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解构贸易和平论的因果机制——以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冲突为例
1
作者 邱劭文 李奕曈 刘新民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60,164,共28页
贸易—冲突领域的研究总体上支持了贸易和平论,但既有研究并未对支撑这两个变量因果关系的因果机制展开细致检验。文章对贸易和平论的两个主要机制——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的既有研究进行批判性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贸... 贸易—冲突领域的研究总体上支持了贸易和平论,但既有研究并未对支撑这两个变量因果关系的因果机制展开细致检验。文章对贸易和平论的两个主要机制——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的既有研究进行批判性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以解构贸易和平论的因果机制。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都疏于考虑时间的长短,认为双边贸易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且双方都没有调整时间。当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把贸易的变化情况修改为“渐变”,并考虑双方在长时段互动中的行为方式时,即使仍保持贸易与冲突的负相关关系,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的有效性也被严重削弱了。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对进行贸易的两国在冲突中的行为方式做出了新预测,在冲突演化的过程中,国家将尽可能在维系贸易关系的同时采取冲突政策,而不会因为紧密的贸易联系就不敢挑起冲突,也不会仅仅出于对国家安全最大化的考量而主动终止贸易。文章对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冲突进行过程追踪式案例分析,初步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 贸易和平论 因果机制 美日冲突
原文传递
美国学术界关于“罗斯福与美国进入二战”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勇 聂资鲁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144-146,共3页
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为何放弃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而进入二战,并积极参与、领导世界事务?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究竞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为给国内学者了解美... 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为何放弃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而进入二战,并积极参与、领导世界事务?福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究竞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为给国内学者了解美国同行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状况提供方便,本文特选择美国学者若干年来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重要观点作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罗斯福 美日冲突 修正学派 二战
下载PDF
战后美日关系研究的开拓之作——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
3
作者 唐承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3-95,共3页
战后美日关系研究的开拓之作———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唐承运1关于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研究,美日两国学者发表了很多著作,但从中国学术界研究现状看,文章不少,专著未见。而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于群教授撰... 战后美日关系研究的开拓之作———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唐承运1关于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研究,美日两国学者发表了很多著作,但从中国学术界研究现状看,文章不少,专著未见。而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于群教授撰写的《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日政策 关系研究 美日关系 美日冲突 太平洋 双边关系 日本政策 日美关系 美国国家利益 通商条约
下载PDF
美国威尔逊政府与1919“南北和谈”
4
作者 孙金龙 赵志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46-56,共11页
1917年广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再次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日本利用中国分裂之机扩大对华侵略,企图独霸中国。为维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中国南北纷争。美国的介入,成为打破“南北和谈”僵局的关... 1917年广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再次出现南北分裂的局面。日本利用中国分裂之机扩大对华侵略,企图独霸中国。为维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中国南北纷争。美国的介入,成为打破“南北和谈”僵局的关键性外部因素。和谈开始后,美国积极调停各方分歧并在“参战借款”问题引发的争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黎和会”上美国与日本在山东问题上的妥协又大大加速了“南北和谈”闹剧的谢幕。和谈期间,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向日本及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施压,在与日本争夺远东地区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中逐渐确立了它的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和谈” 芮恩施 美日冲突 和平统一 参战借款
下载PDF
贸易战何以发生:一个演化博弈解释框架 被引量:4
5
作者 钱金保 任志宏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30,共15页
本文尝试从演化博弈视角解释国际经贸争端。从20世纪60-9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贸冲突的典型事实出发,提炼双边经贸争端的基本特征,据此建立包含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经贸竞争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国际经贸合作收益的均衡份额取决于相对规模和相互... 本文尝试从演化博弈视角解释国际经贸争端。从20世纪60-9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贸冲突的典型事实出发,提炼双边经贸争端的基本特征,据此建立包含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经贸竞争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国际经贸合作收益的均衡份额取决于相对规模和相互依赖程度,并且随着这些因素动态变化。之所以出现国际经贸争端,是因为经贸规则决定的实际份额调整滞后于均衡份额变化。上述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美日经贸争端演变过程,具体来说,使用日美经济规模之比、日本对美国贸易依赖度、美国对日本贸易依赖度等三个指标作为理论参数的代理变量,计算得到的份额及其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美日争端的爆发、加剧、升级和结束。本文的边际贡献是对于国际经贸争端的发生原因提出一个跨学科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博弈 依赖系数 美日经贸冲突 贸易保护
原文传递
射日:太平洋战争前美日海权冲突及美国海军对日备战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晓娜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63,共13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日海权在太平洋上发生了激烈碰撞。随着美日海权角逐的激烈化,双方海军的军备竞赛也不断升级。在此过程中,美国海军形成了清晰的战略思路,即以日本为假想敌,加强海军整建、舰队演习及战略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日海权在太平洋上发生了激烈碰撞。随着美日海权角逐的激烈化,双方海军的军备竞赛也不断升级。在此过程中,美国海军形成了清晰的战略思路,即以日本为假想敌,加强海军整建、舰队演习及战略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临纳粹攻势,美国全球战略虽然调整为“先德后日”,但对日本的备战却从未停止。然而就在战争前夕,美国的战略调整及形势预判出现了重大失误,这导致美国面对日本的最初攻势难以招架。尽管如此,半个世纪之久的战略筹谋及军备积累仍为美国最终夺取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海洋战略 美日海权冲突 海军军备竞赛 太平洋战争
原文传递
战时新闻舆论与美日外交折冲:以1939年南昌美侨贺兰德事件为中心
7
作者 王淼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161,218,共12页
抗战全面爆发后,各国新闻媒体也卷入战争之中,承担起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的责任。1939年6月14日,日本媒体报道南昌美国侨民贺兰德涉嫌参加反日活动,并被日军逮捕。此后,围绕贺兰德的命运,中外报纸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漩涡,促使美国... 抗战全面爆发后,各国新闻媒体也卷入战争之中,承担起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的责任。1939年6月14日,日本媒体报道南昌美国侨民贺兰德涉嫌参加反日活动,并被日军逮捕。此后,围绕贺兰德的命运,中外报纸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漩涡,促使美国对日本展开外交行动。在这一事件发展过程中,新闻舆论充当了重要的推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日交涉。战时新闻舆论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闻舆论 美日外交冲突 南昌 美国侨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