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沈之争”与雅俗文化选择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11-17,共7页
明代后期发生的“汤、沈之争”,可视为“《琵》,《拜》之争”的延续与总结,是晚明文人世俗化进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焦点在于:通过对戏剧本质(包括本体构成、传播方式、接受对象、社会效果,等等)的讨论,解决长期悬而... 明代后期发生的“汤、沈之争”,可视为“《琵》,《拜》之争”的延续与总结,是晚明文人世俗化进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焦点在于:通过对戏剧本质(包括本体构成、传播方式、接受对象、社会效果,等等)的讨论,解决长期悬而未决却又迫在眉睫的雅俗文化选择问题。汤、沈之争的展开以及《博笑记》的问世,对晚明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本质 雅俗选择 价值定位
下载PDF
论“汤、沈之争”(下)
2
作者 陈军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1-64,共4页
“汤、沈之争”在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是受戏曲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当时戏曲现实创作和理论状况以及论争主体条件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整个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工作和元代戏曲理论、创作实践的联系是人类社... “汤、沈之争”在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是受戏曲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当时戏曲现实创作和理论状况以及论争主体条件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整个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工作和元代戏曲理论、创作实践的联系是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反映。中西曲论发展进程中的情与法矛盾的横向比较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文辞 声律
下载PDF
也谈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育德 《学术研究》 1981年第3期89-96,共8页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斗争。据说,这场斗争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 据说,我国戏曲史上有过那么一场大辩论,即明代万历年间爆发的“汤(显祖)沈(璟)之争”,并且扩而大之,说是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斗争。据说,这场斗争界限森严,壁垒分明,势同水火,剑拔弩张,并且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二十余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祖 王骥德 牡丹亭 戏曲史 吴江派 万历年间 临川派 冯梦龙
下载PDF
明代戏曲文人化的两个方面——重评汤沈之争 被引量:8
4
作者 俞为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6-102,共7页
With a review of the dispute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en Jing the two famous dramatists in the Ming Dynasty,we can see clearly that is reflected their pursuit of refining the folk operas.This dispute made the playwri... With a review of the dispute between Tang Xianzu and Shen Jing the two famous dramatists in the Ming Dynasty,we can see clearly that is reflected their pursuit of refining the folk operas.This dispute made the playwrights see the ideal state of scholar opera,consequently promoting the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文人化 才情 曲律 双美
下载PDF
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 被引量:4
5
作者 程芸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9-85,共7页
“汤沈之争”是晚明戏曲文学研究中最为通行的一种叙述范型。本文对其优缺、得失作了全面评述 ,并指出 :彻底消解这一叙述范型的意义 ,既有赖于学界在史事考察方面取得共识 。
关键词 叙述 范型 主潮 晚明 戏曲文学 得失 刍议 视角
原文传递
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汤沈之争 被引量:6
6
作者 黄仕忠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6-33,共8页
一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署为万历二十六(1598)年。《牡丹亭》最迟在这一年完成。《牡丹亭》的出现,一时"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即使没有前此完成的《紫钗记》和此后三年间完成的《南柯记》、《邯郸... 一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署为万历二十六(1598)年。《牡丹亭》最迟在这一年完成。《牡丹亭》的出现,一时"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即使没有前此完成的《紫钗记》和此后三年间完成的《南柯记》、《邯郸记》,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也已经不可动摇。然而有意思的是《牡丹亭》也给汤显祖带来了烦恼。汤显祖显然很清楚自己对于戏曲音律技巧的把握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他对自己的杰作仍抱有惊人的自信。事实上他对文学本质的直观把握,也超过了同时期其他戏曲作家和评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戏曲 《牡丹亭》 《南柯记》 《紫钗记》 《邯郸记》 中国戏曲史 显祖
原文传递
“汤沈之争”白的另类解决方案钮少雅《格正牡丹亭》考论
7
作者 王宁 《文学遗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5,共13页
《格正牡丹亭》因应“汤沈之争”而出现,约完成于钮氏五十二至五十六岁之间。它采用集曲代替正曲等七种方法,共修正一百六十个原作曲牌。钮氏遵循“一字不易”的存真原则,采用“以乐就词”的格正策略,大量使用集曲,以“回护”方式解决... 《格正牡丹亭》因应“汤沈之争”而出现,约完成于钮氏五十二至五十六岁之间。它采用集曲代替正曲等七种方法,共修正一百六十个原作曲牌。钮氏遵循“一字不易”的存真原则,采用“以乐就词”的格正策略,大量使用集曲,以“回护”方式解决原作曲词的违律问题,为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走向舞台铺平了道路。钮氏是明清曲家当中少见的热衰集曲的一位,对集曲造诣颇深。其格正之贡献不仅在剧场,为《牡丹亭》原本的“乐化”扫清了障碍;而且在理论方面,其“以乐就词”的格正策略极大地扩张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为“汤沈之争”提供了一个词乐两全、文律双美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格正牡丹亭》 钮少雅 《九宫正始》
原文传递
戏剧的“音律焦虑”与“时空焦虑”──从“汤沈之争”和《熙德》之争看中、欧戏剧的不同质 被引量:5
8
作者 吕效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5-92,共8页
本文认为中、法戏剧史上“汤沈之争”和《熙德》之争本身虽然是肤浅的,论争者们的理性没有提供出多少价值,但他们在其非理性层面上所表现的“音律焦虑”和“时空焦虑”,却分别是中、欧戏剧本质规定了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戏剧中文学... 本文认为中、法戏剧史上“汤沈之争”和《熙德》之争本身虽然是肤浅的,论争者们的理性没有提供出多少价值,但他们在其非理性层面上所表现的“音律焦虑”和“时空焦虑”,却分别是中、欧戏剧本质规定了的,是与生俱来的,是戏剧中文学性与剧场性冲突的必然产物,并且推动了中、欧戏剧各自的发展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音律焦虑” “时空焦虑” 《熙德》 中国 欧洲 文学性 剧场性 艺术表现
原文传递
建国以来“汤沈之争”研究综述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淑丽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2,共6页
明朝万历年间展开的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之争即"汤沈之争"是戏曲研究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自明中叶至建国后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场争论对戏曲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本文从论争双方关系、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展开的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之争即"汤沈之争"是戏曲研究的一个热门的话题,自明中叶至建国后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场争论对戏曲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本文从论争双方关系、背景、起因、分歧、实质、影响及评价等七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归纳,对建国以来"汤沈之争"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综述
原文传递
20世纪后半叶汤显祖、沈璟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芸 《戏曲研究》 2002年第1期41-58,共18页
汤显祖、沈璟作为晚明最重要的两位戏曲大家,一直受到建国以来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伴随着重大争论或明显分歧。这些歧见不仅仅关涉到历史人物的评价,还牵系到学界对明代戏曲整体态势、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宏观把握。之所以如此,... 汤显祖、沈璟作为晚明最重要的两位戏曲大家,一直受到建国以来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伴随着重大争论或明显分歧。这些歧见不仅仅关涉到历史人物的评价,还牵系到学界对明代戏曲整体态势、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的宏观把握。之所以如此,首先必须归结于研究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某些史料的缺失或模糊,故牵一发必动全身;但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戏曲 戏曲创作 宜黄腔 戏曲史 <牡丹亭> 戏曲研究 四梦 曲学
原文传递
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天骥 《学术研究》 1980年第5期82-86,共5页
中国戏曲,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利用戏曲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具有民主思想的社会力量,也不断顽强地要求占领戏曲的阵地。当然,文艺斗争不一定象舞台上敌我搏斗的情景那样:两阵对园,兵来将挡,而是通常表现更... 中国戏曲,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利用戏曲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具有民主思想的社会力量,也不断顽强地要求占领戏曲的阵地。当然,文艺斗争不一定象舞台上敌我搏斗的情景那样:两阵对园,兵来将挡,而是通常表现更为曲折微妙,错综复杂。但是,当社会矛盾达到尖锐化的时候,文艺斗争也会随之而激化,会出现界限森严、壁垒分明的局面。明代戏曲界所发生的“汤沈之争”,就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祖 戏曲史 统治阶级 戏曲界 民主思想 社会矛盾 创作倾向 明代戏曲 农民起义
下载PDF
昆剧的市民话题 “汤沈之争”新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聆森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解读 市民 昆剧 《牡丹亭》 16世纪 显祖 改编本 宜黄腔 传奇
原文传递
从依字声行腔与南曲用韵看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与论争实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召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6,共8页
魏良辅对昆山腔唱法的变革,使汤显祖与沈?对曲牌格律的理解与遵守存在歧义,同时用韵上的争议使两人的矛盾进一步突出。联系明中后期的曲学背景,可以确定汤沈之争的焦点在曲体,其实质是曲牌与用韵的争论,其根本原因是戏剧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 昆山腔 曲牌 曲韵
原文传递
重评汤沈之争 被引量:3
14
作者 俞为民 《学术月刊》 1983年第12期48-52,共5页
明代中叶,是我国戏曲史上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就在这时,汤显祖和沈璟这两位戏曲家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即戏曲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以前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汤沈之争的起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他们认为,明代万历年... 明代中叶,是我国戏曲史上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就在这时,汤显祖和沈璟这两位戏曲家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即戏曲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以前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汤沈之争的起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他们认为,明代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代表这一新的生产关系的新思想也在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内初露头角,而汤显祖则是这一新思想的代表,他要在戏曲中宣传这种“反封建、反保守的民主思想。”相反,沈璟是封建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祖 戏曲理论 戏曲艺术 戏曲创作 曲律 文人学士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民主思想 戏曲家
原文传递
汤沈之争与晚明曲学形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维昭 《文化遗产》 2008年第3期33-37,共5页
对于"汤沈之争",我们不要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也不要停留在社会学审美和文化审美的层面,戏曲演进还有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在"汤沈之争"中,沈?回应着明初以来传奇创作的音乐难题,汤显祖则回应着心学的难题、李贽的难... 对于"汤沈之争",我们不要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也不要停留在社会学审美和文化审美的层面,戏曲演进还有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在"汤沈之争"中,沈?回应着明初以来传奇创作的音乐难题,汤显祖则回应着心学的难题、李贽的难题。"汤沈之争"之后,沈?对晚明的戏曲创作范型和曲学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学命题 文化命题 曲学形态
下载PDF
“汤沈之争”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卫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3-68,共6页
“汤沈之争”是指明代以汤显祖和沈璟为代表的两种戏曲流派的尖锐对立。对此明人已有评论,以后一直引人注目,成为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然而,前人的评论多从创作理论入手,着眼于表层的“情”与“律”的矛盾,未能揭示出深层的审美观... “汤沈之争”是指明代以汤显祖和沈璟为代表的两种戏曲流派的尖锐对立。对此明人已有评论,以后一直引人注目,成为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然而,前人的评论多从创作理论入手,着眼于表层的“情”与“律”的矛盾,未能揭示出深层的审美观念之诋牾。本文试图从明中叶之后审美意识发生强烈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祖 戏曲活动 戏曲创作 戏曲流派 意识发生 矛盾冲突 戏曲史 评论 艺术规范
下载PDF
再论汤沈之争及王骥德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司俊琴 赵建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0-63,共4页
汤沈之争是戏曲批评史上关于戏曲的文与律之关系最激烈的一次论争,汤显祖与沈璟围绕剧本内容与戏曲的音韵格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了论争,二者的理论主张互不相容。王骥德则将两家的主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纠正了他们的偏颇,提出了剧本内... 汤沈之争是戏曲批评史上关于戏曲的文与律之关系最激烈的一次论争,汤显祖与沈璟围绕剧本内容与戏曲的音韵格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了论争,二者的理论主张互不相容。王骥德则将两家的主张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纠正了他们的偏颇,提出了剧本内容与戏曲格律兼顾,即“必法与词两擅其极”的创作主张与辞、格俱妙的衡曲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骥德 音律 文辞
下载PDF
孟称舜“传情”理论及其戏曲创作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茵 《文史杂志》 1999年第3期48-50,共3页
一孟称舜(约1600—1661年以后),字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人,是明天启、崇祯年间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今存其杂剧五种:《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花前一笑》、《眼儿媚》、《残唐再... 一孟称舜(约1600—1661年以后),字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人,是明天启、崇祯年间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今存其杂剧五种:《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花前一笑》、《眼儿媚》、《残唐再创》(又名《英雄成败》)、《死里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称舜 《娇红记》 显祖 王娇娘 《牡丹亭》 戏曲理论 戏曲创作 《西厢记》 女主人公
下载PDF
戏曲史上的“汤沈之争”
19
作者 黄天骥 《学术研究》 1980年第6期99-103,共5页
三吴江派在创作上很注意“风世”,可是,在理论上,他们闭口不谈作品的思想内容,反而强调形式,专门提出“格律”这个纯形式的问题向汤显祖挑战。沈璟有一套论曲的《二郎神散套》: [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家宗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 三吴江派在创作上很注意“风世”,可是,在理论上,他们闭口不谈作品的思想内容,反而强调形式,专门提出“格律”这个纯形式的问题向汤显祖挑战。沈璟有一套论曲的《二郎神散套》: [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家宗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前腔]参详,含宫泛徵,延声促响,把仄韵平音分几项,倘平音窘处,须将入韵埋藏,这是词隐先生独秘方,与自古词人不爽。若遇调飞扬,填他几字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祖 吴江派 戏曲创作 思想内容 音律 戏曲音乐 本色 作品 封建主义
下载PDF
论吕天成的《曲品》
20
作者 王雷波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08年第5期16-,21,共2页
吕天成的《曲品》是中国古代戏曲品评批评的开山之作。在《曲品》中吕天成以其舅祖孙鑛的"南剧十要"为品曲标准,提出"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第一次区分了"本色"与"当行"的理论内涵,对汤... 吕天成的《曲品》是中国古代戏曲品评批评的开山之作。在《曲品》中吕天成以其舅祖孙鑛的"南剧十要"为品曲标准,提出"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第一次区分了"本色"与"当行"的理论内涵,对汤沈之争进行了客观而公允的评价,提出"合之双美"的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品》 本色 当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