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文华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9-61,共3页
我们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发现了语法学的不足之处。文章提出了一种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从汉语现象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㈠从“僵死”的形式中追寻鲜活;㈡从变动的事实中寻求定则;㈢从单纯的形式结构研究走向多维... 我们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发现了语法学的不足之处。文章提出了一种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从汉语现象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㈠从“僵死”的形式中追寻鲜活;㈡从变动的事实中寻求定则;㈢从单纯的形式结构研究走向多维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言学 汉语现象 《马氏文通》
下载PDF
从作为普遍哲学的现象学到汉语现象学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俊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60,204,205,共21页
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一种普遍的意识学或存在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 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一种普遍的意识学或存在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具有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现象学为一门跨文化哲学奠基,也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今天汉语现象学在跨文化理解和中西思想资源的“共创性”上成为世界现象学和汉语哲学的典范之一。一方面汉语思想资源借助于现象学方法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得到表达,从而撑开了新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现象学传统在汉语语境中实现了“接着讲”,汉语现象学承接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原创性开拓之重任,未来的现象学可以也应当是讲汉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哲学 生活世界 跨文化哲学 汉语现象
原文传递
汉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兰寿春 《龙岩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57-60,共4页
本文着重辨析汉语成语中语法方面和词汇方面的古汉语现象,为人们学好用好成语提供帮助。
关键词 成语 语法 词汇 汉语现象 名词活用 动词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下载PDF
汉语的欧化──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明林 尹德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汉语的“欧化”曾经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章论述了“欧化”的来龙去脉:提出它的历史背景;同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围绕“欧化”的论争;“欧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这一论题归于沉寂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汉语欧化现象 白话文运动
下载PDF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 被引量:7
5
作者 柳淑芬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负迁移是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大都源于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其原因包括:学生的语言知识不完善,不了解英汉语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存在的不对应现象,直接在写作中套用汉语的用法,从而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是由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大都源于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其原因包括:学生的语言知识不完善,不了解英汉语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存在的不对应现象,直接在写作中套用汉语的用法,从而导致负迁移;学生不了解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别,受汉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产生篇章结构上的负迁移。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系统和思维差异的对比分析,减少和排除母语干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负迁移 汉语不对应现象 思维模式差异
下载PDF
英语教学中的汉语干扰现象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晓光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年第4期34-36,共3页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人,他们是在说汉语的环境里学英语。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維习惯确实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学习英语起着干扰(负迁移)作用。本文... 英语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人,他们是在说汉语的环境里学英语。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維习惯确实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学习英语起着干扰(负迁移)作用。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汉语干扰倾向作一粗浅分析,希望在教学中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汉语干扰现象 思维定势 语法 教学质量 高校
下载PDF
汉语打断性别差异的双维度机制研究
7
作者 张水云 王祥云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4-117,共4页
打断言语行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打断性别研究存在两种假设:单维度分析说和双维度分析说。以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任务判断实验,探究打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机制。结果表明,在打断者性别和受试性别的双维度分析上存... 打断言语行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打断性别研究存在两种假设:单维度分析说和双维度分析说。以汉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任务判断实验,探究打断性别差异的语用分析机制。结果表明,在打断者性别和受试性别的双维度分析上存在不一致的识别和评价效果,判断程度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双维度分析观,不支持单维度分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打断现象 性别差异 双维度分析机制
下载PDF
基于多翻译引擎的汉语复述平行语料构建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雅松 刘明童 +3 位作者 马彬彬 张玉洁 徐金安 陈钰枫 《情报工程》 2020年第5期27-40,共14页
复述指同一语言内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复述生成指同一种语言内意思相同的不同表达之间的转换,是改进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目前,复述生成模型性能都依赖于大量平行的复述语料,而很多语言... 复述指同一语言内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复述生成指同一种语言内意思相同的不同表达之间的转换,是改进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不可或缺的基础技术。目前,复述生成模型性能都依赖于大量平行的复述语料,而很多语言并没有可用的复述资源,使得复述生成任务的研究无法开展。针对复述语料十分匮乏的问题,我们以汉语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多翻译引擎的复述平行语料构建方法,将英语复述平行语料迁移到汉语,构建大规模高质量汉语复述平行语料,同时构建有多个参考复述的汉语复述评测数据集,为汉语复述生成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基于构建的汉语复述语料,我们进一步对汉语复述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复述生成研究。我们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编码-解码框架的汉语复述生成模型,采用注意力机制、复制机制和覆盖机制解决汉语复述生成中的未登录词和重复生成问题。为了缓解复述语料不足导致的神经网络复述生成模型性能不高的问题,我们引入多任务学习框架,设计联合自编码任务的汉语复述生成模型,通过联合学习自编码任务来增强复述生成编码器语义表示学习能力,提高复述生成质量。我们利用联合自编码任务的复述生成模型进行汉语复述生成实验,在评测指标ROUGE-1、ROUGE-2、BLEU、METEOR上以及生成汉语复述实例分析上均取得了较好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汉语复述平行语料可以有效训练复述生成模型,生成高质量的汉语复述句。同时,联合自编码的汉语复述生成模型,可以进一步改进汉语复述生成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述语料构建 汉语复述现象分类 复述生成 多任务学习 自编码任务
下载PDF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评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京廉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5,共3页
关键词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汉语 语法原则 语言现象 语法理论
原文传递
论汉语离合词的离析动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颖彦 《求索》 CSSCI 2012年第10期160-161,37,共3页
本文根据离合词内部构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将离合词AB分为动宾式、动补式以及并列式三种类型,并逐一探讨了以上三种类型离合词发生离析的内在动因。我们认为,韵律构词仅仅从形式上将A、B粘合起来,但并不足以取消句法规则对离合词AB内部... 本文根据离合词内部构成成分间的语法关系,将离合词AB分为动宾式、动补式以及并列式三种类型,并逐一探讨了以上三种类型离合词发生离析的内在动因。我们认为,韵律构词仅仅从形式上将A、B粘合起来,但并不足以取消句法规则对离合词AB内部的作用。此外,离合词AB发生离析,还跟语言单位间的类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离合词 离析动因 汉语语言现象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谓词逻辑的汉语指代现象的信息处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胜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90,共6页
组合性是对自然语言进行信息处理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动态谓词逻辑主要是从语言信息的可计算性和组合语义的角度,使用标准一阶谓词逻辑的正统句法,通过对话语表现理论等逻辑理论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动态谓词逻辑的提出本质上是为了处理... 组合性是对自然语言进行信息处理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动态谓词逻辑主要是从语言信息的可计算性和组合语义的角度,使用标准一阶谓词逻辑的正统句法,通过对话语表现理论等逻辑理论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动态谓词逻辑的提出本质上是为了处理两类问题:跨语句的指代消解和表示语句内部约束关系的"驴子句"中的指代消解。动态谓词逻辑的核心思想是使用逐渐递增信息的动态方法对句子或者句子序列进行分析,并对于变项的指派进行扩展,或者对作为模型参照物的状态进行流动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谓词逻辑 标准一阶逻辑 汉语指代现象 信息处理
下载PDF
汉语打断现象的识别研究
12
作者 张水云 石俊萧 《现代语言学》 2022年第2期290-297,共8页
本研究探究了汉语母语者对打断现象的识别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打断时间点(早打断、晚打断、无打断)和打断类型(话题转换型、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汉语语境下:1) 打断比无打断更容易识别,早打断比晚打断容... 本研究探究了汉语母语者对打断现象的识别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打断时间点(早打断、晚打断、无打断)和打断类型(话题转换型、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汉语语境下:1) 打断比无打断更容易识别,早打断比晚打断容易识别;2) 话题转换和异议型打断比同意型和澄清型打断更容易识别;3) 关于打断时间点,在早打断上,话题转换型和异议型打断识别程度高于同意型和澄清型识别程度;在晚打断上,话题转换型识别程度比同意型、异议型和澄清型识别程度更高。汉语母语者更多地依赖打断点而不是打断类型来识别打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打断现象 打断时间点 打断类型 识别程度
下载PDF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看《简·爱》译本中的汉语欧化现象——以李霁野和黄源深译本为例
13
作者 郭晨曦 《文教资料》 2022年第7期15-18,共4页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汉语欧化现象逐渐产生,并给当前翻译活动中的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翻译人员都需重视。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汉语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汉语欧化现象逐渐产生,并给当前翻译活动中的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翻译人员都需重视。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汉语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李霁野和黄源深两位译者的《简·爱》译本为例,对其中的词汇组成、句式结构和语句衔接等三个方面的汉语欧化现象进行解读,以期引发一些对翻译活动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系统理论 汉语欧化现象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第三章述评
14
作者 吴悠 《科教导刊》 2011年第8期202-202,211,共2页
本文在阅读徐杰先生《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一书尤其是研读第三章的基础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对该书的第三章进行述评。
关键词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领有名词移位说
下载PDF
错综复杂的背后是简单清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简评
15
作者 郭继懋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书评 徐杰 生成语法理论 形式语法
原文传递
乔姆斯基语法理论与描写语法的区别和联系——兼评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16
作者 董印其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41,共4页
关键词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徐杰 乔姆斯基 语法理论 描写语法
原文传递
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璧仪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9期246-246,共1页
粤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古汉语的现象。本文简单分析了粤语古汉语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研究粤语古汉语现象是研究古代雅言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和保存岭南文化和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宝贵数据的意义。
关键词 粤语 汉语现象 古代汉语
下载PDF
浅谈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
18
作者 孙山贵 《课外语文(下)》 2015年第1期53-53,共1页
笔者在文言文教学时,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实践,总结了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汉语现象 翻译
下载PDF
名人轶事
19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999年第1期5-5,共1页
关键词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现象论丛》 语言学界 学术观点
下载PDF
简单、明晰、有限的语法原则——读《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20
作者 葛宏伟 刘艳艳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7年第11期128-128,共1页
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徐杰的《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以下简称《普》)一书,对于徐杰,我们知之甚少,隐约中只记得他硕士阶段师从邢福义先生。翻开封二作者简介,
关键词 《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 有限 作者简介 图书馆 邢福义 徐杰 简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