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 被引量:54
1
作者 沈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5-173,共19页
"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 "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皇权相联结的"家""国"同构真正得以确立起来,但"移孝作忠"的伦理形式背后却是绅权依附于皇权的利益共享机制。其中,"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表面上并不一致,实质上却对巩固皇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中也正暗含了"外儒内法"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化家为国” 诸子均分制 嫡长子继承制 移孝作忠
原文传递
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 被引量:20
2
作者 曾振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53,共7页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一种文本一经问世 ,文本作者就已丧失对它的阐释权。注重自然亲情、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 ,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愚忠与愚孝一同诞生 ,强调子女对父母尊长绝对无条件的顺从是秦汉之后孝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一种文本一经问世 ,文本作者就已丧失对它的阐释权。注重自然亲情、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 ,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愚忠与愚孝一同诞生 ,强调子女对父母尊长绝对无条件的顺从是秦汉之后孝论最大的特点。愚孝风气的产生 ,与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此 ,如何创造性地回归原生儒家孝论将是关系到儒家孝文化能否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儒家 人格平等 移孝作忠 儒家孝论
下载PDF
“移孝作忠”——《孝经》思想的继承、发展及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晓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92,共6页
大约完成于春秋末期、由集体创作而成的《孝经》,在继承孔子、曾子孝论的基础上,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论述了“移孝作忠”的思想,把孝提升为社会的政治的孝伦理,完成了其政治化过程。《孝经》的思想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孝经》 移孝作忠 政治化
原文传递
传统孝道之审视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园茜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8期39-41,共3页
孝,家庭代际伦理规范。传统孝道其精华与糟粕同在,对历史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中的合理成分,将有助于为建构现代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移孝作忠 老年本位 陶冶人性
下载PDF
传统家庭伦理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怀君 《天府新论》 2005年第4期36-38,共3页
传统的中国家庭孕育于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因而家庭伦理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首先,传统中国人以家族生活为活动范围,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其次,在等级服从的家长制家庭中,家内人... 传统的中国家庭孕育于华夏民族独特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因而家庭伦理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首先,传统中国人以家族生活为活动范围,家族至上的群体意识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精神。其次,在等级服从的家长制家庭中,家内人际关系以与父的亲疏远近而依次排序,形成等级差序的人际格局。第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机制,为移孝作忠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现提供了社会结构的可能。最后,传统家庭伦理价值目标以“齐家”为本,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严格同一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至上 差序格局 移孝作忠 同一化
下载PDF
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先秦儒家孝忠观念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长坤 张波 《管子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50-55,75,共7页
孝与忠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两个基本观念。由于早期中国夏、商、周王朝"家""国"合一,因此用血缘来维系统治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所以,孝与忠之间具有互通性和一致性。春秋战国之际,正是古代中国从宗法等级君主专... 孝与忠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两个基本观念。由于早期中国夏、商、周王朝"家""国"合一,因此用血缘来维系统治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所以,孝与忠之间具有互通性和一致性。春秋战国之际,正是古代中国从宗法等级君主专政政体向中央集权君主专政政体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君统逐渐脱离宗统而独立,忠和孝维护着不同的权威,具有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因而使孝与忠之间矛盾凸现、价值对立,先秦儒家的孝忠观念也经历了从"曲忠维孝"到"移孝作忠"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曲忠维孝 移孝作忠
下载PDF
《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侯润珍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36-38,共3页
《孝经》一书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主题思想,对孝的含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既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依据,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单一化的人格塑造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形成中... 《孝经》一书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主题思想,对孝的含义、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孝经》所宣扬的孝道观,既是建构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依据,也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单一化的人格塑造模式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因循守旧的保守性这一国民整体性格的重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德要道 忠孝一体 移孝作忠 社会伦理秩序 人格塑造模式 国民整体性格
下载PDF
论“士孝”的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
8
作者 钟纯 《唐都学刊》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孝”方面,“士孝”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孝”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孝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孝”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孝 伦理意蕴 善事父母 为教以孝 移孝作忠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儒家血亲等级观念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5,共5页
与几乎所有文明古国中都存在过的血统等级架构不同,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血亲等级架构。儒家血亲等级观念是中国血亲等级架构的哲理结晶,它一方面将君臣之间的尊卑上下差序嵌入到父子兄弟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兄弟之... 与几乎所有文明古国中都存在过的血统等级架构不同,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血亲等级架构。儒家血亲等级观念是中国血亲等级架构的哲理结晶,它一方面将君臣之间的尊卑上下差序嵌入到父子兄弟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比附到本无血亲关联的君臣关系之中。它凭借血亲情感的强大亲和力和凝聚力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从而形成一种远比血统等级更稳定、更难以打破的深度等级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统等级 血亲等级 分封制 儒家 移孝作忠
原文传递
从“礼”和“礼治”,看儒家秩序设计中的制度性资源——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阈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广清 《原道》 2006年第1期192-204,5,共14页
一、"礼"和"礼治"的制度性资源儒家的制度性资源包括制度意识和实体性制度资源两个方面。(一)"礼治"中的制度意识儒家的政治理想,是通过德治、仁政、王道等治国方针的推行,实现天下为公、普遍和谐的大同... 一、"礼"和"礼治"的制度性资源儒家的制度性资源包括制度意识和实体性制度资源两个方面。(一)"礼治"中的制度意识儒家的政治理想,是通过德治、仁政、王道等治国方针的推行,实现天下为公、普遍和谐的大同社会。而德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化 治国方针 大同社会 制度意识 政治理想 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 猩猩能言 移孝作忠 将礼
原文传递
《孝经》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11
作者 王丽萍 《宁夏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下,本是规范家族内部行为的“孝”成为历代君王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集中体现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成为历代的治国经典。孝治具有历史必然性。《孝经》虽然是古代特定经济与社会的... 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下,本是规范家族内部行为的“孝”成为历代君王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集中体现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成为历代的治国经典。孝治具有历史必然性。《孝经》虽然是古代特定经济与社会的产物,存有许多内在矛盾和缺陷,但也内含不少道德智慧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 孝治 移孝作忠
下载PDF
儒家民本主义实质
12
作者 罗祖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27-33,共7页
儒家学说在理论特点上存在早期儒家与秦汉而后的封建儒学的区分,这在学术界已形成共识,无庸赘说。但对其区分时,有些同志矫枉过正,主张“早期儒家以反对专制主义的民本主义为特征”。这种说法。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民本主义 儒家学说 理论特点 民之父母 天下无道 敬德保民 移孝作忠 哀公问 纲常伦理
下载PDF
儒家道德思想内容及功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道科 《理论与当代》 2015年第4期38-39,共2页
一、儒家道德构成中国传统"人治"思想不管"人治"还是"法治",社会管理最终靠人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完成。关于这方面的大讨论,春秋末就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当时各种管理思想层出不穷,形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老(庄)为代表的道... 一、儒家道德构成中国传统"人治"思想不管"人治"还是"法治",社会管理最终靠人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完成。关于这方面的大讨论,春秋末就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当时各种管理思想层出不穷,形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老(庄)为代表的道、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墨翟为代表的墨四大家。四家自成一统,法家倡"法制",秦始皇用到极致,但残暴的统治使万代基业梦仅两代便破灭;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因消极德治终未形成治国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道德 道法自然 道德品质 仁者爱人 移孝作忠 《过秦论》 天志 治国理念 朋友有信 尚贤
下载PDF
中国传统的政德智慧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余莉 《秘书工作》 2019年第9期76-78,共3页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话与把'为政以德'视为治国之道、为政之本的思想一脉相承,如'...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话与把'为政以德'视为治国之道、为政之本的思想一脉相承,如'德惟治,否德乱''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身行道 移孝作忠
原文传递
亲亲相隐争论对儒家伦理的反向理解及其成因
15
作者 邱文元 《原道》 CSSCI 2012年第1期137-150,共14页
亲亲相隐的争论是从2002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十年时间。它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到2004年,以郭齐勇编辑的论文集《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的出版为止,是郭齐勇、杨泽波等亲亲相隐派针对刘清平儒家血亲情理腐败论的争论... 亲亲相隐的争论是从2002年开始的,至今已经十年时间。它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到2004年,以郭齐勇编辑的论文集《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的出版为止,是郭齐勇、杨泽波等亲亲相隐派针对刘清平儒家血亲情理腐败论的争论。第二个阶段从2007年到2011年,是郭齐勇及其弟子与邓晓芒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亲亲相隐 儒家传统 邓晓芒 齐勇 刘清平 牟宗三 结构性腐败 移孝作忠 李明辉
原文传递
从《孝经集传》看黄道周孝道思想
16
作者 许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面:事亲要"敬身"、"敬养"和"严父配天";事君则移孝作忠并且要敢于诤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孝经集传》 孝道 性善论 移孝作忠
下载PDF
正己而后国治
17
作者 赵金刚 《中国纪检监察》 2016年第8期56-57,共2页
在儒家看来,德是本,术是末,有术无德之人可能造成更大的政治恶果儒家的政治哲学特别强调政治德性,正己而后正家是治国理政的起点,矩之道讲的是如何能"正",以义为本则是将"正"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要贯穿的原则。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礼坏乐崩 春秋战国时期 举孝廉 以义 正己 移孝作忠 党员干部 君子之德风 道德教化
原文传递
《孝经》“以孝治国”理想政治模式论略
18
作者 王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6,41,共6页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天下和平的政治功能,全方位展现了一幅"以孝治国"的理想政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 移孝作忠 以孝治国 理想政治模式
下载PDF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以抗战时期郭沫若和马一浮讲“孝”为个案
19
作者 陈俐 王海涛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1年第2期209-215,共7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一直在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是军事抗战,一是文化抗战。如果说军事抗战的主战场在中原大地,那么文化抗战的主要阵地则在大西南。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家文化机关及重要高校、文化名流等也大量迁往内地。193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一直在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是军事抗战,一是文化抗战。如果说军事抗战的主战场在中原大地,那么文化抗战的主要阵地则在大西南。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家文化机关及重要高校、文化名流等也大量迁往内地。1938年4月,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1939年9月,著名大儒马一浮先生经过与政府及各方多次磋商,在著名寺刹乐山乌尤寺正式创办"复性书院"。各路群贤毕集,讲学论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复性书 群贤毕集 移孝作忠 儒学复兴 乌尤寺 乐山县 国家文化 书院教育 今文经学
原文传递
独子化时代我军政略的创新之道
20
作者 王善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1,共3页
无论与过去比,还是与国外比,我国军人独子化都堪称特色。独苗参军之后,双亲成了“留守父母”;若独苗参战牺牲,双亲又沦为“失独父母”。常言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孝养难题若不解决,轻则扰乱军心民心,重则削弱军队战力,甚至危及国家安... 无论与过去比,还是与国外比,我国军人独子化都堪称特色。独苗参军之后,双亲成了“留守父母”;若独苗参战牺牲,双亲又沦为“失独父母”。常言道,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孝养难题若不解决,轻则扰乱军心民心,重则削弱军队战力,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我军政略创新步伐,礼法合治,双管齐下,在巩固官兵生死之交之余,夯实国家与军人的生死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略 忘战必危 创新之道 国家安全 移孝作忠 军事文化 崇尚荣誉 保障机构 国防教育 孝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