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科举试诗的历史原因与制度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洋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常科增试试律。这一改革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打破科举以往的命题思路与应试模式,革除举子怀挟、宿构之风。在科举试诗政令下达的过程中,乾隆帝利用权威与策略绕过了朝臣的反对,成功推行了这一数十年间未能实施的改革,并... 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常科增试试律。这一改革的重要原因是为了打破科举以往的命题思路与应试模式,革除举子怀挟、宿构之风。在科举试诗政令下达的过程中,乾隆帝利用权威与策略绕过了朝臣的反对,成功推行了这一数十年间未能实施的改革,并掌握了会试、顺天乡试试律诗的命题权力,强化了对人才选举环节的把控。科举增试试律前后,覆试走向制度化,磨勘也逐步加严。由于近体诗具有明确的声律规则,诗作是否合律成为覆试和磨勘的关键考察标准。科举试诗与覆试、磨勘制度共同发展,使科举纪律更为严格,评价标准更加客观。清代科举试诗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关键事件,更是科举史上的重要变革,具有多重历史原因与深远的制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改革 试诗制度 覆试 磨勘 乾隆
原文传递
宋代医官磨勘制度初探——兼论王安石思想对其影响
2
作者 王蕾 王振国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5,共4页
磨勘是宋代对于官员进行考核迁转的制度。但宋代初期在制定官员磨勘制度之时医官并未涵盖在内,并且医官的转任也有着相当的限制。北宋历次重大改革均将医学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此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医官转任的限制也有逐渐放松... 磨勘是宋代对于官员进行考核迁转的制度。但宋代初期在制定官员磨勘制度之时医官并未涵盖在内,并且医官的转任也有着相当的限制。北宋历次重大改革均将医学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此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医官转任的限制也有逐渐放松的趋势。在王安石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宋政府出于管理的需要,于熙宁年间正式确立医官磨勘制度。至宋徽宗重新启用变法派,于国子监设立中央医学,医官磨勘制度结合中央医学的设立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发展。虽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出现过种种乱象,但医官磨勘制度对后世的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医官考核 磨勘 王安石
下载PDF
西夏职官制度迁转考
3
作者 廖莎莎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3,共5页
西夏“迁转”,是对任职于各种职司部门职事官所采取的一种管理和考核方式,是西夏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迁转首先看职官的资历和年限,西夏前期可迁转职事官的年限以三年居多,较为稳定。后期愈加细致,不同岗位和职事内容任期不同,有六... 西夏“迁转”,是对任职于各种职司部门职事官所采取的一种管理和考核方式,是西夏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迁转首先看职官的资历和年限,西夏前期可迁转职事官的年限以三年居多,较为稳定。后期愈加细致,不同岗位和职事内容任期不同,有六个月、一年、三年、六年四种年限记录在册,期限至,根据磨勘考核判断之后的岗位状况,逐步规范西夏阶秩叙迁的管理。西夏官员的迁转磨勘是对其任期内工作的检覆,作为职事官升黜、赏罚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职官制度 迁转 磨勘
下载PDF
宋代官员通理补考制度探析
4
作者 束保成 《宋史研究论丛》 2023年第3期62-76,共15页
宋制规定官员任职一年为一考,考任的足否直接关系到官员磨勘改官与差遣资序关升的成败。然宋代官员在实际任职的过程中,有时不待满任或满考便已离任,零散的在职月日不成一考。因此,朝廷为了保证官员的实际利益,制定了通理补考的政策,可... 宋制规定官员任职一年为一考,考任的足否直接关系到官员磨勘改官与差遣资序关升的成败。然宋代官员在实际任职的过程中,有时不待满任或满考便已离任,零散的在职月日不成一考。因此,朝廷为了保证官员的实际利益,制定了通理补考的政策,可以用其他在任月日作为填补,理任年限不同时采用比折的办法进行通理,对于完善宋代官员考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理补考的施行也成为朝廷调控官员的一种手段,以此规范官员的行为和控制官员的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通理补考 磨勘 关升 比折
下载PDF
西夏官吏的考课惩奖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魏淑霞 《西夏研究》 2013年第4期38-47,共10页
考课是政府督促官吏勤于职守的主要措施,惩奖是对考课结果的处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传世汉文典籍、黑水城出土西夏法典和社会文书相结合的方法,将西夏官吏的考课惩奖纳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历史镜像... 考课是政府督促官吏勤于职守的主要措施,惩奖是对考课结果的处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传世汉文典籍、黑水城出土西夏法典和社会文书相结合的方法,将西夏官吏的考课惩奖纳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历史镜像下进行探讨,从制度规定与制度运行两个层面探讨西夏官吏的考课惩奖制度,既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立体地了解西夏职官制度,也为进一步探讨西夏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官制 考课 惩奖 磨勘 迁转
下载PDF
清科举会试前的磨勘与复试 被引量:2
6
作者 金木 《中国高校招生》 2001年第1期61-62,共2页
清代科举的会试承袭明代旧制,是一种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称为"礼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各直省乡试中式的举人.
关键词 清代 科举制度 会试 复试 磨勘 教育史
下载PDF
科举磨勘对高考复核试卷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平 《教育与考试》 2018年第5期29-32,共4页
磨勘是唐宋元明各代科举考试中均有类似复核试卷的方法,延续至清代作为一种定制确定下来。规定在乡、会试放榜后把中式考生的朱、墨卷派人解送至礼部,由皇帝选派科甲出身的官员对朱、墨卷中所有内容进行复核,通过核查试卷中的疏漏,发现... 磨勘是唐宋元明各代科举考试中均有类似复核试卷的方法,延续至清代作为一种定制确定下来。规定在乡、会试放榜后把中式考生的朱、墨卷派人解送至礼部,由皇帝选派科甲出身的官员对朱、墨卷中所有内容进行复核,通过核查试卷中的疏漏,发现并监督考试各环节的弊端。而磨勘后继续委派大臣进行复勘,以实现对磨勘官的监督。磨勘结束要根据出现错误严重的程度分别对考生和相关各考官进行处理,此成为一项严肃考试纪律、防范舞弊行为的重要制度,对近几年出现的高考复核试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复核试卷 磨勘 复勘
下载PDF
古人是怎样进行督查的?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树森 《秘书工作》 2007年第4期58-59,共2页
  督查是对领导的重要决策或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古代没有与今天的督查工作完全对应的专门机构,但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使自己的决策得到贯彻执行,也需要对行政系统内的衙署和官员进行督促检查,为此还设置...   督查是对领导的重要决策或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古代没有与今天的督查工作完全对应的专门机构,但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使自己的决策得到贯彻执行,也需要对行政系统内的衙署和官员进行督促检查,为此还设置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相应的官职,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对政令贯彻情况的"督查"与对官员本身的"监察"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勘 巡按 官员 天子 照刷 刺史 督促检查 督查工作 御史府 兰台寺 丞相 朱元璋 行政
原文传递
西夏晚期库局分磨勘、迁转及恩荫禁约制度 被引量:1
9
作者 梁松涛 李灵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226,共5页
利用新译出的《亥年新法》相关条文,讨论西夏晚期局库分磨勘、迁转及恩荫禁约制度,发现边中六库在磨勘时,其账册不再按距离远近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磨勘司审验,而是边中各库由各司院相互交换磨勘。往来携带账册除库人外,使军也可完成。库... 利用新译出的《亥年新法》相关条文,讨论西夏晚期局库分磨勘、迁转及恩荫禁约制度,发现边中六库在磨勘时,其账册不再按距离远近在规定的时间内交磨勘司审验,而是边中各库由各司院相互交换磨勘。往来携带账册除库人外,使军也可完成。库局分三年任职结束后,官吏磨勘主要有两项内容:一为账目监察监督考核:一为年资或履历的考核。只有在罢官或离任时,年资或履历才不用投送。西夏库局分官吏在恩荫时的禁约主要有:只能继承官或职之一种:一些职位不能选择:姓氏资格禁约:荫补人员必须与官吏有血亲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晚期 库局分 磨勘 迁转 恩荫
下载PDF
古代官员的日常考绩档案——历子略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东光 《档案》 2017年第8期10-15,共6页
历子是古代官员的日常考绩文书,起于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唐代历子的发给范围仅限于通过南选得官的地方基层官员,五代则扩展为所有地方基层官员,宋代又推广到所有有职守的内外文武官任。历子上钤有中央政府人事主管部门的印信,主... 历子是古代官员的日常考绩文书,起于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唐代历子的发给范围仅限于通过南选得官的地方基层官员,五代则扩展为所有地方基层官员,宋代又推广到所有有职守的内外文武官任。历子上钤有中央政府人事主管部门的印信,主要批书官员的日常绩效,对历子的考课磨勘关乎官员的奖惩、黜陟。宋代印纸历子有完善的录白副本归档制度,是最重要的人事档案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官员 历子 日常绩效 录白 磨勘 考绩档案
原文传递
宋代官员磨勘制度对现代企业经营者考核制度的启示
11
作者 傅蓉蓉 《现代商业》 2007年第29期170-171,共2页
现代企业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评价系统过度强调了财务指标导向而忽略了对经营者人格要素的估量,因而存在缺陷。而且以年度为单位的考核容易造成经营者短期行为。我们可以借助宋代官员磨勘制度中德才并重的评价指标和中长期考评的模式来... 现代企业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评价系统过度强调了财务指标导向而忽略了对经营者人格要素的估量,因而存在缺陷。而且以年度为单位的考核容易造成经营者短期行为。我们可以借助宋代官员磨勘制度中德才并重的评价指标和中长期考评的模式来修正现有的评价体系,使之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绩评价 磨勘
下载PDF
宋代武選官住程差遣探析
12
作者 束保成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2年第3期229-245,409,共18页
住程差遣是宋代武選官除授的主要差遣類型,與短使相對。住程差遣的設立不僅保證了武選官對於差遺職事的需求,也使武選官在實際任職過程中積累行政經驗,對於素質的提升有很大幫助作用。故而在磨勘考任中對住程提出了嚴格要求。從住程差... 住程差遣是宋代武選官除授的主要差遣類型,與短使相對。住程差遣的設立不僅保證了武選官對於差遺職事的需求,也使武選官在實際任職過程中積累行政經驗,對於素質的提升有很大幫助作用。故而在磨勘考任中對住程提出了嚴格要求。從住程差遣性質上看,宋代武選官的職能已超出單純武將的範時,因此,住程研究不僅對宋代武官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更是探尋宋代武臣管理乃至中央集權發展的重要途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武選官 住程差遣 磨勘 管理
下载PDF
明代科举磨勘与覆试制度考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牛明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97,共7页
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明代科举磨勘与覆试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在维护科举公平、公正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有制不依"的现象,明末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究其原因,是因明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顶峰,制度运行没有相... 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明代科举磨勘与覆试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在维护科举公平、公正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有制不依"的现象,明末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究其原因,是因明代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顶峰,制度运行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磨勘 覆试
原文传递
北宋京朝官“磨勘法”形成述論
14
作者 張亦冰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94,共30页
唐宋之際,職事官多失職掌,而差遣制度日漸發展。與之相關的職事官遷轉制度,以及官員課績制度,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北宋前期,一方面自太祖開始,便力圖在職事官遷轉中貫徹"循名責實"原則,改變考滿即遷的局面;另一方面針對京朝官... 唐宋之際,職事官多失職掌,而差遣制度日漸發展。與之相關的職事官遷轉制度,以及官員課績制度,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北宋前期,一方面自太祖開始,便力圖在職事官遷轉中貫徹"循名責實"原則,改變考滿即遷的局面;另一方面針對京朝官差遣課績的"磨勘"制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並制度化。最終,兩方面變化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以"限年轉官"爲主要特徵的"磨勘法",並在宋代長期維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朝官 审官院 课绩 迁转 磨勘
下载PDF
宋代閤职的内外演变与磨勘叙迁探析
15
作者 束保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59,共10页
宋代共设有三等閤职,最初供职于閤门,后閤职官员出外任职情况变得普遍,直接推动了外任武官兼带閤职制度的发展,此后閤职作为武官兼带的一种职名,成为奖励军功以及控制武官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閤职制度的发展也使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地位... 宋代共设有三等閤职,最初供职于閤门,后閤职官员出外任职情况变得普遍,直接推动了外任武官兼带閤职制度的发展,此后閤职作为武官兼带的一种职名,成为奖励军功以及控制武官的一种有效手段。而閤职制度的发展也使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地位逐渐确立,表现之一就是在磨勘叙迁上较一般武官而言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同时,内外不同的閤职在磨勘制度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也加深了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閤职 内外 磨勘 武臣清选
原文传递
略论范仲淹的荐举思想与实践
16
作者 郭艳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0-123,共4页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荐举 改官 磨勘 党争
下载PDF
宋代应对选人改官的待次问题
17
作者 胡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宋代选人改官,磨勘之后,尚需君主引对,获得认可,方得脱离选调,进入京朝官序列。随着改官人数日渐增多,选人往往不能按时引对,遂出现了待次问题。宋廷在处理此问题时,从最初的调整引对班次、增加引对人数,到后来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改官人... 宋代选人改官,磨勘之后,尚需君主引对,获得认可,方得脱离选调,进入京朝官序列。随着改官人数日渐增多,选人往往不能按时引对,遂出现了待次问题。宋廷在处理此问题时,从最初的调整引对班次、增加引对人数,到后来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改官人数,经过长期摸索,最终在南宋中期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然而解决待次问题的方案,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人积滞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待次 磨勘 荐举改官 引对
下载PDF
晚清科举考试的组织运作和录取程序——以翁同龢主持的几次乡、会试为例
18
作者 谢俊美 《科举学论丛》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光绪年间,翁同龢先后奉旨担任乙酉(光绪十一年)、戊子(光绪十四年)、癸已年(光诸十九年)顺天乡试正、副考官、壬辰(光绪十八年)会试正考官。主试期间,就这几次乡会试的组织运作、物质准备、考官批阅试卷中的磨勘、如何防止考场作弊,以... 光绪年间,翁同龢先后奉旨担任乙酉(光绪十一年)、戊子(光绪十四年)、癸已年(光诸十九年)顺天乡试正、副考官、壬辰(光绪十八年)会试正考官。主试期间,就这几次乡会试的组织运作、物质准备、考官批阅试卷中的磨勘、如何防止考场作弊,以及录取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字资料,对于研究晚清科举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闱用物单 阅文随笔 磨勘
原文传递
清代学政的试牍选本与科举文风
19
作者 黄政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5,共14页
学政试牍是清代典型的官颁科举选本。其编选活动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普遍性,主要受到岁科考卷解部磨勘的制度因素驱动,与月课制度紧密相关,并受到书籍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学政试牍既从传统的地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又助推考据学新风的普及和... 学政试牍是清代典型的官颁科举选本。其编选活动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普遍性,主要受到岁科考卷解部磨勘的制度因素驱动,与月课制度紧密相关,并受到书籍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学政试牍既从传统的地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又助推考据学新风的普及和流变;既是官方行文立范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风气培育的重要工具和风气转变的观察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政 试牍选本 科举 磨勘 考据学
原文传递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小南 《历史研究》 1986年第6期117-128,共12页
北宋时期,与封建社会的选举制度、职官制度、监察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之逐渐成熟紧密相联,与当时已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各阶层人士大量涌入仕途的状况相适应,对于大批封建官僚的任用与管理,形成了一套日趋严密精细的制度.体... 北宋时期,与封建社会的选举制度、职官制度、监察制度以及法律制度之逐渐成熟紧密相联,与当时已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各阶层人士大量涌入仕途的状况相适应,对于大批封建官僚的任用与管理,形成了一套日趋严密精细的制度.体现在官僚考核迁转方面,则是产生了对中国近千年来政治制度具有影响的磨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勘 政治制度 选举制度 州县官 举主 北宋中期 北宋时期 考课 宋代 选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