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学科学实验材料准备使用现状及对策
- 1
-
-
作者
熊勇
-
机构
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
出处
《小学科学》
2016年第2期38-39,共2页
-
文摘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高效科学课堂,是指科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运用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做实验时,材料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是科学探究有效、高效的根本保证。
-
关键词
学习效果
材料准备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要求
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
探究过程
高效型
热胀冷缩性质
一物多用
-
分类号
G613
[文化科学—学前教育学]
-
-
题名为了学生的发展
- 2
-
-
作者
季银泉
-
机构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
出处
《师范教育》
2003年第Z1期70-71,共2页
-
-
关键词
热胀冷缩性质
教学全过程
文化科学知识
南浦大桥
认知结构
液柱
思维能力
探索能力
思想品德
讲授法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伽利略温度计原理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 3
-
-
作者
席建中
-
机构
江西省乐平中学
-
出处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3年第11期28-29,共2页
-
-
关键词
伽利略温度计
物理教学
气体
热胀冷缩性质
液体蒸发
实验步骤
比热
初中
-
分类号
G424.31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要求和知识要点
- 4
-
-
作者
徐建华
-
出处
《广西物理》
1994年第6期2-7,共6页
-
文摘
任何学习过程都需要复习巩固。因为牢固地掌握知识,是继续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前提,也是获取中考优异成绩的基础。为了帮助同学们作好今年的中考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现将初中物理中考复习的要求和知识要点按力学、光学、热学、电学四大部分概述如下。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中考复习
复习巩固
凸透镜成像规律
安培定则
热胀冷缩性质
条形磁铁
学习过程
液体压强
光的反射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演示实验的时机
- 5
-
-
作者
蔡定田
-
机构
长沙市郊区教研室
-
出处
《湖南教育(上旬)(A)》
1992年第6期35-36,共2页
-
文摘
时机是指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演示实验的时机则是指欲使演示实验达到理想的效果而选择的最有利的演示时刻.无须多加说明,教师成功的实验演示,对于学生认识新事物,建立新概念,以及突破学习难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掌握演示实验的时机,与演示的成败与否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只注意演示的成功率,而忽视演示的时机,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拟就如何把握演示实验的时机谈谈管见.意在揭示某种自然现象时,演示最好放在该教学环节之首.这是因为被揭示的现象一般是本课或本阶段教学的中心问题,如果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学的中心问题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简要地提出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就会更加清晰具体,同时。
-
关键词
阶段教学
实验演示
学习对象
学习难点
负迁移
学习过程
注射器活塞
热胀冷缩性质
验证型实验
盛水
-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一堂“活”的自然课
- 6
-
-
作者
张伶俐
-
机构
山西省临汾地区尧庙教办郭村学校
-
出处
《希望月报(下)》
2004年第16期41-42,共2页
-
文摘
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教学要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生中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
关键词
教学才能
引导作用
学生中心
热胀冷缩性质
教学活动
波利亚
体积膨胀
壶水
大家看
情景教学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科学课堂需求“真”
- 7
-
-
作者
马晓黎
-
机构
山东省阳信县教体局
-
出处
《山东教育》
2019年第4期53-54,共2页
-
文摘
纵观当今的科学课堂,出现了太多的形式与效仿。有的是效仿名师课堂的教学模式;有的是硬性运用名师之言,特别是一些激励性语言的随便应用,例如'你的方法很独特''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科学家也是这样想的'……哪怕学生答非所问、谬之千里。诸如这些无不存在'东施效颦'之嫌.
-
关键词
科学课堂
热胀冷缩性质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力学、光学、热学、电学检测题
- 8
-
-
-
出处
《物理教师》
1993年第11期7-24,47,共19页
-
文摘
~~
-
关键词
实验电路
安培表
物理教师
示数
滑动变阻器
热胀冷缩性质
安培定则
条形磁铁
千米/小时
初中物理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观察、实验观察的特点和教育意义
- 9
-
-
作者
牛荣翠
张文
-
机构
北京东高房小学
-
出处
《湖北教育(科学课)》
1993年第5期8-9,共2页
-
文摘
观察、实验是自然课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最基本的手段、方法。可以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叫直接认识,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科学考察的主要内容,也是观察和实验。另一种叫做间接认识,是把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事实资料加以整理,经过科学加工(或者叫做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认识就大大地发展了一步。有些课中没有观察。
-
关键词
实验观察
认识自然
思维加工
语言能力
观察仪器
观察条件
讨论交流
热胀冷缩性质
人能
运动变化过程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 10
-
-
-
出处
《科学家(少年)》
2024年第2期79-79,共1页
-
文摘
温度计的原理是基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常见的温度计,比如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都是利用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来测量温度的。水银温度计利用了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液体膨胀,向上移动,而温度降低时,水银液体收缩,向下移动。通过刻度尺来测量水银的高度变化,就可以得知温度的变化。电子温度计则是利用了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常见的电子温度计是基于热敏电阻的原理,当温度升高时,电阻值减小,反之则增大。通过测量电阻值的变化,就可以得知温度的变化。
-
关键词
水银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
测量温度
温度变化
热胀冷缩性质
热敏电阻
体积变化
电阻值
-
分类号
TH8
[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
-
题名浅谈自然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龚汉平
陆士冲
-
机构
江苏省启东市教研室
启东市新安中心小学
-
出处
《江西教育(管理版)(A)》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43-43,共1页
-
文摘
现在坐在教室里的小学生,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科学素质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兴趣及运用科学的习惯的培养。 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首先要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小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易受社会上封建迷信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例:有一部分学生相信世界上有“鬼”,天上有“天公公”,河里有“落水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恐惧、迷信的阴影。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结合自然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的。
-
关键词
现代科学
二十一世纪
爱科学
一朵花
技术要求
学科学
热胀冷缩性质
人能
照明电路
做一做
-
分类号
G527.6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康志江
-
机构
井陉县良都中学
-
出处
《才智》
2011年第21期163-163,共1页
-
文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学生实验技能
螺旋测微器
安培表
热胀冷缩性质
研究方法
气垫导轨
连接电路
教育思想
测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 13
-
-
作者
路东姣
-
机构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
出处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8年第5期195-195,共1页
-
文摘
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然而本节课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
-
关键词
大气压强
热力环流
运动
热胀冷缩性质
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技能基础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 14
-
-
作者
胡建涛
-
机构
湖南省洞口县又兰镇石桥中学
-
出处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5年第9期25-25,共1页
-
文摘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中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组实验(图1、图2),旨在通过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来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
关键词
热胀冷缩性质
空气
实验
创新
小学科学
教材安排
五年级
教科版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评一堂“‘失败’,的好课”
- 15
-
-
作者
王有鹏
李超
-
机构
山东省临沂实验中学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中心小学
-
出处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4年第3期23-23,共1页
-
文摘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3年第4期转载了《一堂真实“公开课”的启示》,文章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好课”。本人认为,慢说好课为妙。
-
关键词
公开课
知识教学
热胀冷缩性质
小学
自然课教学
评课
-
分类号
G63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热力环流实验探究
- 16
-
-
作者
张宇婷
-
机构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校
-
出处
《传奇故事(百家讲堂)》
2020年第11期26-26,共1页
-
文摘
一、教学背景:1.教材选自:普通高中新课标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这一节分三部分,在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锋面系统做理论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对象:高一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关系、物体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等。并且由于大气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有关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归纳能力较弱;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并用结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力;4.根据实验操作确定了本节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根据热力环流实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
关键词
热胀冷缩性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
大气压强
高一学生
立体几何
大气环境
归纳能力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材料结构
- 17
-
-
作者
冯梦月
-
机构
成都市实验小学
-
出处
《湖北教育(科学课)》
1989年第3期11-11,共1页
-
文摘
探索性实验是在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让学生去体验人类能动认识客观世界的经历。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施加影响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于他们自己看来是全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探索性实验是在科学地简缩人类认识历程和突出所要解决问题的主要特征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学生主动探索事物规律的认识坡度,去进行能动认识的学习活动。探索性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更着力于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
-
关键词
探索性实验
主动探求
事物规律
材料结构
学习活动
影响过程
智慧才能
热胀冷缩性质
认知结构
内部压力
-
分类号
G623.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物理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 18
-
-
作者
李宇光
-
机构
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出处
《希望月报(上)》
2008年第6期108-108,共1页
-
文摘
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就是当前我们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素质的正确教育思想。下面试从两个方面浅谈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
关键词
实验素质
学生实验技能
教育思想
螺旋测微器
安培表
热胀冷缩性质
滑动变阻器
电学实验
偶然误差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几个途径
- 19
-
-
作者
赵立军
-
机构
吉林省洮南市第九中学
-
出处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第6期142-142,共1页
-
文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去探究未知领域,找到新的答案。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要想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增强学生能力,以下几种途径绝不容忽视。一、实验是物理课教学的命脉实验课教学是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完后怎么用。通过物理实验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比如,水的沸腾实验,
-
关键词
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过程
未知领域
自主学习
课堂气氛
课程标准
热胀冷缩性质
课堂内容
科教频道
-
分类号
G633.7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谈“物体的热胀冷缩”中的推理
- 20
-
-
作者
李亚军
-
机构
彭山县第一小学
-
出处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55-55,共1页
-
-
关键词
自然教学
热胀冷缩性质
演绎推理
-
分类号
G623.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