊和乔科羊品种之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结果表明,951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951位所对应处有一处C→T突变;1005位点在FAS基因在其转录产物mRNA的1005位所对应处有一处A→G突变。FAS基因mRNA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951位点的突变能导致其二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1005突变不会改变其二级结构。【结论】五个地方绵羊品种在FAS基因3′-UTR区有951位点(C→T)和1005位点(A→G)两个SNPs,2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频率分布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在951位点,兰州大尾羊与滩羊、欧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 单核苷多态性
下载PDF
水虻HiACC和HiFAS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朱丽景 严婷婷 +6 位作者 董梦瑶 周煜琛 蔡珉敏 黄凤 张吉斌 喻子牛 郑龙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11期20-27,共8页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克隆获得了4个水虻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Hi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HiFAS1、HiFAS2、HiFAS3,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利用RT-qPCR检测分析了其在水虻不同发育阶...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克隆获得了4个水虻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Hi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HiFAS1、HiFAS2、HiFAS3,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利用RT-qPCR检测分析了其在水虻不同发育阶段、组织、营养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iACC、HiFAS1、HiFAS2、HiFAS3等4个基因在双翅目昆虫中高度保守;4个基因均在卵期、4~5龄幼虫期表达量较高,在蛹期表达量较低;4个基因主要集中在脂肪体和前中肠表达;与基础饲喂对照组相比,饥饿组、高脂饲喂组的4个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其中在饥饿胁迫下表达量最低。为后续研究ACC和FAS的表达调控机制,提高水虻油脂积累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斑扁角水虻 脂肪酸合成 乙酰辅A羧化基因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 表达模式
下载PDF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mRNA在马身猪和大白猪3种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丽 高鹏飞 +9 位作者 石建中 牛姣艳 黎威 张燕青 徐凯 王泽艺 刘宏 郭晓红 李步高 曹果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8-204,共7页
为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马身猪和大白猪7个阶段(初生、30、60、90、120、150和180日龄)肝脏、背最长肌和背部皮下脂肪3种组织中FAS基因mRN... 为探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基因在猪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马身猪和大白猪7个阶段(初生、30、60、90、120、150和180日龄)肝脏、背最长肌和背部皮下脂肪3种组织中FA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比较,FAS基因mRNA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背最长肌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各生长发育阶段中的表达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除肝脏组织初生阶段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120日龄阶段)(P<0.05;P<0.01)。FAS基因mRNA在大白猪组织间的表达差异与生长发育相关,150和180日龄阶段,背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脏和背最长肌组织(P<0.01),初生、30日龄和90日龄阶段,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脏和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初生阶段无脂肪组织样)(P<0.01);而马身猪整个发育过程中,背最长肌组织表现为优势组织,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组织(除120日龄阶段外)(P<0.01),脂肪组织表达量次之,肝脏组织中表达量较少。品种、日龄、组织及品种与日龄、组织与日龄的互作效应对FAS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FAS基因直接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对猪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m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发育性表达
下载PDF
假单胞菌中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丘远征 张广 +1 位作者 季星来 陈国强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9-553,共5页
大多数二型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合成酶(PhaC)发现于假单胞菌中,其基因组成形式为两个PhaC基因中间有一个PHA降解酶PhaZ基因.根据已知的假单胞菌PHA合成酶基因区域的特殊结构,设计了采用PCR方法从假单胞菌中克隆PH... 大多数二型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合成酶(PhaC)发现于假单胞菌中,其基因组成形式为两个PhaC基因中间有一个PHA降解酶PhaZ基因.根据已知的假单胞菌PHA合成酶基因区域的特殊结构,设计了采用PCR方法从假单胞菌中克隆PHA合成酶基因的克隆方案,并成功地对一株硝基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nitroreducens)和一株石竹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caryophylli)中的PHA合成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将克隆得到的phaC1,phaZ和phaC23个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6株已知PHA合成酶基因的假单胞菌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这3个蛋白质在假单胞菌中的相似性很高,由phaC1,phaZ和phaC23个基因所组成的基因区域在假单胞菌中非常保守.从对PhaC1,PhaZ和PhaC2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发现,这3个蛋白质与整个PHA合成酶基因区域的系统进化树有着一致的结构.这表明假单胞菌中的PHA合成酶基因区域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而其形成可能经历了一次PHA合成酶基因加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聚羟基脂肪酸合成酶基因 克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