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1
作者 杨婧婧 徐笠 +3 位作者 陆安祥 罗维 李君逸 陈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3-396,共14页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 微(纳米)塑料是环境中分布广泛的微小颗粒污染物,不同环境介质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状况及其对生物体的毒害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系统的综述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微(纳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转运吸收和毒性评价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微(纳米)塑料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影响,并介绍了由微(纳米)塑料带来的典型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污泥的使用、农业上使用的塑料制品、被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灌溉水以及大气沉降,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微(纳米)塑料可被很多海洋生物摄取、并在生物体中积累,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从而对生物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及繁殖造成影响;微(纳米)塑料的对人体的毒性,与其表面性质、尺寸大小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尺寸较小的纳米塑料颗粒更容易进入并积累到细胞和组织,而表面带正面的纳米塑料颗粒对细胞生理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微(纳米)塑料添加剂及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微(纳米)塑料本身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纳米)塑料的风险评估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其毒理学效应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海洋生物 人体 毒性评价 复合效应
下载PDF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估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锦灿 方超 +3 位作者 郑榕辉 张玉生 王克坚 薄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2-255,共14页
水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评估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本研究在广泛查阅并分析微(纳米)塑料相关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 水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评估微(纳米)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生态风险,本研究在广泛查阅并分析微(纳米)塑料相关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SD)方法对其中5门10科11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理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对应的5%危害浓度(the 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of the species,HC5)和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s,PAF);计算了相应的急性生态效应阀值(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PNECacute),并比较了各类水生生物对微(纳米)塑料的敏感性及其所受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目前已有数据中微(纳米)塑料对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的生态风险最大,对朱氏四爿藻(Tetraselmis chuii)的生态风险最小;基于Reweibull模型对水生生物数据所推导的PNECacute为0.185μg·L^-1,约为当前微(纳米)塑料在水体环境中浓度的30%。利用SSD来预测微(纳米)塑料不同暴露浓度下对水生生物的PAF,发现当微(纳米)塑料暴露浓度小于10μg·L^-1时,水生生物所受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当暴露浓度达到1000μg·L^-1时,将有26%的物种受到微(纳米)塑料的危害。此外,利用Rurrlioz软件估算了世界典型淡水与海水水域表层水体中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PAF值,发现其PAF预测值都为0;将各水域微塑料浓度与急性生态效应阀值PNECacute比较后发现,除太湖外,其他水体环境中微塑料浓度都低于PNECacute,说明如果只考虑微塑料本身的影响,目前世界典型水域表层水中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程度大部分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水生生物 生态风险 物种敏感性分布
下载PDF
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污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3
作者 陈鸣 金辉 +2 位作者 陈璿 马溢轩 黄娟 《环境科技》 2024年第4期75-79,共5页
微(纳米)塑料因其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危害生态环境,且在环境中难降解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污染物。根据国内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分布、来源和生态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 微(纳米)塑料因其可在水体、沉积物、土壤等环境介质中长期存在并危害生态环境,且在环境中难降解的特性已成为一种新污染物。根据国内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分布、来源和生态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发现,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繁杂,直接来源主要包括个人护理品、工农业制备、各类垃圾不当处置等;间接来源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地表径流、原始塑料的风化降解等。微(纳米)塑料的生态毒性组成复杂,除其本身对于生物体的生化胁迫外,还易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交互效应。因此,研究治理地表水环境微(纳米)塑料污染已刻不容缓,本文可为地表水环境中微(纳米)塑料污染防控和生态风险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纳米)塑料 环境分布 污染防控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及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晨 宋杰 +2 位作者 闫瑾 王慧利 钱秋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73,共18页
中国是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过度使用和废水处理设施的限制,大量的抗生素和微(纳米)塑料进入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纳米)塑料可以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抗生素并将其转移到... 中国是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生产和使用大国,由于过度使用和废水处理设施的限制,大量的抗生素和微(纳米)塑料进入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微(纳米)塑料可以作为载体通过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吸附抗生素并将其转移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的肠道、肝脏、神经和生殖系统等造成损伤,并且通过食物链富集和转移,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对鱼类的危害,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联合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微(纳米)塑料和抗生素的环境风险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抗生素 联合暴露 相互作用 毒性
下载PDF
食品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洁 蔡小芳 +2 位作者 袁航 王文娟 封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86-295,共10页
近年来,微(纳米)塑料成为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新兴环境污染物。微(纳米)塑料及其附着的有害物质可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从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在多种食品中检出微(纳米)塑料。本文重点综述了近... 近年来,微(纳米)塑料成为一种备受人们关注的新兴环境污染物。微(纳米)塑料及其附着的有害物质可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从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在多种食品中检出微(纳米)塑料。本文重点综述了近5年国内外食品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现状和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微(纳米)塑料对人源细胞的毒性及其在哺乳动物体内的转运吸收等方面论述了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进而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食品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食品 污染 分析 危害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淡水生物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雪松 许晴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3-99,共7页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逐渐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在自然条件下,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以进一步被降解为纳米级别(纳米塑料).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粒径较小,很容易随着食物链富集,从而进入生物体内,甚至存在于人体内.微(纳米)塑...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逐渐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在自然条件下,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以进一步被降解为纳米级别(纳米塑料).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粒径较小,很容易随着食物链富集,从而进入生物体内,甚至存在于人体内.微(纳米)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对淡水环境的影响,包括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分布情况,微(纳米)塑料对淡水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以及进入淡水生物体内或进一步进入生物体内各组织中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纳米)塑料 淡水生物 来源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海洋渔业水域中重要饵料藻类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7
作者 章敏 薄军 +4 位作者 郑榕辉 高富龙 洪幅坤 陈锦灿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7-300,共14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污染已成为水环境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有“海洋牧场”之称的海洋渔业水域,由于陆源性塑料垃圾排放、塑料渔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海上航运等原因,MNPs污染日益严重。饵料藻类作为渔业水域中重要...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污染已成为水环境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有“海洋牧场”之称的海洋渔业水域,由于陆源性塑料垃圾排放、塑料渔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海上航运等原因,MNPs污染日益严重。饵料藻类作为渔业水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污染物在水生食物链中传递的起点,并且响应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较为敏感。上述特征使饵料藻类成为开展渔业水域中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的理想生物。为评估MNPs对渔业水域中重要饵料藻类的生态风险,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了其中4门9科12种常见饵料藻类的毒理学研究数据。进一步利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计算MNPs对上述饵料藻类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50),并运用Rurrlioz软件绘制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曲线。通过SSD曲线预测了不同环境浓度MNPs对饵料藻类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 affected fractions,PAF),继而对全球13处渔业水域MNP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墨西哥湾MNPs的PAF值超过50%;另有7处渔业水域MNPs的PAF值介于5%和20%之间。基于上述结果并考虑到当前海洋塑料垃圾数量有可能被低估,本研究认为未来需要加强对渔业水域中MNPs生态风险的关注。同时,本研究还揭示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渔业水域中MNPs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饵料藻类 生态风险评估 渔业水域 物种敏感性分布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nano)plastics in marine survey in China
8
作者 GAO Yan DAI Yuanyuan +3 位作者 SUN Xueliang LI Wangcan HE Qing LIU Zeping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20年第1期90-96,共7页
The extensive exist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the various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harm to the living creatures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definition,source and pollution o... The extensive exist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the various definite and indefinite harm to the living creatures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definition,source and pollution of micro(Nano)plastics in marine environment are reviewed.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re retrieved by using big data platform,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Nano)plastic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control measures and so on,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ey words making,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It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micro(Nano)plastic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plastics oceanographic survey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7
9
作者 吴佳妮 杨天志 +3 位作者 连加攀 孟令左 王娜 刘维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581-4589,共9页
为探讨微塑料对农作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两种粒径(20 nm和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在6个浓度梯度(0、50、100、200、500和1000 mg·L^-1)下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 为探讨微塑料对农作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了两种粒径(20 nm和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在6个浓度梯度(0、50、100、200、500和1000 mg·L^-1)下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粒径PSNPs均抑制种子发芽能力(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平均发芽速度和发芽率),其中,发芽抑制率在一定程度上与暴露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20 nm和100 nm PSNPs对根长、芽长和苗长的影响整体呈"低浓度促进,中高浓度抑制"的规律. 20 nm PSNPs对根尖数量无显著影响,而100 nm PSNPs则表现出促进作用. 20 nm和100 nm PSNPs对根直径和干重均有抑制作用.综上, PSNPs的植物毒性与粒径和浓度密切相关,在中等浓度(200 mg·L^-1)时,其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纳米塑料 聚苯乙烯 大豆(Glycine max) 种子发芽 幼苗生长
原文传递
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污染现状、分析方法、毒性评价及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瑾 李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0,共13页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是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微/纳米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很容易被直接吸入、经口食入或皮肤浸入至体内,造成毒害作用,危害健康.本文主要总结了环境中微/纳...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是粒径小于1μm的塑料颗粒.微/纳米塑料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很容易被直接吸入、经口食入或皮肤浸入至体内,造成毒害作用,危害健康.本文主要总结了环境中微/纳米塑料在水、大气、土壤和食品中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其对生物体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探讨了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微/纳米塑料的毒性效应和健康危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污染现状 分析方法 毒性评价 健康效应
下载PDF
种养循环系统中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的危害研究进展
11
作者 常潇 韩宇杰 +1 位作者 尚丽元 钟荣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81-4093,共13页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 种养循环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系统要素健康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纳米塑料以及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等有害物质在这一系统中的累积和迁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日益引起关注。众多研究揭示,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当前种养循环系统的主要发展模式以及典型有害物质对动物生理代谢及健康的危害,旨在为开展种养循环系统中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循环系统 农药残留 重金属 /纳米塑料 抗生素及抗性基因 生物危害性
下载PDF
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12
作者 兰如意 李政翰 +3 位作者 陈志军 张晴 刘卓苗 孙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6-1136,共11页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纳米塑料因其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而备受关注,精准识别并鉴定复杂介质及生物体中的微/纳米塑料(以纳米塑料为主)已成为该领域深入发展的瓶颈。高光谱成像是一种前沿分析技术,能够对微/纳米颗粒、生物大分子等进行非破坏性、多组分检测,提供目标样品的空间信息和光谱特征,实现精确识别和定量分析。由于该技术在生物体无标记原位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近年来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总结了该技术在生态环境、生物医学等不同科学领域及交叉学科的发展,重点分析了该技术在微/纳米塑料分析检测中的优势,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不同环境介质(如,水、大气)和生物体中微/纳米塑料检测的应用。最后,对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未来的功能开发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及展望,为建立并完善微/纳米塑料的精准识别与鉴定方法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显成像 /纳米塑料 无标记成像 光谱分析
下载PDF
农田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美 刘金铜 +1 位作者 付同刚 高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237,共15页
地膜覆盖是一项优良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生产力,但随着使用年限的持续增加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断累积,对土壤环境与生态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系统了解残留地膜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基于残留地膜污染特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地膜覆盖是一项优良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生产力,但随着使用年限的持续增加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不断累积,对土壤环境与生态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系统了解残留地膜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基于残留地膜污染特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初次引入累积生态效应概念,总结了残留地膜对土壤健康、动植物生长发育甚至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工作,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覆膜时间的增加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加,受耕作、老化与降解等因素的影响残留地膜的大小、形状和状态不断改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累积生态效应也不断变化;残留地膜老化与降解过程会加重其累积生态效应,残留地膜类型不同、老化程度与降解过程不同产生累积生态效应的程度也不同;随着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量的增加,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的多样化增加,而残留生物降解膜累积生态效应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普通残留地膜;残留地膜的直接和间接累积生态效应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总之,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目前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的研究多以短期的、静态的效应研究为主,对长期系统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开展长期性、时空动态性的系统研究,并深化地膜残留累积生态效应机理与管控技术的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残留地膜 累积生态效应 潜在风险 农田土壤污染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翁丹 黄舒娴 张丹阳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大量微纳米塑料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大量研究报道了微纳米塑料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检出情况以及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微塑料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大量微纳米塑料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大量研究报道了微纳米塑料在人体不同组织中的检出情况以及对不同组织器官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微塑料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纳米塑料进入人体的暴露途径,从不同层面综述了微纳米塑料对动物代谢系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代谢 暴露途径 代谢综合征:代谢干扰
下载PDF
结合FTICR MS与UVPD-MS/MS的优化微纳米塑料表征方法研究
15
作者 顾连军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4期5-9,85,共6页
为了更好地溯源食品包装微塑料,并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对矿泉水瓶及真空包装袋微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微塑料的离子峰信号强度最大分别为3.5×108和4.... 为了更好地溯源食品包装微塑料,并分析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对矿泉水瓶及真空包装袋微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微塑料的离子峰信号强度最大分别为3.5×108和4.8×109;并且二者均在m/z大于1000 Da的区间内存在等间距峰,其质量差分别为192 Da和113 Da,这分别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的重复单元质量一致。经过激光解吸后,矿泉水瓶微塑料存在共价键断裂情况,而真空包装袋则不存在该现象。而经过紫外光解离后,矿泉水瓶和真空包装袋分别产生了35个和59个碎片离子。上述结果表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紫外光解离质谱能对食品包装产生的微塑料进行准确表征,实现微塑料的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ICR MS UVPD-MS/MS 食品包装 纳米塑料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鑫雨 罗庆 +4 位作者 方旭 吴慧秋 寇力月 张截流 冯良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土壤-植物系统 迁移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生物体内微/纳米塑料的定量分析方法
17
作者 沈佳琦 张智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7-1187,共11页
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可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以及医疗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研究其进入生物体后的转运、蓄积及清除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 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可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以及医疗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为研究其进入生物体后的转运、蓄积及清除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特异性的生物介质中微纳米塑料定量分析方法。然而,由于微纳米塑料组成元素与生物体相近,传统的分析方法在准确定量生物体内微纳米塑料方面遇到挑战。目前发展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微纳米塑料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包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另一类针对微纳米塑料内部或表面标记的荧光基团、放射性同位素或掺杂的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包括荧光分析、核探测技术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等。对这些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了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体 纳米塑料 定量方法 新型污染物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与 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丹妮 章敏 +4 位作者 高富龙 郑榕辉 黄文树 薄军 方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201,共27页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 近年来用生物可降解塑料(BPs)替代传统塑料(CPs)被认为是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有效途径。由于BPs比CPs更容易分解成微纳米塑料(MNPs),因此生物可降解微纳米塑料(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BMNPs本身、渗滤液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物3个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关注BMNPs与传统微纳米塑料(CMNPs)之间的差异。本文总结的研究显示,与CMNPs相比,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表现为减弱、无显著变化和显著增强的研究结果分别占总研究结果的21%、25%和54%。其中BMNPs的生物毒性效应显著增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BMNPs表面比CMNPs更加粗糙复杂,对被测生物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损伤能力。其次,进入生物体内的BMNPs会被生物分解成更小尺寸的塑料,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产生更大的危害效应。此外,BMNPs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吸收,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对相关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一系列连锁负面影响。再者,BMNPs在分解、降解和老化过程中能更快地释放出添加剂,并且释放出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与CMNPs相比,BMNPs与其他污染物产生的复合生物毒性效应更强,这与BMNPs特殊的表面和内部结构造成其对污染物拥有更强的吸附和解吸能力有关。本文还通过梳理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对未来BMNPs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检测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BPs污染的有效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以及MNPs相关产品的管理和认证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塑料 传统塑料 生物毒性效应 纳米塑料 复合毒性效应
下载PDF
微纳米塑料对陆生哺乳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盼 杨玉菲 +4 位作者 薛振 王令 路宏朝 王珊珊 张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MNPs)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持久存在,同时也能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通过食物链进行污染物的转移,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已经受到广泛关注。MNPs对水生动物的毒性研究起步较早,对陆生哺乳动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MNPs在动物体内的蓄积、分布、生殖毒性、炎症反应、神经毒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系统分析了MNP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主要风险点,并基于已有研究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了MNPs生物学毒性研究未来的方向,以期为MNPs毒理学机制解析、生物学危害防范、毒性损伤修复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肠道菌群 生殖毒性 炎症反应 分布
下载PDF
微塑料/纳米塑料的暴露途径及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赟 刘华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903-908,共6页
随着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塑料在环境中降解后形成微塑料/纳米塑料(MNPs),成为水生和陆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是亟待研究的主题。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塑料颗粒的暴露途径,重点探讨MNPs对心血管系... 随着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其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塑料在环境中降解后形成微塑料/纳米塑料(MNPs),成为水生和陆地系统中的持久性污染物,是亟待研究的主题。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塑料颗粒的暴露途径,重点探讨MNP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提高社会对塑料污染严重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纳米塑料 环境污染物 心血管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