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
1
作者 杨杰玲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164-165,181,共3页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qu...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理解历史性 有意识误读 无意识误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146
2
作者 张德让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3-25,共3页
本文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认为误读是理解的历史性的产物,译本就是其时代创造的偏见。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融合,文化过滤... 本文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重新审视翻译中历史性误读、文化过滤、重译等现象。认为误读是理解的历史性的产物,译本就是其时代创造的偏见。译者视界和作者视界永远无法完全融合,文化过滤现象不可避免。但效果历史又赋予了不同历史时代的译者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历史性 视界融合 效果历史 译读 文化过滤 重译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实践释义学初探 被引量:35
3
作者 俞吾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6-103,222,共9页
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还是当代的释义学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马克思的理解和解释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释义学”这个术语,但实际上创立了实践释义学。马克思通过把实践概念引入释义学,通过对理解... 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还是当代的释义学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马克思的理解和解释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释义学”这个术语,但实际上创立了实践释义学。马克思通过把实践概念引入释义学,通过对理解的历史性、语言的实践功能和正确地进入释义学循环的道路─—意识形态批判的强调,以及通过对还原方法和考古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澄明了释义学理论的本体论前提,而且为释义学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学 马克思哲学 理解和解释 实践活动 海德格尔 意识形态批判 伽达默尔 理解历史性 本体论 文本
下载PDF
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小云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1,共3页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本文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为基础,从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读者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进行的对话等不同角度来审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实质,旨在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提供全新的视点。
关键词 阐释学 文本解读 视域融合 理解历史性
原文传递
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德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2-17,共6页
翻译和诠释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的前提都涉及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随着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它已逐渐成为历史精神科学的基础。作为一门供体学科,诠释学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影响。从诠释学的发展流变出发,重点... 翻译和诠释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的前提都涉及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随着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它已逐渐成为历史精神科学的基础。作为一门供体学科,诠释学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影响。从诠释学的发展流变出发,重点分析诠释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理论,比如文本的高度自觉性、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赫施文本原意的客观存在等对翻译研究带来的影响、启示及问题反思。同时强调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理解历史性 视阈融合 文本含义
下载PDF
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启示——以《德伯家的苔丝》多译本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朱益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7-220,共4页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野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也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野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也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这些在《德伯家的苔丝》多译本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也说明了个体译者对译作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名著重译正是阐释学三大原则对文学翻译实践起指导作用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理解历史性 视野融合 效果历史 重译 文学翻译
下载PDF
阐释学简论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建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49-53,共5页
阐释学简论李建东"诗无达诂",阐释学的解码天地在上古时期,宗教的经典和文学的文本都充满了可能产生歧义的难解之处,于是解经说文的阐释就成为一种普遍的需要。古代的巫师和预言者占卦圆梦,后来的神父、牧师讲经布道,乃至学者和... 阐释学简论李建东"诗无达诂",阐释学的解码天地在上古时期,宗教的经典和文学的文本都充满了可能产生歧义的难解之处,于是解经说文的阐释就成为一种普遍的需要。古代的巫师和预言者占卦圆梦,后来的神父、牧师讲经布道,乃至学者和批评家注疏古代典籍,评论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理解历史性 历史环境 海德格尔 接受美学 阐释者 语言 狄尔泰 批评家 意向客体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之哲学思辨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迪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 理解历史性 读者期待视野
下载PDF
名著复译剖析——以阐释学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5
9
作者 裘姬新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0-75,共6页
迦达默尔阐释学理论论证了名著复译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特殊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目的性翻译。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永远无法完全融合使文本的阐释呈多元开放的趋势,效果历史又赋予不同时代的译... 迦达默尔阐释学理论论证了名著复译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于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特殊历史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目的性翻译。译者视域和作者视域永远无法完全融合使文本的阐释呈多元开放的趋势,效果历史又赋予不同时代的译者复译同一文本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译 阐释学 理解历史性 视域融合
下载PDF
论阐释学观照下的一种主体性介入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迪龙 朱献珑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9-200,44,共3页
文章以现代阐释学及其演变生成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分析理解的历史性和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入手,深入剖析阐释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译者... 文章以现代阐释学及其演变生成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分析理解的历史性和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入手,深入剖析阐释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学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和发展的高度,辨证地展开翻译研究和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理解历史性 期待视野 视野融合
下载PDF
合法的前见──伽达默尔诠学中的前见思想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世忠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18-21,共4页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前见 启蒙运动 诠释学 思想述评 浪漫主义 时间距离 海德格尔 合法 理解历史性
下载PDF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翻译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俞森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7-50,共4页
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观点将诠释学重心从作者中心论演化为了读者中心论。理解的历史性就是指特殊读者的译者可依据时代和自己的视界来理解原文,并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在效果历史中理解原文,其意义... 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观点将诠释学重心从作者中心论演化为了读者中心论。理解的历史性就是指特殊读者的译者可依据时代和自己的视界来理解原文,并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在效果历史中理解原文,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译本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需要不断重译;翻译即诠释,是具有历史性、主观性的诠释行为,翻译标准也应当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历史性 视界融合 效果历史 译者主体和创造 重译 翻译标准相对
下载PDF
《习近平用典》中出自《道德经》的典故英译研究——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视角
13
作者 刘晶 袁菲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3-99,共7页
通过梳理伽达默尔解释学翻译理论以及该理论对《道德经》英译的实践研究,运用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理论,分析了《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道德经》英译。指出新的历史时期,解释学理论指导下典籍的英译应遵循词汇、句法、语... 通过梳理伽达默尔解释学翻译理论以及该理论对《道德经》英译的实践研究,运用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理论,分析了《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中《道德经》英译。指出新的历史时期,解释学理论指导下典籍的英译应遵循词汇、句法、语义层面的翻译策略:选取具有时代性的词语、采用简单句型、增加政治文化语义内涵等翻译策略来更准确传达习近平同志用典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解释学 理解历史性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习近平用典》 《道德经》
下载PDF
阐释与复译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德先 《社科纵横》 2005年第2期222-223,共2页
翻译是原作的再生,复译是原作在时间上的流传。理解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和读者身上,而且体现在文本本身和接受环境上。译者理解的“前见”,读者的“期待视域”,文本的开放性,接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复译变成了一个以原文本为起点的运动过... 翻译是原作的再生,复译是原作在时间上的流传。理解的历史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和读者身上,而且体现在文本本身和接受环境上。译者理解的“前见”,读者的“期待视域”,文本的开放性,接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复译变成了一个以原文本为起点的运动过程,是既围绕原文本向不同的方向作阐释运动,又使这一动点往前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为完成译者确立的使命,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而产生的复译,不承担超越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复译 理解历史性 超越
下载PDF
论翻译中文本理解与阐释的多元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裘姬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13,19,共6页
哲学阐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契机。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译者首先是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先有译者自身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才有译本的诞生。本文从理解的历史性,原作者与理解者视域融合... 哲学阐释学中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与逻辑上的契机。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译者首先是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先有译者自身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才有译本的诞生。本文从理解的历史性,原作者与理解者视域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理解者对文本空白填空的合法性等三方面,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予以理论展开,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原著的不同理解,论证阐释多元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理解 阐释学 理解历史性 视域融合 阐释的多元化
下载PDF
“理解的历史性”与相对主义——论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对相对主义的超越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永刚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6-151,共6页
贝蒂与赫施立足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认为伽达默尔因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困境。伽达默尔则立足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学模式,描述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现象得以可能的条件。解释学意义上的"事情本身"制约... 贝蒂与赫施立足于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认为伽达默尔因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而陷入了相对主义困境。伽达默尔则立足于生存论存在论的解释学模式,描述了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现象得以可能的条件。解释学意义上的"事情本身"制约着理解与解释的限度,使"不同的理解"不等于任意的理解;解释学真理超出了科学方法论的控制范围,使解释者在视域融合中,倾听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和真理。正是这两方面确保了伽达默尔"历史性的解释学"非但没有陷入相对主义,而且一直走在克服乃至超越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理解历史性 贝蒂 赫施
下载PDF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继民 李玲 高希霞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78,共5页
本文在概述语块理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探索语块研究从客体转向主体的原因,详细分析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及"视域融合"对语块特性、界定及其机理产生过程的影响,考察这种研究视角对... 本文在概述语块理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探索语块研究从客体转向主体的原因,详细分析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及"视域融合"对语块特性、界定及其机理产生过程的影响,考察这种研究视角对语块理论和实践模型建构的启示。我们认为,语块研究只有从哲学中吸取营养,进行主客体融合和跨学科理论建模,才可能取得关键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历史性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语块研究
原文传递
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诗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协立 冷惠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7,共6页
结构主义是旨在寻求不同学科的综合而成为一种新的信念体系的方法论。结构主义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至维柯和康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催生了20世纪西方世界结构主义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彻底否定了陈旧的经验主义语义观,为现代文体学和... 结构主义是旨在寻求不同学科的综合而成为一种新的信念体系的方法论。结构主义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至维柯和康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催生了20世纪西方世界结构主义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彻底否定了陈旧的经验主义语义观,为现代文体学和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模式。从巴利的结构主义文体学到雅各布森的诗学,从里法泰尔理解过程的"意向性"到卡勒的"文学能力"说,结构主义文论展现出超越其早期的局限性逐渐步入成熟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意义的创生 结构主义诗学 理解历史性 文学能力
下载PDF
《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比较——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角度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姗 何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13-115,共3页
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从这三个原则入手,对格里菲斯和陈炳富翻译的《孙子兵法》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的阐释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 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从这三个原则入手,对格里菲斯和陈炳富翻译的《孙子兵法》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不同的阐释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解释,为文本的多样性和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更注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理解历史性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下载PDF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两译本的差异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莎莎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 伽达默尔的三大阐释学原则:"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和"效果历史"对翻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者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中译本为案例,试图说明以下三点:译者带着"前见"进入翻译活动中,不同的译本是不同译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产物;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的译本都带上了各自的历史视域;重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阐释学 视域融合 理解历史性 效果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