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5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62
1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8 位作者 刘树元 宋景春 毛汉丁 赵金宝 宋青 宁波 高燕 李海玲 李维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1-196,共16页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调查资料显示,在高强度运动中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热射病而非心血管意外[1-2];而由热射病导致的死亡可...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调查资料显示,在高强度运动中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热射病而非心血管意外[1-2];而由热射病导致的死亡可能超过所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总和[3-4]。2015年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国内首部热射病专家共识—《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5],并于2016年成立了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诊断 治疗 医疗准则[文献类型]
下载PDF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59
2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 +3 位作者 丁新焕 黄晶晶 宋青 朱海燕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0-1299,共10页
1前言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热环境下体育竞技和军事训练中常见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在热射病的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治疗方案实施不正确等情况,最终导致患者... 1前言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热环境下体育竞技和军事训练中常见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在热射病的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治疗方案实施不正确等情况,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急诊是热射病救治的重要关口,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热射病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及其救治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热射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生存质量。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核心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其中,诊断要点和救治要点的掌握比率最低,仅为30.9%和13.3%。因此提高急诊一线救治人员的认知水平,加强培训和宣教,是早期识别和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命性疾病 损伤因素 抢救成功率 热射病 一线救治 误诊漏诊 知识掌握程度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 被引量:49
3
作者 宋青 毛汉丁 刘树元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1-545,共5页
尽管人们对中暑的认识历史悠久,但国内外有关中暑的相关概念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明确的标准,这对人们正确认识并积极预防中暑带来了障碍。该文归纳关于中暑的相关概念、中暑分级诊断的现状,并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对... 尽管人们对中暑的认识历史悠久,但国内外有关中暑的相关概念及分类一直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明确的标准,这对人们正确认识并积极预防中暑带来了障碍。该文归纳关于中暑的相关概念、中暑分级诊断的现状,并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对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提出新的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医师和疾病预防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热射病 热衰竭 诊断标准
下载PDF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6
4
作者 荣鹏 孟建中 陈宇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年第4期287-292,共6页
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致命性中暑,近期临床和实验证据进一步表明热射病的高死亡率可能是热细胞毒性、凝血紊乱和继发于肠道和其他器官损伤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复杂相互作用所致。快速降温和多器官功能支持是其最有效的临... 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致命性中暑,近期临床和实验证据进一步表明热射病的高死亡率可能是热细胞毒性、凝血紊乱和继发于肠道和其他器官损伤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复杂相互作用所致。快速降温和多器官功能支持是其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即使这样仍有许多患者会留下永久的神经系统损伤或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10%~50%[4]。因此,综合分析HS患者的病理机制,探讨HS引起SIRS的易感因素,研究干预HS的适当时机,为推出新思路和救治新策略,降低HS死亡率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发病机制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防治策略
下载PDF
热射病,致命的中暑 被引量:37
5
作者 宋青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热射病 劳力性 多器官功能衰竭 死亡率
下载PDF
热射病的发病学特点及流行病学进展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洪萍 莎宁 +2 位作者 秦秀菊 娄云鹏 李海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2-704,共3页
热射病是一种重症致命性中暑,以核心体温>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谵妄、惊厥、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热射病可定义为高体温诱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多器官... 热射病是一种重症致命性中暑,以核心体温>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谵妄、惊厥、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热射病可定义为高体温诱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其过程类似于严重脓毒症,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3]。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非劳力性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热射病发生率波动在17.6/10万人~250/10万人,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差异[3-4],而中暑患者中热射病发生率可增至35%~40%[6-7]。热射病病死率为6.9%~9.7%[6-7],热浪期间可高达62.6%[8]。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热射病的预防胜于治疗[9]。为加强对热射病的认识和预防,现就热射病的发病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学特点 热射病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多器官功能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
原文传递
亚低温在劳力型热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辉 宋青 +4 位作者 周飞虎 潘亮 康红军 谢菲 岳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2009年8月间7所部队医院收治的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 目的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2009年8月间7所部队医院收治的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过3h的患者归入延迟降温组(n=1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0、12、24、48、72h的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升压药使用时间,分析亚低温在热射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入院24h后延迟降温组CK值显著高于亚低温组(P<0.05或P<0.01),亚低温组LDH值在24~48h后开始下降,48、72h时显著低于延迟降温组(P<0.01)。亚低温组与延迟降温组的病死率分别为0%和25.0%(P<0.05)。亚低温组使用升压药的时间(68.5±39.7h)明显短于延迟降温组(228.7±139.7h,P<0.01)。结论迅速应用亚低温处理能有效减轻脏器损伤程度,改善热射病患者全身情况及预后,是治疗EHS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低温 人工 多器官功能衰竭
下载PDF
热射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8
作者 徐昌盛 刘文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7期609-611,共3页
关键词 热射病 多器官功能失常 公共卫生事件 高温高湿环境 1995年 2003年 强体力劳动 持续高温 剧烈运动 中暑 芝加哥 劳力性 典型性
原文传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震 李建军 +3 位作者 董化江 涂悦 孙世中 张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价值及其疗效。方法对2010年7月15日至8月30日在本院采用CRRT治疗合并MODS的19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连续性静-静脉...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治疗价值及其疗效。方法对2010年7月15日至8月30日在本院采用CRRT治疗合并MODS的19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CVVH置换液初始温度为28~32℃,持续2.0~2.5 h,之后置换液维持36℃。观察患者的预后及不良反应,监测患者CRRT治疗前后的体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PaO2/FiO2);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动脉血乳酸(Lac)水平。结果15例痊愈或好转,4例死亡。与治疗前比较,经CVVH治疗后患者体温、HR(次/min)、MAP(mm Hg,1 mm Hg=0.133 kPa)、APACHEⅡ评分(分)、PaO2/FiO2(mm Hg)均明显改善(体温:36.8±0.2比41.6±0.3,HR:93.6±10.3比132.5±11.4,MAP:69.8±9.9比45.2±7.7,APACHEⅡ评分:12.3±3.9比29.6±4.6,PaO2/FiO2:213.6±95.4比126.5±87.4,均P<0.05);BUN(mmol/L)、SCr(μmol/L)、Mb(μg/L)、CK(U/L)、ALT(U/L)、AST(U/L)、Lac(mmol/L)均显著降低(BUN:23.9±5.3比42.6±5.4,SCr:123±47比356±51,Mb:201±45比468±39,CK:217±32比843±41,ALT:79±36比894±88,AST:57±28比867±92,Lac:3.5±2.4比16.6±3.9,均P<0.05)。CRRT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CRRT可有效降低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清除BUN、SCr、Mb等代谢产物,减轻炎症反应,支持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CRRT治疗合并MODS的热射病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持续血液净化在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中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周飞虎 宋青 +3 位作者 潘亮 康红军 刘辉 岳慧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热射病(H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9年8月HS合并MODS患者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7~25岁。每次治疗24~48h,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流量为2~4L/h,血流...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热射病(H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5月~2009年8月HS合并MODS患者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7~25岁。每次治疗24~48h,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流量为2~4L/h,血流量150~250mL/min,采用普通肝素抗凝,而对于部分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给予补充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底物的同时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结果11例患者中9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CBP治疗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动脉压、心率和氧合指数均有所改善,多巴胺剂量逐渐减少(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血中肌酐、尿素氮、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下降明显(P<0.05),但胆红素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CBP对HS合并MODS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患者耐受性好,是抢救HS合并MODS患者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热射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肌酸激酶浓度在劳力性热射病早期判别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岳慧 宋青 +1 位作者 纪筠 周飞虎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肌酸激酶(CK)值作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预后判别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9月-2007年8月6所部队医院的11例EHS病例。以预后为标准,将11例患者分为两组,死亡组(n=4)及存活组(n=7),比较两组病例入院后0 h、12 h、24 h、... 目的:分析血清肌酸激酶(CK)值作为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预后判别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9月-2007年8月6所部队医院的11例EHS病例。以预后为标准,将11例患者分为两组,死亡组(n=4)及存活组(n=7),比较两组病例入院后0 h、12 h、24 h、36 h、48 h、60 h、72 h的CK数值,并描绘48 h CK值的ROC曲线,分析CK值在发病早期判别预后的意义。结果:在入院后各时间点死亡组CK值持续升高,存活组CK值略升高后保持稳定并逐渐下降,两组CK值在48 h、60 h、72 h有显著差异(P<0.05),48 h CK值的ROC曲线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为0.893。结论: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CK值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CK值可以在发病早期(48 h)判别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劳力性 肌酸激酶 死亡率
下载PDF
热射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萌萌 张宇 +1 位作者 赵妍 康红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热射病(HS)是以核心温度超过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谵妄、抽搐、昏迷)为特点的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高热和继发激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组织损伤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是... 热射病(HS)是以核心温度超过4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谵妄、抽搐、昏迷)为特点的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高热和继发激活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组织损伤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导致H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HS所致的各器官损害各具特点,了解HS发病机制、各器官损害特点及变化规律,对该病的临床救治、研究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连续性血液净化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管理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杨胜 葛燕萍 +2 位作者 张冬惠 王绍谦 马汤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4,共6页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ITCT)管理救治热射病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6年8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的重...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ITCT)管理救治热射病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6年8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的重症患者65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在入院4 h内)CBP及ITCT管理:ITCT是体温降至目标控制温度(TCT),保持肛温(35.0±0.5)℃,并维持72 h;CBP是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前及治疗3 d、7 d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15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TNF-α及对照组IL-1β、CRP、PCT、CK、LDH、D-二聚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观察组治疗后IL-1β、CRP、PCT、CK、LDH、D-二聚体则均逐渐降低,治疗后3 d、7 d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d:TNF-α(μg/L)为20.8±2.4比25.4±3.1,IL-1β(μg/L)为5.8±1.3比9.6±2.2,CPR(mg/L)为96.9±42.9比185.9±56.4,PCT(ng/L)为3.9±1.1比8.8±2.4,CK(kU/L)为2.8±0.9比5.6±1.1,LDH(U/L)为535.3±421.8比1535.5±528.6,D-二聚体(μg/L)为216.8±129.8比469.9±131.9;7 d:TNF-α(μg/L)为8.2±1.8比16.6±2.1,IL-1β(μg/L)为4.7±1.5比8.3±2.4,PCT(ng/L)为2.8±0.9比5.1±1.8,CRP(mg/L)为35.8±14.6比95.9±39.3,CK(kU/L)为1.0±0.2比6.2±0.8,LDH(U/L)为215.9±145.3比795.2±212.9,D-二聚体(μg/L)为179.5±65.3比321.8±116.6,均P〈0.01〕;观察组治疗7 d、15 d APACHEⅡ评分和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连续性血液净化 强化目标温度控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劳力型热射病致死性误区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宋青 刘树元 《东南国防医药》 2018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劳力型热射病,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情进展又极为迅速,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实施不正确的治疗方案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文章通过对我国...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劳力型热射病,因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情进展又极为迅速,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实施不正确的治疗方案等,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文章通过对我国救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出劳力型热射病的"十大致死性误区",希望引起军内外同行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 死亡 致死性误区
下载PDF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热射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川 何群鹏 +7 位作者 谢红浪 龚德华 徐斌 许书添 侯金花 涂远茂 刘志红 季大玺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分析7例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救治经过,探讨此类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7例患者均因高温高湿环境下行体能训练或户外工作时大量出汗、晕倒、意识不清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治... 目的:分析7例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救治经过,探讨此类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及指征。方法:7例患者均因高温高湿环境下行体能训练或户外工作时大量出汗、晕倒、意识不清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治疗,物理降温后仍持续高热不退,予冬眠、镇静等治疗病情无缓解。入院后均行连续性静脉-静脉高容量血液滤过(CVVHVHF)治疗。结果: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睡状态,体温偏高,心率快,呼吸急促;均有急性肾损伤、严重电解质紊乱、乳酸酸中毒,合并肝功能损害和凝血时间延长。2例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血和尿肌红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肌钙蛋白T和肌酶显著升高,在接受CVVHVHF治疗后血、尿肌红蛋白、肌酶、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早期CVVHVHF治疗组5例,3例痊愈,1例治疗好转后转院,另1例CVVHVHF治疗24h后因家属放弃治疗死亡;晚期CVVHVHF治疗组2例,1例恢复慢(住院28d后),另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热射病合并MODS患者早期积极正规治疗者预后较好,CVVHVHF治疗较晚者预后较差,因此,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热射病患者早期行CVVHVHF治疗可加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急性肾损伤 高容量血液滤过
下载PDF
热射病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1
16
作者 苗利辉 宋青 +9 位作者 刘辉 周飞虎 康红军 潘亮 胡婕 陈洁坤 张婷 吴振华 赵佳佳 周京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参与救治的39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道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参与救治的39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和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统计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对胃肠道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HS患者中有32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2.05%。共统计到27例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为(2.3±0.8)分;39例HS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为(17.3±15.2)d,ICU住院时间为(37.8±25.0)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7.8±14.0)d。胃肠道功能障碍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分:26.30±6.00比17.40±6.00,t=3.555,P=0.001),而28 d病死率虽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5%(14/32)比14.29%(1/7),P=0.21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00);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ICU住院时间(r=0.797, P=0.000)及呼吸机使用时间(r=0.634,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胃肠道功能可反映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胃肠道功能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病死率 预后
原文传递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7
作者 吴士文 陈阿楠 +1 位作者 卜甜甜 于生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热射病一种临床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人们对认识热射病已有数个世纪,但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没有清楚认识,本文将对近年来热射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给予综述。
关键词 热射病 发病机制 内毒素 综述
下载PDF
野外演练致劳力性热射病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规律及高危因素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丹丹 孟建中 +6 位作者 吕苏一 荣鹏 徐建江 王扬 李新立 张洪彬 高利群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年第4期263-267,共5页
探讨18名学员野外演练致热射病(heat stroke,HS)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规律及高危因素。以发病后的自然时间为"评估时点",观察其24 h、48 h、72 h多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策略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的救治时机... 探讨18名学员野外演练致热射病(heat stroke,HS)的多器官功能损伤的规律及高危因素。以发病后的自然时间为"评估时点",观察其24 h、48 h、72 h多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分析低分子肝素治疗策略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的救治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发病24 h,患者多因低血压、高钾血症、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其中6例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实施CBP,平均治疗时间为(53.43±15.30)h。(2)发病48 h,94.44%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幅度≥50×109/L,其中有27.78%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值≤50×109/L。有61.11%的患者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8.89%的患者出现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有50%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皮肤出血。(3)发病72 h后,有83.33%患者出现ALT、TBIC水平增高;经B超检查可见中、小量腹水,其中6例经保肝药物及CBP后,TBIC、ALT恢复正常、胸腹水亦吸收,而非CBP治疗患者ALT水平则在入院后5~14 d逐渐恢复正常。(4)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1)当热平衡损伤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ARDS和DIC是热射病致死的高危因素,而热损伤、横纹肌溶解及SIRS则是上述病变的主要原因。(2)早期降温、扩容、抗休克、镇静,并在补足凝血因子的前提下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改善患者的预后。(3)CBP可降低核心体温、保护内皮细胞,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野外演练 多器官 规律 连续性血液净化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热射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19
19
作者 曾庆波 宋景春 +4 位作者 林青伟 宋晓敏 邓星平 吴阳 钟林翠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52-75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热射病(HS)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94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HS患者32例。收集患者入科2h内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热射病(HS)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94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HS患者32例。收集患者入科2h内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TEG指标。比较ISTH-DIC(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诊断标准)与TEG-DIC诊断标准。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24)与死亡组(n=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常规凝血指标与TEG各指标的变化,分析TEG评分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与生存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6.5(5.70~11.6)min]及血块形成速率[K值,3.8(2.30~6.3)min]相比,死亡组R值[30.9(10.28~88.58)min]与K值[22.4(4.9~41.63)min]明显延长。与生存组血块形成动力学指标α角(45.77±19.06)°、血块最大强度MA值(46.82±13.45mm)、凝血综合指数[CI值,–3.1(–10.30~–1.50)]相比,死亡组α角(12.68±13.65)°、MA值(19.60±21.67mm)及CI值[–22.3(–45.18~–17.3)]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TEG-DIC诊断标准的DIC患者发病率较ISTH-DIC高,TEG评分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2=0.8372,P=0.0292)。结论 TEG评分≥2分可诊断HS合并DIC以及判断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血栓弹力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肌红蛋白和D-二聚体对重症中暑的诊断意义:附38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庆鱼 李春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4-597,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热射病的早期敏感指标,以期对重症中暑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早期预测。方法选择2018年7月30日至8月5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8例重症中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热射病患者30例,包括劳力型热射病(...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热射病的早期敏感指标,以期对重症中暑患者病情发展进行早期预测。方法选择2018年7月30日至8月5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8例重症中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热射病患者30例,包括劳力型热射病(EHS)18例、经典型热射病(CHS)12例;热痉挛与热衰竭患者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时的体温、心率(HR)、血乳酸(Lac)、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Na+等理化指标,以及肌红蛋白(MYO)和D-二聚体阳性率(MYO阳性阈值为107μg/L,D-二聚体阳性阈值为600μg/L),并比较各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YO和D-二聚体对热射病的早期诊断价值。随访所有患者的转归,比较EHS与CHS患者的28 d病死率,探讨EHS患者经积极降温治疗4 h后的体温(T4 h)是否降到38 ℃以下与28 d病死率的关系。结果重症中暑以男性患者居多,特别是EHS患者,且EHS患者年龄较CHS患者更小,发病时间更短,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S组及CHS组患者入院时体温和H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温(℃):41.34±0.67、40.39±0.58比37.80±1.39,HR(次/min):139.78±15.63、113.08±17.70比92.00±15.89,均P<0.05〕,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9/L:164.94±73.80、165.78±53.49比249.50±84.22,均P<0.05),MYO和D-二聚体阳性率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YO阳性率:100.0%(18/18)、100.0%(12/12)比50.0%(4/8),D-二聚体阳性率:77.8%(14/18)、100.0%(12/12)比12.5%(1/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MYO和D-二聚体阳性对热射病均有一定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0、0.871,敏感度分别为50.0%、87.5%,特异度分别为100%、86.7%。EHS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CHS组〔44.4%(8/18)比8.3%(1/12),P<0.05〕;且EHS组中T4 h≥38℃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T4 h<38℃者〔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 经典型热射病 肌红蛋白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