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意识与话语构建:皋陶文化中的法刑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育良 郭文君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对于皋陶法刑文化的研究,宜取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揭示和围绕研究对象置身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触发的问题意识,梳理其法刑话语构建及逐渐形成的历史,探讨关于皋陶作刑、司法的种种比较分散的说法,逐渐汇合成皋陶为中国法刑源祖说的情... 对于皋陶法刑文化的研究,宜取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揭示和围绕研究对象置身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触发的问题意识,梳理其法刑话语构建及逐渐形成的历史,探讨关于皋陶作刑、司法的种种比较分散的说法,逐渐汇合成皋陶为中国法刑源祖说的情况;以及宋代"近世"化背景下,朱熹等人对于"明刑弼教"和"桃应难题"等相关话语的重新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皋陶文化 朱熹 弼教 桃应难题
下载PDF
人性之暗·行为腐败·权力资本
2
作者 萧鸿江 《大连大学学报》 1997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于幸福和利益的追求是人性潜在的原动力。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化,引发人性向高层次演进,伴生暗昧和丑恶行为。利己主义集中于金钱欲望和弄权欲望,导致特权腐败;特权与金钱联姻,出现新的社会资本形态——权力资本,制衡权力,要在建构精神... 对于幸福和利益的追求是人性潜在的原动力。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化,引发人性向高层次演进,伴生暗昧和丑恶行为。利己主义集中于金钱欲望和弄权欲望,导致特权腐败;特权与金钱联姻,出现新的社会资本形态——权力资本,制衡权力,要在建构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严法峻刑,根治腐败的源头,造成去私、尚公的社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本原 暗昧 权力 腐败 资本
下载PDF
杖刑源流论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宜霞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5-70,共6页
中国杖刑历史极为久远。远古笞杖鞭不分,均源于鞭扑薄刑。就其在刑罚中的地位而言,三代鞭扑之刑不入五刑;西汉文景废肉刑、定笞刑,依然笞杖不分,却是主刑;东汉已有杖刑,但为法外刑,往往鞭杖连称;魏晋时期杖刑虽不入五刑,但已为法定刑;... 中国杖刑历史极为久远。远古笞杖鞭不分,均源于鞭扑薄刑。就其在刑罚中的地位而言,三代鞭扑之刑不入五刑;西汉文景废肉刑、定笞刑,依然笞杖不分,却是主刑;东汉已有杖刑,但为法外刑,往往鞭杖连称;魏晋时期杖刑虽不入五刑,但已为法定刑;从北魏时起,杖刑是五刑之一,且是最轻刑等;从隋朝至清末,杖刑则作为稍重于最轻刑等的笞刑而列入五刑。此外,有时,它又是附加刑或代用刑。清末修律,废除了杖刑,但它在社会上仍然有着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 代用
下载PDF
明代廷杖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春燕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93-100,共8页
廷杖古已有之,至明代发展到极致并与国运相始终,殆尽于一种制度,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是有明一代著名粃政之一。廷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从太祖登基到英宗去世(1368~1464),中期从宪宗即位到张居正去位(1464~1582),后期从神宗掌... 廷杖古已有之,至明代发展到极致并与国运相始终,殆尽于一种制度,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是有明一代著名粃政之一。廷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从太祖登基到英宗去世(1368~1464),中期从宪宗即位到张居正去位(1464~1582),后期从神宗掌权到明亡(1582~1644)。明代廷杖是"重刑治吏"之封建专制治国理念的必然结果,是皇权与士大夫之间对抗的产物,其泛滥也与此时期文官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杖 重典治吏 文官制度
下载PDF
从肉刑立废看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 被引量:2
5
作者 史淑女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7-38,共2页
肉刑是一种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它是奴隶社会中惩罚犯罪者的主要刑罚.由于封建社会是 从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肉刑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仍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肉刑是一种野蛮落后 的刑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统治阶级对刑... 肉刑是一种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它是奴隶社会中惩罚犯罪者的主要刑罚.由于封建社会是 从奴隶社会脱胎而来,肉刑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仍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肉刑是一种野蛮落后 的刑罚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随着统治阶级对刑罚认识加深,肉刑从法律上逐 渐被废除了.肉刑的废除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应当看到肉刑的立废完全是出 于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肉刑这种刑罚只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亡永远都是 镇压人民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罚史 古五 新五 身体
下载PDF
从英国社区服务刑思考我国刑罚制度现代化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林蔚文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65-68,共4页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我国的刑事政策也在顺应轻缓化的趋势,但对现代刑罚制度和行刑理念的探索刚刚起步,特别是已经开始开辟试点的社区矫正制度还缺乏制度基础。英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于其背后有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从这个角度可以...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我国的刑事政策也在顺应轻缓化的趋势,但对现代刑罚制度和行刑理念的探索刚刚起步,特别是已经开始开辟试点的社区矫正制度还缺乏制度基础。英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于其背后有一个科学的刑罚体系,从这个角度可以对我国现代矫正模式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罚体系 开放 外监禁 社区定位 专业化
原文传递
从李福达案析“明代大案多枉”原因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长江 《武陵学刊》 1997年第4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外用 《明史》 审判 大理寺 大礼仪 都察院 派系斗争 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下载PDF
“明代大案多枉”原因探析
8
作者 刘长江 《淮阴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23-26,共4页
明代空前强化的皇权对刑狱的制约.是“明代大案多枉”的主要原因.而“法外用刑”的重典政策则是多枉大案的重要根源。此外.明代刑狱还受到宦官、行政长官、勋戚、后妃及朝廷派系斗争等诸多因素的掣肘.致使明代司法程序紊乱.法纪败... 明代空前强化的皇权对刑狱的制约.是“明代大案多枉”的主要原因.而“法外用刑”的重典政策则是多枉大案的重要根源。此外.明代刑狱还受到宦官、行政长官、勋戚、后妃及朝廷派系斗争等诸多因素的掣肘.致使明代司法程序紊乱.法纪败坏.“法治”徒具空文.权大于法。故“明代大案多枉”亦势所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皇权 外用
下载PDF
电视法制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戴瑾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2期77-77,88,共2页
部分法制节目存在"视法为刑"的倾向,所选案例多为刑事案件,显示出强烈的"重刑轻民(民事),重刑轻政(行政法)"的特征,其原因之一与我国"视法为刑"的文化传统有关。
关键词 制节目 普遍性价值
下载PDF
明代的廷杖与谏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绍强 《临沂师专学报》 1993年第2期75-77,共3页
提起明代的廷杖,使人不禁联想起这样一幅图景:封建皇帝一怒之下,廷堂之上立刻大棍交加,被打之人血肉横飞,不死即残;其法外刑罚之酷烈,令人触目惊心,而犯颜直谏不惜身家性命的鲠忠之臣又令人钦佩不已。为了对这种历史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明代的廷杖,使人不禁联想起这样一幅图景:封建皇帝一怒之下,廷堂之上立刻大棍交加,被打之人血肉横飞,不死即残;其法外刑罚之酷烈,令人触目惊心,而犯颜直谏不惜身家性命的鲠忠之臣又令人钦佩不已。为了对这种历史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廷杖的开始及其形成 据《隋书·刑法志》记载,最早在殿廷上打人的是隋文帝,其稍有不悦,即于廷上打人,一天数次。开皇十年(509),尚书左仆射高颍等劝说隋文帝,认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庭非决罚之地”,但他拒不接受。高颍等群臣便采取了请罪辞职的谏诤办法,迫使隋文帝撤去刑杖,按罪各付所司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堂 高颍 群臣 决罚 左仆射 李时勉 开皇 朱元
下载PDF
“明代大案多枉”原因探析
11
作者 刘长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原因探析 审判 宦官参预司 《明史》 大理寺 锦衣卫 外用 都察院 明代宦官
下载PDF
明代法外刑的历史兴盛与时代扭曲——以明代廷杖制度为例
12
作者 许便红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1-67,共7页
《周礼·大司寇》言“以五刑纠万民”。自《隋律》始正式形成以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唐律》仍之,遵循不改。《明律》承唐。然而,在封建皇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法外刑与法内刑兼而用之,廷杖即是其中之一。廷杖是笞杖刑... 《周礼·大司寇》言“以五刑纠万民”。自《隋律》始正式形成以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体系。《唐律》仍之,遵循不改。《明律》承唐。然而,在封建皇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法外刑与法内刑兼而用之,廷杖即是其中之一。廷杖是笞杖刑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皇帝可在朝堂或宫门对大臣予以杖责。廷杖虽不见载于历代的法典中,却是朝廷正式使用的刑罚。在明代,廷杖成为常态化,甚至演变成一种制度,其使用次数之多、受罚人数之众、手段之残忍为历代罕见,明代被称为“棍棒下的朝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廷杖
下载PDF
从孔孟到荀子:法律的道德基础及其证定——从德与法的关系看先秦儒家法律观念之演变
13
作者 陈秀英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6期124-128,共5页
在法哲学领域当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乃是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的传统中,由孔孟"德主法(刑)辅"之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国人重德轻法、重情轻理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法或刑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是一种缺乏道德合法性的、消极无奈的... 在法哲学领域当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乃是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的传统中,由孔孟"德主法(刑)辅"之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国人重德轻法、重情轻理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法或刑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是一种缺乏道德合法性的、消极无奈的存在。在荀子的观念体系中,孔孟的理论偏差得到了恰当的修正。荀子在"人之性恶"基础上对法律的道德合法性所进行的证定,使德与法之间达成了一种同质、统一的关系形态,德法同行,相辅相成,个体由此可化恶成善,社会据此可正理平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 性恶 德主()辅 同行 道德合
下载PDF
收容教育这一僵尸制度早该废止
14
作者 苏显龙 《当代检察官》 2019年第1期17-17,共1页
被称为中国三大法外刑之一的收容教育制度执行27年后,有望迎来寿终正寝的命运。2018年12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透露,各有关方面对废止收容教育制度已经达成共识,启动废止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消息一出,顿... 被称为中国三大法外刑之一的收容教育制度执行27年后,有望迎来寿终正寝的命运。2018年12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沈春耀透露,各有关方面对废止收容教育制度已经达成共识,启动废止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消息一出,顿时引发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容教育 制度执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制工作 教育制度 委员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