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福关系视角下道德动机难题的生成与破解
1
作者 李建国 张会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6,共13页
培养学生的道德动机,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动机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德福关系”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德福一致历来都是人们伦理生活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德”与“福”在实然层面并不完全一致... 培养学生的道德动机,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动机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德福关系”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德福一致历来都是人们伦理生活追求的理想目标,但由于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德”与“福”在实然层面并不完全一致。这一悖论的存在对道德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严重挫伤甚至抹杀着学生践行道德的动机。传统路径诉诸超验力量、内在情感与理性等方式探寻解决方案,为化解道德动机难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在“祛魅”的现代社会中却遭到了多重挑战。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吸收传统路径的“合理内核”,克服其片面化、抽象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坚持人的自然性与自由性相统一、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相统一、保障德福一致与培养内在德性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赏罚机制、重塑德福信仰、培育道德良心的方式,为道德动机难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可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德福关系 道德动机
原文传递
“以德求福”与“制天而用”——荀子德福思想探析
2
作者 陈萌萌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35-41,共7页
荀子认为幸福具有获得物质财富、实现公共价值、成就个体德性三重维度,分别源于人性本有的自然欲求、社会群体的职责分工,以及内在的理性与外在的教化。三重层级贯穿成统一整体,从节制欲望到以德求福最后以德为福,实现从物质幸福到精神... 荀子认为幸福具有获得物质财富、实现公共价值、成就个体德性三重维度,分别源于人性本有的自然欲求、社会群体的职责分工,以及内在的理性与外在的教化。三重层级贯穿成统一整体,从节制欲望到以德求福最后以德为福,实现从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跨越。个体向上追求幸福的进程中,表现出对感性经验的不信任、对形上先验的悬置、对恒定标准的追求等特点。为实现德福一致、解决德福悖论,荀子将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道德礼法提升到重要位置,希望借助道德教化来唤醒心体自律,进而扭转个体幸福追求。荀子主张借助外在道德约束来处理德福相悖问题,以期最大程度将实现幸福的因素归功于人而非天。荀子以德求福的理路重视个体的社会价值,凸显道德理性的重要意义,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价值观 德福关系 荀子 康德
下载PDF
从相悖到一致——德福关系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楼天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88,159,共6页
德福一致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理想追求。道德与幸福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德福关系是并且应当是统一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德福一致的现象虽然普遍存在,德福相悖的现象却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人性的弱点、社会条件不具备均是道德与幸福相分离... 德福一致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理想追求。道德与幸福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德福关系是并且应当是统一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德福一致的现象虽然普遍存在,德福相悖的现象却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人性的弱点、社会条件不具备均是道德与幸福相分离的原因,人类认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客观规律也决定了对德福一致观点的认同需要有其认识过程。克服矫正人性的弱点,规范完善社会制度,开展公民教育,是促进道德与幸福相一致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德福关系 德福相悖 德福一致
下载PDF
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史记·伯夷列传》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安小兰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72,共7页
《史记·伯夷列传》乃列传之纲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对德福关系问题的思考,其思考内容有二:其一,对殷周以来德福一致的思想观念和孔子德福无关的思想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二,提出了以立名为德行回报的德福关系观。
关键词 《伯夷列传》 德福关系 孔子
原文传递
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圆善论》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101,共11页
牟宗三对《圆善论》非常看重,认为该书借助儒家思想已经解决了康德未能解决的圆善问题。但这部著作不仅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难题,在某些重要理论环节,特别是幸福的两种不同性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其学术地位是有待讨论的。牟宗三有此... 牟宗三对《圆善论》非常看重,认为该书借助儒家思想已经解决了康德未能解决的圆善问题。但这部著作不仅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难题,在某些重要理论环节,特别是幸福的两种不同性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其学术地位是有待讨论的。牟宗三有此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他以存有论说明圆善问题的特殊思路。这一思路决定牟宗三未能看到幸福主要不是存有论赋予的,而是道德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而且不明白儒家纵然对德福关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一看法也极有价值,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康德意义的圆善问题。出于对牟宗三的尊重,人们往往不能发现这些不足,即使或有发现,也未能正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非常可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圆善论》 德福关系
下载PDF
从“知天命”到“制天命”——荀子天命观思想新探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伟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1-60,共10页
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之说偏重于阐发对道德天命的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在超越性的精神境界,而认为人生不可测之命运乃是人主动承担道德天命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与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不同,荀子的“制天命”取消了对道德天命的信仰... 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之说偏重于阐发对道德天命的信仰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在超越性的精神境界,而认为人生不可测之命运乃是人主动承担道德天命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与孔子、孟子的“知天命”不同,荀子的“制天命”取消了对道德天命的信仰,将道德的产生追溯至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秩序的需要。“制天命”意味着人们不仅要因循人的自然天性来进行道德矫正,而且要对自身和周遭环境的规律有充分认识,并尽最大可能摆脱厄运的束缚。荀子统合发展了西周至孟子的天命观思想,将人间福报的根源从天拉回到人本身,开创出一种以人为本、激人向善的哲学。荀子对天命观的这一发展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和古代社会制度的构建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天命 制天命 道德起源 德福关系
原文传递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福一致的两种范式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何益鑫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3,共7页
亚里士多德的德福一致,表现为德性论从属于幸福论。他首先以"自然目的论"的方式,确立了幸福之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进而以"功能论证"将幸福具体表达为灵魂合德性的活动。孔子的德福一致,落在道德与孔颜之乐的关系上。... 亚里士多德的德福一致,表现为德性论从属于幸福论。他首先以"自然目的论"的方式,确立了幸福之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进而以"功能论证"将幸福具体表达为灵魂合德性的活动。孔子的德福一致,落在道德与孔颜之乐的关系上。道德与孔颜之乐的基本关系,就反映在"德"-"得"二者的本质关联之中。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论"的框架下安顿道德,而孔子则在道德的前提下安顿幸福,两者的差别直接开启了其后两千多年德福问题的两种致思进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进路,是当代人思考和追求全面的幸福生活的基本框架;而孔子对道德价值本身的挺立及其对由此而来的自得和受用的阐明,则将为当代幸福理论之下的道德实践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德福关系 孔颜之乐
原文传递
伦理学中的因果性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雁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6-20,共5页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辑困境,这种逻辑困境曾一度使伦理学被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但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确实存在一种因果形式,而且这个因果形式是支配个体道德行动的根本性思维,它表现在个体对道德动机的寻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关系 是和应该 德福关系 道德逻辑困境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探析
9
作者 刘宗涛 赵艺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2年第2期31-32,共2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日益彰显,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强、学理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致使其育人功能受限。“幸福育人”范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的革新与超越,...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日益彰显,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强、学理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致使其育人功能受限。“幸福育人”范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的革新与超越,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党的初心使命及德福关系的本质。构建“幸福育人”范式,可以从用好思政课堂、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做好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育人 德福关系 人文关怀
下载PDF
从哲学的幸福到全民的幸福——幸福问题研究之转向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香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2,57,共7页
幸福自古是哲学伦理学的命题。在今天,幸福问题研究尤其成了人文社科研究诸多问题的理论旨归。从传统的思辨理性的特权到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幸福研究的转向有其历史逻辑过程,对其进行深层的哲学审视,就会发现这种幸福研究陶铸于现代性的... 幸福自古是哲学伦理学的命题。在今天,幸福问题研究尤其成了人文社科研究诸多问题的理论旨归。从传统的思辨理性的特权到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幸福研究的转向有其历史逻辑过程,对其进行深层的哲学审视,就会发现这种幸福研究陶铸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有向生活世界还原的积极一面,另一方面表现出这种现代理论研究的一些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民生幸福 德福关系
下载PDF
教师节专题:教师职业幸福路径寻幽--冲突与超越:从德福关系看教师职业幸福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雄飞 《中小学德育》 2018年第8期4-8,共5页
教师的幸福与道德紧密相关。现实生活中教师因德福背离而导致认知和价值冲突。教育、道德与幸福是内在一致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主体实践,在修身、敬业、创造中,以德谋福。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幸福 德福关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劝善书和功过格教化作用的历史反思——以袁黄的《立命篇》和刘宗周的《人谱》为例
12
作者 常顺利 《开封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8-21,共4页
十六、十七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以劝善书和功过格为载体的劝善运动,在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劝善书和功过格及其所反映的劝善思想在历史上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该思想启发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德福关系,要对当前的道... 十六、十七世纪,在中国兴起的以劝善书和功过格为载体的劝善运动,在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劝善书和功过格及其所反映的劝善思想在历史上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该思想启发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德福关系,要对当前的道德指导体系数学化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过格 劝善书 德福关系 道德指导体系数学化
下载PDF
论幸福的本质与德福关系
13
作者 黄宇昕 《原道》 CSSCI 2012年第2期209-231,共23页
德福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关键问题,儒家虽从不讨论德福关系,但事实上却已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此中关键全在于儒家认识到,人的本质是具有精神欲求、道德情感和智的直觉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自我实现即是德,在此同时其自得其乐即是福... 德福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关键问题,儒家虽从不讨论德福关系,但事实上却已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此中关键全在于儒家认识到,人的本质是具有精神欲求、道德情感和智的直觉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自我实现即是德,在此同时其自得其乐即是福,于是幸福的本质朗然,德福终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德福关系 至善 圆善 自我实现
原文传递
朱熹幸福观探析
14
作者 陶有浩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8-34,共7页
在幸福的内容结构上,朱熹选择性承认了幸福感性物欲层面的合理性,但其总体倾向偏重于幸福的道德理性层面。在决定幸福的诸因素中,他十分重视道德素养的影响力。因而,朱熹在前提预制的角度肯定了德福关系的一致性,并主张通过道德赏罚的... 在幸福的内容结构上,朱熹选择性承认了幸福感性物欲层面的合理性,但其总体倾向偏重于幸福的道德理性层面。在决定幸福的诸因素中,他十分重视道德素养的影响力。因而,朱熹在前提预制的角度肯定了德福关系的一致性,并主张通过道德赏罚的方式保证其效果的立时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幸福观 德福关系
下载PDF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至善”
15
作者 黄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13,共3页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 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中,康德提出"至善"的概念。"至善"实质是康德解决"德福关系"的核心理念。在现实世界,"德福关系"并非一致;相反,二者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为解决"德福关系"的一致,即寻求"至善"的实现,康德引出自由、灵魂不朽、上帝三大"公设",使其道德哲学最终通往宗教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德福关系 二律背反 道德的神学
下载PDF
论现代转型视域中德福关系的当代重构
16
作者 邹平林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45-57,共13页
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德福关系虽然总体上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但相互的脱节与背离也日益普遍、日趋严重,因而也不容忽视。必须在一种现代转型的宏阔视域... 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当代中国德福关系虽然总体上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但相互的脱节与背离也日益普遍、日趋严重,因而也不容忽视。必须在一种现代转型的宏阔视域中,准确把握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德福关系的诊断与剖析才能承接历史、切中现实,并从而才能为德福关系的合理重构提供有效的基本途径与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型 德福关系 当代重构 基本途径 基本原则
下载PDF
明代理学家德福关系论的诠释思路和语境化表述
17
作者 刘洋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70,共10页
修德以获福的道德实践理念深入人心,而仁者不寿、德者不昌的特定人事又时常拷问着这种理念,引发历代儒者对德福关系的持续思考和诠释。明代理学家整体上继承张载和朱熹气禀不均、修身俟死的自然生死观,但其中思路却在不同语境的表述中... 修德以获福的道德实践理念深入人心,而仁者不寿、德者不昌的特定人事又时常拷问着这种理念,引发历代儒者对德福关系的持续思考和诠释。明代理学家整体上继承张载和朱熹气禀不均、修身俟死的自然生死观,但其中思路却在不同语境的表述中呈现出理念重心和情绪形态的鲜明区别。他们在思想性表述中的叙述基调多数理智冷静,以锤炼至刚人格为目的;但在应世性表述中的书写则相对偏情绪化,弱化了仁者的人格意志,甚至为达劝谕目的而使用果报观立论。这种差异一方面出于文体范式和文章功能对思想形态、立论角度的约束,另一方面也源自德福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德福关系论内部各元素的失衡以及接受群体认知模式、接受心理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理学家 德福关系 诠释 语境化表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