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
作者 黄庆波 陈功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12,共13页
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时期队列比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近十年来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口的服务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入口中信教... 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时期队列比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近十年来老年人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口的服务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入口中信教的比例从15.56%下降到13.89%;除60~64岁年龄组外,同一年龄组的老人信教比例有所降低,同一出生队列老年人信教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与世俗化理论的预测趋势一致。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是否为党员/干部、慢性病、自评子女孝顺、是否与子女同住、有无社会组织参与等变量是影响老年人宗教信仰选择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宗教在不同时期和出生队列老年人群中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制定老龄服务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宗教信仰选择 时期/队列分析 比较分析
原文传递
哪一代人更幸福?——年龄、时期和队列分析视角下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变迁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婷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102,共13页
利用年龄、时期和队列分析方法探索了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03—2013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受经济发展的推动,我国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在近十年内呈现单调上升的态势,然而它们在不同队列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利用年龄、时期和队列分析方法探索了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 2003—2013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受经济发展的推动,我国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在近十年内呈现单调上升的态势,然而它们在不同队列之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队列趋势呈现出两高(20世纪40和70年代末)和一低(20世纪60年代初)的状态。受户籍制度影响城乡间的差异自"50后"的队列开始逐渐拉大。性别间的差异受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队列间结婚率的影响,自1968年队列逐渐分化。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幸福感一直高于其他群体,但是这种差别自"80后"的队列开始呈缩小的趋势。研究显示宏观社会变迁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会与个体的生命历程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对人群产生分化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生命历程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梁珊珊 周智华 +2 位作者 李成程 陈慧靖 周尚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013-2019,共7页
背景 中国糖尿病患病形势严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须耗费大量医疗资源。针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糖尿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在加重。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预测2020—2030年中国... 背景 中国糖尿病患病形势严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须耗费大量医疗资源。针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糖尿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在加重。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预测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发病情况,为评价和制定糖尿病相关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借鉴。方法 于2022年8月,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描述1990—2019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方法,预测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 2019年中国糖尿病粗发病率为265.45/10万,标化发病率为204.31/10万,相对于1990年分别增长63.12%、15.93%;粗死亡率为12.16/10万,标化死亡率为9.44/10万,相对于1990年分别增长105.41%、2.61%。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糖尿病导致的YLL率由204.71/10万降至178.45/10万,YLD率由260.74/10万增至316.30/10万,DALY率由465.46/10万增至494.76/10万。2019年男性糖尿病DALY率相比于1990年增长21.08%,女性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6.68%;2019年YLL率、YLD率、DALY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020—2030年中国糖尿病标化发病率预计呈下降趋势,2030年男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11.45%,女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18.60%。结论 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发病及死亡人数较多,疾病负担表现为由伤残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高,应关注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男性、中老年人群疾病负担较重,应对该人群给予足够重视。虽然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在下降,但是患病人数仍在增加,因此不可放松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死亡率 预测 伤残调整寿命年 早死寿命损失年 伤残寿命损失年 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健康不平等——对第五次疾病转型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32
4
作者 石智雷 顾嘉欣 傅强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0-185,245,共27页
本文使用疾病转型理论来刻画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社会变迁过程。基于跨越22年的九期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第五次疾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超重率和不动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时... 本文使用疾病转型理论来刻画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社会变迁过程。基于跨越22年的九期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第五次疾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超重率和不动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城市居民的超重率逐年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超重风险更高,运动时间更少;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队列在超重和步行时长两个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出生队列。在此转型过程中,基于超重和不动的健康不平等不仅与收入相关,还与教育和政治的分层存在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城镇居民中不同阶层的超重率发生了变化: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超重率先是高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随后发生逆转,低于低社会经济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健康不平等 不动 超重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原文传递
生育与主观幸福感--基于生命周期和生命历程的视角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婷 范文婷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9,共14页
文章利用CGSS2003~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 文章利用CGSS2003~2013年数据通过APC模型来探讨以孩子数量和性别为特征的生育行为与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更多的孩子会对处于中青年时期的父母产生负面影响.却会显著提升父母在老年时期的幸福感,并且这种效应在母亲中表现更为明显。出生在1940年代的父母享受了孩子数量对其幸福感的最高正向回报,而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人口转变的深入.孩子数量对父母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迅速消失。此外,对农村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略微正向但不显著的幸福效应;但是对城市父母来说,生育儿子会显著降低其在中老年后的幸福感。养育女孩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和队列趋势,但都会为其个人的幸福感带来边际显著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孩子数量 孩子性别结构 生命周期 生命历程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和北美地区1990—2017年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苏展豪 李守军 +1 位作者 陈会文 张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9-275,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和北美地区的差距。方法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和北美地区1990—2017年先心病死亡相关指标,包括标化死亡率、死亡人数、死亡人群年龄分布及... 目的分析1990—2017年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和北美地区的差距。方法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分析中国和北美地区1990—2017年先心病死亡相关指标,包括标化死亡率、死亡人数、死亡人群年龄分布及每一出生队列的先心病年龄别死亡率;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计算先心病标化死亡率及年龄别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百分比(%/年)、校正时期因素后的年龄别死亡率及不同时期(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和不同出生队列(以1970年为参考队列)先心病人群的相对死亡风险。结果2017年,中国和北美地区先心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63/10万和1.13/10万,较1990年均明显下降(分别降低50.4%和49.4%);中国5岁以下人群占总死亡人群的76.8%,而在北美地区为51.7%。对于40岁以下人群,中国的校正时期因素后的年龄别死亡率(0.46~167.94/10万人年)整体高于北美地区(0.68~22.47/10万人年);而对于40岁以上人群,中国(0.13~0.34/10万人年)低于北美地区(0.43~0.72/10万人年)。1990至2017年,中国先心病的标化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95%;45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1.95%~3.64%,但5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每年呈上升趋势。2015—2019年中国先心病的相对死亡风险下降31%,北美地区下降24%。中国2015年出生队列的相对死亡风险下降了84%,北美地区下降了64%。结论在过去30年间,中国先心病人群的死亡风险降低,和北美地区的差距缩小。然而与北美地区相比,中国低龄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老年人群死亡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死亡率 中国 北美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原文传递
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昱政 胡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8-512,共5页
目的了解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率的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死亡率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在线分析工具,对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2-2016年,中国男... 目的了解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率的现状和长期趋势。方法死亡率数据来自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供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在线分析工具,对1992-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92-2016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肾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均较大。男性肾癌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估计值为2.85%(95%CI:2.68%~3.02%),女性肾癌死亡率AAPC的估计值为1.25%(95%CI:1.04%~1.45%)。1992-2016年男性和女性的局部漂移值均>0(均P<0.05)。就年龄效应而言,矫正了队列效应和时期效应后,自15岁起,男性和女性肾癌的死亡风险随年龄呈指数上升。从15~19岁至75~79岁年龄组的各生命阶段,每提高1个5岁年龄组,肾癌死亡的RR值男性为1.85,女性为1.59。两种性别的队列和时期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及各年龄组的AAPC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癌死亡率增幅较大,对于肾癌防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死亡率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石超 乔晓春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0,共10页
利用世界价值观研究自1990年-2012年在中国的五期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HAPC-CCREM),探索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净效应。生活满意度在年龄维度... 利用世界价值观研究自1990年-2012年在中国的五期调查数据,采用分层APC随机效应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s,HAPC-CCREM),探索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净效应。生活满意度在年龄维度上呈U型曲线变化,中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要低于青少年和老年人;对于时期维度,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从1990年到2001年不断递减,自2001年至2012年则有略微提升;而在队列维度上,各队列组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几乎一样,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 生命周期 生命历程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年龄、时期和队列视角下中国老年消费变迁 被引量:17
9
作者 吴敏 熊鹰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80,共12页
随着老年收入提高,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消费潜力被积极预估,成为老龄经济新增长点;但老年实际消费并未呈现出完全如预期那样的积极态势。基于CHIP(1995、2003、2008、2014)和CHARLS(2018)数据,利用APC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解老年消费的年... 随着老年收入提高,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消费潜力被积极预估,成为老龄经济新增长点;但老年实际消费并未呈现出完全如预期那样的积极态势。基于CHIP(1995、2003、2008、2014)和CHARLS(2018)数据,利用APC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解老年消费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以探寻社会变迁、生命序列事件等对消费的影响。队列消费优势集中于见证物质财富从无到有、从乏到丰的过渡型老人(1940—1950年出生队列);1950后出生队列亲历互联网发展、消费方式变革,但受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健康风险规避的影响,消费水平低于传统且谨慎的1930年前出生队列。消费时期效应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老年消费之间的非对应关系,并阐明老年消费潜力与有效消费的差异;其根源在于老年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塑造了谨慎、保守、低欲等被动式消费态度,导致消费欲与消费心理一定程度滞后于消费力。降低老年支出风险预期、破除低消费欲状态,是促进新时期老年有效消费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消费 社会变迁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三代直系家庭变迁:年龄、时期、队列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婷 宋健 成天异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7,共13页
发掘中国社会特有的家庭结构变迁模式是理解中国家庭变动特征的关键,也是许多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9期的中国营养追踪调查(1989-2011)数据,利用分层交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模型观察我国三代直系家庭在三个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趋... 发掘中国社会特有的家庭结构变迁模式是理解中国家庭变动特征的关键,也是许多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9期的中国营养追踪调查(1989-2011)数据,利用分层交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模型观察我国三代直系家庭在三个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在年龄维度上婴幼儿以及老年阶段仍然拥有较高的三代直系家庭比例,这体现了直系家庭在抚幼和养老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在时期维度上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并没有展示出显著的变化趋势。相较于时期,嵌入社会变迁中的队列趋势是三代直系家庭结构变迁更为重要的驱动力。队列的三代直系家庭比例在整体上呈现出U型趋势,较老的队列处于直系家庭的可能性逐渐下降,而幼儿队列处于直系家庭的可能性不断上升。该趋势代表了老龄群体的"去直系化"与幼儿群体的"直系化"倾向。研究结果表明,在私人领域,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些现代化因素仍然在促成家庭的小型化;在公共领域由于家庭职能(抚幼和养老)在向社会职能转变过程中的波折与分化,个体家庭会调整结构形态以应对不同阶段社会资源与风险的变化,从而塑造出了我国三代直系家庭结构的变迁模式。这不仅仅代表了传统和现代的博弈与融合,更是代表了一种家庭的实用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直系家庭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家庭现代化理论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与女性婚配:基于年龄、时期和队列的视角 被引量:11
11
作者 范文婷 宋健 李婷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9,共12页
本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利用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以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分解出高等学历对女性教育婚配的年龄、时期和队列作用,以把握三方面时间维度的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高等学历的年龄与时期作用显著... 本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利用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以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分解出高等学历对女性教育婚配的年龄、时期和队列作用,以把握三方面时间维度的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高等学历的年龄与时期作用显著,队列效应不明显。初婚年龄对高等学历女性的教育婚配年限差始终呈正向影响,34岁左右是教育婚配差由负变正的转折点;初婚年龄对非高等学历女性的影响则表现为U型分布。高等学历女性的夫妻教育年限差随着初婚年龄的上升而变大,且增幅大于非高等学历女性,可见推迟结婚的高等学历女性未必嫁得不好。此外,两类女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都展现出同质婚发展趋势,高等学历男性资源并没有被非高等学历女性占有,高等学历女性的教育婚配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且有上升的倾向。但是,两类女性的教育婚配经历的时期作用阶段明显不同:高等学历女性教育婚配的时期效应呈U型变化趋势,经历了"正—负—负—正"四个阶段;而非高等学历女性的时期效应单调下降,在1980年之后作用效果由正向变为负向。国内社会需要给高等学历女性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社会大众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婚恋问题,而高等学历女性自身也需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全面综合地衡量结婚对象,适时进行婚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历 女性 教育婚配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天 吴杨 +5 位作者 童叶青 黄继贵 阮德欣 侯清波 姚梦雷 陈红缨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 目的分析2005-2021年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自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病例的时期、年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FRS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分析HFRS发病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所有分析均比较不同性别差异。结果2005-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HFRS 1407例,年均发病率为1.43/10万。2005-2021年荆州市HFRS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r_(s)=0.94,P=0.000)。相较于2013年,2016年后发病风险均有统计学意义(RR>1,P<0.05)。年龄分布呈倒“V”型,发病高峰出现在60~64岁(4.22/10万)、65~69岁年龄组(4.12/10万)。60~64岁年龄组相较45~4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高(RR=1.63,95%CI:1.07~2.26)。14岁及以下人群随时期构成比在0.00%~6.90%波动,发病率在0.00~0.37/10万波动;60岁及以上人群年均发病率为3.12/10万,构成比为32.62%,构成比随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3.04%上升至2021年的40.87%。不同性别时期、队列效应一致;男性(4.55/10万)发病率高于女性(1.84/10万),女性60岁及以上HFRS病例构成比(39.39%)高于男性(30.27%)。结论荆州市HFRS疫情呈高发态势,存在明显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高发年龄以60岁以上为主,需加快该人群HFRS疫苗研发,以保护该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年龄 出生队列 老年人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中国女性初婚进度的新变动、原因和趋势 被引量:6
13
作者 封婷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8,共18页
文章采用队列分析视角,利用七普资料重构中国城乡女性出生队列的初婚进度。研究结果表明:(1)列克西斯平面图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中国女性初婚变动历程中年龄、时期、队列3个维度的特征。从时期效应看,2010年以来女性初婚风险率快速下降... 文章采用队列分析视角,利用七普资料重构中国城乡女性出生队列的初婚进度。研究结果表明:(1)列克西斯平面图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现中国女性初婚变动历程中年龄、时期、队列3个维度的特征。从时期效应看,2010年以来女性初婚风险率快速下降、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农村女性因起步晚而变动更快;从队列效应看,1986年以后出生的年轻队列初婚风险率整体降低,终身曾婚比例可能与较早队列存在较大差异。(2)七普数据表明2019年城乡女性初婚率大幅降低,调查误差不足以解释这一变动,婚姻市场性别失衡、女性教育提升及性别观念改变可能造成女性初婚率和终身曾婚比例的真实下降。(3)利用初婚年龄分布参数模型进行的外推预测结果表明,1980年之后出生队列终身未婚比例将较快上升,到1990年队列预计达到4.6%~9.0%;其中城市女性更高,预计达到4.5%~13.8%;乡村女性异质性更强,社会压力很难扩散而趋弱,终身未婚比例在1985年之后队列上升很快,将超过镇女性。较晚队列晚婚和不婚的趋势难以逆转,将深刻影响生育水平和婚姻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进度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参数模型拟合 终身未婚比例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中国慢性肾病发病趋势及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科 倪帅虎 +1 位作者 郑卿勇 罗小峰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慢性肾病的发病时间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预测2020―2034年中国慢性肾病的发病情况,为慢性肾病相关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慢性肾病的发病时间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预测2020―2034年中国慢性肾病的发病情况,为慢性肾病相关防治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慢性肾病发病趋势变化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不同性别慢性肾病发病率的影响;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预测2020―2034年不同性别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和发病人数。结果1990―2019年中国全人群和男、女性慢性肾病标准化发病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AAPC=0.30%、0.30%、0.29%,均P<0.001),女性在1993―1996年(APC=-0.54%,P=0.073)无规律变化,女性较男性有更高的发病率,但近年男性发病率增长速度远高于女性。中国慢性肾病发病率变化受年龄、时期、队列因素影响(均P<0.001),慢性肾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60岁之后明显上升;在1995年之后随时期持续上升;在2005年之前随出生队列上升,在2005年之后随出生队列下降。2020―2034年中国慢性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人数预计呈上升趋势,且男性增长幅度高于女性。结论1990―2019年中国慢性肾病发病率和发病人数总体不断升高。建议加强对老年人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防护和婴幼儿的营养摄入和健康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病 发病率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 预测
原文传递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口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炳义 董惠玲 +3 位作者 于奇 王在翔 乔晓春 陈鹤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4,13,共10页
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现代社会条件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来源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1998年、2... 在生命历程理论框架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制定现代社会条件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来源为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199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共7期调查。在描述性分析基础上,运用分层随机效应模型,探讨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表明,个体层面上的性别、城乡、教育程度和生活来源均显著影响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年龄效应上,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1998-2002,2002-2005和2008-2014三个历史时期,高血压患病率随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备受关注的时期效应相比,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队列效应不显著。可见,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生活环境、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况等因素,可能是形成时期效应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患病率 生命历程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1990-2019年中国口腔癌发病率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2020-2049年趋势预测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荣寅 李舜航 +2 位作者 韩翔翔 李京 胥欣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3-759,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并预测2020—2049年的口腔癌发病率,为制定口腔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等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 [目的]分析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并预测2020—2049年的口腔癌发病率,为制定口腔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等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评估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在贝叶斯框架下对2020―2049年的口腔癌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2019年中国口腔癌粗发病率及年龄标化发病率均高于1990年,研究期间各年份的男性口腔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研究期间内,中国男、女性口腔癌发病率的净漂移值分别为3.67%和0.21%;中国男、女性纵向年龄曲线的峰值分别出现在85~89岁和90~94岁年龄组;以2000―2004年时期组为对照,2005―2019年时期组男性的时期效应率比(RR)值均大于1且高于女性;中国总体口腔癌发病率的队列效应RR值呈现上升趋势。经预测,中国女性口腔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在2020—2049年期间虽低于男性但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990―2019年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对中国口腔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影响显著,需采取积极措施以控制未来持续升高的口腔癌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疾病负担 发病率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预测 中国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未来10年发病预测
17
作者 王文星 王璐 +3 位作者 邬超 戴江红 蒋红 高发水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患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为评估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预防治疗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 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患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情况,为评估和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预防治疗政策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研究分析1990-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寿命损失年(YLL)、伤残寿命损失年(YLD)等情况。采用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BAPC)方法,预测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结果相对于1990年,2019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粗患病率增长35.44%,标化患病率减少27.16%,粗发病率增长38.31%,标化发病率减少28.52%,粗死亡率减少30.59%,标化死亡率减少70.08%。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YLL率由3281.48/10万降至862.37/10万,YLD率由330.33/10万降至240.40/10万,DALY率由3611.81/10万降至1102.77/10万。2019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66.56%,女性DALY率相比于1990年降低71.87%。2020-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预计呈下降趋势,2030年男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31.97%,女性标化发病率预计比2020年降低27.69%。结论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人口造成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患病情况和死亡情况来看,发病及死亡人数较多,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化发病率在下降,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进行早筛查、早预防和早治疗,及广泛开展慢阻肺相关知识普及,对于做好COPD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疾病负担 发病预测 伤残调整寿命年 贝叶斯-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18
作者 魏玥 梁博 +2 位作者 李佳佳 闫晓晋 裴丽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7-1183,共7页
目的分析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率的趋势。方法采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对中国60~94岁老年... 目的分析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率的趋势。方法采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对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数据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进行分解。结果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女性痴呆症的粗死亡率(133.67/10万~214.02/10万)高于男性(70.92/10万~119.70/10万),女性痴呆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230.74/10万~246.87/10万)也高于男性(132.88/10万~140.19/10万),且两性痴呆症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均呈"N"型波动趋势。60~94岁老年男性痴呆症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0.07%(95%CI:0.01%~0.13%),老年女性痴呆症死亡率的AAPC为-0.01%(95%CI:-0.08%~0.07%)。年龄效应分析显示,自60岁起,男性和女性痴呆症死亡风险随增龄而增长,特别是在75~94岁老年人中,痴呆症死亡率迅速上升;时期效应分析显示,60~94岁老年男性和女性痴呆症死亡风险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17—2021年有所上升;队列效应分析显示,较晚出生队列的痴呆症死亡风险更低。结论1982—2021年,中国60~94岁老年人痴呆症死亡率波动变化,但近年来痴呆症死亡率反弹式上升,未来应重点关注女性和75~94岁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痴呆症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中国 监测
原文传递
2011-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避孕模式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志理 张婧文 庄亚儿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7,共13页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其对生育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避孕是生育的中间变量,通过对避孕模式变化的深入探究可洞察人群生育取向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口比重大,避孕方法使用率高,可能有较为明显的政策效果辨识度。文...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其对生育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避孕是生育的中间变量,通过对避孕模式变化的深入探究可洞察人群生育取向的变化趋势。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口比重大,避孕方法使用率高,可能有较为明显的政策效果辨识度。文章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交叉分类的分层结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HAPC-CCREM)解决一般线性模型的共线性问题,探讨流动育龄妇女是否采用不可逆避孕方法的影响因素并描述其动态变化。研究不仅探讨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和区域(主要从政策角度)层面因素对流动妇女避孕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考察了可能存在的时期与队列效应,即政策效应及作用人群。研究发现中国流动育龄妇女采取不可逆避孕比例随年龄下降而减少;不同出生队列避孕方法选择存在差异,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较大的1976-1984年的出生队列更倾向采用不可逆避孕措施,而年轻队列主要使用短效避孕方法;时期因素对流动人口避孕方法选择的效应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生育政策调整后不可逆避孕的使用率大大降低,对未生育的或已育一孩的流动妇女的避孕模式有显著影响,子女性别构成在短期内并没有改变性别偏好对避孕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避孕方式的改变是长期趋势性因素影响的结果,生育政策的调整对其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政策调整 流动人口 避孕模式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下载PDF
1973—2017年上海市结直肠癌流行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梦吟 顾凯 +10 位作者 吴春晓 庞怡 王春芳 龚杨明 彭鹏 窦剑明 章晓聪 向詠梅 施燕 刘颖斌 付晨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5-336,共12页
目的:分析1973—2017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描述结直肠癌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年度百分比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以进一步估计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 目的:分析1973—2017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描述结直肠癌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年度百分比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分析以进一步估计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的影响。结果:1973—2017年上海市市区居民共有105847例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和60447例死亡病例,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上海市市区结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明显,由1973年的14.1/10万上升至2017年的27.7/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则从8.2/10万上升至10.7/10万。总体年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4/10万和11.0/10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结直肠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以1993—1997年为参照,上海市市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在2013—2017年达到最高,相应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95%置信区间:1.2~1.3),在1973—1977年则最低,为0.9(95%置信区间:0.8~1.0);死亡风险则与之相反,随时期的增长而降低。1953—1957年之前,上海市市区居民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随出生队列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1957年后出生的人群结直肠癌死亡风险也相应地呈现下降趋势。结论:1973—2017年上海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不同人群的流行趋势仍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流行病学 趋势分析 Joinpoint回归分析 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