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 被引量:39
1
作者 丁智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5,共6页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是个不易协调的难题。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壮锦、绣球的生产性保护折射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产业进程,对其考察可管窥当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与困惑,从中亦可尝试探讨二者良性互动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 生产性保护 壮族织锦技艺
下载PDF
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向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38,共8页
探索构建少数民族非遗长效传承保护机制,讨论少数民族非遗价值实现路径,是"后申遗"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其根本在于是否能够激活非遗传承的内在活力。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非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根本动力在... 探索构建少数民族非遗长效传承保护机制,讨论少数民族非遗价值实现路径,是"后申遗"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其根本在于是否能够激活非遗传承的内在活力。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非遗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根本动力在于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资源化保护与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既有路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特别强调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商性,因而有助于少数民族非遗的多元价值真正得以彰显,从而为探索长效保护机制奠定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资源化 少数民族 传承机制 参与主体
原文传递
“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朴京花 朴今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4,共7页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 少数民族非遗是体现各少数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少数民族非遗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普遍面临生存环境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结构性困境,而且在所谓的生产性保护中也出现了一些传承主体被边缘化、片面迎合市场需要、非遗的本真性被破坏等不良现象。如何让那些优秀的非遗在新的时代环境和土壤里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朝鲜族 生产性保护 可持续发展 “生活化”
下载PDF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伟杰 肖远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7,共10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践整体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大创新,其建设实践为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践整体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大创新,其建设实践为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各类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构建由当地政府、专家和社会民众及团体等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目前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仍然存在跨区域保护的管理不便、保护区内民众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过度化开发和缺少专门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保障等问题。为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有序的发展建设,我们应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克服保护区与行政区划交叉重叠的管理弊端,组建保护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保护区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保护区资金来源渠道;将保护区内非遗申报为更高级别项目名录;加快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合理的保护区建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少数民族 整体性保护 中国模式 数字化保护 传承人
原文传递
基于uniapp搭建的助推非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王亚丽 黄一格 +3 位作者 吴琦琦 赵文涛 顾峻瑄 游嘉靖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20期101-104,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手工艺品往往只在当地市场销售,受限于地域和宣传渠道,很难拓展到更广泛的受众。许多非遗手工艺人虽然技艺高超,但由于缺乏宣传和推广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手工艺品往往只在当地市场销售,受限于地域和宣传渠道,很难拓展到更广泛的受众。许多非遗手工艺人虽然技艺高超,但由于缺乏宣传和推广手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想购买产品时还存在有语言不通的问题。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可能不足,导致文化传承出现代际断裂。采用vue的uni-app前端框架,jquery和ajax技术实现用户交互,云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平台界面效果和实际作用。运用Uniapp跨平台UI框架技术以期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跨平台 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民族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为例
6
作者 肖志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在其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一种耦合共生互洽的关系。据此,乡村振兴战略可实现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乡村文化形态得以丰富,衍生品的附加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遗在其中的作用愈加明显,与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一种耦合共生互洽的关系。据此,乡村振兴战略可实现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乡村文化形态得以丰富,衍生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作为研究案例,龙井村需要整合各类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积极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合到乡村文化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非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龙井村
下载PDF
少数民族非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春 《民族音乐》 2023年第5期53-56,共4页
少数民族非遗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基因赓续与民族认同、精神铸造与文化自信、产业融合与共同繁荣,对于探索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域出发,希望突破现有非遗保护理论将研... 少数民族非遗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各地区各民族的基因赓续与民族认同、精神铸造与文化自信、产业融合与共同繁荣,对于探索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域出发,希望突破现有非遗保护理论将研究视野置于非遗形态、事象等文化表层的局限,通过引入决定非遗生发的文化基因序列,揭示少数民族非遗历史传承的本质规律,探索少数民族非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机制,旨在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耦合共生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高质量发展 文化基因
下载PDF
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在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110-114,共5页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该文从“以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创化为核心,引领社会潮流”“文创产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且贴近生活”“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发展硬支撑”等三方面,探索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传承及文创转化路径,以非遗为抓手,助力辽宁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少数民族 文创 价值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媒介化视角下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逻辑与问题反思
9
作者 张秋婧 《视听》 2023年第3期18-21,共4页
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长期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当今时代,数字媒介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不可避免地卷入媒介化的进程之中,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在互联网媒介逻辑的支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播形态和内容制... 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传播长期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当今时代,数字媒介的兴起与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不可避免地卷入媒介化的进程之中,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在互联网媒介逻辑的支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传播形态和内容制作上,少数民族非遗被互联网媒介逻辑改变。在传播场景上,少数民族非遗实现了从自然空间到赛博空间的转换,非遗产业兴起了“非遗+”的模式。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非遗的媒介化存在着脱离原始语境等现实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少数民族 传播逻辑
下载PDF
少数民族非遗影像的传播特征及策略调适——以藏族“唐卡绘画”为例
10
作者 唐英 黄娟 李正丽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5-152,168,共9页
全球化的传播场景,使民族文化的传播生态复杂化。此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的影像传播成为一个重要与敏感交织的题域。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工具,影像能跨越文化与语言障碍,为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藏族的唐卡绘画为例,探讨... 全球化的传播场景,使民族文化的传播生态复杂化。此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的影像传播成为一个重要与敏感交织的题域。作为一种强大的传播工具,影像能跨越文化与语言障碍,为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藏族的唐卡绘画为例,探讨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特征及策略。阐述了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地域性、历史性和共享性,受众群体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文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统一性及跨文化传播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分析了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内容的适当性欠缺导致内容失真和过度商业化、忽略受众结构的多样性导致传播策略精准、政策和法规的支撑性不足导致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规范性弱、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影响少数民族非遗影像传播的质量和效果等方面的一些短板。提出了从源头上防范传播内容的失真、拓展和扩大受众面、强化政策和法规的支撑、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等调适性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影像传播 唐卡绘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11
作者 叶德辉 薛晨虹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期96-98,共3页
我国西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丰富且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与发展。数字化作为保护与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去解决当地非遗... 我国西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丰富且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加以保护与发展。数字化作为保护与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去解决当地非遗发展的困境。文章认为建设西南少数民族非遗的数字化平台重点在于整合人才、资源信息,协调各方关系,以此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中来,并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与优势。通过构建健康的收益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保障数字化平台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数字化平台
下载PDF
记忆的建构:从“神箭”到“五彩神箭”——兼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淑琴 林继富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66-171,共6页
本文以青海省尖扎县的“神箭”文化为例,结合田野调查,分析该地区保存上千年的“神箭”文化及建构的“五彩神箭”文化,从而探索民间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被地方纳入文化建设的体系中,解读当下被建构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神箭 五彩神箭 少数民族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影像的诗性建构——基于《阿诗玛》纪录片摄制的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飞伶 雷伟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少数民族非遗具有乡土性、原生性、多样性、濒危性与跨界性,这让少数民族非遗传播天然具有文化多元性,呈现出跨城乡、跨代际与跨族际的特征。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深嵌于空间。跨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于对话的空间重构,具有... 少数民族非遗具有乡土性、原生性、多样性、濒危性与跨界性,这让少数民族非遗传播天然具有文化多元性,呈现出跨城乡、跨代际与跨族际的特征。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深嵌于空间。跨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于对话的空间重构,具有现代反思的诗性。影像艺术首先体现为空间艺术,具有极强的造境功能与空间重构性。基于影像,可建构少数民族非遗传播的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少数民族 影像传播 诗性
下载PDF
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发展研究
14
作者 邹巧燕 《今古文创》 2022年第17期81-83,共3页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三个主要实施主体的困境,并提出所相应对策,能够对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三个主要实施主体的困境,并提出所相应对策,能够对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产性保护 产业发展 实施主体
下载PDF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遗:应为、难为、可为--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千山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8-53,共6页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凝固剂”、维护国家统一的“助推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心针”和推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平衡木”。近年来,各地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 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凝固剂”、维护国家统一的“助推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心针”和推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平衡木”。近年来,各地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有些政府部门认知不够、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社会公众鲜有参与、保障经费捉襟见肘和开发利用水平欠佳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从强化保护理念、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参与、加快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保护与传承 乳源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实践探讨——以槐店文狮子为例
16
作者 胡泽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4期258-259,共2页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从2008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从数...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从2008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从数据面板上来看,保护成效显著。但是时至今日,文狮舞这一少数民族非遗依然难逃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文化受众锐减、传承生态崩坏的困境。非遗保护不能脱离文化的整体观,然而现行的文狮舞保护路径却让其偏离了非遗保护的初心,与设立非遗的初衷渐行渐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 槐店文狮子 少数民族 实践困境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非遗价值评估的原则与标准
17
作者 白玉宝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8-95,共8页
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迫切需要在评估的主体、视野、原则、标准,以及评估的程序、规则和纠偏机制等核心环节取得创新性突破。聚焦少数民族非遗价值评估,需要在所有环节切实遵循平等承认、主人自主、... 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非遗价值评估体系,迫切需要在评估的主体、视野、原则、标准,以及评估的程序、规则和纠偏机制等核心环节取得创新性突破。聚焦少数民族非遗价值评估,需要在所有环节切实遵循平等承认、主人自主、时空一体、价值中立等评估原则,着力彰显民族标识、思想智慧、文化桥梁、技能技艺、双重属性等评估标准;秉持价值相对主义理念、倡导文化宽容共存与文化敬畏情怀,质疑价值绝对主义、反对文化侵凌和文化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价值评估 评估原则 评估标准 评估体系
下载PDF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化过程的地方实践研究——以广西为例
18
作者 韦梦琦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探索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长效机制,讨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资源转化问题,以广西为例,提出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厘清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资源属性,制定最佳方案,从而为探索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长效保护... 探索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长效机制,讨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资源转化问题,以广西为例,提出构建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厘清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资源属性,制定最佳方案,从而为探索少数民族非遗文化长效保护传承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资源化 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播的当代路径探索
19
作者 杨光 《新闻传播》 2024年第13期115-117,共3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成为热议话题。达斡尔族民族非遗文化是达斡尔族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成为热议话题。达斡尔族民族非遗文化是达斡尔族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作用。本文调查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地区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非遗文化,了解其传播现状,发现其存在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意识淡薄、缺乏新鲜血液、文化旅游产业受阻等问题,并通过田野调查、访谈法等方式探讨其传播发展的新路径,如利用技术创新媒介表达方式,完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以及加强文化内容建设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行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 达斡尔族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媒介融合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
20
作者 胡毅杰 李智聪 肖凯龙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4期9-12,共4页
为了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搭上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快车,本文通过挖掘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分析其在传统传播路径下的不足与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充分结合融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得出相应的视觉化传播策略,以期推动广... 为了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搭上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快车,本文通过挖掘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分析其在传统传播路径下的不足与困境,以问题为导向,充分结合融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得出相应的视觉化传播策略,以期推动广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高效传播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