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6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陆洋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55,共7页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 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本文认为,林语堂的翻译论,实际上是“美译”论。他借助不同层面的形式“越位”策略,来实现他的“美译”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译文的新的形式美:浑整美、闲淡美与和谐美,从而建构起翻译的感性诗学。这种感性诗学与语言想象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类诗意的生存方式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诗学 美译 林语堂
原文传递
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 被引量:32
2
作者 葛校琴 季正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74,共4页
“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林译《浮生六记》说明 ,译本的选择与翻译主体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取向紧密相关。在翻译策略上 ,林译既有归化 ,又有异化 ,并非如温努提认为的那样译者选取... “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研究转向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林译《浮生六记》说明 ,译本的选择与翻译主体的性格气质、人生态度取向紧密相关。在翻译策略上 ,林译既有归化 ,又有异化 ,并非如温努提认为的那样译者选取一种方法并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选择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 被引量:37
3
作者 董晖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1-15,共5页
林译《浮生六记》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 ,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关键词 林语堂 《浮生六记》 英译本 古代文学 文化因素 语篇 翻译方法 翻译策略 语言文化
下载PDF
翻译“间性文化”论 被引量:40
4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26,共7页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 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话语间性、性别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层面分析了翻译“间性”凸现的轨迹,并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深入追问了翻译“间性”与文化信仰和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翻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间性文化”。通过多种“间性”的建立,翻译使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达到相互对话、相互依存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翻译赋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意义:翻译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阐释与追求,它为差异共存、和谐共在的世界文化新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化 翻译文化 林语堂 和谐世界 哲学
原文传递
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28
5
作者 陈荣东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31,共5页
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陈荣东林语堂这个往日颇有争议的名字,如今似乎又被人们客观公正地接受了。现在我们承认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幽默大师。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 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陈荣东林语堂这个往日颇有争议的名字,如今似乎又被人们客观公正地接受了。现在我们承认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幽默大师。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作品数量丰厚,影响巨大。他用中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论翻译 直译与意译 审美主体 译论 审美客体 翻译思想 《中国人》 文学翻译 现代翻译理论
原文传递
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 被引量:38
6
作者 卞建华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看作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 ,而是看作一种目的性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研究因而从对译作与原作等值的关注转向对译作发起人、译者和目标语接受者等对译作影响的关注 ,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不再把翻译看作一个静态的语言学现象 ,而是看作一种目的性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研究因而从对译作与原作等值的关注转向对译作发起人、译者和目标语接受者等对译作影响的关注 ,为我们重新思考、评价林语堂的“文化变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派翻译理论 林语堂 文化变译 翻译目的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杨柳 张柏然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41-45,50,共6页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全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巨变的一种生存体验。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现代性迅即发展成为世界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出不同的变体。本文作者从... 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全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巨变的一种生存体验。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呈现出启蒙和审美的矛盾张力结构。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现代性迅即发展成为世界现象,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出不同的变体。本文作者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对现代性的发展史、中西翻译文化的现代性话语和林语堂翻译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作了宏观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启蒙 审美 翻译文化 林语堂
下载PDF
人情、契约与信任 被引量:28
8
作者 龚晓京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4-127,共4页
关键词 契约 信任模式 人情关系 关系运作 法制化手段 社会学研究 人际信任 林语堂 社会信任 信任缺失
下载PDF
林语堂与郑振铎的翻译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思 邵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9年第10期30-31,共2页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和郑振铎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翻译成果对中国近代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作品等维度,对比分析林语...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和郑振铎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翻译成果对中国近代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以及翻译作品等维度,对比分析林语堂和郑振铎的翻译观,以帮助读者对林语堂和郑振铎的翻译思想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郑振铎 翻译观 比较
下载PDF
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 被引量:30
10
作者 翟红梅 张德让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分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对当时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需求:西方对中国生活艺术的渴盼及其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的适应与...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分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是其对当时汉语世界对西方文学作品的需求:西方对中国生活艺术的渴盼及其自我表达的内心需要的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需要 适应 选择 《浮生六记》
原文传递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6-103,共8页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文化意蕴 精神本质 理想境地
下载PDF
文化差异现象在汉译英中的处理——兼评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 被引量:11
12
作者 高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69-72,共4页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因此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参照的方法。林氏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下...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因此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参照的方法。林氏译本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有下面三个特点 :译文在说法上尽量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有时需要保留中国文化的特点 ;有时需要在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英译本 《浮生六记》 文化差异 汉译英 英语表达习惯 汉语特点 变通 翻译
下载PDF
林语堂的翻译观 被引量:20
13
作者 周仕宝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综观当今翻译界 ,对林语堂的价值认同尚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 ,他的翻译理论始终以边缘的姿态游离于主流之外。文章试图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新的价值认定 ,认为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 综观当今翻译界 ,对林语堂的价值认同尚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 ,他的翻译理论始终以边缘的姿态游离于主流之外。文章试图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新的价值认定 ,认为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 ,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译学 句译法 字神
原文传递
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平原 《文艺研究》 1986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一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如何协调东西文化的矛盾,无疑是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一方面是强烈的世界意识,一方面是同样强烈的民族感情,常常逼得他们徘徊于东西文化之间。不仅仅是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的选择,而且包括审美趣味、情感方... 一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如何协调东西文化的矛盾,无疑是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一方面是强烈的世界意识,一方面是同样强烈的民族感情,常常逼得他们徘徊于东西文化之间。不仅仅是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的选择,而且包括审美趣味、情感方式和思维结构的认同。在此意义上说,彻底西化是绝对不可能的。所谓反叛传统,不外是借助外来思潮反观传统,以便重新选择。不管这种文化碰撞造成的震波有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东西文化 价值取向 审美趣味 中国知识分子 思维结构 思想体系 反叛传统 世界意识 二十世纪
下载PDF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6-163,共16页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 《庄子》 沈从文 道家思想 林语堂 周作人 陶渊明 传统文化 郭沫若
原文传递
闲适文化潮批判——从周作人到贾平凹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颐武 《文艺争鸣》 CSSCI 1993年第5期13-19,共7页
(一)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迷五色。但始终在书摊上热销,持续几年而不衰的却是传统的“闲适”文学。这种闲适文学是五四以来一直... (一) 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品化支配下的多样化话语正在迅速形成,消费性的文化趣味及不断变化的“时尚”让人目迷五色。但始终在书摊上热销,持续几年而不衰的却是传统的“闲适”文学。这种闲适文学是五四以来一直被定位为边缘的文化产品的那批文本,它包括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钱钟书的散文作品,也包括“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汪曾祺、贾平凹的散文。这些散文作品突然大行其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贾平凹 现代性 五四以来 闲适散文 林语堂 梁实秋 张爱玲 消费文化 当代文化
原文传递
论晚明人的“小品”观 被引量:20
17
作者 欧明俊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73,共11页
关键词 晚明小品 明人 小品散文 30年代 20世纪 研究者 林语堂 周作人
原文传递
中国翻译美学初探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秀明 《外国语言文学》 1998年第2期36-39,43,共5页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时期,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法句经序》)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 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时期,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法句经序》)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分别涉及翻译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清末严复首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 美学角度 审美主体 文艺美学 翻译艺术 译学研究 “欧化” 林语堂 译者风格
原文传递
浅析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以林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季红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5,94,共5页
林语堂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和翻译家,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研究个案,以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为切入点,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译本选择、翻译副文本以及异化-归化... 林语堂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和翻译家,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翻译为研究个案,以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为切入点,从分析林译《浮生六记》的译本选择、翻译副文本以及异化-归化兼顾的翻译策略入手,试图探析林语堂先生的文化态度与其跨文化传播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态度 跨文化传播 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
原文传递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冯智强 朱一凡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7-33,96,共7页
作为学者、作家和翻译家的林语堂为世人所瞩目,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著名编辑和出版家的文化身份,而这恰恰是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线。本文从林语堂的编辑出版家的文化身份出发,考察其英文著译作品中的编译现象,从编辑出版的角... 作为学者、作家和翻译家的林语堂为世人所瞩目,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作为著名编辑和出版家的文化身份,而这恰恰是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线。本文从林语堂的编辑出版家的文化身份出发,考察其英文著译作品中的编译现象,从编辑出版的角度解读其编译行为存在的合法性,从而揭示林语堂编译行为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关系,诠释其编译行为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理据,进而阐明林语堂一系列编译作品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编译行为 编辑身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